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梁襄王的故事:孟子怎樣教育梁惠王的?
導讀: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在山東省鄒城市東南)人,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到唐代,已將孟子和孔子並稱;元、明時稱為「亞聖」。《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篇又都分上、下兩篇。《孟子》是《論語》之後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漢文帝時列為博士科目。
話說孟老先生帶著研究生們來到魏國,充分地、毫不客氣地教育了梁惠王,希望他做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其實,孟子也知道這些國君私心很重,魚肉百姓是一定的,他們為了自己的土地,也一定會濫用殺戮,要想教育他們那是給自個兒找難題,但是沒辦法,教育總比不教育好,萬一他們聽進去幾句話,對老百姓能好一點呢,這工作也就值了。
但是,就在孟子在教育了梁惠王之後,他與魏國的緣分似乎就馬上要斷了。在這個魏國系列裡,最後一篇文章是教育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的。
那麼,這裡有一個謎團。故事為什麼在這裡斷了呢?這個故事到底是發生在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之後?還是發生在梁惠王活著的時候?
一般認為,這是梁襄王即位後的事情。
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梁惠王還沒有去世,孟子見到梁惠王慧根也就至此了,自個兒的工作餘地實在有限,所以開始思考是否離開這裡,但是離開之前,孟子還要看看這個國家的未來繼承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萬一接下來這位特別有慧根,是可以教育成為一個賢明之王呢?萬一有這個可能呢?於是,孟子就見了未來的梁襄王,結果,大失所望,於是終於離開了魏國,浩浩蕩蕩帶著研究生,奔齊國去了。
那麼,孟子為什麼如此失望呢?
原來,梁襄王表現得實在不怎麼樣。
這篇一上來,第一句是「孟子見梁襄王」。表明了人物,然後,倆人談了什麼,現場記錄一片空白,屬於秘密約見,估計壓根就沒讓孟子的學生進去,所以沒有記錄員,我們只知道,密談了,然後,孟子「出」,對弟子們說,這位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呵呵,孟子這是屬於背後議論別人了,而且評價還不高,但是沒辦法,為了把這事兒記錄下去,還是要評論的,評論的內容是:「這位梁襄王,實在很普通,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麼使人敬畏的威嚴。」
大家看,這是赤裸裸的以貌取人啊,那麼,為什麼孟子會以貌取人呢?
原來,以孟子的歷練,早就可以洞悉人性,從人的行為舉止,基本就可以判斷其內心修為,這是孟子很擅長的,孟子的一個觀點就是人的內外與世界其實都是一體的,我們從一個角度出發,都可以窺及全部。
但是,單單憑一個外貌來判斷還是有點武斷,所以,談話也很重要,那麼,他們談了什麼內容呢?
孟老先生一點都沒藏著掖著的,直接把密談的內容都給揭底了。
這位梁襄王上來也沒客氣客氣,直接開口就問:「天下怎麼才能安定下來?」(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孟子一聽,雖然人家不是很客氣,但是問的問題沒錯啊,於是認真回答:「統一了天下,就可以安定下來了。」(吾對曰:「定於一。」)
「噢?」梁襄王的眼睛骨碌轉了兩圈,很有啟發性地問:「那您說說,誰能統一天下呢?」(孰能一之?)
孟子一看這位感興趣,於是開始吊胃口,看了看梁襄王,彷彿說:「是不是您那可不一定,我這兒有個秘訣,按照這個秘訣做的人就能統一天下。」
梁襄王的眼睛也亮了,彷彿在說:「秘訣?還不快快告訴我?」
於是,孟子說:「不嗜好殺人的國君就能統一天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梁襄王一聽,我暈!這還算是秘訣,不殺人能統一天下?鬼才信呢。
於是梁襄王又問:「誰能歸附他呢?」(孰能與之?)
從這句話來看,梁襄王根本就沒接孟子「不嗜殺」那個話茬兒,轉問誰能歸附他,可見其基本不相信孟子的「不嗜殺」的理論。「孰能與之」的意思大概是:「如果不殺人,那誰能歸附他啊?」這裡面是有個疑問的語氣的。
孟子一看,這位和他爹是一個檔次的,估計還不如他爹呢,可是,自己也不能放棄啊,要繼續教育啊,萬一這位爺能聽懂點,將來對老百姓或許能好點呢?也算是自己沒有白努力啊。
於是,孟子只好嚥了嚥唾沫,繼續苦口婆心地講:「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天下莫不與也。)
梁襄王一聽,皺起了眉頭,心想您別蒙我,不殺人,天下人還都降伏了,說夢話吧您吶。
孟子一看他這表情,盡在意料之中,心想跟這位講理估計他八成兒聽不懂,得,打比方吧。於是就說:「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生乾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雲密佈,下起大雨,那麼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這裡講的七八月之間,用的是周代的曆法,相當於現在的五六月份之間。
孟子這番話講完,梁襄王聽得一頭霧水,心想這和我有關係嗎?
於是,孟子接著講:「而現在天下這幫國君,您放眼看看,哪有一個不嗜好殺人的?」
梁襄王眼神聽到這兒往別處飄忽了一下,看了眼邊上侍臣戴的手鏈,心想丫這手鏈怎麼這麼眼熟?
孟子接著推心置腹:「我跟您說實話,如果,但凡,有那麼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來盼望他的到來。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您看看這洶湧澎湃的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說罷,孟子的手揮向遠方,做了個無限眺望的動作。
梁襄王被這動作嚇了一跳,飄忽的眼神倏然收回,一時間不知道孟子講到了哪裡。
這篇文章,至此結束,戛然而止,沒了下文。
《孟子》這部書,再往後翻,孟子已經來到齊國,已然是另一番世界了。
那麼,這位梁襄王到底接受了沒有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接受了,孟子也不用再走了,在此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負就可以了。從歷史上來看,這位梁襄王仍是毅然投入了與諸國的爭鬥中,一會兒聯合秦國攻打其他國家,一會兒又和秦國打仗,土地不斷丟失,直鬥得餓殍於野、屍橫遍地。最後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秦國鬥贏了,把六國都給打趴下了,剛覺得自己是老大了,靠殘暴的統治沒堅持幾天,轟然倒塌,最後天下歸了笑瞇瞇的劉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西漢帝國,百姓才得以休養生息。
歷史的大事兒,我們就不聊了,我知道大家關心的是,孟子講的這些話,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們普通老百姓能用得上嗎?孟子在這裡面到底講了哪些原理?
原來,孟子又講了一遍人世間的一體性的道理。和前面給梁惠王講的「仁者無敵」的道理一樣。
您該問了,這孟老爺子講話怎麼總是重複啊,就這麼一個道理,怎麼來回地講啊?
呵呵,就是這麼來回地講,還是很多人都不懂,都不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孟子在說什麼呢。
那麼,這是一個什麼道理呢?
孟子是通過一個模型來講述這個世界的道理的,這個道理就是,整個世界是一個互相反饋的系統,你要想自己得到幸福,就必須先給別人幸福,你獲得的是積極的還是消積的待遇,完全取決於你給外界發出的信息是積極的還是消積的。
孟子嘴裡的這個模型就是天與地。孟子講的好,如果老天不下雨,不先給予,那麼,大地的莊稼就枯萎了;如果老天充沛地下雨,那麼莊稼就欣喜地用茂盛的生長來回報。這個模型是如此的形象,以至於我們一聽就懂。可是,這個道理在人世間,卻更是分毫不爽,我們對此卻很容易視若罔聞。
我們的人世間,所有的人在一起,就更是一個系統,我們之間,也是互相反饋的。
我們如果想要別人用笑臉對待我們,我們就一定要對別人微笑;我們想自己過得幸福,就要先為大家服務,讓大家幸福。這是一個互相的反饋,一旦我們對別人冷酷,那麼,也別指望這個世界對你溫暖。
孟子把這個原則運用到了政治上,孟子講的是什麼?他說如果君主真的能為老百姓考慮,為大家的利益工作,不嗜殺,讓百姓休養生息,那麼,老百姓會感受到您的好意,會天下歸心的。這才是真正的統一。如果君主只想靠軍隊、靠武力維持國家的穩定,那麼,人民一定也回饋給您反抗。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當我們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黑下臉來和別人競爭、爭鬥,那麼,最終你會發現自己的路越來越窄,別人都用冷酷的面容看著你,有的時候,雖然暫時搶得一些利益,但是最終自己還是不幸福,因為別人都躲著你。曾經有位企業家,在與我吃飯的時候,談論起這個問題,他回想半晌,突然說:「還真是這樣啊,我身邊見過的那些靠歪門邪道發財,做人不地道的企業家,後來都逐漸消失了,被淘汰了,一個都沒有剩下。」
就是這個道理,相反,如果我們靠真誠地為大家服務,真誠積極地對待周圍的人,會發現自己的路越來越寬,事業會越來越大,因為當你放下自己,為眾生服務的時候,眾生就會感受到,會把他們的感激回饋給你,這樣,你的生活和事業會幸福很多。
我結合前面一篇博文:《一碗清湯蕎麥面》來說這個道理。
韓國三星公司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陷入了虧損狀態,每個月虧損1700億韓元,這個時候會長李健熙先生請副會長尹鍾龍面對45000名員工朗讀這篇文章,來鼓勵大家,讓大家從中學習經營之道。結果,在2003年,三星公司的營業額再創新高,更是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此時,會長李健熙先生再次組織全體員工學習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裡面,我們最先看到的是這一家母子三人對生活、信念的堅持,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她們一家人,也是得到了周圍的人的幫助和鼓勵的。比如,麵館的老闆和老闆娘。
這裡面的老闆和老闆娘兩個人,就是不斷向世界發出積極信息的人。當那一家三口在大年夜即將閉店的時候,來要吃一碗麵,這對一般的人來說都會覺得麻煩,估計很多店老闆都會以閉店時間到了為由拒絕的,我見過很多飯店的服務員,點菜上來先推薦海鮮,我說不吃海鮮,就推薦肉類,我說不吃肉,只吃點青菜,於是服務員立刻滿臉冷漠,愛理不理的,這樣的飯店,絕對立刻讓人體會世態炎涼,說實話,它很快就會從我的記憶中消失的,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周圍的不斷倒閉消失的飯店,基本都是此類的。
但是,這麵館的老闆一家人,不但不嫌麻煩,他們考慮到這一家三口,之所以要在快要閉店的時候來,就是因為怕三口人只吃一碗麵被人嘲笑,這位母親一定是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才這麼做的。這對夫婦不但沒有拒絕這母子三口,他們還細心到要考慮到如何多給點面,同時又讓人不覺得難堪,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這種真誠,不說,人們都能體會出來。最後,當這家人吃完麵告別的時候,老闆夫婦還一齊真誠地「祝福你們過個好年!」
他們發出的這溫暖的信息,這家幼小的孩子就接收到了,他在寫作文的時候寫到:「麵館的叔叔阿姨還是熱情地接待我們,謝謝我們,還祝福我們過個好年。在弟弟聽來,那聲音分明是在對他說:不要低頭!加油啊!要好好活著!因此,弟弟長大成人後,想開一家日本第一的麵館,也要對顧客說:加油啊!祝你幸福!謝謝!」
這對夫婦發出的善良的信息,會在他們的周圍傳遞,因此他們的顧客越來越多,大家都願意到他們這裡來聚會,人們在他們這裡不但能吃到面,還能得到精神上的正向的鼓勵,這裡形成了一個正向的、積極的信息場。就像孟子所講的那樣,人們向流水一樣趨向這裡,無法阻攔。所以,這是越做越大的經營之道。
這就是三星公司學習的經營之道。
這樣的人或公司,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玫瑰很快會枯萎,但是餘香卻可以在心裡歷久彌新。所以他們自己也會被積極的、正向的情緒包圍,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我們現在,很多人被負面情緒包圍著,打開微博,是負面消息,和朋友吃飯,談的是負面新聞,上班,全是負面的壓力,這樣下去,你會發現自己的周圍越來越聚集得都是負面的信息,自己也變得越來越陰暗,所以整天不開心,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身體的氣機會鬱結,肝氣會不舒,氣血運行一定受到影響,身體能不生病嗎?
這個時候,自己要改變一下,從心裡向外發出正向的、積極的信息,散發給周圍,你就會發現,慢慢地,自己周圍的情況在改變,越來越多的正向的信息開始反饋給您,這樣,您的境遇就開始改變了。
曾經有朋友問我,這種信息能反饋回來嗎?這種想法是不是有點單純?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給他做了個演示,當時我們在一個大桌吃飯,坐了十個人吧,他坐在我右側,我就對他笑,讓他把笑向他的右側傳遞下去,於是,開始依次傳遞,到最後,轉了一圈,到了我的左側,我左側的那個人對我笑了。
我說:我衝著右側微笑,最後卻使得我左側的人也對我微笑了,這是多麼有趣的事兒啊!這個桌子的一圈人,就好比是我們的生活圈子,是一個小的系統,其實一個人的生活圈子只有這麼大,您向其中任何人發送的正向的信息,最終都會回饋給您的。況且,如果您不斷地向各個方向發出正向的信息呢?那回饋的就更多了,最終您會改變這個圈子的溫度的。
所以,要先給予,給予別人鼓勵,給予別人微笑,給予別人心靈的溫暖,這樣,您會發現,有一天,這些能量又會從四面八方向您彙集而來。
那天,我對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講,我說你們現在給顧客的是產品和服務,如果再附加上這些精神上的關懷,給顧客溫暖、正向、積極的信息,讓客戶身心健康,那才是真正的經營之道啊,這,就是《一碗清湯蕎麥面》給我們的啟發之一。
顧客身心康泰了,我們也自然心境愉快,身體也自然會健康的。這就是孔子在《論語》裡面講的「仁者壽」的道理。
其實,我觀察很久發現,我現在所遇到的朋友們的疾病,絕大多數,都是人們在工作中獲得的,在壓力、焦慮、恐懼、無奈、抱怨中情緒失控,最終肝氣鬱結而病,然後情緒更加不好,最終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很多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其實,這個惡性循環的鏈條,您從任何一個環節開始改變,都可以將其拆散,只需要,您立刻行動,開始改變。
這就是孟子反覆強調的仁者無敵的道理,再說一遍:其實,「仁者無敵」的真正含義,並不是「仁慈的人去打誰都能打贏」,而是「仁慈的人,根本就沒有人願意與他為敵」。
所以,健康的鑰匙不在醫生手裡,那些因為情緒不佳而導致的疾病,醫生開方只能緩解一時,境遇稍有觸動,疾病立刻復發。可是如果自己真的想通了,心念改變,主動發出積極、正向的信息,拆解負面信息鏈,改變周圍的環境,您會發現,周圍會越來越積極快樂,健康也會如期而至。
所以,身心健康的修煉不僅僅是在早晨空氣清新的林蔭道上,更可能是在您的日常工作的每個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