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千古之謎:探秘曹操七十二疑塚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千古之謎:探秘曹操七十二疑塚

2014年10月27日 三國皇帝, 古墓探秘, 未解之謎 暫無評論 閱讀 269 次


 


  傳說曹操怕死後被人發掘墳墓,在漳河一帶造了七十二個疑塚。
  明陶宗儀《輟耕錄·疑塚》:「 曹操疑塚七十二,在 漳河上。 宋俞應符有詩題之曰:『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疑塚七十二,必有一塚藏君屍。』此亦詩之斧鉞也。」
  宋范成大有《七十二塚》詩,自注曰:「在講武城外,曹操疑塚也。」
  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迷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後裔,後來成為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誌》說他"才武絕人"。
  公元192年,他正式組建了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名義上雖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
  但是這樣一個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的梟雄卻提倡薄葬,公元218年,他頒布了一道《終令》,再次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後,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並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為了防止死後陵墓被盜,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塚"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那麼這種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假如是真的,這七十二座陵墓在什麼地方呢?
  一種觀點認為,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塚,只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而已。
  從現存的史料看,曹操對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認真的落實。他的兒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誄文》中都描述了葬禮和入殮的情況,不僅交代了葬在鄴城之西,而且寫到曹操入殮時穿的是補過的衣服。晉代文人陸機、陸雲兄弟的《吊魏武帝文(並序)》等作品中,都有關於曹操喪葬和墓田情況的介紹。在《三國誌》、《晉書》等史書中司馬懿、賈逵、夏侯尚等人的傳記裡也都有他們護送曹操靈柩到鄴城入葬的記載。
  這是一個在《聊齋誌異》中叫作「曹操塚」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在鄴城外有一條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邊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時有人到河裡洗澡消暑,忽然從水裡傳來敲擊刀斧的聲音,下水的人就斷為兩截浮上水面;後來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結果和第一個人一樣遭到腰斬。這種現象在百姓中流傳,引起百姓驚恐奇怪。當地的地方官聽說了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斷河流,讓水流枯竭。於是人們發現巖崖之下有個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個轉輪,輪上安裝著鋒刃如霜的利刃。人們拆除了轉輪進入洞穴,發現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體是漢朝的篆書。仔細閱讀這些文章,得知原來這就是曹操的墓穴。於是人們打開曹操的棺材,拋散曹操的骨骸,把給他陪葬的金銀珠寶全都拿走了。
  作者蒲松齡最後總結說:「『盡掘七十二個假墓,肯定有一個墓裡葬著曹操的屍體,可怎麼知道曹操的屍體竟然在七十二個墓之內呢?』曹操奸詐啊!然而千餘年後腐朽的骨頭不保,使這些詐術又有什麼用呢?唉!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
  小說家之言雖然近於荒誕,但曹操生性多疑卻是史實。有一個傳說這樣說道,曹操為了防止後人挖掘他的墳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殯的那一天,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於是,後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墳,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塚。這就是「七十二疑塚」的來歷,
  據說,在曹操設置「七十二疑塚」的幾十年後,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的天下。朝中對曹操有宿怨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四處尋找曹操的真墳,想把他的屍體找出來打碎掉,以謝天下。可這些人挖遍了七十二座曹公墓,也沒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屍體,最後萬般無奈之下,這些人發佈公告稱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墳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職。
  佈告貼出去一個多月,仍沒有人來應召。就在這些人幾乎喪失信心時,一個白髮老頭揭了榜文來到京城洛陽,說自己有辦法找到曹操的真墓。官員們一聽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著老頭沿京城不遠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頭左看右看,終於在一個地方停下來,指著一處土丘說,就在這裡。
  士兵們開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屍體。老頭所指的地方位於洛陽以西,是從堤旁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們進入墓室,將金銀財寶一掃而空;又把曹操的屍體搬出,剁成碎塊,甩入河中餵了烏龜。最後,官員們吩咐請出白頭老人,準備給他官做,可是老頭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樣無影無蹤。


  探秘曹操七十二疑塚


  1995年,在河北省臨漳縣的古鄴城遺址一帶,經常出現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幾乎走遍了鄴城周圍十幾里的山崗田野,對那裡的文物古跡進行了了細緻的實地勘察。這位老人叫劉心長,社會職務是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經過數年研究,對曹操墓葬所在的位置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曹操墓就在河北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講武城鄉西部以及河南安陽縣安豐鄉共約五平方公里的範圍,並把這一區域稱作「曹操墓田」。


  劉心長劃定曹操墓田區域的理由是,這一片地域正好在鄴城的西邊,又是崗丘地帶,而且土地較為貧瘠。2007年,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好穿越曹操墓田所在的區域,河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南水北調安陽固岸考古隊隊長潘偉斌提出同劉心長一致的觀點,認為決定曹操墓葬的人正是曹操自己。潘偉斌等人結合文獻記載,對實地進行了細緻的踏勘,把曹操墓可能所在的位置縮小到了更小的範圍:曹操墓極有可能在河南安陽安豐鄉靠近漳河的一塊不大的區域。一時間,困擾世人的曹操墓葬之謎,再一次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公元220年,在洛陽的寢宮,曹操留下他生命裡最後一道命令——《遺令》。曹操在遺令中除了交代要薄葬外,再一次提出將自己葬在鄴城西面的高崗,與西門豹祠相近。這道《遺令》比兩年前的《終令》內容更加細緻,但對於墓葬地點的描述卻是一致的。後來,《三國誌·魏書·武帝紀》對曹操的去世作了明確記載: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後,二月將靈柩運回了鄴城安葬。據此,歷史學者判定曹操墓應該就在鄴城。北省臨漳縣三台村,有一處高大的土台,城牆夯土的痕跡依然十分明顯。這就是三國時代的鄴城遺址,也是曹操在《終令》中提到的鄴城。鄴城的西邊,是地勢較高的黃土塬地貌, 遍佈著村莊和農田。東漢時代這裡屬於鄴地,今天以漳河為界分屬河南、河北兩省。如果1700多年前這位威震天下的英雄就葬在鄴城西邊的這一片田地,那麼經歷了歲月變遷,曹操的墓葬究竟藏匿在哪裡呢?


 



  曹操生前要求將自己「葬於西門豹祠西原上」。 唐代的地理名著《元和郡縣志》記載,曹操的西陵距離鄴城三十里,與西門豹祠相距大約十五里,並且都在鄴城的西邊。因此,找到了西門豹祠,就等於找到了曹操墓的一個重要坐標。西門豹是戰國時期鄴縣的縣令,他帶領當地人們治理漳水,破除了巫婆每年都要為河伯娶媳婦的迷信,將殘害百姓的巫婆投進了漳河。 西門豹治鄴有方,受到百姓愛戴,當地人們為他修建了祠廟,西門豹祠由此而來。因此,要想尋找曹操的墓葬,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首先要找到西門豹祠的位置。 關於西門豹祠的位置,最早的記述是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酈道元是北魏范陽,也就是今河北省涿縣人,他生活的年代距離曹魏時期僅僅二百多年。那麼,酈道元描述的西門豹祠在哪裡呢?


  1985年,在河南安陽市安豐鄉出土了一件後趙建武年間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門豹大夫刻像,以及西門豹祠的重建時間、面積、官吏參加者等內容。這一石刻是目前惟一一件反映西門豹祠情況的實物。後趙建武年間是公元335年至公元348年,時間距曹操去世的時間約有一百多年,《水經注》成書年代距離曹操去世也只是二三百年,同時《水經注》記載的西門豹祠的建造年代正是後趙建武年間。考古專家認為酈道元所描述的西門豹祠,正是曹魏時期西門豹祠原址上重修的西門豹祠。


  然而,在河北臨漳縣和河南安陽縣的漳河岸邊,就有五處西門豹祠,哪一處西門豹祠是後趙建武年間的西門豹祠呢?


  關於西門豹祠的位置,《水經注》上有這樣的記載,漳水經過武城城南向東流去,又經過西門豹祠前向東北方向流去。此可以判斷漳河在經過武城時是東西流向,武城在漳河北岸, 西門豹祠應在武城的東南方向。古鄴城西的漳河北岸,有一處古城遺址,正是戰國時代所建的武城。就在距離武城遺址約十里的河北臨漳縣豐羅鎮漳河大橋南側,在一處隆起的土台上立著一塊宋代西門豹祠碑石,碑文描述這裡曾經是一座西門豹祠。這處西門豹祠,正好是在武城的正南方向,這與《水經注》中所說的西門豹祠的地址在武城東南不是很一致。 在考古人員認定的西門豹祠的西原上,是地勢較高的開闊地帶,曹操在《終令》中所說的「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的地帶,應當就是指這裡。那麼,這片地勢同曹操在《終令》裡所描述的一致嗎?


  為考證西門豹祠西原的地貌特徵是否同文獻記載相符合,河南省安陽市的考古工作者對西門豹祠西原的地貌進行了測繪。地質隊測量曹操墓田同周邊以及漳河的高差關係,以判斷是否能夠灌溉。考古人員通過gps衛星定位系統發現,這片開闊地帶地勢很高,比今天的漳河河渠明顯高出12米,而在曹魏時代,這裡的地勢應當更高。同周邊的土地相比,這片土地又很貧瘠,直到現在許多地方不能種植莊稼。


  曹操在《終令》要求,將自己埋葬在不能出產農作物的「瘠薄之地」。 由此看出曹操首先看重的,這裡是一塊 「瘠薄之地」。考古人員通過種種跡象分析,埋葬曹操的陵墓應當就在這片開闊地域,也是曹操《終令》裡所說的 「鄴之岡西」。由於曹操墓「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地面上沒有高高的封土,也沒有高大的樹木,又經過了1700多年的風雨沖刷,在地面上很難找到陵墓遺存的痕跡了。難道曹操墓地沒有一點地理上的特徵可供辨別嗎?公元220年,就是曹操去世後,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悲慟之餘寫了一篇《為武帝哀策》的文章,簡稱《策文》。《策文》具體的描述了曹操的喪葬過程,也對曹操墓的地形作了進一步的描述:「棄此宮廷,陟彼山阿」,說明曹操墓在一個凹進去的山窩處。這樣曹操的墓葬背靠山,兩邊是山脊環抱,前面又臨漳河,河與墓之間又有一片開闊地帶。劉心長通過對地望的分析,發現在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一帶,是「背靠崗嶺,南臨漳河,西依太行,東連平原,按古代陵墓選址要求的標準,是一塊在漳水之陽的風水寶地。

  當地人稱為天子塚的東魏第一個皇帝元善見的墓塚也在這裡,可見這一帶是適於建造帝陵的。經過細緻的勘察,劉心長還發現,在一個叫西曹莊村的東北一帶,有一處崗丘的凹窩處,與曹丕在《為武帝哀策》一文中說的曹操靈柩到達下葬地點的「陟彼山阿」處非常相似。劉心長又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這裡村莊的許多村名西曹莊/東曹莊都可能都與曹操墓有關。


  就在他劃定的曹操墓田範圍裡,有一個村莊叫作東太平村,原名馳村,是銅馳村的簡稱。史料記載曹操陵墓有銅馳,馳村極有可能就是因此而得名。曹操在《終令》中要求」廣為兆域,使足相容」,那些大臣列將當中的有功者,死後都要陪葬在他的陵墓周圍,因此他的墓地應當是寬闊的,容得下陪葬的陵墓。劉心長認為,在這片崗丘與漳河之間的武吉村、曹冠村一直到西曹村、西小屋等村等一帶,是一片平坦開闊的地帶,這就符合曹操的公卿大臣以及有功者陪陵的要求。史料也有記載,曹操的西陵開始建有祭殿,後來魏文帝曹丕力推薄葬,下令毀去了曹操西陵的殿屋。這也使得曹操墓更如同常人的墓葬一樣,失去了標誌和特徵,最終湮沒於歲月的煙塵當中。《三國誌·魏書·於禁傳》記載,於禁拜謁高陵,看到陵屋裡畫著關羽戰克,於禁被降服之狀。於禁看到後羞愧愧發病。由此可見,曹操安葬後在高陵的陵區墓田上建造了「陵屋」。這些陵屋的作用可能有兩個,一個是派人看守陵墓,防止有人盜墓;另一個還在陵屋內的牆上畫一些畫,這些畫的內容是公卿大臣列將的事跡。劉心長想像了當年祭祀曹操的情景:祭祀人員從鄴城西門出來,過漳水,一路向西到朝冠、武吉村一帶,再整理一下祭祀朝覲的衣冠和祭品,從一條通向墓區的大道去往陵墓祭祀。在今天西曹莊、西小屋、東小屋一帶,還設有守陵人員的住宅和供祭祀的建築。如果劉心長和考古人員的推理是成立的,就說明曹操的兒子曹丕等人,對於曹操的《終令》是嚴格執行的。那麼,曹丕是否按照曹操的《終令》去執行的呢?


  河南省澠池縣境內的首陽山,正是曹操的次子魏文帝曹丕選取的陵區。曹丕建立魏國後建都洛陽,在公元222年的冬十月,就確定首陽山為壽陵。首陽山位於漢魏古城的東北部,北邊是黃河,南邊面臨著洛河,屬於一邏平原,曹魏王朝的陵墓,按照曹操臨死前的遺志,採取以山為陵,不封不樹這樣一個原則,所謂一山為陵,就像這樣的山頭,都可能作為他的陵墓上面封土的象徵,陵墓的上面,不再加封土了,用自然山石作為封土,不樹就是不再柏樹,這一類的樹木。曹丕在自己的《終制》中要求對自己的墓葬」因山為體,不封不樹」, 將他的壽陵從簡修建,同時嚴格採取薄葬政策。這同曹操對於自己墓葬的要求完全一樣。曹丕還對隨葬品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以至於對他的棺材僅刷漆三遍也有交代。曹丕規定以上制度為最終制度,無論是權高位重的大臣,還是他的後人,都要嚴格遵守執行。曹丕為了保證這個制度能夠嚴格執行下去,還把詔書分別藏在了宗廟、尚書府、秘書府三個地方,以便相互監督執行。


  曹丕是曹操王位的繼承人,對曹操墓葬的真實情況應當最為瞭解。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遺囑,將曹操的遺體運回鄴地安葬。曹丕在他的《為武帝策哀》一文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河南通許縣七步村的一座草木蔥蘢的墓園裡,曹植守侯著這裡的幽靜。在曹操一生中的25個兒子中,被稱作是最有才華的曹植,記載了父親下葬的情景。曹植在為他的父親寫的《誄文》中有這樣的描寫:曹操在準備好要入殮時,身上穿著平時穿的縫補過的衣服,印璽也沒有帶在身上,只是帶著系印章的絲繩。陪葬的冥器沒有雕飾,最好的陪葬品是沒有染色的陶器。歷史學者由此分析,通過曹丕確立薄葬制度,以及對自己墓葬的要求,說明曹丕繼承了父親曹操提倡的薄葬主張。


  同時,曹丕的《策文》和曹植的《誄文》,不僅說明了曹操的《終令》和《遺令》得到了嚴格執行,還告訴了後人曹操出葬時的一些細節。曹丕在《策文》中記載,公元220年2月, 曹操的靈柩在夏侯尚、司馬懿等人的陪奉下被運抵鄴城。


  這一年的3月15日,埋葬在他親自選定的鄴城西面的山岡上,當時稱作「高陵」,與西門豹祠相距不遠。曹操的喪葬議程,是按照制度公開有序進行的。曹操出殯時的情景,魏文帝曹丕在《為武帝哀策》一文中這樣描述:在進行曹操的葬禮時,首先占卜可以下葬了,然後才打開通向墓道的大隧洞口,墓室裡一片黑暗,喪葬儀仗隊已經整整齊齊地站好,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官也並馬排開。前導高高地舉著喪旗,手執長戈,高揚盾牌。浩浩蕩蕩的喪葬隊伍從鄴城向墓地出發,從此父王將拋充鄴城的宮庭,登上那個準備安葬的山阿。曹植在《誄文》當中也描述了當時百姓痛苦的情狀:「兆民號啕,仰愬上穹」,意思是百姓向著蒼天嚎啕大哭。曹操墓是一個千古之謎,對於深藏曹操的地宮,更引起人們的種種推測和猜想。那是一個怎樣神秘莫測的未知世界呢?


  從曹丕的《策文》可以判斷,曹操墓可能是一座帶有石墓門和長長墓道的磚室墓,墓室是宮穴結構的。曹植對曹操墓也有類似的描寫,他在《誄文》中描述:「窈窈玄宇,三光不入」,就是說明地宮埋藏於地下很深的地方。他又寫到「潛闥一扃,尊靈永蟄。」就是曹操墓黑暗的那個墓道一閉上,就是曹操墓永遠的都封閉在地下的暗室之中,所以作為孝子,作為群臣在這樣的時候是悲痛到了極點,哀號聲響成一片。根據《述異記》記載:魏武帝陵還葬有兩個銅駝和兩個石犬,還有傳說曹操墓內有泉水,名叫「香泉」。考古專家分析,曹操為了防備陵墓被挖掘,在建墓時可能採取了防盜措施。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下遺令進行墓葬準備,到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當中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防盜設施的修建。曹丕在《策文》中說,在占卜之後,曹操的靈柩下葬之前,長長的墓道才打通,說明曹操墓在此以前是嚴格保密的。既然曹操就葬在了西陵,難道不留下一絲痕跡嗎?


  劉心長和考古人員在已經鎖定的曹操墓田里苦苦尋覓,也在浩繁的典籍中尋找有關曹操墓的線索。突然,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的一篇《吊魏武帝文》引起了劉心長等人的注意。《吊魏武帝文》披露了曹操《遺令》中的一些細節,曹操在遺囑中說「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劉心長介紹:曹操去世以後,在銅雀台上安放了6尺床,在床上,曹操的歌舞技每月初一十五對著陵帳進行歌舞,根據曹操遺令說:他的妾、夫人望著他西陵墓下。 陸機曾擔任皇宮的著作郎,他有機會接觸皇室秘閣中的歷史檔案文獻。當他看到曹操的《遺令》,不由心生感歎,寫下了一篇《吊魏武帝文》。歷史學者認為陸機的記載可信。陸機生於公元261年,距曹操去世只有40年,他又是東吳名將陸遜的孫子,因此對曹操《遺令》的內容應當更為留心。


  赤壁之戰三年以後的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鄴城修建了一個著名建築銅雀三台——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銅雀三台依鄴城城牆而建,最為高大的銅雀台鑄大銅雀於樓巔,成為曹魏政權的象徵性建築。 銅雀三台之間有樓閣相連,雄偉壯觀,稱為曹魏三台。曹操經常登上銅雀台,聽歌看舞、或賦詩抒懷。 河北臨漳縣三台村,有一處已經並不太高的土台,這座土台就是曹操修築的銅雀台。今天的銅雀台,早已風華不再。劉心長介紹:現在我們這個站的台就是鄴城遺址西北角上的三台遺址之一京虎台,三台是三個台,京虎台、銅雀台、冰井台。京虎台往北叫銅雀台,由於明代的洪水銅雀台被沖刷了一部分,再往北冰井台已經完全被張河的洪水沖掉了。過去這三個台之間相隔60步,用橋架起來,當時這三個台在鄴城是一個非常有名建築。其中這三台當中最有名的是銅雀台。如果從銅雀台上可以眺望到曹操的陵墓,說明曹操的陵墓距離銅雀台並不是太遠。顯然,銅雀台是曹操墓葬的又一個重要參照。那麼,銅雀台是不是成為了曹操墓的一個祭台呢?


  《三國誌·魏書·曹爽傳》記載,曹爽取得朝中大權後作威作福,曾「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台,使先帝婕妤教習為妓。」這件事發生在距曹操去世的二十多年後,可見當時銅雀台上仍保留著這樣的祭祀活動。 陸機的弟弟、西晉文學家陸雲,在一封書信中提到了曹操去世後幾十年中,有關鄴城銅雀台和曹操墓的重要史料。陸雲的信中有這樣一句:「綆帳及望墓田處」。 劉心長介紹說:銅雀台和曹操墓之間關係,就是在銅雀台上可以望曹操西陵墓下,是作為一個紀念的場地,觀望曹操西陵墓下,在這裡進行祭祀紀念的場地,應當是在視望和聽覺當中,不應當太遠。正當劉心長以及考古工作者人在努力發現曹操墓的蛛絲馬跡時,一個意外的發現,讓重重迷霧遮掩的曹操墓開始清晰起來。


  1998年4月,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邊的空地裡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塊石碑。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這對於尋找曹操墓來說,是一個驚人的發現。


  河南安陽市的文物工作者如獲至寶,因為年代久遠,這塊石碑的字跡有的已經模糊,考古人員對石碑進行了拓片,並對石碑記載的內容進行了細緻的解讀,發現這是一塊墓誌銘,內容是後趙建武年間的公元345年,大僕卿駙馬都尉魯潛的墓誌。


  令考古人員興奮不已的是,魯潛墓誌首次明確記載了魏武帝陵的具體方位。魯潛墓誌記載:「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迴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從墓誌記載來看,是以高決橋為起點的,高決橋現在的位置據考證可能是在安陽市安豐鄉,然後從高決橋向西行1420步,再南下170步就到了魏武帝陵的西北角,再從西北角西行43步,再向北250步,這就到了鹿泉墓的靈堂。按位置記載來說,魏武帝陵和鹿泉墓的關係大概就是200多步,相對是比較近的。如果魯潛墓誌同魯潛墓的距離太遠,對於曹操墓,魯潛墓誌的記載就失去了坐標意義。


 



 


  考古人員在魯潛墓誌發現地進行考古調查,認為魯潛墓應當距離魯潛墓誌發現地不遠處。然而,這一帶的地層已經破壞,魯潛墓已經無跡可尋。隨著魯潛墓誌古碑被發現,曹操墓的範圍逐漸縮小了。被野史和傳說混淆視聽的曹操墓,似乎有了雲開霧散的跡象。那麼魯潛墓誌記載的高決橋在哪裡呢?


  史料記載魏文帝曹丕曾從水路上前往祭奠其父親,水路就是指沿漳河溯流而上,而西高穴村的位置正好在漳河南岸,距離漳河很近。應攝制組邀請,河南省安陽市的考古工作者按照魯潛墓誌的記載,以魯潛墓誌發現地為基準點,對曹操陵園區可能存在的範圍進行現場測量。就在考古人員確定的曹操陵園區範圍內,位於西高穴村魯潛墓誌出土地西北約有500米處,有一處隆起的高台地,考古人員在上面發現了大量大型板瓦和宮殿建築門上的泡釘,考古人員由此判斷這裡曾經有過宮殿式建築。那麼魯潛墓誌記載的步數,同這五百米相仿嗎?河南考古研究所的潘偉斌研究員通過實地查勘與考古論證,認為曹操墓葬的區域就在河南安陽縣西高穴村往北方圓不到一千平方米的範圍。潘偉斌把這片遍佈著莊稼的平地稱作曹操陵園區。這片區域距離鄴城遺址三十里左右,同時在河南安陽縣豐羅鎮西門豹祠以西一個地勢較高的崗嶺上,遍佈著溝壑與山脊,同曹操《終令》的描述相吻合。潘偉斌描述,1700多年前,這片土地應當是一片高崗,只是到了現代,才通過土地平整改造成農田。這樣的地形今天還可以通過一些殘留的地形原貌看出來。因為這片高崗比漳河要高出十多米,因此不可能以漳河水去灌溉,應當是一塊貧瘠之地。潘偉斌介紹說:這個地方北有漳河,難免有山梁,往西北也是一個山區,所以這個地方應該是非常好,北高南低,往東過來一點也非常低。據說曹操遺令中說,在他墓前留空房的地方作為陪葬墓的位置,現在根據位置表明前面地方比較平坦,應該是比較適合做他的陪葬墓位置。


  2006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就在專家認定的曹操陵園區域的西高穴村,驚人發現了一處墓葬,已經被盜墓賊盜掘一空,考古人員同同一時期的東漢王陵作比較,認為這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大墓,級別至少是王侯級。這座大墓的方位就在魯潛墓誌出土的東南方約一公里處,考古專家大膽推測,這極有可能是曹操墓或其陪葬墓中的一座。


  2006年,在西高穴的被盜墓處曾被盜掘出數件文物,上面有「武帝家用」銘文。曹操死後,被尊為魏武帝,而「武帝家用」銘文牌說明這是曹操生前用過的器物。那麼,這個大墓是不是魯潛墓誌所描述的曹操墓可能所在的範圍裡呢?


  綜合曹操墓葬的各種考古依據與信息,潘偉斌繪出了曹操墓的具體方位圖。在這幅圖中,鄴城銅雀台、魯潛墓誌出土地、東漢大墓、西門豹祠以及武城和漳河同曹操墓可能的地點,同史料記載最為吻合。 曹操墓在鄴城西原已經是絕大多數考古學者的共識。曹操統一北方後,鄴城成為他進行統一戰爭的戰略大後方,鄴城隨之成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因此曹操去世時將墓地選擇於此。曹操在世時他本人並沒有代漢自立,而且一生中樹敵太多,不可能把墓地選在當時的首都許昌或者洛陽附近,而老家亳州遠離中原,接近孫權的吳國,極易為孫吳所偷襲。從安全考慮,曹操也最可能把墓地選在自己的封地鄴城。劉心長介紹說:這個結果我認為有兩種,一種就是曹操墓能夠被揭開,另外一種也可能成為永遠成為歷史之謎,如果曹操墓沒有被漳河的洪水沖掉,那麼曹操墓仍然存在在中華大地上,仍有被揭開謎底的那一天。


  生前壯懷激烈,戎馬一生 ,身後依然榮辱沉浮,起伏不定,這就是曹操。滄海橫流,潮漲潮落,曾經在曹操視野裡海納百川的大海,今天依然洪波湧起,氣象萬千。千百年來人們尋找曹操墓,追尋他遠去的足跡,當來到他曾經駐足的滄海之濱時,或許更會發現,我們尋找的,是一個並未走遠的英雄,或者說凡人。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