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奕劻,是清朝的一個皇室人物,在清末的政治鬥爭中葉佔了濃墨淡彩的一筆。奕劻,出生於1938年11月16日,滿族人,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輔國公綿性長子。 慶親王奕劻一生經歷的大事: 光緒皇帝時期,奕劻,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封慶郡王,十七年遷總理海軍事務大臣,二十九年任領班軍機大臣,三十四年晉封世襲罔替慶親王。宣統三年任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清帝遜位後,避居天津。1917年1...
西方人眼中的晚清:目擊慈禧太后葬禮全過程[圖]
探尋大清秘史:慈禧葬禮的真實現場照曝光(組圖) 亭子前面的道路上擠滿了人,他們好奇然而並非無禮地瞪著那些被稱做「番鬼」的洋人。送葬隊伍如何能通過這兒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整條路都完全被堵死了。在七點最遲七點半的時候,所有的來賓都得到齊,因為那時所有的道路都要被封閉。七點一刻時,送葬隊伍離開了紫禁城,但一直到了十點半,從亭子裡的看台上才終於望見了送葬的隊伍。如何能在瞬息之...
中國歷史上晚清「首富」慶親王到底是什麼顏色?
1909年的宣統新朝,留任而有實權的元老,只有一個年過七旬的慶親王奕劻了,掌管著各部之首的外務部。這與被僅僅當做圖騰而供奉起來的張之洞,自然大不相同。作為四朝元老及少數參與了大清國改革開放全過程的權臣,奕劻在國際和國內都享有極大的知名度。遍查當時的西方報紙,Prince Ching(當時「慶親王」的普遍翻譯)的曝光度僅次於李鴻章、袁世凱和慈禧太后。 「國務活動者」之外,奕劻還以貪腐聞...
慈禧太后與晚清:大清一個女人和一個時代的背影
I.T.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中稱:「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她不僅在上上世紀後半葉統治了大清帝國,她的統治推遲了大清帝國的滅亡,她還把中國政治家們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諸實踐了。和滿族的其他婦女相比,她可謂鶴立雞群、出類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婦女相比,她同樣毫不遜色。就性格的堅強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比都不差。我們不由自主地欽...
東太后簡介 揭秘晚清東太后慈安大智若愚的一生
東太后簡介:孝貞顯皇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道光年間入宮,侍咸豐帝潛邸,為咸豐帝的側福晉,比咸豐帝小6歲。咸豐帝登基後,於咸豐二年(1852年)受封貞嬪,五月晉貞貴妃,十月奉旨立為皇后,時年16歲。1861年,咸豐帝崩逝後,與孝欽顯皇后兩宮並尊,稱母后皇太后,又稱東太后,上徽號曰慈安皇太后。後聯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除八大...
晚清宮女回憶:光緒帝是如何召幸珍妃的?(圖)
晚清宮女回憶:光緒是如何召幸珍妃的? 斷斷續續和老宮女相處十年的歲月中,她談了不少光緒的事,但都是隻言片語。譬如:光緒膽小,最怕夏天打霹雷,一到下暴雨的時候,門窗都要緊閉,讓太監站在兩旁,自己捂起了耳朵,但他又喜好聽暴雨後,宮裡下水道瀉水的聲音。他常常頂著雨來到御花園東北角的一個亭子裡,下面池子裡有個石龍頭,高懸著,後宮的雨水從這個龍頭噴瀉出來,落在深池子裡,像瀑布似的...
慶親王奕劻簡介 愛新覺羅奕劻被封晚清第一貪
導讀:末代皇帝溥儀關於奕劻在辛亥年的所作所為,有個最為尖銳的評價:「(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 奕劻是滿洲鑲藍旗人,愛新覺羅氏,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光緒的皇叔,1894年慈禧六十大壽時被封為慶親王,又在1908年獲授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廷授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了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
晚清綠營兵為何敢武裝攻擊二品大員曾國藩?
曾國藩不是軍人,也從來沒有摸過武器。但是他畢竟從道光二十九年起,兼任過數年的「兵部左侍郎」(約等於今天的國防部副部長),加以他以經世致用為志,對大清國家武裝情況有較一般人遠為深入而全面的瞭解。
他深知,依靠目前這支大清軍隊,打敗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因為晚清國家軍隊是一支沒有靈魂的、沒有「天良」、沒有精神力量的軍隊。曾國藩說過:「國藩歷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不...
晚清海外華工遭受怎樣非人虐待!弱國無外交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華人移民開始大批到美國西部淘金,然後是協助興建鐵路。華工一多,白人礦工和路工就不高興,原因在於:這批以愛爾蘭裔為主的白種工人,從未見過留有辮子、頭戴瓜皮帽的東方黃種人;而這批黃種人,個子雖小,卻很能幹活,頗獲老闆欣賞,老闆希望多雇華工,白工十分不滿。華工的飲食習慣與白工不同,白工厭惡中國食物的味道,也討厭華工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在嫉妒與敵視交織的種族蠻力下...
[多圖]晚清六大武林高手真面目
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河北省文安縣米家塢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及長訪師江南,在桃花山上見一年幼和尚不斷向樹擊掌,並盤樹繞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結果大敗。於是他請見老和尚,虛心求教,歷經幾個寒暑,盡得其藝;臨別時師傅叮囑:技藝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氣盛惹事生非,董唯唯應諾。然而回家之後偶與人爭,以致出手傷人,官方緝拿甚緊,董遂淨身為閹,隱於京師肅王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