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簡介 春秋時期齊國名臣鮑叔牙的資料介紹
鮑叔牙簡介:鮑叔牙(約公元前723-前644年)(或說生約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後,鮑叔之子,名曰叔牙。穎上(今屬安徽穎上縣)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鮑叔牙廣為世人所知的事情,莫過於管鮑之交,推薦管仲當上齊相,從而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齊國霸業。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鮑叔牙(?~公元前644年)臨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交著稱。管仲、鮑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的友誼故事。管仲曾歎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齊襄公在位時(公元前697—前686),荒淫無道,隨意誅殺,人人自危,紛逃國外。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逃往國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率兵回國爭位。兩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銅製衣帶鉤,小白趁勢詐死,騙過了管仲,麻痺了魯軍,兼程直入臨淄,賴高傒等重臣的擁戴,得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這時,魯莊公方率魯軍護送公子糾行至干時(今臨淄區西境)地方,齊桓公親自率軍迎戰,大敗魯軍,並盡奪魯國汶陽之地。
鮑叔牙深怕魯國因向齊國謝罪而殺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給魯國說:「管仲是齊國國君的死仇,齊國國君必要親手殺死他。」魯國新敗,只得囚送管仲回齊國。小白做了國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殺管仲。鮑叔牙先見桓公賀喜說:「管仲天下奇才,齊國得到他,豈不可賀。」桓公切齒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勸說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桓公點點頭說:「好吧,我暫且聽你的話,先不殺他」。
一日,齊桓公欲拜叔牙為相,鮑叔牙誠懇地辭謝說:「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桓公沉吟說:「那我的先試探一下他的學問再說。」叔牙搖搖頭,進言說:「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齊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並同車進城。桓公與管仲一連談論三日三夜,句句投機,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為「仲父」,言聽計從,專任不疑,常囑左右:「國家大政,先稟仲父;有所裁決,任憑仲父。」近臣易牙,豎刁想內外用事,單怕管仲。乃合詞進讒說:「現在什麼事也由仲父發號施令,齊國人懷疑好像沒有君王了。」桓公當即叱斥道:「我和仲父比如身軀與手足,只有充分信賴仲父,我才能成為一個完好的國君!」
齊桓公聽從管仲的意見,不斷在士中選用人才。寧戚出身農牧,一經賞識,便委以國政,用為大司農。因此,很快便在他周圍聚集了象管仲、鮑叔牙、高傒、隰朋、寧戚、賓須無、東郭牙、王子成父等大批傑出人才。
桓公在管仲的謀劃下,對內政、經濟、軍事都進行了有效地改革,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
桓公和管仲依據中原形勢制訂了切合時宜的霸業方針--尊王攘夷。尊奉周朝王室,可以挾天子以命令諸侯;攘除夷狄侵擾,是中原各國的共同心願,可以團結諸侯,可以立德樹威。從公元前681年開始,齊桓公在這一旗幟下向外發展,取得了極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
公元前645年,管仲、、顯朋等人相繼死去,桓公不聽管仲遺言,又起用佞臣易牙、豎刁、開方。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重,三人乘機作亂,自己也被斷食餓死。諸子爭位,內亂發生,屍體停放六十七天始得收斂,齊國也由此中衰,失去了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