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裡?誰是唯一見過他的人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建文帝生性「仁明孝友」,受儒家思想影響嚴重,與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性格截然相反。朱允炆登基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其中就有削藩。經過四年的削藩拉鋸戰,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後,朱棣謀權奪位。然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民間對此說法不一。
《太宗實錄》中說朱允炆在燕王進入金川門後,雖然想出來迎接燕王,但又自歎道:「我何面目相見耶!」,隨後不得已下令焚宮。所以,有部分學者認為朱允炆為自殺,但是,《太宗實錄》曾被朱棣前後修改三次,因此,這份記載的真實性被很多人懷疑。
而另一種被大多數人所相信的說法便是:建文帝知道金川門失守,燕軍破城後,想一死了之,但是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建文帝看到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據此,建文帝三人剃了頭,換上了憎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後來隨一位僧人而去,入觀為僧。隨著史學家的不斷研究,認為建文帝出亡而非自殺的人越來越多。
而《明史》中說到,朱棣得不到確切消息,故另派鄭和下西洋「欲尋蹤跡」。一直到永樂二十一年的一個晚上,胡濴匆忙趕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駐軍宣府。成祖朱棣聽說胡濴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二人一直談到四更。史學家認為胡濴是打聽到了建文的確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經沒有重奪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問建文帝蹤跡。
眾多的史料雖未有統一而直接的表明建文帝的去向,但從各種記載中不難看出,建文帝當時可能真的是逃出宮中,後埋名於市井,未曾復國,而不是自焚與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