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 | 陽光歷史

 



[圖文]漢匈和議早已達成匈奴為何仍不放蘇武歸國

 [圖文]漢匈和議早已達成匈奴為何仍不放蘇武歸國
    蘇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國人感動,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著對後來很多封建王朝對待北狄蠻族的垂范作用——對單于和酋長們「以禮諭之」、「以節斥乏」,這樣的大漢使者們雖然不一定能夠完成外交使命,但在聲名上總會有加分,至少可以達到立言的效果。 《漢書》裡,大漢的使節蘇武、張勝、常惠都是好人,而匈奴一邊都是惡棍和奸賊。這是後人在讀《蘇武傳》時很容易產生的感情效果。《漢書...



[圖文]匈奴人如果不西遷日耳曼人就要東遷

 [圖文]匈奴人如果不西遷日耳曼人就要東遷
公元前121年,漢將霍去病率軍大破匈奴,河西走廊一帶盡為漢朝所得。史載:「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匈奴歌謠並有「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之詞。從那以後,強盛的匈奴走了下坡路,與漢朝的戰爭敗多勝少,屢次求和不成功,內部紛爭不斷,結果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退縮天山一帶。公元73年至155年,匈奴連遭東漢與鮮卑的重大打擊,直至最後的居住地被鮮卑...



[多圖]西漢王昭君:委身匈奴父子單于之謎

 [多圖]西漢王昭君:委身匈奴父子單于之謎
  王昭君,本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諱,又得名明君、明妃;西漢元帝時宮女,約出生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卒年不詳,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縣)人。她以出塞和親而在中華民族關係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人把她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右起:王昭君、西施、貂蟬、楊玉環) 秭歸故里:昭君屈原是老鄉   有關王昭君的生平事跡,散見於《...



揭秘:古代歷史上讓匈奴帝國消失的兩個西漢私生子

 揭秘:古代歷史上讓匈奴帝國消失的兩個西漢私生子
  導讀:匈奴,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遭遇到的第一個外敵,凶殘嗜血。匈奴興起於商朝初期,秦末漢初步入巔峰,每一個匈奴男子都是天生的勇士,三歲能開弓,五歲能騎馬,成年後精於騎射,快馬彎弓射落天上飛鳥易如反掌。匈奴人喜於好戰,樂於殺戮,去世後的匈奴人,會在自己的墳前擺放若干塊石頭,石頭的數量等同於被其砍掉的敵人的頭顱數。戰爭勝利時,匈奴人會把敵人首領的頭骨沿眉弓切開,取頭蓋骨,裹上獸...



消失的匈奴民族 尚武民族匈奴人的生活習性

 消失的匈奴民族 尚武民族匈奴人的生活習性
  導讀: 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遊牧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他們披髮左衽,由古北亞人種和原始印歐人種的混合。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政局,《史記》、《漢書》等留有些記載。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韓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



王昭君匈奴秘史:被逼嫁給前夫兒子 親子被殺!

 王昭君匈奴秘史:被逼嫁給前夫兒子 親子被殺!
  她曾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她扎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上,像一棵耐旱而茁壯的野草,頑強地活了下來。她一嫁再嫁,生兒育女。12年,無邊歲月,遠比人們的想像更悲慘、更淒涼。  民間,把王昭君描繪成薛寶釵、林黛玉那樣的大家閨秀:頭戴銀狐冠,身披紅斗篷,懷抱一隻哀怨的琵琶,風情萬種地站在草原上。官方,則把她旌表為高瞻遠矚的「愛國者」,少女細瘦的「小蠻腰」,愣是挑起了「胡漢和親,邊塞安...



[圖文]匈奴騎兵的殘酷訓練:將領妻子和坐騎當射靶

 [圖文]匈奴騎兵的殘酷訓練:將領妻子和坐騎當射靶
油畫「白登之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漢軍雖然「卒之墜指者十二三」,但見匈奴只有老弱殘兵,更是獲勝心切,便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直追到大同白登山,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     1.他們是誰?他們...



揭秘:犧牲一代女人胸脯征服匈奴的漢朝「奇人」

 揭秘:犧牲一代女人胸脯征服匈奴的漢朝「奇人」
  導讀:「亂世出英雄」,這幾乎是一個真理,因為亂世是一個缺乏秩序的時代,缺乏了秩序,就為各色人等的脫穎而出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因此,每一次亂世都會造就大量英雄。秦末當然是亂世,許多英雄應運而生,不足為奇,到了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居然還有人能抓住亂世的尾巴,奮力成為英雄,終至封侯,就不能不讓人歎服了。  此人就是婁敬。婁敬是齊國人,漢高帝五年,他被征發到隴西戍守邊塞,途經洛...



西漢與匈奴交戰曾俘虜過的一支羅馬軍隊

 西漢與匈奴交戰曾俘虜過的一支羅馬軍隊
公元前36年,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衛陳湯率4萬大軍與北匈奴郭文單于在鄒支城展開了一場激戰,獲大勝,俘虜了一千多匈奴兵。被俘的匈奴兵中有一文會擺"魚鱗陣"的外來軍隊。"魚鱗陣"是一種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形狀的防禦陣式。這種陣式只有古羅馬軍隊採用。顯然,這支外來軍隊是羅馬兵。為什麼匈奴部隊中會有羅馬士兵呢?原來,公元前54年,羅馬軍事首領克拉蘇率大軍進攻安息、卡萊等國,後來,在與波斯人...



陳湯奔襲三千里滅北匈奴: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奔襲三千里滅北匈奴: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自古以來,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視野裡,戰爭,似乎一直是暴力主凶的代名詞。要麼「殺敵一萬,自損三千」,要麼「血流漂杵,白骨纍纍」,對戰爭破壞性近乎無限地誇大,催生出兩千年的重文抑武,不僅使尚武精神日漸式微,更導致了大眾對於軍事歷史的茫然陌生。2003年,當美國試圖在戰爭初期一擊斬首薩達姆時,很多中國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戰爭,還可以這樣打麼?  然而,這種「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