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挖11塊墓碑留家中 墓碑主人曝光揭秘歷史 | 陽光歷史

 

A-A+

村民挖11塊墓碑留家中 墓碑主人曝光揭秘歷史

2019年11月24日 全球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50 次

  三門峽市陝州區張茅鄉西崖村村民劉書勤在自家門前挖出了11塊「有來頭」的墓碑。墓碑上記載著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11個士兵的姓名、籍貫、部隊番號等信息……

  發現|墓碑上犧牲士兵的信息清晰可見

  1月27日,大河報記者來到劉書勤家中。他告訴記者,去年12月,他在自家門前的土坡上挖水溝時,挖出了這些墓碑。

  「當時碑上全是土,字跡不清」,他便用水沖洗後放在自家院子裡。

  記者看到,經過沖洗,11塊碑上的字跡清晰可見:

  「王海清,甘肅固始人,陸軍一六五師工兵營一連二等兵;

村民挖11塊墓碑留家中

  方牛,河南正陽人,陸軍二十四師七十團二營機連二等兵;

  任吉貴,湖南茶陵人,陸軍二四師七一團八連一等兵;

  錢鳳文,陝西安康人,陸軍八三師輜重營一(二)連二等兵;

  王忠錫,甘肅靜寧人,陸軍八十軍補團八連二等兵;

村民挖11塊墓碑留家中

  楊換成,陝西商縣人,陸軍一七七師一五七團五連二等兵;

  趙學禮,河南新蔡人,陸軍二四師七二三營五連二等兵;

  薛紀生,陝西大荔人,一七七師一五九二連一等兵;

村民挖11塊墓碑留家中

  陳陶山,陝西安康人,陸軍八三師補團四連一等兵;

  權景龍,陝西蒲城人,陸軍十七師九八團一連二等兵;

  金有……(殘碑)。」

  碑文還記載有犧牲士兵的年齡,最大的38歲,最小的15歲,大多在1941年病故於「六一兵站醫院」。

  劉書勤說,他聽父親說過,當時他們村裡有個「六一兵站醫院」,住的都是在中條山戰役中受傷的國民黨士兵。

  講述|共安葬200多名士兵,這裡被村民稱為「傷兵墳」

  西崖村73歲的退休教師陳寶禹向記者講述了關於這些墓碑的歷史。

  「聽村裡老人說,1941年中條山戰役後,大批國民黨負傷士兵從山西戰場經三門峽會興渡口被送至我們村的『六一兵站醫院』接受救治,但許多士兵因傷勢過重在醫院去世,大約有200多人。」陳寶禹說,後來這些士兵被就地安葬,並從陝州區(原陝縣)硤石鄉找來青石,為他們立了墓碑。

村民挖11塊墓碑留家中

  陳寶禹說,「六一兵站醫院」當時有十幾間房子,他們家的房子也被佔用了5間,剩餘的在西崖村村委旁邊,由於年份太久,早已坍塌,現在成了居民區。如今在西崖村,已找不到「六一兵站醫院」的痕跡。

  陳寶禹說,這些士兵就被安葬在現在劉書勤家門前的那塊地方,約有2畝,名叫「傷兵墳」。「1960年村裡開墾荒地,將『傷兵墳』平整後用於耕種,那些墓碑因為不被人們重視,大部分已遺失。」

  西崖村83歲的村民沈鎖學回憶說:「那時來的傷兵真可憐,頭上、身上都是傷,就在我們村治療。」

  陝州區黨史方志辦原主任劉全生告訴大河報記者,當時張茅鄉西崖村確實有國民黨軍隊的醫院,但那段歷史還需進一步考證。

  願望|希望勇士親屬認領,建議有關部門建立陵園

  挖出來11塊墓碑該如何處置?陳寶禹說出了他個人的想法。

  「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為了抗日犧牲的勇士,咱不能把這些墓碑扔掉……」陳寶禹說,他和村民們商量,希望媒體能公佈已知犧牲勇士的姓名和籍貫,讓他們的親屬能來認領墓碑。

  此外,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實地考察一下,在「傷兵墳」上為勇士們重新立碑,最好能建一個陵園供後人瞻仰,銘記那段歷史。

村民挖11塊墓碑留家中

  陳寶禹說,在農村,把墓碑放在家裡是一件非常忌諱的事情,但劉書勤能把這些墓碑收藏在家裡,「他的做法很好,值得肯定」。

  劉書勤說,犧牲的士兵最小的只有15歲,「那麼小就獻出了生命,我們也應該為他們做一些事情」。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