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古代史上最強悍的十大老將:中國真正的戰神! | 陽光歷史

 

A-A+

盤點古代史上最強悍的十大老將:中國真正的戰神!

2015年04月07日 歷史排行榜 暫無評論 閱讀 4,673 次

  記得三國裡的黃蓋、黃忠等都是老將,要知道古代人壽命短,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即使是按現在的標準,六七十歲也很難騎馬征戰,況且在古代冷兵器靠武力征戰的年代?但是歷史上真的就有這十位老將直到暮年也在獵獵戰場上揮灑了他們執著和鮮血!老當益壯!

  1、鄧子龍:年過七十陣亡露粱海戰

  鄧子龍,明代抗倭名將,官至副總兵。一生征戰,先後在福建抗擊倭寇,在雲南邊境抗擊緬甸侵略。萬曆二十六年,鄧子龍領水軍援朝抗日,與朝鮮統制使李舜臣為前鋒,在釜山南海與日軍激戰。年過七十而勇氣彌厲,直前奮擊,殺敵無算,最終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

  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並很快佔領朝鮮全境,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明朝政府派出援兵進行干預,並將日軍擊退壓縮在沿海一線。為了給日軍致以沉重打擊,明朝政府決定組建海軍,並由已解甲歸田的老將鄧子龍出任明朝水師副總兵,率領中國水師援朝抗倭。在1598年11月18日至19日進行的決戰——露梁津大海戰中,鄧子龍督水軍千人、戰艦三艘,充當前鋒,隱伏於露梁津海峽北側。當日本援軍進入伏擊海域時,他迅猛出擊,斷敵退路。日軍反撲,68歲的老將鄧子龍親率200名勇士躍上朝鮮戰船,與日軍拚搏,壯烈犧牲。

  鄧子龍還救過清太祖的命,當時成為整個清代皇室頂禮膜拜的保護神 。


  鄧子龍所處的時代,正是明朝面臨內憂外患、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當時中國沿海飽受日本倭寇和海盜的侵擾,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到很大損失。鄧子龍毅然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倭鬥爭中,率領江西官兵進駐福建泉州一帶,英勇抗擊倭寇達十餘年,先後轉戰福建、廣東沿海,大小數百戰,屢立戰功。他先後受陳晉德、吳桂芳、殷飛茂、郭成、張元勳等文武官員的器重,一步步由一名下級軍官成為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將領,他的許多軍事思想和理論也在這一時期形成。

  萬曆二年(1574)抗倭戰爭基本結束以後,鄧子龍被調回江西,先後任撫州把總、鄱陽守備,並在江西銅鼓一帶成功平定了李大鑾起事。在巡撫潘季馴的舉薦下,鄧子龍由銅鼓石守備升任浙江參將,巡視寧波一帶海防。萬曆九年(1581),鄧子龍奉命進入黔任武靖參將,一舉平定了「五開兵變」,威名傳播大江南北。

  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東吁王朝在統一全緬以後,不斷發動侵襲中國雲南邊境的戰爭,蠶食中國領土。在雲南巡撫劉世曾和巡按董裕的請求下,明神宗命令鄧子龍率軍三千馳援雲南。鄧子龍到達雲南前線以後,積極進行防禦作戰,先後取得了姚關偃草坡、攀枝花、灣甸、耿馬三尖山等戰鬥的勝利,並配合隨後到達的劉 部乘勝追擊,長驅而入,攻下緬甸副都阿瓦,沉重打擊了緬甸侵略者的氣焰。

  鄧子龍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裡,在雲南邊境指揮了多次御緬戰鬥,使緬甸侵略者不敢越邊境一步,為鞏固邊疆、建設國防作出了重要貢獻。

  1592年,日本太閣(亦即太上關白)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並很快佔領朝鮮全境,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明朝政府派出援兵進行干預,並將日軍擊退壓縮在沿海一線。為了給日軍致以沉重打擊,明朝政府決定組建海軍,並由已解甲歸田的老將鄧子龍出任明朝水師副總兵,率領中國水師援朝抗倭。在1598年11月18日至19日進行的決戰——露梁海戰中,這位年近古稀的老將與朝鮮民族英雄、水師統制使李舜臣不幸陣亡,壯烈犧牲。兩國人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最後的勝利。

  鄧子龍善書法、好吟詠,著有《風水說》、《陣法直指》和《橫戈集》。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貴州、雲南一帶均有許多鄧子龍的遺跡保存至今,在他的家鄉,其墓地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地方和著名品牌均以鄧子龍命名,鄧子龍的英名至今遠揚,深受世代豐城人民的崇敬。

  2、俞大猷:抗倭名將 78歲仍領兵訓練

  俞大猷,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將。他歷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馬生涯四十七年,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為囚徒,四為參將,六為總兵,累官都督,身經百戰,戰功顯赫。《明史·俞大猷傳》曰:「大猷負奇志」,「忠誠許國,老而彌篤」。俞大猷不但長於軍事,且精通六經,有著重要的軍事思想,亦有詩文傳世。

  元末起至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活動十分猖撅。至明中後期,倭禍嚴重,江浙首當其衝,受害最烈。為消滅倭寇,明朝從嘉靖二十六年(1547),開始委派官吏,加強海防,展開抗倭鬥爭。由兵部推薦,詔移出身貧寒、靠戰功擢升為廣東都指揮僉事的俞大猷從廣東帶兵到浙東、蘇南平倭,受命為寧(波)台(州)參將。在浙東平倭戰役中,俞大猷「先計後戰,不貪近功」,重創倭寇。

  倭寇在蘇、浙慘敗後,便南竄閩、粵,倭患重心移到福建,「北自福寧,南及漳、泉,沿海千里,盡為賊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倭寇偵知戚繼光在福建平倭勝利後回師浙江,又湊集兵力1萬多人,重新進犯福建,攻陷興化。嘉靖皇帝罷免了福建總兵遊震得,從贛南調回俞大猷提升為福建總兵官,浙東調回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官。戚、俞與劉顯兵分三路,殲敵2200多人,取得興化平倭大捷,這也是福建抗倭鬥爭的最大勝利。戰後,嘉靖皇帝聽信讒言,賞罰不公,對俞大猷僅「賚幣銀四十兩」,俞大猷對此仍淡然處之。

  晚年,俞大猷命運依然坎坷,幾起幾落。萬曆八年卒於家中,年七十八,直至死前還在領兵訓練。

  3、楊業:年近花甲陷敵營絕食身死

  楊業,本名重貴,又名繼業,宋朝名將。他20多歲便入仕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後北漢戰敗,楊繼業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久聞其勇名,派人前去勸降,楊繼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終於投降宋朝。宋太宗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他駐守於代州,並於雁門之戰中將契丹擊破。後來就有了一旦契丹見到楊繼業的軍旗,即立刻退兵的轟動名聲。人們給楊繼業起了個外號,叫做「楊無敵」。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意圖收復幽雲十六州,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潘美、楊業的一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就收復了四個州。但另外兩路戰鬥不力,宋軍敗勢已定,決定撤退。潘美、楊業一路人馬同時還要掩護四個州的百姓撤退。撤退到狼牙村時,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軍主力,並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監軍王侁卻說楊業懼怕敵人,迫使其出戰。楊業明知必敗,只得囑托潘美派人接應,以挽回敗勢。

  遭到遼軍伏擊後,楊業帶兵且戰且退,卻不見有人接應。原來王侁怕楊業戰勝搶攻,竟令潘美帶援軍撤離。聽聞楊業失利後,竟命全軍逃跑。楊業無力回天,全軍覆沒,自己身負十多處傷,被遼軍施冷箭俘虜。遼將勸降,楊業稱:「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遂絕食三日而死,時年約59歲。

  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

  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

  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之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關於其死因,還有另一個說法:相傳,漢武帝時騎都尉李陵率軍由肅州北出居延海抗擊匈奴,大獲全勝,班師凱旋後見花城湖一帶水草茂密,四面沙丘回護,是個屯兵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駐紮。一日,李陵舉目南望,遠處祁連雪山皚皚生輝,近處烽燧巋然聳立,想到征戰匈奴的赫赫功績,不禁豪情頓生,萌發了勒石記功的念頭。於是,命令全軍將士日以繼夜輪班運土填湖,夯築了一座黃土墩台,李陵親筆書寫了「譽滿邊關」四個大字,署名「騎都尉李少卿題」,然後刻字勒石,立於墩台之上。匈奴早就探知消息,趁機起兵反攻,李陵急忙督軍迎擊。由於士卒長時間填湖築台,勞累過度,士氣低落,而匈奴兵強馬壯,攻勢凌厲,漢軍很快就潰散兵敗。李陵力竭而被單于生擒,只得降服。漢武帝聞訊後,把李陵家滿門處斬。

  4、郭子儀:68歲深入回紇軍孤身退敵

  郭子儀(公元697~781年)是唐朝著名將領,中興重臣。史書上說:"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30年。"這個評價並不為過。尤為難得的是,他終其一生"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實為人臣楷模。

  郭子儀在唐朝歷史上的第一件大功是平定安史之亂。叛亂初期,郭子儀被調任為朔方(駐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節度使,奉命進擊叛軍。他不負眾望,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在嘉山(在今河北曲陽縣東)大敗叛軍另一主將史思明。接著,他指揮大軍,收復了洛陽、長安。

  在郭子儀晚年,其原部下平定僕固懷恩因不滿朝廷起兵反叛。懷恩是當世猛將,朝中無人可敵,只好請郭子儀前去平叛。懷恩的部下都曾經跟隨過郭子儀,聽到郭子儀要來,發生了分化,互相攻殺,軍隊大亂,僕固懷恩無奈,只好率300親兵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郭子儀到達汾州(今山西汾陽縣),懷恩的部下紛紛歸順,河東局勢安定。


  僕固懷恩心中不服,於是向吐蕃、回紇(維吾爾族及其他民族的前身)借來10萬大軍,從靈州向長安進攻。朝中文武百官,又是一籌莫展,皇帝惴惴不安,立即讓郭子儀率軍出鎮奉天(今陝西乾縣)。僕固懷恩率領10萬大軍,橫衝直撞,旁若無人,來到奉天,只聽戰鼓咚咚,殺聲震天,奉天城外,唐軍擺成一字陣勢,非常嚴整,當中豎著一面帥旗,隨風飄揚,旗上大書一個"郭"字。吐蕃、回紇兵一聽郭令公的大名,都嚇得丟盔卸甲,四散逃跑。僕固懷恩只好帶領殘兵敗將,退回靈州,郭子儀不戰而勝。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僕固懷恩不甘心失敗,又勾引吐蕃、回紇、吐谷渾以及山賊等30萬軍隊,先出兵侵掠同州,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回來,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抵禦賊兵。郭子儀一軍僅1萬多人,被敵重重包圍在涇陽。時年68歲的郭子儀趁僕固懷恩在軍中暴病身亡之機,親身前往回紇說和。因為他在回紇的威信極高,被回紇人稱為「郭令公」。看到自己仰慕中的偶像郭子儀竟然親自只身前來,回紇人非常感動,當即和郭子儀軍隊聯合,大敗吐蕃。

  公元780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次年,郭子儀去世,賜謚忠武,追贈太師。

  5、李靖:年逾花甲出擊吐谷渾

  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公元617年,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長安被俘,李淵欲殺之,在李世民說情下倖免一死,於是隨李世民,在征討王世充的戰爭中立下戰功,被授為開府。

  作為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李靖一生征戰,其最輝煌的戰果是為大唐擊滅東突厥。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決定大舉反擊突厥,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統兵10萬,分六道出擊突厥。貞觀四年正月,李靖親率三千精騎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漢的牙帳所在地定襄。太宗稱讚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於是進封李靖為代國公。二月,李靖又率一萬精騎突襲陰山,俘虜突厥兵一千餘帳。接著趁大霧向鐵山急進,一舉攻破頡利可漢的牙帳,生擒頡利可漢,為患中原多年的東突厥從此滅亡。李靖因滅東突厥之功,獲加光祿大夫,拜尚書右僕射。


  貞觀八年(公園634)十月,擔任宰相職務的李靖以足疾辭任。未過兩月,吐谷渾進犯涼州。年逾花甲的李靖顧不上足疾與年事已高,請求掛帥親自遠征。他一路踏著冰雪,風餐露宿,備嘗艱辛。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大敗吐谷渾,首戰告捷。李靖決定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一直打到吐谷渾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不久,山窮水盡的伏允可汗為部下所殺,其長子大寧王慕容順率眾降唐。李靖率軍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平定了吐谷渾。李靖主動請纓出征,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大軍征討土谷渾。貞觀九年,李靖在積石山大敗土谷渾軍,土谷渾可汗伏允被殺,其國土盡歸唐朝。貞觀十一年,太宗改封李靖為衛國公。

  6、黃忠:定軍山一擊決勝

  蜀漢名將黃忠,由於《三國演義》和京劇譚派名戲《定軍山》眾塑造的形象,在民間也已成了老將軍的代名詞。

  黃忠到底老不老?從關羽關二爺一句不屑的「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來看,黃忠的確是一員老將。《三國誌》說他「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亦可見其勇。

  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及法正進駐陝西陽平關。劉備與陝西漢中曹軍對峙。黃忠隨從劉備,於定軍山連斬曹操二將。特別是「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擊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使得曹軍慘敗,黃忠名聲大震。

  早期經歷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荊州刺史劉表出任荊州牧。劉表駐軍襄陽,即湖北襄樊。黃忠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黃忠隨從劉表侄子劉磐。劉磐駐軍長沙攸縣,即湖南攸縣。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劉磐與東吳孫策交戰於艾,即江西修水,黃忠隨從劉磐。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揮師南下,劉表病死。曹操降下荊州後,以黃忠代理裨將軍,仍然在長沙郡仕官,歸長沙太守韓玄統屬。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劉備與孫權組成聯軍大敗曹操軍,曹操北歸,劉備趁機佔領荊州,率領趙雲等將南征長沙。長沙太守韓玄向劉備投降。黃忠隨從韓玄投降。


  收川立功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備經益州牧劉璋部將法正作嚮導,進駐葭萌,即四川廣元。黃忠與龐統魏延等隨從劉備。劉備於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與卓膺率兵自葭萌向劉璋進兵,劉備先引兵到關中,後與黃忠軍回合,黃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 一路進攻到涪城。劉璋派遣劉跂、冷苞、張任、鄧賢等前來阻擋,都被攻破,黃忠與魏延隨劉備進攻綿竹,綿竹守城將領李嚴、費詩等向劉備投降,黃忠隨劉備率軍進圍成都,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包圍成都。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包圍成都十幾天,劉璋投降。黃忠被任命為討虜將軍。

  定軍揚威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及法正進駐陝西陽平關。劉備與漢中曹軍對峙。黃忠隨劉備出征。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率軍與夏侯淵交戰,夏侯淵所率兵馬都是精銳,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將夏侯淵斬殺於定軍山。張飛妻子夏侯淵女兒安葬夏侯淵。同年,劉備稱漢中王,以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八月,黃忠去世。有一子黃敘,英年早逝,無後。

  7、馬援:花甲出征 馬革裹屍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後漢書·馬援傳》和《資治通鑒》等史書對馬援「平定西羌,遠征交趾,駐軍邊塞,平亂武陵」,褒譽有加。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蠻(武陵有五溪,即雄溪、門溪、西溪、潕溪、辰溪,為少數民族(古代稱「蠻夷」)聚居之地,故稱「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沒有答應他的請求。馬援當面向皇帝請戰,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掛上馬,威風凜凜。劉秀贊為「矍鑠翁」,同意他率部出征。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大軍到達武陵臨鄉,擊「蠻夷」,勝之,餘眾逃進竹林中。馬援駐軍下雋縣,決定選擇「路近而水險」進軍壺頭山的路線,以為取得壺頭山,就扼住「蠻夷」的咽喉,充縣之敵可不攻自破。三月,漢軍進至壺頭山下,「蠻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適值暑熱,士卒多疫死,馬援也病,遂困。乃鑿岸為室,以避暑氣。「蠻夷」往往升險鼓噪,馬援輒曳足以觀之。不久,馬援病死,實現了「馬革裹屍」的夙願。


  8、趙充國:76歲統兵平定諸羌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原籍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後來移居到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趙充國的父親叫趙君育,生了趙充國和趙子聲兄弟兩個,二人均有建樹,特別是趙充國,善長騎射,沉勇有大略,讀書好學,精通筆法,熟悉少數民族事務。他起初是騎兵,因為是金城郡良家子,善於騎射,補為羽林軍士,侍衛皇帝。他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在漢武帝、宣帝時,他在征討匈奴、羌、氐的戰爭中身經百戰,屢建奇功。

  漢宣帝初年(約公元前73年左右),先零羌率先起兵聯合匈奴,威脅漢王朝。漢宣帝派義渠安國西征,無奈義渠安國採用辦法不妥,激怒諸羌聯合進攻湟中,安國敗退,損失甚重。宣帝看到趙充國已七十多歲,不宜出征,便派人就領兵平羌人選徵求趙的意見,趙答:「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了。」宣帝問他平羌的計畫,他說,「百聞不如一見,到前方瞭解敵情後,才能拿出方案。」

  六月,他率1萬騎兵從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出發,到黃河岸邊。趙充國奉命統兵進佔湟水谷地,採取分化瓦解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政治策略,很快瓦解了諸羌聯盟,打敗了先零羌並使之歸順。不過5個月,徹底平息了羌亂。

  9、王翦:父子滅五國 功高不震主

  王翦,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氏也因此和蒙氏並稱為秦國兩大將領世家。

  公元前226年,秦王準備吃掉楚國,他問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馬,答曰20萬足矣。秦王又問王翦,王翦答道:"非60萬不可,20萬人攻楚必敗!"秦王不信,以為王翦年老怯戰,遂命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

  公元前225年,李信一鼓作氣攻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楚國上下為之震驚,楚王拜項燕為大將,帶兵20萬人,水陸並發,火速迎戰李信。李信被項燕伏下的七路軍兵殺得大敗而逃。項燕一連追殺三日三夜,秦兵死傷無數,將尉多人被殺。秦王得報,方後悔未聽王翦之言。

  李信出征之時,王翦就已托病回家養老。秦王政親自到王翦家,敦請王翦出征。王翦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於是秦王遣60萬大軍,王翦果然率軍大破楚軍。


  與四大名將的其他三位不同,王翦不但有極高的軍事才華,政治智商也十分了得。他深知自己率領60萬大軍,容易招致君主猜忌,於是主動要求秦王賞賜良田大宅,甚至派出5名使者前去討賞。有人覺得此舉過分,但王翦認為,如果不多多地討封良田大宅作為子孫的產業,來表示自己無別的打算,就反而會使君主猜忌。從王翦開始,王氏三代在秦為將,直至秦滅,可見王翦此舉在當時還是頗令秦王放心。

  10、廉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因為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這個名字成了中國古代老將軍的代名詞。

  廉頗在戰史上最有名的戰例,應該是與樂乘在「鄗代之戰」中率20萬趙軍大敗60萬燕軍,成為中國古代戰爭中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不過《史記》中的廉頗故事,最有名的是兩件事:一是與藺相如的「將相和」,此事家喻戶曉,被傳為佳話;二是年老被趙王棄用。

  年老的廉頗住在魏國,趙王數困於秦兵,思再得廉頗,令使者赴魏,看廉頗可用否。趙使者見廉頗,廉頗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誰知廉頗的仇人郭開聽說趙王欲起用廉頗,「多與使者金,令毀之」。於是這使者還報趙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說他一會兒上了三次廁所。趙王一聽,哪裡還敢用這老兒?

「負荊請罪」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