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蔣介石不同時期的換妻謀略:一生兩休三娶 | 陽光歷史

 

A-A+

揭秘蔣介石不同時期的換妻謀略:一生兩休三娶

2015年10月20日 歷史解密, 蔣介石 暫無評論 閱讀 233 次

  蔣介石一生兩休三娶的「換妻」理由:蔣介石生命中的4個女人,都曾經風光過,她們擁有過當時中國最顯赫的男子;她們都曾經因為他的愛情快樂過、痛苦過、掙扎過。如果她們在天堂裡相見了,也許會歎息青春年華的短暫和世事的滄桑。

  蔣介石生命中的四個女人

  對毛福梅,只有一封離異書;對姚冶誠,半數信件談「緯兒」;對陳潔如,被拒後寫求愛信;對宋美齡,第一次下野後求婚。

  生命中的4個女人

  蔣介石的情史堪稱豐富多彩。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毛福梅,後有側室姚冶誠、陳潔如,但最終情定宋美齡。從他和4個妻妾之間的書信往來,外人可以窺見他感情世界的諸多隱秘。

  對毛福梅,只有一封離異書

  1901年,奉蔣母之命,14歲的蔣介石與鄰村女子毛福梅,在老家浙江省奉化縣溪口結為夫妻。毛家一邊務農,一邊經商,在當地算是殷實之家。毛福梅的兩個哥哥也進過學堂,讀書識字。但毛家以傳統女性的標準管教女兒,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毛福梅裹著小腳,還不識字。她又比蔣介石大5歲。此時的蔣介石,已讀過9年書。兩人無論在年齡、思想還是在感情上差距都很大。


  拜堂成親那天,新娘的花轎被抬到蔣介石家門前時,爆竹齊放。看熱鬧的孩童們一擁而上,爭搶掉在地上的爆竹蒂。蔣介石當時還年幼,他也衝了過去,擠在中間撿個不停。親友見狀哄堂大笑。那時,沒人意識到,這笑聲正是悲劇的種子。事實上,在奉化一直有「新郎拾蒂頭,夫妻難到頭」的俗話。

  兩年後,蔣介石到寧波求學,他一度攜毛福梅伴讀。這是夫妻倆最融洽的一段時光。但好景不長,1905年,蔣介石東渡日本求學,從此常年在外,對毛福梅日益冷落。即使1910年兒子蔣經國出世,也沒能使他們的感情改善。蔣經國3歲那年,蔣介石從上海帶回了一個妾——姚冶誠。從那時起,他和毛福梅的婚姻已經名存實亡了。

  1921年4月4日,蔣介石給毛福梅的兄長寫了一封信:「……吾今日所下離婚決心乃經十年之痛苦……高明如兄,諒能為我代謀幸福,免我終身之苦痛。」這表明,他離婚的決心已無可動搖。

  1921年6月,蔣介石的母親病逝。同年11月28日,蔣介石辦完喪禮,在母親生前常坐的佛堂裡,召開了家庭會議。他拿出事先寫好的紙片,流著眼淚,帶著顫音開始宣讀。這表面上是蔣介石寫給經國、緯國兩個兒子的信,實則是他宣佈離棄毛福梅的一封休書:「余葬母既畢,為人子者一生之大事已盡,此後乃可一心致力於革命,更無其他之掛系。余今與爾等生母之離異,余以後之成敗生死,家庭自不致因我而再有波累……今後(既與家人脫離關係)可無此念,而望爾兄弟二人,親親和愛,承志繼先……特此條示經緯兩兒,謹志勿忘,並留為永久紀念。」


  蔣介石為何喪母不久便休妻?原來,此時他正在熱烈追求一位上海富商之女陳潔如。僅僅一周後,1921年12月5日,他便在上海和陳潔如舉行了婚禮。

  一直到1927年,蔣介石才正式辦妥和毛福梅的離婚手續,因為當時他要迎娶宋美齡。宋家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蔣介石加入基督教;二是他要遵照基督教教義,不能同時有兩個妻子,必須與原配離婚。

  蔣介石回到老家和毛福梅商量離婚事宜。當時,她已經和蔣介石做了26年夫妻,常年照顧蔣氏家族中的人。蔣氏族人認定她就是蔣家人,絕對不能離開蔣家。因此,兩人採用「離婚不離家」的辦法,毛福梅在法律上不再是蔣介石的妻子,但她仍住在蔣家祖屋,在蔣家族譜上仍有她的名字。

  1939年12月12日,侵華日軍轟炸蔣介石老家,毛福梅遇難,終年57歲。蔣經國悲痛難當,在蔣家祖墳厚葬了母親。

  對姚冶誠,半數信件談「緯兒」

  蔣介石情史上的第二個女人是姚冶誠。姚冶誠是江蘇吳縣人,與蔣介石同歲。她父母早亡,由叔父撫養長大,後來嫁給當地一個農民。婚後,兩人到上海謀生。但丈夫不久就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惡習,致使夫妻感情惡化。在上海期間,姚冶誠靠為高級妓女梳頭、管理衣物首飾為生。

  關於蔣介石和姚冶誠的相識,一種說法是,辛亥革命成功後,蔣介石應國民黨革命元勳陳其美之召回到上海,並常隨陳出入風月場所,由此與姚冶誠相識。

  1913年,蔣介石把姚冶誠帶回奉化縣溪口鎮家中。毛福梅接受了蔣介石納妾的事實。姚冶誠也很乖巧,對蔣介石的母親十分孝順,婆媳三人相處得還算融洽。1919年,蔣介石把收養的戴季陶(時任孫中山隨從秘書)之子、年僅3歲的蔣緯國,送回奉化,交給姚冶誠撫養。

  但沒過多久,姚冶誠和蔣介石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痕。蔣介石一恨姚冶誠嗜賭成性。他在1919年10月18日的日記上寫道:「冶誠嗜賭不休,惡甚,惱甚!」此外,姚冶誠對他也不夠體貼。1920年5月16日,他在日記中記述道:「近日冶誠嗜賭而不侍我疾,且出言悖謬,行動乖違,心甚忿恨之。」蔣介石還對姚冶誠缺乏教養很是不滿。1923年7月24日,他在日記中說:「冶誠咒外人,終非大家閨範,心滋不悅。」這些怨懟(音同對)之情,使蔣介石一度考慮和姚冶誠分居。


蔣介石侍妾姚冶誠(中)

 

  年幼的蔣緯國,是維繫蔣介石和姚冶誠關係的重要因素。從1921年11月到1922年6月,蔣介石取道香港前往桂林,參加第二次護法運動(指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對獨裁的革命運動)。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寫了7封信給姚冶誠,其中的4封都念念不忘「緯兒」(指蔣緯國)。

  1921年11月30日,就在給毛福梅寫下「休書」後的第二天,已趕赴香港的蔣介石給姚冶誠寫了一封信:「冶誠:前示緯兒兩函,想已收到……在家無事,請每星期寫一封信寄來。經、緯兩兒想必玩笑如常……」

  1922年2月28日,蔣介石在桂林給姚冶誠寫信道:「我有十天不寫信給你了,像煞是很久的樣子,想必你同緯兒皆平安強健麼……我很想緯兒的照相看,你將來到奉化或寧波去的時候,順便拍一個來,寄給我看看吧。」


  1922年3月10日,蔣介石又在一封信裡對姚冶誠說:「我前(些)日子寫給緯兒一封信,想必已收到了麼……我近來身體頗好,但是我性情孤僻,終不能同新朋友相合,只有幾位老朋友……緯兒可以教他認字聽講了,天天到學堂裡去看看,就是不去唸書,也有益處的。你若是把我這個兒子養育得好,將來我還要謝謝你呢。完了。」

  姚冶誠很會揣摩蔣介石的心思,因此,當蔣緯國剛學會寫簡單字句的時候,她便擬了一信,讓緯國抄在信箋上,並附近照,寄往廣州。信云:「我已經好久沒有看到親愛的爸爸了,心裡非常想念,如果我能長上翅膀,我一定飛到廣州探望我的爸爸了。」蔣介石接信後,大動感情,將信讀了又讀,又將照片放在寫字檯上,看了又看,然後命機要秘書「趕快拍電報叫緯國來」。

  後來蔣介石決意迎娶宋美齡,姚冶誠離開了蔣家,帶著蔣緯國遷居蘇州,生活費用則由蔣介石承擔。1949年,蔣緯國親自護送姚冶誠到台灣。1966年,79歲的姚冶誠在台灣病逝。

  蔣緯國本想隆重葬母,但蔣介石顧慮到宋美齡的感受,拒絕了蔣緯國的要求。據蔣緯國在自傳中記載,他只好悄悄將姚冶誠下葬在台中市宜寧中學墓地,並在墓碑上題寫了「辛勞八十年,養育半世紀」的銘文。筆者曾托付台灣記者尋訪姚冶誠之墓,然而記者在台中市幾番尋覓,均未找到。

  對陳潔如,被拒後寫求愛信

  1919年,32歲的蔣介石在母親病重、自己與毛福梅和姚冶誠的感情均出現問題之際,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家中,認識了年僅13歲的陳潔如。陳潔如原籍蘇州,出身殷實的商人之家,當時在蔡元培創辦的上海愛國女子中學讀書,是一位聰明美麗、有文化的新式女性。蔣介石對她一見鍾情,隨後便展開追求攻勢。但陳潔如的母親考慮到女兒年齡尚小,認為蔣介石的行為十分不妥。

  被陳家拒絕的蔣介石沒有就此放棄,他給陳潔如寫了一封火熱的求愛信:「親愛的阿鳳(陳潔如小名):中國革命尚待完成,但是我,一個革命者,感覺心神沮喪,不能以我的全部精力,貢獻於我們的國家。我終日仰望你予我必須的慰藉與鼓勵,以安定我的不樂之心。我只要你答允我一件事,然後我才能重新得到力量,以為革命效力……你愛我們的國家,就不會只顧一己,而吝予給國家的一位革命者些許快樂……我將我的心置於你的裙邊之下。請告訴我你將寬恕我,並很快再同我談話。讓我今天就看到你吧!」

  1921年9月,陳潔如父親病故,蔣介石幫助料理喪事,表現得十分慇勤,終於博得陳潔如母親的好感。蔣介石又承諾與原配毛福梅和侍妾姚冶誠脫離關係,並請張靜江夫婦出面撮合,才說服陳家同意將陳潔如嫁給他。


  蔣介石對陳潔如頗有感情。婚後,陳潔如未能生育,他就把蔣經國帶到上海,交給陳潔如照顧;又和陳潔如領養了一個女兒蔣瑤光;他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後,陳潔如形同秘書,替他處理函件往來和保管普通文件;陳潔如還全力輔佐蔣介石參加革命。


  但蔣介石和陳潔如的恩愛時光並不長。1926年,蔣介石通過種種政治手腕,攫取了國民黨的政務和軍事大權。地位的變化和權欲的膨脹,使蔣介石的擇妻標準有了新的變化。陳潔如缺乏高貴的出身、顯赫的門庭,無助於他將來的仕途。1926年7月30日,蔣介石在寫給張靜江的信中,吐露了離棄陳潔如之意:「潔如之遊心比年歲而增大,既不願學習,又不知治家,家中事紛亂萬狀。此次行李應用者皆不檢點,而無用者皆攜來,徒增擔夫之勞。請屬(囑)其不管閒事,安心學習五年,或出洋留學,將來為我之助,如現在下去,必無結果也,乃害其一生耳。如何?」

  然而,真實的原因是:蔣介石已決意迎娶宋美齡。在蔣介石的安排下,21歲的陳潔如遠赴美國。知書達理的陳潔如在異國苦學英文,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回國後,她隱居上海,後又前往香港定居。1971年,65歲的陳潔如因中風去世,其骨灰被送往美國安葬,異國孤墳,正如她生前一樣,在寂寞中來,亦在寂寞中去。

  對宋美齡,第一次下野後求婚

  蔣介石與宋美齡相識,是在1922年。他偶遇孫中山夫人宋慶齡的妹妹宋美齡,當即被其容貌、修養和風度所傾倒。隨後,他請求孫中山幫忙為其說合,但遭到宋家一些人的反對。

  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地位迅速提高,他與宋美齡的關係也隨之「柳暗花明」。1927年1月,宋美齡在信中已稱呼蔣介石為「親愛的大哥」。這一年,武漢國民政府察覺到蔣介石背叛革命的意圖,開始防範並削奪他的軍權。蔣介石感到形勢不妙,便加緊籌劃和宋家聯姻,以盡快取得在國民黨內有特殊地位的宋家的支持。

  1927年3月19日,蔣介石在寫給宋美齡的信中說:「……我收到你的信後,將上前線。你的態度如何?請來函詳示。你可否贈我一幀最近的玉照,以使我的以經常見到你的芳影……你因我仍在江西,以為不便來與我晤面(由於我的妻子)。但我今已離開江西,你大可不必再存此種令你不安的疑慮。」

  隨後幾個月內,蔣介石先因製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被武漢國民黨中央宣佈開除黨籍,後又在和汪精衛「東征討蔣」的戰爭中大敗而歸。1927年8月,走投無路的蔣介石宣佈下野,宋家成了他東山再起的唯一指望。

  因此,蔣介石再次給宋美齡寫了一封求愛信:「余今無意政治活動,惟念生平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粵時,曾使人向令兄姊處示意,均未得要領。當時或因政治關係。顧余今退而為山野之人矣。舉世所棄,萬念滅絕。曩(音同囊,意為從前)日之百對戰疆,叱吒自喜,迄今思之,所謂功業宛如幻夢。惟獨對女士才華容德,戀戀終不能忘。但不知此舉世所棄之下野武人,女士視之,謂如何耳?」

  面對這封情意綿綿的求婚信,宋美齡終於答應下嫁。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婚後40天,蔣介石宣告復出,宋美齡遂成為「第一夫人」。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後,再未離異,與之白頭到老。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也淡出政治舞台,晚年長居美國紐約。2003年,宋美齡病逝,享年106歲,葬於紐約宋家墓地。

  蔣介石生命中的4個女人,都曾經風光過,她們擁有過當時中國最顯赫的男子;她們都曾經因為他的愛情快樂過、痛苦過、掙扎過。但最終,這些美麗的紅顏都成了一抔黃土。如果她們在天堂裡相見了,也許會歎息青春年華的短暫和世事的滄桑。

  「西安事變」中寫下遺書

  曾景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36年12月12日,駐紮在中國西北,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拘捕了前去督戰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和中央政府的多名高級官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高層出現兩種主張:武力討伐與和平處置。在下令剝奪張學良的各項職務後,國民政府發佈了兩項人事任命:軍政部長何應欽升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軍隊的指揮和調動;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長。

  12月16日,何應欽出任討逆軍總司令,指揮對西安方面的軍事討伐。孔祥熙則與各地實力派聯繫,共同譴責張、楊,向他們施壓。

  托張學良親信赴西安

  「西安事變」發生時,正在上海的宋美齡聞訊,「不啻晴天霹靂,震駭莫名」。她立即趕回南京,懇求國民黨中央以和平方式解決事變。她反覆說明,她不只是從營救丈夫的私意出發,更是從國家利益考慮——一旦進行軍事討伐,不僅蔣介石的生命將陷於危險,西安百姓也將遭受戰火之災。

  宋美齡急切希望能去看望丈夫,但在事變之初不可能如願。她不得不請出一個與蔣介石、張學良都有良好關係的澳洲人——端納,作為信使赴西安。端納帶了兩封信,一封是宋美齡寫給張學良的,大意是希望張學良顧全大局,從公、私兩方面考慮處理與蔣介石的關係。另一封則是宋美齡寫給丈夫蔣介石的:

  「夫君愛鑒:

  昨日聞西安之變,焦急萬分。

  竊思吾兄平生以身許國,大公無私,凡所作為,無絲毫為自己個人權利(力)著想。即此一點寸衷,足以安慰。

  且抗日亦系吾兄平日主張。惟兄以整個國家為前提,故年來竭力整頓軍備,團結國力,以求貫徹抗日主張。此公忠為國之心,必為全國人民所諒解。目下吾兄所處境況,真相若何,望即示知,以慰焦思。

  妹日夕祈禱上帝,賜福吾兄,早日脫離惡境。

  請兄亦祈求主宰,賜予安慰。為國珍重為禱!

  臨書神往,不盡欲言。專此奉達。

  敬祝

  康健!

  妻美齡

  廿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宋美齡瞭解蔣介石的脾氣,此信主要是為了安慰蔣介石。至於信中說蔣介石一貫主張抗日,其實是寫給張學良和楊虎城看的。


西安事變次日,宋美齡給蔣介石寫信,要他「為國珍重」

  蔣介石口述「與妻書」

  1936年12月14日,端納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看了宋美齡的信後甚為感動。得知宋美齡要來西安,蔣介石告訴端納,不要讓她來此險境。端納隨即復電宋美齡。當蔣介石看到端納擬好的電文開頭所寫的「蔣夫人轉電已悉」時,淚如雨下。

  隨端納一起到達西安的黃埔同學會總幹事、新生活運動總幹事黃仁霖,直到12月16日,才得到張學良的允許面見蔣介石。蔣介石見到黃仁霖後,立即給宋美齡寫了一封信。他又怕信會被張學良扣留,便將內容向黃仁霖念了兩遍,讓黃背下,回到南京後口述給宋美齡——「余決為國犧牲,望勿為余有所顧慮。余決不愧對余妻,亦決不愧為總理之信徒。余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對於家事,他無所言。唯經國、緯國兩兒,余之子即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余靈。但余妻切勿來陝。」

  果然,張學良扣留了此信。他也沒有讓黃仁霖回南京。因為蔣介石叮囑「余妻切勿來陝」,而張學良則希望宋美齡到西安來調解。

  12月20日,絕望中的蔣介石做好了最壞打算,寫了3封遺書,分別緻妻子宋美齡、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以及告全國同胞。

  在致宋美齡的遺囑中寫道:

  「賢妻愛鑒:

  兄不自檢束,竟遭不測之禍,致令至愛憂傷,罪何可言。今事既至此,惟有不愧為吾妻之丈夫,亦不愧負吾總理與吾父吾母一生之教養,必以清白之身還我先生,只求不愧不怍無負上帝神明而已。家事並無掛念,惟經國與緯國兩兒皆為兄之子,亦即吾妻之子,萬望至愛視如己出,以慰吾靈。經兒遠離十年,其近日性情如何,兄固不得而知;惟緯兒至孝知義,其必能克盡孝道。彼於我遭難前一日尚來函,極欲為吾至愛盡其孝道也。彼現駐柏林,通信可由大使館轉。甚望吾至愛能去電以慰之為感。

  廿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中正」

  在致兒子的遺囑中寫道:

  「又囑經、緯兩兒:

  我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甚望兩兒不愧為我之子而已。我一生惟有宋女士為我惟一之妻,如你們自認為我之子,則宋女士亦即為兩兒惟一之母。我死之後,無論何時,皆須以你母親宋女士之命是從,以慰吾靈。是屬。

  父十二月二十日」

  致全國同胞的遺囑中寫道:

  「中正不能為國自重,行居輕簡,以致反動派乘間煽惑所部構陷生變。今事至此,上無以對黨國,下無以對人民,惟有一死以報黨國者報我人民,期無愧為革命黨員而已。我死之後,中華正氣乃得不死,則中華民族終有繼起復興之一日。此中正所能自信,故天君泰然,毫無所繫念……」

  宋美齡「來陝共生死」

  宋美齡擔心,一旦討伐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戰事爆發,張、楊會挾持蔣介石離開陝西。因此,她打定主意要親赴西安營救蔣介石。

  12月20日,宋美齡的哥哥宋子文以私人身份赴西安,勸導張學良和平解決事變。他還帶去了宋美齡寫給蔣介石的親筆信:「如子文三日內不回,則妹必來陝與兄共生死也。」蔣介石看到這裡,不覺嗚咽,說不出話來。

  12月22日,宋美齡在宋子文的陪同下飛赴西安。囚禁中的蔣介石見到宋美齡時,大為感動。後來,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相見時悲痛不可名狀,驚訝。余切屬子文勸妻萬不可來西安,乃不料其竟冒險而入此虎穴也。妻見余,強作歡顏,而余則更為之憂。以今後所作,乃須顧慮妻之安危,而本身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也。」

  蔣介石向宋美齡講了事變經過,也講了他對張學良、楊虎城未做任何承諾的情況,還要求宋美齡也不要與張、楊二人簽訂任何文件。宋美齡同意,並再次表示願與他共生死。

  隨後,宋美齡、宋子文與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進行了多次談判,對張、楊兩人提出的一些問題原則上給予承諾。儘管宋美齡、宋子文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達成了協議,但蔣介石不同意任何書面承諾。對於讓蔣不簽字但口頭答應某些條件就離開西安,楊虎城堅決反對。考慮到當時的西安城由楊虎城的第17路軍把守,張學良向宋子文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宋美齡與端納先行飛赴洛陽,而蔣介石喬裝混在士兵中,乘汽車出西安,先到張學良的東北軍兵營,再由東北軍派車送到洛陽。

  宋美齡回絕了這一方案:「委員長決不肯化裝。倘彼不能公開乘飛機離陝,余必同留此殉難,決不願離此一步也。倘彼因中央軍開始攻擊而殉國,余決不願獨生也。」

  12月25日,張學良採用一邊安排蔣介石去機場,一邊知會楊虎城的方式,陪同蔣介石夫婦上了飛機。「西安事變」至此得以和平解決。

  到達南京後,張學良當即被蔣介石扣留,此後被長期軟禁,直到1995年才重獲「自由」、前往美國定居。2001年,101歲的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逝世。

  1937年,楊虎城被蔣介石逼迫出國考察。到國外後不久,楊虎城秘密潛回香港打算參與抗日,但被國民黨特務逮捕。1949年,國民黨兵敗潰逃時,楊虎城被蔣介石秘密派遣的軍統特務在重慶殺害了,時年56歲。


  電函指導「夫人外交」

  曾景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抗日戰爭期間,宋美齡赴美國治療皮膚病蕁(音同尋)麻疹。蔣介石托付宋美齡對美外交任務。1942年11月16日,他親自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說:「內子非僅為中(蔣中正自我簡稱)之妻室,且為中過去十五年中,共生死同患難之同志。彼對中意志之瞭解,當非他人所能及。故請閣下坦率交談,有如對中之面馨者也。余深信內子此行更能增進余兩人之私交,及擴大我兩大民國之睦誼也。」

  10天後,宋美齡抵達美國。羅斯福的助手霍普金斯代表總統到機場迎接。在隨後的半年內,蔣介石和宋美齡保持著密切的電函往來。

  指導「國會演講」

  宋美齡到美國後,發覺美國對中國抗日的報道甚少。1943年1月,她向蔣介石匯報說:「妹此間對中國戰事消息報載所見極鮮,不若在國內想像之多。」於是,她決定在美國積極宣傳中國的抗日形勢,讓美方瞭解中國軍民英勇作戰的艱苦情況。「他人不便說者,我不但透徹申述,反令人敬仰我等宗旨之高尚純粹也。」2月9日,宋美齡告訴蔣介石,她將於18日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之後將赴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地演講,希望他對演講內容作指示。蔣介石獲悉後,兩天內連發3封電文,指導宋美齡如何演講。他在2月12日的第一封信中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