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生傷不起:朝堂上的問題首先是政治問題 | 陽光歷史

 

A-A+

偏科生傷不起:朝堂上的問題首先是政治問題

2016年07月07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63 次

  我上高中的時候偏科,喜歡文不喜歡理,可還是遵從我爸的命令選了理科。經歷過不平常的歲月的我爸對文科有恐懼心理,他認為學文太危險,還是學理又實用又安全,1+1=2,清楚明白不會有別的可能。

  一看我爸就不瞭解社會,誰說學理安全的?就算想證明一個1+1=2,也一樣要繞一個大圈子,繞不好,還就等於不了2。

  天文學,算是標準的理科吧?一千多年前,為釐清一些類似1+1=2的數學問題,幾個人繞了一輩子的時間。

  隋朝快建立的時候,隋文帝打算「以符命曜於天下」,好給自己改朝換代製造一些輿論氛圍,於是向全社會公開徵召有識之士,打造一部曆法。當時有好幾個有識之士出現,其中就有擔任過北齊歷官的劉孝孫、著名的文化人和天文學家劉焯、天文學家劉暉,還有一個道士張賓。他們各自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給皇帝評判。

  這是一個純粹的理科問題吧?但看看下面你就知道,再理科的問題,也要先文科——確切地說,先政治,再說。

  隋文帝採用了張賓的《開皇歷》,不是因為它有多好,而是因為張賓說隋文帝「有帝王之運」。自然科學工作者劉孝孫和劉焯出來反對,提出了很多很自然科學的道理,但打敗他們的是又一個文科理由——「非毀天歷,率意迂怪」和「妄相扶證,惑亂時人」,二劉因此被趕出了京城。另一個劉就比較識時務,或者說受過文科訓練,劉暉迅速與張賓結成一黨,而為皇帝寵信。

  若干年後,張賓去世。劉孝孫辭去某縣縣丞的職務,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又來到京城,重提當年歷書之爭。他本以為張賓死了沒人巧言令色,自己終於可以搞搞學術了,卻沒想還有個劉暉在。劉暉扣壓了奏章,把劉孝孫擱在司天監中「累年不調,寓宿觀台」。劉孝孫苦於自己的意見不能上達,一氣之下用車子推了一口棺材,抱著他的歷書在皇宮門前大哭,終於引起隋文帝的注意,並命人經過實測比較後再決定是否改歷。實測證明,劉孝孫的曆法和參與實測的另一部張胄玄的曆法,都比《開皇歷》優越。

  水落終於石出,雲開終於霧散。道理搞清楚了下面該很自然科學地研究一下了吧?沒想到,劉孝孫爆發了多年的積憤,提出先斬劉暉,再議改歷,這種不厚道的態度激怒了隋文帝,於是理科問題再次變成文科問題,皇帝暫停了改歷之議。

  不久後,劉孝孫去世。這時,幾次日食的推算錯誤讓隋文帝下決心重定曆法,他這回讓張胄玄、袁充等人負責,當年被趕出京城的劉焯此時再度出山,他在劉孝孫曆法的基礎上,增損改進,獻上了《七曜新術》,也就是日後完善而成的《黃極歷》以備選用。

  二劉的共同問題是不問文科,不講政治——這麼大的事,不做鋪墊,不埋人脈,光在招標的時候才出來,那怎麼行呢?這和已經在皇帝那裡做好各種理科之外的準備工作——編造了「日長之瑞」的假天象而得到皇帝寵信——的張胄玄、袁充怎麼比呢?失敗,當然就是必然的了。

  從最初興致勃勃參加曆法海選到這時,已經過去將近二十年了,劉焯從一個四十歲的文化人變成了一個老者。近二十年的光陰卻還沒有讓他明白文科先於理科、政治先於技術這個道理。他後來得罪人,被發配至成都充軍,幾年後再得以回京城,以花甲之年上書新皇帝隋煬帝,猶在要求與張胄玄辯論來爭高下。他得到機會了,辯論了,贏了——這是理科的勝利,卻比不上文科的動作。由於袁充等人的阻撓,他的曆法終於還是被擱置了。二劉之二,也抱憾而終。

  在這場持續三十年的爭論中,理科人才二劉付出了一生的代價,終被文科人才阻擋住了通往廟堂的道路。好在文科人才擅長的政治鬥爭只存在於廟堂附近,在民間事情要簡單得多。劉焯的《黃極歷》由於成就突出,《隋書》打破只收頒行過的曆法的框框,破例將該歷收入《隋書》的《律歷志》中。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