同治五年,五十五歲的曾國藩在家書中對曾國荃回顧了他一生三次「為眾人所唾罵」及三次軍事大失敗: 余初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繼為長沙所唾罵,再為江西所唾罵,以至岳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齒多矣,無一不和血吞之。 第二年三月十二日,他又在家信中對曾國荃回顧了平生「四大塹」: 餘生平吃數大塹,而癸丑六月(咸豐三年六月被趕出長沙)不與焉。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發佾生...
[圖文]誰被曾國藩焚屍 骨灰遭炮轟
在中國,對於洪秀全是「民族英雄」還是「邪教教主」,是「農民領袖」還是「專制暴君」,至今論爭不休,莫衷一是。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鋒的十字路口》是一部對比解讀中西方名人的拍案驚奇之作,更是一次令人深思浩歎的歷史探險。書中提到在近代中國和日本,處於同一時代的洪秀全與西鄉隆盛的成敗得失,如一曲悲歌,餘音難盡。他們都出生寒微卻胸懷大志,以霹靂雷霆之手段,開...
[圖文]曾國藩:內清外濁的非典型清官
曾國藩:內清外濁的非典型清官 曾國藩有一句話,「尤不願得清官之名」,就是說他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清官。他這種和光同塵、遵循官場的明規則和潛規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與官場的衝突,有利於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的資源,為社會辦一些大的事情 30歲以前基本是個平庸的人 曾國藩的一生辦過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但其實曾國藩的智商並不是特別高,從...
[圖文]還原真實的曾國藩
今年是曾國藩誕辰200週年,9月3日,首屆海峽兩岸曾國藩學術研討會在曾國藩的家鄉湖南雙峰舉行,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曾國藩的紀念活動。 從百姓口中的「曾剃頭」到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口中的「漢奸儈子手」,在大半個世紀裡,曾國藩一直頂著罵名。直到唐浩明的歷史小說《曾國藩》暢銷,讓據說早已被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的曾氏開始「鹹魚翻生」,聲名再度顯赫,有關曾國藩如何賺得封侯拜...
曾國藩:社會大亂之前 必有三種前兆分別是什麼
清末,曾國藩曾說,社會大亂之前,必有三種前兆,將曾國藩的文言文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說: 其一是無論何事,均黑白不分。 其二是善良的人,越來越謙虛客氣;無用之人,越來越猖狂胡為。 其三是當問題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之後,偏偏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認,不痛不癢,莫名其妙地虛應一番,沒有人願意為這艘破船補補窟窿,卻權當沒有看見。 實際上,曾國藩是說亡國的三步曲: 黑白不...
晚清綠營兵為何敢武裝攻擊二品大員曾國藩?
曾國藩不是軍人,也從來沒有摸過武器。但是他畢竟從道光二十九年起,兼任過數年的「兵部左侍郎」(約等於今天的國防部副部長),加以他以經世致用為志,對大清國家武裝情況有較一般人遠為深入而全面的瞭解。
他深知,依靠目前這支大清軍隊,打敗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因為晚清國家軍隊是一支沒有靈魂的、沒有「天良」、沒有精神力量的軍隊。曾國藩說過:「國藩歷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不...
曾國藩與學生李鴻章談外交:要以誠打動洋人
談話只在曾國藩和李鴻章兩人之間進行,算是「私房話」,但論的全是如何辦「國事」。在曾國藩與李鴻章交接直隸總督前後的某日,當年的學生仍以「學生」的身份,去拜謁請教「老師」。「老師」儘管這時被教案事弄得狼狽不堪,但在「學生」面前仍不想喪失斯文,還不忘擺點架子。見面後不等「學生」開口,他便先問道:「少荃(李鴻章字),你如今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衝要的關鍵,我今國勢消弱,外人方協以謀...
曾國藩為官清廉:家人病重只能向劉錦棠借錢醫治
曾國藩去世之後,曾家斷絕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生活一直不寬裕。曾國藩死後第五年,其子曾紀鴻因家人病重,缺錢醫治,不得不托左宗棠向遠在新疆的劉錦棠借錢。左宗棠知道這個情景之後,十分感動,送了他三百兩銀子,過後還寫信告訴自己的兒子說:「以中興元老之子,而不免饑困,可以見文正之清節足為後世法矣。」就是說,這樣一個官二代,有功之臣的後代,現在這樣窮,可見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清官。
...
攻克南京後曾國藩為什麼不當皇帝?
1863年曾國藩攻下南京後,爵封一等候(除開清初的三藩,一等候爵是清王朝對漢員的最高禮遇,左宗棠軍功蓋世,也只封為二等候)。就軍事實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經超出了很多,若曾國藩振臂一呼,從滿朝人的手中奪回統治權,應當說並不困難,但但他沒有這麼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據傳,曾國藩握有制衡東南半壁的兵權後,動了異心。主要是帝王學大師王闓運極力慫恿他擁兵自重,自立為王,與清王朝和太...
揭秘曾國藩遺囑的四句話 後代沒出一個敗家子!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