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間服飾介紹 揭秘清代民間男女服飾特點
清代服飾也直接影響我國近代、現代服裝的發展和演變。清代服飾與滿族習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清代服飾是以滿族服飾為基礎,又採納了漢族服飾中的某些元素發展而來的。
清朝民間服飾
「鑲滾彩繡」是清代民間服飾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婦女服裝中表現的更為突出。「鑲滾繡彩」是指在服飾上不僅講究鑲嵌各種彩牙兒和花絛,而且還加上刺繡,就是農村婦女的頭巾、圍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種彩色絲線刺繡一些花邊圖案。
1、袍、褂。清代滿族人經常穿的馬褂是清代比較盛行的一種外褂。它用料節省,製作和穿著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原因。清代袍褂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狀,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顯得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褒衣博帶式的衣冠,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2、帽子。清代百姓喜歡戴帽子。大致分為:暖帽、涼帽、便帽和女子戴的坤秋帽。所謂暖帽,是冬季所戴,圓形,帽簷為上翻形,帽頂有紅縵作為裝飾。涼帽,無簷,形狀頗像東北農村醬缸上的缸蓋「醬斗篷」。便帽,俗稱「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種帽子,老幼皆戴,六瓣縫合而成,帽頂要綴上一個絲絨結成的「大疙瘩」,俗稱「算盤結」。為了區別帽子的前後,還要在帽邊的正中間釘上一個明顯的標誌——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寶石來裝飾。坤秋帽是一種婦女所戴的帽子,式樣與男子的暖帽相似,也為皮簷上仰。帽頂多用紅色、藍色、紫色緞子作面,頂上有蓋花,多用刺繡或金銀為裝飾。
3、坎肩。南方稱馬甲,因它穿起來方便、護心而受到清代男女老少的喜歡,而且還往往把它套在長袍外面穿著,無形中起到一種裝飾作用。按衣襟造型分三種:大襟、琵琶襟、一字襟。其中「一字形」前襟的叫「巴圖魯坎肩,」滿語意為勇士穿的馬甲,多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4、裙子、褲子。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襉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繡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光緒後期的裙裝又出現了在裙子上加飄帶,尖角處綴以金、銀、銅鈴,行動起來,叮噹作響。清代女裙以紅色為貴,喜慶時節多穿紅裙,這種服色偏好影響至今。
5、靴、鞋。清代男子普遍穿靴子,這也是騎射民族生活的一種反映。滿人入關以後,由於氣候暖和,經濟狀況好轉,人們便不再穿笨拙的皮兀勒,而用布料制靴了。按清朝規定,只有入朝的官員才允許穿方頭靴。所以民間男子一律穿尖頭靴,貧富之間樣式相同,僅用料不同。
清代婦女講究穿高跟木底鞋,尤其在滿族貴族婦女中更為普遍。這也是清代最有特點的一種鞋,後來稱為「旗鞋」。其樣式是將高跟安放在鞋的中央,一般有三寸多高,木頭跟,用白布包裹,不著地的部分大多用刺繡或串珠等方法加以裝飾。根據木底的形狀分「花盆底」和「馬蹄底」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