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對外戰爭11位英雄戰神:霍去病岳飛上榜
1,李牧
或許是因為《史記》是漢朝人寫的,所以對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多名將的記錄就顯得淡化了。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李牧是一個絕不能被忽視的人物。戰國時代他是趙國對秦作戰最具戰功的將軍,廉頗趙奢皆不及他。不過今天講的是對外戰爭。對秦的作戰就不必贅述了。
李牧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此前的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於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後勇。趙軍從裝備和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但騎射終非漢人所長。任趙國騎兵如何在中原縱橫馳騁,對匈奴戰爭依然是屢戰屢敗。畢竟,以騎兵對抗匈奴,對於當時騎兵戰法還相對幼稚的漢人來說,無疑是以己之短擊彼之長。這種情況直到李牧戍守長城後才得以改變。本來李牧被發配北疆,是趙王中了秦國反間計的結果。但感謝秦國的反間計,因為李牧的到來,從此中國有了農業民族戰勝遊牧民族的第一個成功戰例。
李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但僅僅是這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並以示弱於敵的手段麻痺對手。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殺死。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更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後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可借鑒的範本。
2,蒙恬
秦朝戰將如雲,蒙恬則是其中閃亮的將星。秦始皇掃六合時,蒙恬只是秦軍裡的小字輩。只是到後期才在滅燕國和齊國時建立功業,但當時他也只是副將。然而,面對與匈奴的一戰,秦始皇卻選擇了他領兵出征。我想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裡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時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而蒙恬也不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的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稱讚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讚。後來中原大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
歷史上對蒙恬收河套的戰鬥記載非常簡略,但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注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努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漢朝反擊匈奴打了二十年,經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的多。
3,衛青
衛青並不是殲滅匈奴最多的將領,但是他確實漢匈戰爭裡貢獻最大的將領。漢朝反擊匈奴的第一個勝仗就是衛青打的,龍城戰役雖然只消滅敵人七百人,但卻粉碎了許多漢朝主和大臣卻宣揚的「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漢朝將士樹立了必勝匈奴的堅定信念。
可以說,衛青是一位人品與才華具佳的將領,他性格謙和,禮賢下士,從不居功自傲,體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擁戴。這樣的將領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稀少。也許這與他自小貧苦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他去世後,漢武帝為他修築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許正象徵了他謙謙君子的品格。
衛青最被人熟悉的戰例是漠北大決戰,可以說這是一場把他的智慧與勇氣發揮到極至的戰鬥,他在戰鬥中體現了他謹慎小心的作風,和關鍵時刻超乎尋常的果敢。當時的一切作戰條件都於他不利。漢軍遠征作戰,鞍馬勞頓,匈奴以逸待勞,且背水一戰,士氣高昂。並集中了所有精銳部隊。為出奇制勝,衛青令李廣從側翼出擊,誰想李廣部兵馬又迷失方向,失去聯絡。這等於是漢軍大戰未開先自損三千鐵騎。面對種種不利條件,衛青制定了固守的戰略,以堅固的戰車防禦抵擋匈奴騎兵的衝擊。在苦苦支撐一天一夜後,急噪的單于終於拿出了其所有精銳。而當黃沙突起的時候,衛青卻展現了他少有的果斷一面,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命令主力部隊迅速進攻,在匈奴陣腳已亂的情況下發動突襲,終使得匈奴完敗。單于只帶三百衛隊逃逸。漠北決戰殲滅匈奴軍三萬多人,俘獲匈奴數萬,堪稱是漢匈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從此,漢朝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主動權,匈奴則退縮在大沙漠以北,再也無力發動南侵。儘管這一戰績不及霍去病的狼居山戰役戰果輝煌。但它對漢朝匈奴的戰爭卻是決定性的。
4,霍去病
霍去病將軍可以說是當代許多青年人崇拜的偶像,他少年得志,平步青雲,22歲就指揮了決定漢匈戰爭命運的狼居山戰役,將匈奴左賢王部隊幾乎趕盡殺絕。18歲從軍,與匈奴共經六次大戰,殲滅俘虜敵人累計達十五萬,幾乎是他的舅舅衛青的一倍,而他的英年早逝,又使得多少人扼腕長歎。電視劇《大漢天子》裡,漢武帝一聲長嘯「還我冠軍侯」,聞者多少人仰天長歎,淚如雨下。
史書上對霍去病的作戰過程記錄的十分簡略,但是僅僅從這只語片言裡,我們也足以想像戰鬥的艱苦和霍去病用兵的巧妙,第一次河西戰役,南路軍張騫行動緩慢,李廣隻身被圍,霍去病毅然改變原有作戰計畫,冒險從渾邪王的地區直插過去。當時霍去病只有一萬兵馬,而渾邪王與休屠王兵馬合計不下六萬人。霍去病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搶在敵人主力部隊集結以前迅速突進,各個擊破。使得匈奴人雖然不斷調兵遣將,其兵馬卻只能像羊羔入虎口一樣被漢軍一隻一隻吃掉。更為重要的是,此戰從精神上徹底摧毀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其畏懼漢軍如虎,後來第二次河西戰役,匈奴軍幾乎失去抵抗,被霍去病一路追殲屠殺,損失高達三萬兩千人,是第一次河西戰役的整整四倍。後來渾邪王歸漢,所部四萬兵馬中有親匈勢力發動叛亂,霍去病僅用一萬兵馬就將其收服,斬首叛亂者八千人,使渾邪王徹底歸降。此事件在漢匈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此後,匈奴投降漢朝者日益增多,大批匈奴牧民也南遷長城請求內附,匈奴勢力日益土崩瓦解。後來漠北會戰,霍去病一路急行軍,在深夜時分鑽到左賢王眼皮底下,拂曉發動攻擊,一日之內消滅匈奴七萬人,將匈奴左賢王部隊幾乎滅族。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懸孤漠北。勢力江河日下。
今天人們對霍去病還有眾多的詬病,如指責他對士兵疾苦置若罔聞,指責他性情狂傲,奢侈腐化,冷血無情,事實上,很多的評價都是過分的。說到對士兵的體恤和為人,假如霍去病真的不通情理,那他的部下又怎會誓死為他效力,酒泉慶功的一幕,他將御賜美酒分與全軍痛飲,其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情懷令人感佩。而所謂的奢侈腐化,則是生活上的小節和習慣,又何必強求呢!重要的是,他是漢匈戰爭裡殲滅敵人數量最多的將領,只此一項,他就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
5,李靖
中國自漢朝以來,到唐朝又迎來了一個盛世,一群名將為帝國建立了一連串的豐功偉績,裴行檢,李績,侯君集等,無不戰功赫赫,名垂青史。然而其中最負盛名的,還屬李靖將軍,他幾乎是唐朝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被編成了神話和傳說,在一代一代人心中廣為傳誦。他與紅拂女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與傳說中的遊俠李靖相同的是,歷史上的李靖年輕時也曾是一位除暴安良的俠士,後來結識李世民,隨他太原起兵,從此效忠一生。所不同的是,與傳說中李靖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性格相比,歷史上的李靖是位極其謹慎的人,《唐史》中記載,李靖平日寡言少語,性格內向,每與其他將領發生爭執,往往謙讓再三。但他一開口就可抓住事情的要點,言簡意賅陳述要義,因此很得唐太宗的賞識。其作戰風格也與氣魄狂放的李績侯君集不同,其用兵極為低調,卻每每出其不意,一戰而搗中敵人的要害。因此其每次出征前,雖態度謹慎,戰果卻為最大。
李靖最為經典的戰役有兩次,一次為征東突厥戰役,一次為征吐谷渾戰役,兩次戰役都盡顯其謹慎的用兵態度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作戰風格。征東突厥戰役,突厥三十萬大軍壓境北線,與唐軍相持,李靖卻完成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最偉大的迂迴穿插戰。3000鐵騎夜襲陰山,迂迴穿插千里,直導突厥老窩,要知道,此戰是在風雪連天的臘月進行的,以漢人組成的唐軍戰士,要完成這一壯觀的長征,所要面對的不止是突厥精銳騎兵,還有中原人所難以想像的嚴寒,但唐軍將士爬兵臥雪,硬是完成了這一不可想像的奇跡,此戰殺敵萬人,突厥軍與唐軍傷亡比例高達10:1,更重要的是,突厥幾十萬大軍就此全線崩潰,突厥可汗也遭俘虜。此戰基本解除了突厥對唐朝的威脅,一戰定乾坤,可謂蓋世奇功。而征討吐谷渾戰役則有所不同,吐谷渾盤踞青海,地勢險要,唐朝三次征討均無功而返。後李靖掛帥,一改先前正面進攻的策略,幾十萬唐軍硬是從青海甘肅交界的狹窄小路穿越過去,從吐谷渾身後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吐谷渾。盛唐詩人王昌齡曾讚頌此戰「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鏖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此戰基本打通了中國進軍西域的道路,從此,自五胡亂華以來,200年後,中國軍隊再次進入西域地帶。
6,裴行儉
或許是因為武則天存在的原因,或許是出於美化唐太宗的需要,後人對唐高宗統治時代的這段歷史往往有所淡化,事實上,儘管唐高宗懦弱一些,但唐太宗留下的國力基礎仍在,唐朝的政治文明在這一年代都有所發展,而文治武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平西突厥,滅高麗,戰功遠超越唐太宗時期。一群名將繼續開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華的版圖。而裴行儉將軍,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裴行儉出身士族家庭,其裴家自兩晉時代就為名門望族。自晉至唐,裴家人中擔任過將軍職務的就有237人,堪稱是軍事世家。出身於這樣一個家庭,背負家族的榮譽,裴將軍不辱門庭,以其赫赫戰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富有戲劇性的是,裴行儉的赫赫戰功是因為一場冤案成就的。高宗年代,因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他遭武氏人誣陷,本該入獄,但唐高宗惜才,於是將其貶為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都督府長史。也正是這一判決改寫了裴將軍一生的命運,使他由碌碌無為的京官成長為叱吒中外的戰將。
裴將軍第一次獨立指揮的重大戰役就是破西突厥之戰,此前唐朝雖多有征討,但吐蕃此時也將觸角伸向西域。西突厥開始轉投吐蕃,與唐朝分庭抗禮。而此時唐朝屬國波斯被大食所滅,更使得唐朝外交雪上加霜。裴行儉卻抓住此機會,假意護送波斯王子歸國,卻在半路殺一個回馬槍,率重兵痛擊西突厥,一舉殲滅西突厥反叛勢力。並俘虜其可汗。此戰功業堪比李靖夜襲陰山之功。自此,西突厥被迫西遷中亞,基本放棄了與唐朝爭奪西域的企圖。
此後,裴將軍就將畢生的心血投入到與突厥的戰鬥中,鎮壓東突厥反叛,打擊突厥殘餘勢力,其所到之處,突厥盡數平定。有力的鞏衛了大唐的邊疆。使突厥幾十年不敢騷擾,直到武則天後期,才又侵擾中華。裴將軍本人也病死於征討西突厥的行軍路上,享年64歲。
7.王忠嗣
開元時代是唐朝的又一盛世,中國的文治武功在這一年代幾乎達到了頂峰,而王忠嗣就是這一時期傑出將領的代表。
王將軍祖上同樣為世族家庭,初唐著名詩人王維即為王將軍先祖,其家族人物也多為文官為主。這一點與裴行儉將軍家族多有不同。然而王將軍卻可算是其家族的一個特例。自小其父親就希望其舞文弄墨,做一個文官,誰想王將軍卻酷愛軍事,成為大唐一代將星。
王忠嗣九歲喪父,其父王海賓戰死在反擊吐蕃入侵的松州保衛戰中,被追贈為左金伍大將軍。在其葬禮上,唐玄宗遇見了時年九歲的王忠嗣,甚為喜愛,稱讚說「此子有冠軍侯之貌。」並接進宮來陪太子讀書。自此平步青雲,但也許是因為幼年的家門不幸,王將軍養成了謙遜謹慎的性格,因此深得皇帝喜愛。
王將軍初出茅廬的第一戰是開元十八年的玉川戰役,此戰前王將軍偵察得知吐蕃大讚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於是率300騎兵星夜出擊,結果斬首千人,俘獲牛羊萬頭,俘虜4000多人,吐蕃贊普倉皇逃走。此戰堪比霍去病800騎兵夜襲匈奴之戰,而此時的王將軍也與霍去病一樣,只有18歲。可謂是少年英雄。
而王將軍第一次指揮的大規模軍團做戰則是開元二十六年的北伐契丹之戰,自武則天征討契丹失敗以來,契丹勢力日益強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禮之勢,唐朝五次北伐皆敗,武則天還曾下令征全國囚犯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是勞而無功。王將軍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與契丹在桑乾河進行會戰,三戰三捷,打的奚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契丹可汗只以身逃,不久被部下殺死,契丹36部盡數投唐,從此幾十年不敢作亂。從此唐朝威行漠北。
此後,王將軍擔任隴右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天寶元年,王將軍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是一次懲罰性的自衛還擊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將軍行軍千里增援小勃隸,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郭子儀,後雖小勃隸再次叛亂,但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王將軍戍守邊境幾十年,有力的拱衛了大唐的安全。
可惜,這樣的一代名將,最終卻被唐玄宗罷黜,有人說是因為他捲入了唐玄宗的立嗣風波,但我認為,他的悲劇,是因為他的軍事思想與唐玄宗發生了衝突。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希望開疆拓土。邊境將領也都因邊功而得以提拔。但王將軍卻是少有的清醒者,他堅持認為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的平安,每次戰爭的結果都必須給國家帶來切實的利益。因此要反對無意義的戰爭,反對窮兵黷武。唐朝打石堡城,征伐南詔,王將軍都堅決反對,最後的結果也不幸為其言中。王將軍被罷黜後,唐朝邊將連年征伐,虛耗國力,並導致節度使用兵自重,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的悲劇。而王將軍當年的部將郭子儀等人,則投身於平叛戰爭裡,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汗馬功勞。
8,岳飛
契丹人有句老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此話印證了女真人戰鬥力的強大。但如此的神話卻被一個叫岳飛的中國人打破了。誰說女真滿萬不可戰,十萬金軍照樣在岳家軍面前碰得頭破血流,而且還是女真人最擅長的野戰,而且岳家軍每次的參戰兵力還遠遠少於女真人。
今天的人很難想像,當時的岳飛是在一種怎樣的情況下抗戰的,今天的人更難想像,堰城大戰兩萬岳家軍擊敗女真人精銳的輝煌是怎樣書寫出來的。那是中國人勇敢反抗外來侵略的錚錚鐵骨,那是中國人在忍受了近百年異族欺壓後發出的強國之音!
岳家軍的組成有些類似東晉時候的北府軍,都是由南逃的北方農民組成的,士兵們各個與敵人有血海深仇,因此求戰情緒強烈,士氣高漲,加上良將指揮,因此戰鬥力空前強大。然而遺憾的是,與北府軍一樣,岳家軍也用在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戰場上,造成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悲劇。但北府兵締造者謝安最終得以善終,而岳家軍的領袖岳飛卻遇害風波亭,遺恨千秋。
有人說岳飛用兵足智多謀,事實上打仗雖然靠計謀,但與遊牧民族作戰,關鍵拼的是誰凶誰狠,誰更不怕死,以硬碰硬才是取勝之道。霍去病的成功就說明了這點。而岳飛更是傑出的代表,岳飛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士兵的精神鼓動力,他不是以什麼封建倫理綱常去說教,而是真正從士兵的切身利益出發,鼓舞他們北度黃河,收復家園。因此他的戰士們士氣高昂,殺敵勇猛。金朝大將金兀朮感歎「從軍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勁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裡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作戰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從來不受所謂陣圖的擺佈。其實宋軍不是不能打,宋朝有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裝備,和規模最大的常備軍。只要給前線充分的自主權,發揮將領的指揮能力和自身優勢,則必然發揮百倍戰力。可惜宋朝的軍事制度像一條無形的鎖鏈,捆住了宋軍將士自己的手腳。而岳飛卻從不遵守此等陳規。收復襄陽戰役,他沒有按照陣圖要求原地待命,而是主動出擊,乘金軍主力空虛的機會一舉拿下襄陽,迫使金軍回援,再於運動戰中殺傷敵人,使金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退。堰城大戰更是陳步兵於陣前,引誘金軍精銳鐵浮圖出戰,再以騎兵於敵人兩翼發起反擊,將敵人陣型衝亂,笨重的金人騎兵在岳家軍輕騎面前首尾不能相顧。被岳家軍騎兵大肆砍殺,終至全軍覆沒,此戰岳家軍傷亡數千,但主力尤在,金軍精銳陣亡數萬,被迫北撤。(當時的金朝全國的女真人軍隊只有不到十萬人,此戰打擊可謂慘重)此戰開創了宋金戰爭的最好局面,當時宋軍進抵黃河一帶部隊多達十萬,金軍卻只有數萬殘餘部隊,只要堅決進兵,何愁山河不能光復。
至於岳飛的被害,無疑是秦燴的陷害,但根子還是在宋高宗。在宋高宗看來,光復山河雖然好,但是一旦迎還二帝,他這個代理的皇帝往哪裡擺,江山與皇位二者只能選其一,選皇位則要犧牲岳飛,於是岳飛就順理成章的被害了。如此看來,今天在岳飛墳前跪著的,不應只有秦燴,還應有宋高宗本人。
9,徐達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曾說徐達得到了岳飛留下的《武穆遺書》,收益非淺,得以百戰百勝。此說當然誇張,但徐達的軍事才能卻是顯而易見的。《倚天屠龍記》中的汝陽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滅劉福通的紅巾軍的是他,收服張士誠的也是他,多次打的朱元璋部敗退的還是他。而徐達卻能在滁州之戰中將其精銳殲滅,並迫其自殺。可謂是初出茅廬第一功。事實上徐達的功業不止於此。明朝幾乎一半的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朱元璋也曾讚頌他為「萬里長城」。
徐達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左榜右臂。常遇春更自稱將兵十萬橫掃天下,大有漢朝時焚儈自請十萬兵掃匈奴的氣概。但朱元璋經深思熟慮還是選擇了徐達為帥,徐達也不負眾望,一舉將元朝打回老家。中國歷史上歷來是由北方政權統一南方,而徐達卻開創了由南方政權統一北方的先河。
徐達長於常遇春的地方有兩點,一為智謀,二為戰略眼光。常遇春有猛張飛之勇,作戰身先士卒,威震敵膽,可惜勇而無謀,開封戰役被元將脫金龍以誘敵深入計包圍,幾被生擒,幸虧明軍戰鬥力強大,死戰突圍,才僥倖而歸。而且常遇春自恃勇猛,輕視火器等科技,天蕩山一戰攻蒙古人回回炮陣地,險些中炮喪命。相反徐達卻極有智謀,對開封只圍不打,並不斷以小股部隊騷擾對手,待敵人完全疲憊後方才發起進攻。一舉拿下開封。同時,徐達高度重視火器製造,為騎兵廣泛配置火龍槍,以彌補明軍騎兵在騎射上與蒙古騎兵的差距,並廣泛使用火炮用於對蒙古人作戰,制定了火槍,火炮,騎兵,步兵協同作戰的戰法。以優勢火器大破擴敦貼木兒八萬色目人軍隊,一舉收復甘肅青海。並以攻心戰迫使西藏各部臣服明朝,真是鋼柔並濟。另外,在戰略眼光上,徐達也高出常遇春一籌,常遇春痛恨蒙古人,大軍所到之處將蒙古人色目人盡數殺戮,徐達卻不同,對歸降的蒙古人一律善待,並安撫百姓,使許多城池自動歸附。
在軍事戰略上,徐達對明朝也有卓越貢獻,他提出的衛所屯田制度被朱元璋所採納,幾乎沿用整個明朝。朱元璋曾贊此制度「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粒錢糧。」這使明朝得以以6000萬人口養活了200萬的龐大常備軍,有力的鞏固了國防。明朝歷代皇帝昏庸者多,但國家卻能維持近300年。其中軍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戚繼光
這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抗倭寇,平蒙古,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其兵書也是中國軍事史的寶貴財富。中國人常喜歡用力挽狂瀾一詞來表達對英雄的崇敬,而戚繼光則是這樣一位英雄,他與張居正一文一武,為明朝扭轉了嘉靖年的頹勢,迎來了隆慶年到萬曆初年的中興局面。
黃仁宇曾在《萬曆十五年》中稱戚繼光為「孤獨的將領。」這「孤獨」二字可謂意味深長。戚繼光的帶兵特色和軍隊建制與整個明朝當時的軍隊情況都是不合拍的。然而明朝上下,也僅此支軍隊能戰,真是可悲可歎。戚繼光後來遭陷害,鬱鬱而終,大概也和此不無關係。
戚繼光的戚家軍帶有明顯的私家軍性質,軍隊並非效忠皇帝,而是效忠將領。非常時代重兵在手,明朝皇帝對其猜疑是正常的。張居正在時尚且可庇護他,張居正過世後,他也就順理成章的被清洗掉了。
今人提到戚繼光,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平倭大功。平定倭寇,保衛海疆,確實是其大功一件。但是區區千人倭寇,竟能橫掃中國海岸線,明朝當時的腐敗與孱弱由此可見,即便最後倭寇平定,對於整個大明帝國而言,也實在沒什麼好炫耀的。而戚繼光的戚家軍,也只是那個年代中國軍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而已。但於戚繼光而言,平定倭寇是其不朽功業,一句「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更讓多少熱血青年壯心不已。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平倭戰爭中鍛煉出一批優秀軍隊和軍官,在之後的抗倭援朝戰爭裡發揮了重要作用。
戚繼光對於明朝乃至中國最大的貢獻並不是平定倭寇,而是在抗擊蒙古和軍隊建設上。實際上無論從戰爭規模還是殺敵人數上,戚繼光在抗擊蒙古的戰鬥裡建立的功業遠大於其平定倭寇的戰爭,可是出於民族團結的需要,今天的史書只宣傳他抗擊倭寇的過程,對於痛擊韃靼的歷史就淡化了。戚繼光鎮守蘚門七年,整頓邊防,改革軍隊,為明朝重新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邊防部隊。這支邊防部隊既擅騎射,又能使用火器,堪稱虎狼之師。隆慶時代韃靼之所以歸附,原因並不是因為什麼內亂,而是戚繼光的軍隊把他們打的實在太慘了。後來東蒙古土蠻崛起,戚繼光率軍北征,大破土蠻部,收服部眾萬人。自此蒙古北疆全部平定,困擾明朝百年的北擄之患徹底平息。與此同時,戚繼光還對軍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淘汰冗兵數萬,建立了一支由長城沿線屯墾農民組成的強大常備軍,扭轉了明軍積弱的局面。後來抗倭援朝戰爭,明軍連戰連捷,鬥敗虎狼之師的倭國,可以說與戚繼光的改革不無關係。
11,袁崇煥
這是一個岳飛式的悲劇將領,他既有岳飛一般的軍事才略,也重複了其悲劇的命運。更為不幸的是,岳飛雖然蒙冤被害,但畢竟青史留名。而袁崇煥的清白,直到他被害百年後才得以昭雪。在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裡,平凡人與英雄所受的苦難原本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普通人選擇了默默的忍受,英雄選擇了奮戰一場,以孱弱的身軀在歷史的黑夜裡擦出點點燦爛的火花。袁將軍就是這樣的人,他的壯懷與忠烈,他的苦心與努力,在經過了百年歲月的洗滌之後,依然在我們的胸膛裡,激盪起無比壯闊的波瀾。
袁將軍的悲劇,不在於他被冤殺,也不在於他曾遭到世人誤解。他的悲劇在於,這樣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卻生在一個腐敗無可救藥的國度。他本是一棵參天大樹,足以支撐萬里河山,生與朱元璋時代,足能北追蒙古,鼎定山河。生於滿清朝廷,也可馬踏中原,成就萬世功業。卻不幸在崇禎朝成了一根擀面杖,苦苦支撐長城防線。皇帝的猜忌和朝廷的不信任都不算什麼,最大的悲哀是壯志未酬,山河淪陷。他臨終的遺囑是,死後,把我埋葬在山海關,我活著是忠臣,死了也是忠鬼。我要守在那裡,讓胡擄永不敢犯我中華。他最後連個屍骨也沒留下,只有個空蕩蕩的衣冠墓。胡擄也終於還是進來了,但他的敵人還是尊敬他的,為他昭雪了真相,修繕了墓碑,只把那這無盡的悲哀,留與後人憑弔。
今人對袁崇煥的軍事才能頗多爭議。但是事實是,在他活著的時候,他始終是女真人難以逾越的萬里長城。寧遠一戰擊斃敵人可汗,連霍去病衛青等都沒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不過那是守城戰,女真人敗的不服。寧錦戰役,剛剛整頓不足幾月的明朝新軍就大破滿清八旗,還是在女真人所驕傲的野戰裡。誰說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女真人還是不服,畢竟明朝還有火器的優勢。好吧,北京戰役,袁崇煥九千騎兵成功阻擊了滿清八旗十萬大軍,這一回女真人沒有什麼話說了。他們承認不是袁將軍的對手。什麼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戰,這話應該倒過來說:袁家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女真人服了,於是才有了那個謀害袁將軍的陰謀。
但袁將軍雖死,他留下的寧錦防線依然牢不可破。女真人始終沒有打下山海關,最後還是靠了吳三桂的賣放才得以打進來。
另提名兩位大英雄,供大家參考。
秦開
戰國後期燕國名將,他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使華夏族的勢力首次拓展至東北。那時人們對發源於興安嶺地區的各民族統稱為東胡,其活動地域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及東北,是後來的烏桓、鮮卑、契丹、柔然、蒙古等族的祖先,史載,秦開破襲東胡,東胡卻地千里,燕軍乘勝而進,以其地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在邊境地區修建長城。這次大戰,是漢民族兩千多年之後最終佔有全東北的發軔。
左宗棠
1864年,新疆民亂,清廷處置不力,次年,中亞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乘勢入疆,至1871年佔有新疆全境,收編陝甘回亂的白彥虎殘部,建「洪福汗國」,得到了整個伊斯蘭世界和英、俄等列強的承認和支持。滿清酋首認為無關痛癢,已擬定放棄新疆,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力挽狂瀾,放言以湖南一省之力收復失地,之後回湘組建6萬人的新湘軍,募集糧餉,號令全軍重振漢唐雄風,於1876年出師西征,苦戰經年後,收復除沙俄佔領的伊犁地區之外的全部新疆國土,面積達160萬平方公里。一代梟雄阿古柏兵敗自殺。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李賀《南園(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