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政治:清太祖努爾哈赤誅殺親弟舒爾哈齊之謎
說起清王朝的建立,人們首先都會想起那位靠「十三副甲冑」起兵的無敵「男神」——清太祖努爾哈赤,正是他一手奠定了大清300年江山基業。其實,許多人不知道或不甚明瞭,在努爾哈赤的背後還有一位為滿清崛起立下汗馬功勞、甚至堪稱居功至偉的不凡人物,這人就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舒爾哈齊。 女真族著名「巴圖魯(勇士)」舒爾哈齊,其人之智、勇、力似乎都不在乃兄之下,但因某種特殊原因他的生平事跡在清朝官修正史中甚少記載,即便有也是語焉不詳,一筆帶過。令人不解的是,舒爾哈齊因橫遭意外而英年早逝,清廷對其死因諱莫如深,但他的子孫後代在清王朝卻備受重視,且大都擔任要職,可謂深沐聖恩,猶顯此人之非同尋常。
史載努爾哈赤有兄弟五人,但稱得上一母同胞的親手足只有三弟舒爾哈齊與四弟雅爾哈齊。1583年,努爾哈赤的祖父與父親均被明朝軍隊「誤殺,」年輕的努爾哈赤承襲了父祖的職位,任建州左衛都指揮。努爾哈赤有智謀、有勇力、有雄心、能服眾,他表面接受明廷的敕封,背地裡悄悄積蓄實力,兄弟幾個不捨晝夜辛勤操練軍馬,欲待機報明軍殺父祖之仇。
努爾哈赤為人行事異常機警,並極善於敷衍奉迎 ,駐守遼東的明軍將帥對他並未起疑心,對他的陽奉陰違之舉更未稍加留意。時年25歲的努爾哈赤與剛滿20歲的三弟舒爾哈齊都是大智大勇之人,努爾哈赤更是不可多得的領袖之才 。 在統一滿洲女真諸部的戰爭中,兄弟二人並肩作戰、所向披靡,不但令周邊女真部族的豪酋們又敬又怕,就連明朝駐守遼東的封疆大吏和朝鮮國君臣都逐漸知道兄弟二人智勇雙全、胸藏大志。後來,兩兄弟都被明廷封為都督,建州女真內部一時間有了兩個都督,滿洲人口順,都稱舒爾哈齊為「二都督。」
滿文老檔載:舉凡建州女真內部所有軍機大事,都由努、舒兄弟二人登高密議,諸將隨從一律擯退不得跟隨窺聽 ,一旦定奪拍板,則令出必行,除兄弟二人外竟無一人了解決策內幕,部曲只需照做就是。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兄弟二人率部軍統一了建州女真諸部,還乘勢擊滅、兼併了海西女真哈達、輝發二部落,本不起眼的努爾哈赤部羽翼漸豐,一下強盛起來。 本來分散的女真諸部被努爾哈赤併力整合,一時間,其麾下猛將雲集,擁精兵數萬,他將之編為八旗,一時間八旗精兵雄踞遼東,壓服朝鮮,窺視中原。就在努爾哈赤於白山黑水間漸成氣候,並顯露出王者之氣的時候,百戰功高的右都督舒爾哈齊卻突然詭異死去,文獻記載:「大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8月19日舒爾哈齊薨,年48歲。」讓人不解的是,除《清實錄》簡約記載過這一突發事件外,在日後的清代官修正史或滿文老檔中 ,再無有關舒爾哈齊這員虎將、且貴為太祖親弟的皇族要人的隻言片語,似乎有某種神秘力量試圖抹去此人留在人們腦海裡的深刻印記,如此這般煞費苦心,實在耐人尋味。
舒爾哈齊盛年突死,死因令人生疑,在當時已經引發廣泛爭議。他是病死還是戰死?葬禮規格、下葬日期如何?清史隻字不提。而明朝人卻對這一事件很有興趣。 明朝文獻記載:「奴酋(指努爾哈赤)忌其弟速爾哈赤(明人對舒爾哈齊的稱呼)兵強,計殺之。」明末抗清名將、對女真族風土人情以及高層秘密頗為瞭解的黃道周則詳細描述了這場手足相殘的曠世悲劇:「酋疑弟二心,佯營壯弟一區,落成置酒,招弟飲會,入於寢室,鋃鐺之,鑄鐵鍵其戶,僅容二穴,通飲食,出便溺。弟有兩名裨將,以勇聞,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斬之。」看了黃道周記錄在私家筆記中的這段文字,迷霧重重的舒爾哈齊之死一事似乎已昭然若揭 :1609年(明萬曆37年),努爾哈赤以舒爾哈齊圖謀自立為由,殺舒爾哈齊一子一僚屬,二人皆勇冠三軍、忠心耿耿之人,後削奪其軍民,在被監禁兩年(1611年)後,舒爾哈齊不明不白死去。舒爾哈齊功高震兄(主),被忌憚而遭囚殺,歷史上屢見不鮮的煮豆燃萁、自相殘殺的人間慘劇再次上演。「二都督」舒爾哈齊戎馬一生,是個臨敵而勇的天生將才,身邊有一支效忠於他的軍隊,而且威望卓著不輸乃兄,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假若他以命相搏,鹿死誰手也未可知。努爾哈赤深知其弟利害,於是暗施陰計,先殺其親信,折其羽翼,再分化其眾削弱他的實力,兩雄相爭時 ,他這樣做也是難以避免的。但明人說努爾哈赤殘殺胞弟,多半是站在敵人的角度妖魔化對手的慣用伎倆 ,亦或是空穴來風的誣傳。
假若努爾哈赤殺弟的傳聞是真,那麼究竟是何原因使得一向親密無間、合作愉快的親兄弟二人陡然翻臉,乃至骨肉相殘、豆萁相煎呢?和兄長一樣,舒爾哈齊也是明朝政府正式任命的統轄建州女真的官員,兩個都督,一左一右,可謂平起平坐。舒爾哈齊麾下兵強馬壯,且久經戰陣,實力不在其兄之下,如果他處事謹慎,不願奪其兄之鋒芒,事事唯其兄馬首是瞻,甘願服從其指揮,兄弟二人自然可以相安無事、和諧共處。 明朝文獻裡說,舒爾哈齊生性豪邁,作風狂放不羈,是個桀驁難制之人,他自恃功高,處處與其兄長分庭抗禮,甚至陰有所謀,一直想乘便來他個釜底抽薪,拉走自己旗下的那一彪人馬,重打鑼鼓另開張。
一座山頭有兩頭猛虎,自然難免矛盾重重,難以調和。努爾哈赤是女真人公認的傑出領袖,論智謀、論威望、論武功都不是舒爾哈齊所能比肩的,論軍隊實力似也高出舒部一大截,於是舒爾哈齊決定離開兄長,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對於素有鴻鵠之志的努爾哈赤來說,舒爾哈齊欲帶部下離開自己是分裂之舉,等於在自己的臥榻之側又多了一個酣睡者,若聽之任之則如同縱虎歸山,多了一股敵對勢力不說,對自己手下人也起了潛移默化的不良示範。
思前想後,一直舉棋不定的努爾哈赤頓起殺心,他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快刀斬亂麻,」在權力與親情的抉擇中,努爾哈赤選擇了前者,一場同室操戈的陰謀劇緩緩拉開帷幕。
也有人認為,關於這場使兄弟鬩牆的內部殘殺,決不是簡單的權力之爭,還有明朝上下其手挑撥離間的因素在內。這是一場「擁明」與「叛明」者之間的明爭暗鬥,明政府為削弱努爾哈赤實力,想出了暗中扶持舒爾哈齊來牽制、打壓努爾哈赤迅速膨脹的野心和兵勢,以防他尾大不掉,難以羈縻的奇策。明政府在建州左衛早已設立的情形下,又設了建州右衛。左衛的首領是襲爵父祖職位的努爾哈赤,右衛的設立顯然乃畫蛇添足之舉,其用心一目瞭然。右衛的首腦自然屬舒爾哈齊,一時間,大有兩雄並立、二虎相爭之勢。看來,努爾哈赤殘忍自斷手足之舉牽涉諸多方面,內因外因複雜,決非他個人性格戾狠嗜殺、為大權獨攬而六親不認這麼簡單。 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一時難以澄清。
但舒爾哈齊死於其兄之手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也被史家所公認,權力之爭也好,政見不同也罷,總之努爾哈赤痛下殺手害死了親弟舒爾哈齊,最高興的莫過於明朝皇帝與大明廟堂諸公了。明朝的權謀作用翻雲覆雨、推波助瀾, 離間之計運用嫻熟老道,最後確實起了作用。舒爾哈齊對於清早期統一女真諸部、佔有遼東之地可謂功莫大焉。 他訓練卒伍、東征西討,招降納叛,功勞、地位僅次於其兄,身後卻寂寂無聞,為避眾所周知的忌諱,滿清檔案與官史又不敢明言其死因。
滿清入主中原之初,有關之前諸王、貝勒的冤案不少都獲清廷平反,唯獨舒爾哈齊神秘死亡一案一直未得昭雪,甚至這話題都無人敢於觸碰。或許努爾哈赤的子孫們羞於或恥於承認其祖身背殺弟惡名。 另一方面,在太祖後裔們的眼裡,努爾哈赤誅弟也是迫於情勢,逼不得已。 有維護女真內部安定團結,反對族群分裂,以圖聚集力量成就帝業的考量在內,因此決不能推翻太祖欽定的鐵案。
然而,從清室一些不成文的默契與行事方法中,還是能瞅見些有關此事的蛛絲馬跡,那就是善待舒爾哈齊的子孫,舒爾哈齊的長子濟爾哈朗被封為鄭親王,這支舒系貴胄一直被清廷重用,終清之世,這親王的爵位世襲罔替,實乃雷打不動的「鐵帽子王」是也。舒爾哈齊的子孫在清王朝中一直地位顯赫,備受寵信,似乎是心懷愧疚的努爾哈赤系皇裔們在盡力補償其祖的過失。 一直到清末的咸豐年間,咸豐帝奕詝臨終前,遺詔讓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尚書肅順等八人輔政,號稱「贊襄政務王大臣,」也即史上有名的「顧命八大臣。」值得一提的是,鄭親王端華與尚書肅順是一對親兄弟,二人都是舒爾哈齊的八世孫。
太祖努爾哈赤的直系苗裔臨終托孤,居然首選舒爾哈齊的正牌子孫,是天意?還是咸豐遵循祖訓有意為之?已茫然不可考。個中機緣,值得深思,舒爾哈齊之死真相究竟如何?既然連他的子孫都無意去探究,我輩再去拔樹尋根也是多此一舉,其真實結果早已不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