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滕州發現清朝皇帝聖旨
清朝光緒皇帝續封翰林聖旨,最近在山東省滕州市被發現。聖旨是橫捲豎行本,質地為絲棉紙,長3米,寬0.5米,邊框印有黑色龍紋圖案,用漢、滿兩種文字印製。卷首印有「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等文字,時間為:光緒貳拾伍年三月初肆日,蓋有朱紅色「光緒皇帝之璽」的玉印。
慈禧作品多為代筆?真實的慈禧文化素養不太高
慈禧作品多為代筆?縱觀近人筆記野史或今人的著述論文,多將慈禧太后描繪成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才女,更有媒體稱讚其「畫艷驚眾人」。但細觀其親書的密諭和抄寫的佛經,就會發現她不僅沒有任何書畫功底,且文化水平有限,所寫的諭旨錯字連篇。種種史料已充分證明,現在世間流傳鈐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印章的諸多書畫作品,實為他人捉刀代筆。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說是家喻戶...
老照片定格保定火車站:慈禧逃亡乘「龍車」
站史館展出的老照片包括保定站的始建,保定鐵路黨組織建設和黨領導下的車站鐵路工人運動,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時期車站鐵路工人的鬥爭和貢獻,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保定站的建設與發展、改革開放新時期保定站的變革與成就等幾大部分。其中,1899年2月1日保定府站通車,1901年逃亡的慈禧回京所乘「龍車」,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佔領保定火車站、鐵路工人遊擊隊破壞鐵路積極抗日,1948年11月解...
慈禧儲秀宮最有女人味兒的十年生活:清朝儲秀宮
儲秀宮是一座十分幽靜的院落,坐落在西六宮的最北端,出宮門往北,就是美麗別緻的御花園。 走進這座典雅寧靜的宮院,正殿廊簷下是一對威武的戲珠銅龍和一對鮮活生動的銅鹿。 清室對這座宮院曾作了較大改造:拆除了其西部的長春門,建造了面闊五間的體元殿,殿之北面出抱廈三間為一造型別緻的小戲台;拆除了儲秀門,建造了前後帶廊、面闊五間的體和殿;兩殿是倒座式宮殿,有幽深、華麗的遊廊通向主...
揭秘順治皇帝究竟有多愛董鄂妃:連缺點也愛
順治帝究竟有多愛董鄂妃? 這事的主角就是清朝的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同時也是這大清朝打入關以來的第一位皇帝。真是命如其字,福臨,福命來臨般地過著世人仰慕的皇帝生活。雖然他明達好學,但站在大好祖國江山之上,可他偏偏過不了美人關。而這位美人正是董鄂妃,情商頗多的順治帝,到底是愛上了這位美女天使的啥「缺點」,竟陷其中,不能自拔? 導致順治情商如此高的因素,當然不能少了從小生活...
歷史上真有韋小寶!原型或為康熙年間御前侍衛
韋小寶原型或為清朝康熙年間御前侍衛托碩 韋小寶是新派武俠小說家金庸《鹿鼎記》中的主人公。這個人物更是被各大電視劇親睞,頻繁出現在觀眾的視野裡。那歷史上真的有韋小寶這個人嗎?韋小寶原型是誰? 據記載,清聖祖康熙的時候,派了一個御前侍衛做使者,到俄羅斯去談判劃定邊界之事,結果這個人被俄羅斯女王看中,成為女王的男寵,他們在枕席上訂立了十八條盟約——但是這個人居然不是韋小寶!他叫...
慈禧的愛美心得:慈禧為何對妓女髮型情有獨鍾?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自古以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人,愛美之心,難以言表。慈禧太后不僅是女人,而且是非同凡響的女人,愛美之心,更是無可復加。二十世紀初葉,荷蘭畫師華士胡博為慈禧太后畫像時,慈禧已經71歲了,但是,畫像上的慈禧看來仍舊年輕貌美。據參與修復的藝術史專家安德霍格偉斯特說,是慈禧在見到頭像小樣後,要求去掉臉部陰影,眼睛加大,嘴唇加厚。其實慈...
[圖文]清朝珍貴文物:道光帝金印重達20斤
10公斤重的「和碩智親王」金印
清宮花卉白玉香薰。圖/記者陶煒程
清宮花卉白玉香薰。圖/記者陶煒程
你能想到一方金印的最大重量是多少?昨天,在武漢市博物館的文物點交現場,嘉慶皇帝冊封當時還是皇子的道光帝為智親王時所頒授的10公斤重的「和碩智親王」金印引起眾人驚歎。「曾有一位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員要將此印拿起,居然連試了2次都沒成功,這金印可重著呢。」現場文物專家介紹說,除「和碩智...
慈禧太后為什麼要殺珍妃?光緒的珍妃怎麼死的?
導讀:溥儀出獄後,第一個出門探訪的人就是末代進士商衍瀛,商此時已臥病在床,他說:「皇帝,我跟著您走。」溥儀忙說:我們都跟著毛主席走。不久,商衍瀛辭世。 珍妃被貶或與變法無關 庚子年間八國聯軍逼近京城,慈禧研究西逃路線,到了樂壽堂後邊。商議中,她讓太監的二總管上東北三所,把打入冷宮的珍妃提出來。 珍妃怎麼被打入冷宮的呢?眾說紛紜。常見說法是在「戊戌變法」中堅定地站在光...
[圖文]18件皇帝龍袍將拍賣 順治龍袍估價1500萬
昨天,包括兩件清宮龍袍(左二為其中一件)、7件皇室成員服飾在內的20件宮廷藝術品集體亮相。下月6日,清宮18件龍袍將在北緯四十度大成國際拍賣會上拍賣。
觀眾在欣賞清宮服飾。 本報記者 歐陽曉菲 攝
均為民間收藏
順治龍袍估價1500萬
本報訊(記者李琦)昨天下午,在2008宮廷藝術品高峰論壇上,包括兩件清宮龍袍、7件皇室成員服飾在內的20件宮廷藝術品集體亮相,並接受了文物界專家的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