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 陽光歷史

 



邯鄲學步的結局不是不會走路:而是沒走出藝術

 邯鄲學步的結局不是不會走路:而是沒走出藝術
  現在對「邯鄲學步」這個成語解釋是:有一個燕國人,到了趙國都城邯鄲,看到那裡的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了起來。結果不但學得不像,而且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家。   學人家學得不像,固然可笑。可一個好好的人非要去學別人走路,這更為可笑。然而,看著可笑其實並不可笑,實際上,這個人並不是因為邯鄲人走路好看才去學的,邯鄲學步另有原因。   「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



不恥下問是什麼意思?不恥下問的故事典故簡介

 不恥下問是什麼意思?不恥下問的故事典故簡介
  不恥下問是什麼意思?不恥下問的故事典故簡介  【成語】: 不恥下問  【拼音】: bu chǐ xia wen  【不恥下問的意思】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不恥下問的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



成語樑上君子的含義 樑上君子的主人公是誰?

 成語樑上君子的含義 樑上君子的主人公是誰?
  樑上君子出自《後漢書·陳寔傳》,比喻小偷,現在有時也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梁:房梁。躲在樑上的君子。竊賊的代稱。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原文  樑上君子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歎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



汗流浹背的典故 成語故事汗流浹背怎麼來的

 汗流浹背的典故 成語故事汗流浹背怎麼來的
  汗流浹背的典故:出處 《史記·陳丞相世家》:「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滿身大汗  示 例 魯迅《墳·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但我們一翻歷史,怕不免有~的時候罷。」  近義詞 揮汗如雨、汗如雨下  反義詞 冰天雪地、滴水成冰  典 故  漢大將軍霍...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變法前為什麼要南門立木?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變法前為什麼要南門立木?
  導讀: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



成語遊刃有餘的主人公是誰?遊刃有餘的故事

 成語遊刃有餘的主人公是誰?遊刃有餘的故事
  遊刃有餘的主人公是誰 遊刃有餘的典故  遊刃有餘出處  《莊子養生主》:「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遊刃有餘釋義  遊刃:運轉刀刃,即用刀來操作;有餘:有餘地。遊刃有餘,比喻工作熟練,解決問題毫不費事。  遊刃有餘的典故  戰國時代,魏國有個著名的廚師,被請去為國君魏惠王宰牛。  他宰牛時,手碰著的,肩膀抗著的、腳踩著的、膝蓋頂著的地方,劈裡扒拉地發出皮...



畫地為圖的典故 成語畫地成圖的主人公是誰?

 畫地為圖的典故 成語畫地成圖的主人公是誰?
  畫地成圖的典故:敬侯張安世的長子千秋和大將軍霍光的兒子霍禹都是西漢時的中郎將。一次,兩人一起領兵跟隨度遼將軍范明友攻打烏桓國。戰事結束後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見霍光。霍光正在庭園散步,因為是世交晚輩,不必多禮,就請千秋到園中相見。  交談中,霍光詢問千秋和烏桓交戰的策略、山川形勢等。千秋就將如何出兵、行軍路線、交戰情形等詳細地講給霍光聽,為了使霍光聽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



四面楚歌的故事意思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誰?

 四面楚歌的故事意思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誰?
  四面楚歌,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也有同名歌曲。  四面楚歌的典故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



成語掛羊頭賣狗肉的故事 掛羊頭賣狗肉主人公是誰

 成語掛羊頭賣狗肉的故事 掛羊頭賣狗肉主人公是誰
  【典故】懸羊頭,賣狗肉,知它有甚憑據。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第31卷  【釋義】比喻以好的名義做幌子,實際上名不副實或做壞事。  【用法】作謂語、補語;指名不副實  【近義詞】懸羊頭,賣狗肉、名不副實  【反義詞】名副其實  【掛羊頭賣狗肉的故事】  春秋有一段時期,齊國女人流行著男裝,給國家的運作帶來了許多麻煩。於是齊靈公下了一道聖旨:凡是被發現穿男裝的女人,一律剝光...



楚才楚得的意思是什麼?成語楚功楚得的典故

 楚才楚得的意思是什麼?成語楚功楚得的典故
  楚弓楚得 ( chǔ gōng chǔ de )  出 處      楚弓楚得的故事應流傳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公孫龍子·跡府》。後在《孔子世家·好生》中提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它說的是,楚王帶著「繁弱之弓」和「忘歸之矢」到雲夢澤打獵,卻把弓給丟了。隨從說要去找回來,楚王卻說,「止。楚王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用 法 主謂式;作分句;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