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之治是指宋武帝 至宋文帝 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宋孝武帝 對元嘉時期制度多所改革。官制方面,他削弱東宮官屬、加強皇宮禁衛,設立御史中丞 專道制度,取消郡縣官入仕年限、縮短其任期,將服親相臨制度擴大化、制度化。政區方面,他分割荊、揚,復立南兗、兗和南豫三州。統治政策方面,他抑制宗室、重用近臣。經濟方面,他推行土斷 ,獎勵養馬,限制封山占水,改...
近親通婚的惡果:清末皇帝兒子少導致「宮荒」!
揭秘清末皇帝絕後的原因:大清王朝自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至1911年溥儀遜位,共有12位皇帝,歷時296年。一個奇特的現象是,最後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緒、宣統都沒有子女,世稱「宮荒」,或謂「國統三絕」。其實,這三位晚清皇帝中,同治又是中國皇宮中出生的最後一位皇帝,光緒和宣統雖為皇帝,但都是從宮外「抱」進來的,光緒甚至是非皇室血統的皇帝。這種罕見的「宮荒」現象,預示著大清王朝氣數已盡。...
庚子國變的影響: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奕劻在得到慈禧批准的情況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畫押。知道自己已經時日不多的李鴻章想盡快結束談判。他代表清政府要求各國早日撤軍,但各國的態度是,必須親眼看到禍首的懲辦,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否則決不撤兵。被逼進牆角的慈禧只得第四次發佈了懲辦禍首的諭旨,並於農曆辛丑年正月初三開始執行。此次懲辦基本上滿足了各國的要求。慈禧一口氣像切瓜一樣地殺了自己12...
白先勇:父親受拿破侖啟示提出「以空間換時間」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族,廣西桂林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新桂系中心人物之一,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北伐戰爭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抗日戰爭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抗日戰爭勝利後,白崇禧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白崇禧於1966年在台北病逝。
口...
隋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唐時期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期。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
廣西桂軍的歷史沿革:桂軍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南瀕熱帶海洋北部灣,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北迴歸線正好橫貫中部。壯鄉風光秀美,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大桂林山水被徐霞客譽為「碧蓮玉筍世界」,引來世界各地遊客流連忘返;八桂物產豐富,北邊有品相居世界一等一的錫礦出產了上百年,還有新開發的鋁土礦,南邊有全國屈指可數潔白細膩的海邊沙灘,還有可以大快朵頤的各種海鮮。 廣西山秀水美自不待說,廣西人熱情好客不排外,...
漢代衛氏家族的興衰史:衛氏家族如何盡數被誅?
漢代衛氏家族的興衰史 劉徹做上皇帝和衛子夫進宮—一段帝王與女奴傳奇愛情故事的開始 說起衛氏家族的興起就不得不從漢武帝怎麼登上大漢王朝的帝為位說起,劉徹,初名彘,字通,為漢景帝第九子,所以說劉徹本身是沒有資格繼承帝位,無論怎樣都排輪不到他來繼承,可以這樣說他能登上帝位完全是宮廷權利爭鬥的結果. 公元前153年,景帝劉啟封自己的長子劉榮為太子,劉徹則封為膠東親王。第二年,劉啟廢...
《水滸》高手武力排名:水滸傳裡的第一高手是誰
大遼五虎將:兀延光、阿里奇、耶律國珍、賀重寶、保密勝 田虎五虎將:孫安、卞祥、山士奇、董澄、方瓊 王慶五虎將:杜堂、酆泰、袁朗、滕戡、縻勝 方臘五虎將:鄧元覺、石寶、王績、方傑、厲天潤 超一流悍將:盧俊義、史文恭、關勝、林沖、杜堂、孫安、王寅、兀延光、阿里奇、方傑、秦明、呼延灼、魯智深、鄧元覺、石寶、王煥、袁朗、韓存保、卞祥、酆泰、山士奇。 第一玉麒麟盧俊義:天...
水滸傳十大惡人:梁山好漢中的十大惡人都是誰?
梁山好漢中的十大惡人都是誰? 梁山上的人並非是個個都是令人敬佩的英雄好漢。細細讀來,其中卻有不少窮凶極惡之輩。 一、黑旋風李逵: 李逵這人,我幼小時候讀此書時對他十分喜愛,像一些電視劇等也揚善隱惡,將李逵的一些事情或修改,或遮掩,都改得好了,其實就原著細看,李逵實乃一大惡人。 第五十回中,三打祝家莊時:「且說李逵正殺得手順,直搶入扈家莊裡,把扈太公一門老幼,盡數殺...
宋仁宗朝的政治環境:寬鬆開明促進了國家的發展
宋代較為開放的時代氛圍,無疑鼓勵了士大夫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時局與世風的趨向。這種局面的出現,一方面由於統治者政策上鼓勵敞開言路,不罪言者;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儒家文化傳統的熏陶與濟世精神的復振,使得士大夫們的批判意識、參與意識空前高漲蔚為滲透於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層面的時代風氣。仁宗中期,以范仲淹、歐陽修等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