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良渚文明為何千年不倒?「中國水利第一壩」新發現 | 陽光歷史

 

A-A+

[圖文]良渚文明為何千年不倒?「中國水利第一壩」新發現

2014年12月08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21 次


 


塘山土垣遺址


 


    已被考古學家們認定為「中國水利第一壩」的良渚塘山土垣,證實良渚先民已有防洪工程的同時,卻也留下了一個疑問:塘山土垣遺址的水利設施主要是阻擋西北面的洪水,但不能阻擋安吉、湖州、德清等地的洪水,良渚先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經考古調查,近日,終於有了新發現:先民們在原彭公鄉北去湖州,西去安吉的三岔路口,向西順山勢走向,利用山與山之間山凹處,用人工堆築了一道防洪大壩——「彭公大壩」,其巧妙的防洪功能,是良渚文明得以繁榮的一個重要屏障。

    利用山凹人工堆築防洪大壩

    從彭公三岔路口向西至奇鶴村的奇塢山大壩,全長約6.5公里。而另一條大壩是從彭公奇鶴村馬家山西南方向,堆築至密峰垅山為止,全長為5公里。這兩條為阻擋分流西、北兩方洪水而建的大壩,大大減輕了塘山土垣遺址大壩的壓力。

    這座良渚先民人工堆築的大壩,東西長約120米,底寬約60米,頂寬20米,高度10餘米,東側連接自然山體直到德清。上面5米為山上的黃泥,向下10餘米則是青膏泥,堆築十分考究,約20厘米一層,上面還鋪一層蓆草,進行夯實再往上鋪。

    據瞭解,青膏泥上面鋪蓆草,一是在夯築時不會把泥土粘上來,二是能加固堤壩韌度與牢固度,有防止滲水的優點。

    使用青膏泥堆砌,這在良渚文化中僅見於彭公大壩。崗公嶺地處山凹,地勢較低,也較深,湖州、德清大量的來水都要往這裡流,所以大壩建築要求要寬且堅固,而青膏泥恰恰有這個優點。

    塘山土垣就是今天的西險大塘

    天目山餘脈在遺址區西部的彭公一帶分為南北兩支,南面是大雄山,北面是大遮山。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東苕溪自西向東逶迤流過遺址區北側。這種三面環山的環境,使良渚遺址區成為一個僅向東開口的半封閉地域。遺址區地勢西高東低,地處江南多雨地區及天目山脈下遊低窪集水區,在承接西部的山水後極易形成洪澇災害。

    坐落在遺址北側的塘山土垣,與天目山餘脈及東苕溪走向完全一致,塘山遺址南起瓶窯栲栳山與南山,往北到彭公的毛元嶺轉彎向東,全長約10餘公里,寬度40-70米不等,現存高度3-5米左右。它一經發現,即被考古界、學術界認定為「中國水利第一壩」。

    它的底部均用礫石作鋪底,並用附近山上的黃泥進行堆築夯實,逐層加高。在堆築過程中,中間還夾著一層30-50厘米厚的礫石層,起加固堤壩的作用,以防止洪水沖擊帶來破壞作用。

    有考古學家稱,塘山土垣即是良渚文化時期的西險大塘,是東苕溪流域最早的防洪設施,作用就是堵截遺址區北側的大遮山諸峰來的山水。


 


    良渚先民治水還停留在攔堵階段

    在考古學家們看來,良渚文化大型水利工程完全可與良渚古城媲美,正是有了這兩座大壩的存在,使得以古城為核心的良渚中心遺址群一直保持平安與繁榮。在沒有特大洪水的情況下,它對於良渚先民在這一地區的延續、並在中期前後發展成為良渚文化中心至關重要。事實上,以塘山遺址為界,北側,至今沒有發現任何的良渚文化遺存,而南側則遺址密佈,呈現一片興旺。

    不過,考古學家們同時指出,作為先民比較早的水利設施,塘山土垣的作用僅是簡單的堵水,還沒有作為引水設施利用。

    地處良渚遺址區以上的天目山脈,是浙江最大的暴雨中心區,屬於東苕溪的集雨面積達1500多平方公里,在這個區域內,海拔超過300米的山峰甚多,並由這些山峰形成了眾多的溪流。如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等。

    據古地理學、古氣象學推測,當時這一帶由暴雨造成的山洪幾乎年年發生,並且在相隔幾年或者幾十年、上百年間會出現一次特大洪災。以土堆築的土台,及坐落於平地的各個村落,遠不足以抵擋來自於西北側諸路山洪的衝擊。單純的攔堵,顯然不是永久擺脫洪災困擾,先民們只能謀思外遷或其他對策,塘山土垣也就逐漸失去了它修築之初的功用。此後,塘山再不被人們所注意,後人在塘上種植莊稼,安葬故人,甚至建造住宅,塘山土垣也由此漸漸成為一段沉睡的歷史。

    名詞解釋

    塘山遺址:中國水利第一壩


 



 


     2006年,中國文物研究所及清華大學有關專家,到良渚莫角山遺址考察後指出,這一地區至今保存了四五千年前的人工地形,難能可貴。良渚遺址地處杭州正北,從當時社會發展水平和後來地理環境變遷的角度說,這就是古杭州。

    塘山遺址下這一蜿蜒6.5公里、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人工堆築物,讓專家由衷感歎:良渚先民們不簡單,從良渚遺址分佈的實際情況和小地理環境考察,這座巨型的堆積物,顯然是良渚先民為了保衛莫角山這個中心聚落免受北側山洪侵害而堆積的,是國內迄今所發現的最早、最大的人工防洪工程,堪稱「中國水利第一壩」。這條大壩防洪原理是中間堵、兩頭疏,堵疏結合,與大禹治水有相通之處,看來「餘杭」來源於「禹航」也是有道理的。

    良渚古城地處浙江最大的暴雨中心區,幾乎年年發生山洪,並且在相隔幾年或者幾十年、上百年間會出現一次特大洪災。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