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殺兄逼父奪帝位 | 陽光歷史

 

A-A+

自古明君多暴君:唐太宗李世民殺兄逼父奪帝位

2017年08月02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55 次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起,到1911年宣統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時間裡,共產生了230多位皇帝。在封建時代,這些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然而綜觀中國歷史,由於封建專制政治的獨裁製、終身制、世襲制、嫡長繼承製、等級特權制以及陰謀爭奪、血腥殺戮等本質特性的制約影響,這230多名皇帝中昏君、暴君佔據了多數的比例。那些傑出的皇帝,尤其是有始有終的文治武功、德兼有功的好皇帝,簡直是鳳毛麟角。相比較而言,中國有7名比較有政績的皇帝或者是君王。夏禹,他領導治水有功;周武王,伐紂建立了分封天下的國家;秦始皇,第一個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帝國;漢高祖劉邦,他與項羽決戰,取得了勝利;唐太宗李世民,實行貞觀之治,推動歷史大進步;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蒙古政權,恢復漢人之治;清朝康熙玄燁,統一全國,確定了現代中國的大致版圖。然而,由於權力的過於集中而疏於制止,即使這幾位明君,也並不是完美無瑕。有時候,他們也像猛虎一樣,殺人如麻。

  唐太宗殺兄逼父

  "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凶極慘,而人心無毫髮之存者也。"這是王夫之對唐初玄武門之變的評價,與我們正史上的評價出入很大。正史是這樣記載的: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個兒子,高祖的元配竇皇后生四子: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齊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幹,不過,太原起事前,只有李世民參與策劃,而起事之後,討平群雄的戰爭中,李世民立功最大。他戰必勝,攻必克,而且氣度非凡,胸懷大志。由此遭到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嫉妒,於是引發了一場兄弟相殘的悲劇,這就是大唐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建成因是嫡長子,被李淵立為皇太子,但他的功業不及李世民,深恐太子之位不保,便暗中私募東宮衛士和突厥兵,想乘李淵出臨智宮之機,密謀政變,除掉李世民。不料事機不密,政變未遂,反遭父親的痛斥。李建成又與弟弟李元吉勾結起來,串通李淵寵妃尹德、張婕妤,污蔑李世民謀反,請求將之處死。李淵不肯。這時,突厥萬騎來攻,李建成建議派元吉代李世民督軍出征,藉以剝奪李世民的軍權,並擺宴昆明池,謀在宴會上將李世民拉至幕後殺之,然後宣稱暴死。但密謀外洩,李世民身邊的人紛紛勸他先發制人。李世民長歎道:"骨肉相殘,古今大惡。我明明知道禍在旦夕,想等事情暴露出來再做處置,不也可以嗎?"尉遲敬德勸道:"死裡求生原是人的本能,大家以死擁戴大王,這也是天意。禍機一觸即發,大王還猶豫不決,安然無憂。大王縱然不怕死,宗廟社稷該怎麼辦呢?大王不用敬德言,敬德願逃身草澤,不願留在大王身邊束手待斃。"長孫無忌也勸說:"不從敬德言,事情非敗不可,敬德等人必然不為大王所用,無忌也當隨而去,不能再與大王共事了。"李世民還在猶豫。敬德進一步苦勸,說:"大王今天處事疑慮重重,非智者所為;臨難猶豫不決,非勇者之舉。況且大王素所蓄養的八百勇士已經聚集在宮內,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豈能就此罷休!"李世民見眾義憤填膺,士氣高昂,這才決定起事。

  公元626年,李世民事先部署,密令敬德、長孫無忌等率兵伏於玄武門內,乘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過此地,將之捕殺。當天早上,兄弟二人行至臨湖殿,覺得情況異常,掉轉馬頭,東歸宮府,李世民從後面喚住,李元吉回頭張弓即射,連發三箭,因拉弓未滿,箭達不到射程。這時,李世民已將李建成射殺,敬德率數十騎趕來,又將李元吉射墜馬下。這時,李世民的坐騎突然受驚,逃到林中,樹枝將他絆落,李元吉趕到,欲將加害,幸好敬德躍馬而至,將李元吉射殺。李世民派敬德入宮宿衛,皇帝李淵驚問:"今日何人作亂?卿來此為何?"敬德答道:"秦王(李世民)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嚇動陛下,派臣來護駕。"李淵對身邊的大臣悲慼地說:"沒想到今天竟發生了這樣的事,如何是好?"大臣們說:"建成、元吉嫉秦王功高望眾,共為奸謀,今被討誅。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可封他為太子,委以國事就是了。"李淵於是命尉遲敬德出宮宣讀皇帝敕書,玄武門之變暫告段落。

  歷來史書都把李建成描繪成陰險狡詐,好色貪功之徒,與襟懷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形成強烈反差。然而透過歷史的黑幕我們可以看到,李建成與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離的。李淵晉陽起兵之後,李建成西渡黃河,攻克長安,又與竇建德相持,沒有讓當時氣勢正盛的夏軍逼近太原,軍功與李世民相比毫不遜色。即便說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戰的經典戰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因為在宮闈之戰中敗北的人即使有再經典的戰例,也不會被詳盡地記入史書,頂多是"建成納計,乃克長安"。李建成還有姦淫父姬的罪名,史載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密奏高祖"建成、元吉淫亂後宮"。這條史載記錄很有可能是李世民麾下史官所創,司馬光在《 資治通鑒 》中就這樣評價"宮禁深秘,莫能明也"。總之,李建成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稗史小說中,均以陰謀家身份出現,然而其陰謀卻屢屢失敗。

  反觀李世民其人,正史記載他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謂一忍再忍,直至忍無可忍才起兵事變,是忠義孝悌的道德典範,儼然內聖外王。那麼李世民究竟是否真如史所載,在玄武門之變之前一直在被動忍讓當中呢?從李淵晉陽起兵開始看,《 資治通鑒 》寫:"……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這一段便大有疑點,其實李淵受隋室所迫,早有反意。加之首提造反的乃是劉文靜,李世民只是鼓動者之一,且其軍功至此尚半點未立,那麼這個"皆汝所致"就無從說起了。而且這個"請以世民為世子"的"將佐"事跡並未載於史,更為可疑。

  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但這並不能掩蓋他殺兄逼父的事實。後來在對待高麗問題上,唐太宗也犯過錯誤。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以高麗欺新羅為由,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高麗。唐軍渡遼水,在初勝後,卻在安市城遇到頑強阻擊。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殞命沙場。唐太宗並不因此次失敗放棄征服高麗的目標,他多次訓命邊關進擾高麗。太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備征高麗之用,結果造成山民暴亂,唐朝動用了數萬大軍,費了幾個月才將起義鎮壓下去。

  朱元璋屠戮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代明君還是個前所未見的暴君?很難一概而論。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史稱明太祖。他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在很小的時候,以給大戶人家放豬放牛為生,吃盡了苦頭。1344年,淮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疾病到處流行。在這場劫難中,朱元璋失去了父母和長兄,無奈到皇覺寺當了小和尚。

  元朝末年,政治越發黑暗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剝削、壓迫和歧視,紛紛拿起武器起來鬥爭。1351年,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朱元璋回到家鄉,投奔參加了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隊伍。由於他勇武過人,很快就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不久,又成為郭子興的親信,並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為妻。朱元璋以戰功先任鎮撫,後升總管之職,成為濠州紅巾軍中統兵一方的大將。1355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帥職,成為這支起義軍的實際領袖。這時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敵,形勢不利。他採納了朱升的獻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終一步步統一了全國。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

  明王朝建立之後,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戰火摧殘的社會經濟亟待恢復,農民起義和鬥爭仍在繼續,尖銳的階級矛盾有待緩和,退居塞北的元朝勢力仍然企圖捲土重來;明政權中由於勝利臣驕將悍,爭權奪利,這些都是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障礙。朱元璋很好地解決了這些難題,最終鞏固了明王朝。

  然而,朱元璋廣為人知、也最為史家詬病的,就是大肆屠戮建國功臣。1380年,朱元璋以謀逆罪處死左丞相胡惟庸。後又借此大興黨獄,凡是認為對朱姓統治有危險的功臣夙將,都被指為胡黨案犯,滅族抄家,牽連三萬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處死大將軍藍玉,又以此羅織罪名,殺了一萬多人。歷史上將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稱為"胡藍之獄"。有些開國功臣,如身冒百死,戰功赫赫的大將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譽為"忠賢集於一身"的太子之師宋濂;曾被朱元璋贊為"勳臣第一"的兒女親家李善長,都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或殺掉、或賜死。右丞相徐達,是跟從朱元璋起兵的同鄉,幾十年來出入戰陣,屢建奇功,一直是明軍的統帥,被公認為功臣之首。徐達對朱元璋忠順恭謹,朱元璋找不出他的過失,竟乘徐達身患背疽忌吃鵝肉的時候,賜他熟鵝,徐達流涕而食,不日即死。

  通過"胡藍之獄",株連蔓引,朱元璋幾乎把開國功臣殺個淨光,他喪心病狂地屠戮,搞得人人自危,以至於京官每日早晨上朝,不知是否能夠活著回來,總要先和妻兒扶別,交代後事。性情仁弱的太子朱標,看到功臣們的悲慘下場。心中不忍,就勸諫明太祖說:"陛下殺人太濫,恐傷和氣。"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棘杖丟在地上,讓太子拿起來,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語帶雙關地說:棘杖有刺扎手,我替你把刺除掉,再交給你,不是更好嗎?朱元璋形象地把功臣們比做棘杖上的刺,因而必欲除之,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家子孫永享君臨天下的最高權力。

  不可否認。明太祖朱元璋對推翻元朝統治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位後又採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經濟政策,業績十分顯著。但是,為了保住朱姓的"家天下",冤殺許多開國功臣,株連眾多無辜之士,其卑劣狠毒之至的用心和手段,也留下了千古惡名。

  康熙大興文字獄

  康熙名玄燁,順治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在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噶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然而康熙實施的文字獄政策,堪比秦始皇焚書坑儒政策,是他執政生涯的一大敗筆。清朝的文字獄,次數之頻繁,株連之廣泛,處罰之殘酷,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康熙除了對人民進行殘酷的政治和經濟壓迫之外,在文化上也進行極權統治,對知識分子進行迫害和打擊,以達到消滅異端、鉗制思想的目的。

  清代最著名的文字獄首先發生在康熙一朝,共有兩起:一起是"明史"案。明末浙江烏程人朱國楨著有《 明史 》一書,其中部分已刊行,另有部分手稿尚未刊行。清軍入關後,朱家敗落,將未刊行的手稿賣給浙江歸安的富戶莊。莊請人補寫了崇禎朝的史事,充作自己的著作刊行。書中對史實直錄不諱,使用明朝年號,並有指斥清朝的詞句。1663年(康熙二年)歸安知縣吳之榮被罷官,為求復職,於是告發了莊。莊向浙江巡撫朱昌祚和督學胡尚衡"納重賂以免",並刪去書中指斥清朝的詞句,重新刻版刊行。吳之榮仍不罷休,購得該書的初刻本,再次告發。康熙派刑部侍郎查辦,結果株連一大批人,釀成大獄。當時莊已死,被挖開墳墓,劈棺戮屍,其弟莊鉞也被處死。原禮部侍郎李令晰為該書作序,連同4個兒子一併處死。湖州太守譚希閔剛上任半個月,與推官李煥皆以"隱匿罪"被處絞刑。南潯大富翁朱明與吳之榮有私仇,吳嫁禍於他,說莊書序中所稱"舊史朱氏"指的是朱明,朱及其5個兒子皆被處死。歸安茅元錫與吳之鏞、之銘兄弟曾經參與該書的參校工作,也都被處死。因此獄牽連先後被殺者共七十餘人,被充軍邊疆者達幾百人。另一起是《 南山集 》案。方孝標曾到雲南在吳三桂手下為官,後來及早投降清朝免死,著有《 滇黔紀聞 》等書。戴名世見其書,在所著《 南山集 》中加以引用,被康熙認為有"大逆"語。其實二人著作並無什麼詆毀清朝的"大逆"之語,只是方書說到南明永歷政權未可稱為偽朝,戴書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號,又揭露了康熙帝殺掉明太子的真相。結果此獄也波及數百人,戴名世被斬首,方孝標已死被戮屍,兩家男子16歲以上者均被殺,女眷等則被沒收為奴婢,方氏同族人都被充軍黑龍江。

  康熙實施文字獄為的是維護滿族的統治。但從發展來看,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家的民族是不會長久發展的。清朝最終沒落,淪為帝國主義的附庸,與英明的康熙皇帝的這一糊塗政策有一定關係。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