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為什麼讓司馬衷繼承皇位?司馬衷是不是白癡
中國古代史上最動盪、最複雜時期的到來,牽扯到一個有名的白癡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他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兒子,也是西晉皇室的第一任繼承人。因為白癡,司馬衷在位的16年形同虛設,司馬氏禍起蕭牆,朝政廢弛。國內的紛爭,邊疆的不穩,最終導致五胡的趁機湧入,開始了北方長達130多年的紛爭亂世。客觀上說,這個白癡皇帝,加速了五胡亂世的到來。那麼,一向「聰明神武」(《晉書》)的晉武帝司馬炎,為什麼在自己二十多個兒子當中,偏偏選中了司馬衷這個白癡繼任呢?
關於晉惠帝司馬衷到底是不是白癡,史學家歷來有爭議。
說其白癡,源於《晉書》記載的兩個一直當笑話相傳的經典事例。一是惠帝「聞蝦蟆聲」,就問左右,「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問這蛤蟆是為官家叫還是為私家叫;二是「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司馬衷又出雷人語「何不食肉糜」?沒糧食咋不吃肉尼?眾皆暈倒。提出反對意見的也不少,呂思勉先生舉了「血染帝衣」的例子:司馬衷被追殺,侍中嵇紹拚死護駕,血濺了司馬衷一身,左右要替他洗去,他說「嵇侍中血,勿浣」(《晉書》),不讓洗,那意思留著有個念想啥的。呂思勉評語說此「絕不類癡呆人語」(《呂著中國通史》),認為能說出這種話來的不像白癡。
還有一個例子,趙王司馬倫逼司馬衷禪位,司馬衷的堂叔,義陽王司馬威去搶司馬衷的璽綬,司馬衷死活不放手,司馬威硬掰開司馬衷的手指把璽綬搶去。後來司馬衷復位,秋後算賬,在量刑時,有人覺得司馬威罪不至死,想要皇帝赦免,這時司馬衷說話了,「阿皮(司馬威的小名)捩吾指,奪吾璽綬,不可不殺」(《晉書》)。他掰我手指,搶我的璽綬,不殺哪行。這兩個例子又似乎都說明司馬衷的腦子和正常人沒啥兩樣。
那麼司馬衷到底是不是白癡呢?回答是肯定的:是。
白癡,在字典中的解釋為:一種疾病,患者智力低下,動作遲鈍,輕者語言機能不健全,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司馬衷不至於生活不能自理,但智力低下是肯定的。說他是白癡有三個理由:一是史書的嚴謹。《晉書》對司馬衷的定語是「蒙蔽皆此類」,就是白癡一個。《晉書》是唐朝宰相房玄齡組織編纂的,房玄齡一向以治學嚴謹著稱,應該有一定的權威性;二是今人分析未必有古人權威。時間相去甚遠,今人也只能通過古代留下的史料加以分析(反駁的例子也是源於《晉書》,而該書已有定論),並無絕對的說服性的材料。唐朝離晉朝相去未遠,遠較今人有發言權;三是例證並不充分。說他不是白癡的兩個例子,說服力不夠,不讓擦血衣,能分出好賴人,這也說明不了什麼,即便是白癡,也未必就沒有喜惡之分,未必不能分辨周邊人對他的好壞。大街上的傻子,你給他吃的,他也不是一點反應都沒有,除非傻得沒邊生活不能自理的那種。司馬衷受到刀光血影的刺激,誰好誰壞也還是能分清的。況且,白癡也不是就沒有大腦,沒有記憶影像,能記住掰他手指搶他東西的人,和他本身是白癡,二者也並不矛盾。
司馬炎「素知太子闇弱」(《晉書》),對他這個兒子的智力狀況,應該是瞭如指掌的。那麼司馬炎為什麼還要選一個白癡作接班人呢?原因有以下四點:一是輿論導向。司馬衷是嫡長子(之前有個哥哥夭折),長子繼位符合傳統思維。廢長立幼也不是不可以,但當時朝中王公貴卿都傾向於立長,司馬炎不得不「順從王公卿士之議」(《晉書》);二是勢力平衡。司馬衷的生母楊皇后一系,是當時的大士族弘農楊氏,而妻族一系,則是賈氏家族,在當時朝中都很有實力,其他人未必競爭的過,再者,讓司馬衷繼位,也就籠絡住了兩大勢力集團,形成政權格局的一個平衡;三是父憑子貴。司馬衷雖傻,兒子司馬遹卻「幼兒聰慧」(《晉書》),一次宮中失火,司馬炎登城樓觀望,五歲的司馬遹過去拽住司馬炎的衣角,說 「暮夜倉猝,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通鑒》),晚上危險,不能讓火光照到皇上,司馬炎感覺這個孩子很不一般,感歎「此兒當興吾家」(《晉書》),所以司馬炎雖知「太子不才」,然而「恃遹明慧,故無廢立之心」(《通鑒》),堅持讓司馬衷繼位;
最後,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便是母后的力挺。司馬衷能順利繼位,和他的親生母親楊皇后的力挺不無關係。楊皇后「姿質美麗,閒於女工」,不但「甚被寵遇」,還能做司馬炎的主。在給司馬衷選太子妃時,「帝欲娶衛瓘女」,楊後則「稱賈後有淑德」,「上乃聽之」。司馬炎充實後宮,看上了卞氏女,楊後不同意,「帝乃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足以說明司馬炎是很尊重楊皇后的意見的,楊皇后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做司馬炎的主。所以當司馬炎「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統」,和楊皇后商量想換立太子時,楊皇后說「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來了個一票否決。楊皇后臨死還不忘她那白癡兒子,怕司馬炎立胡夫人為後,而「慮太子不安」,於是向司馬炎推薦了自己的堂妹,目的無非就是想保住司馬衷的太子位,司馬炎「流涕許之」(以上均見《晉書》),答應了楊皇后的政治遺言,也算是對司馬衷的接班做出了承諾。楊皇后的力保,讓司馬衷的太子位變得穩固,最終得以繼承大統。
晉武帝為什麼讓司馬衷繼承皇位
一、司馬衷的太子地位何以穩固
從歷史上看,圍繞太子之位產生的權力爭鬥,從來都是非常激烈的。為此引得帝國形成幾大集團,一派支持太子,一派支持某個親王,最後引得幾大集團之間火並、兩敗俱傷的事,實在多的去了。
我們去看三國的歷史就會發現。曹丕兄弟爭得差點煮豆燃了豆萁;孫權兩個兒子爭得更是死傷狼籍;至於袁紹兩個兒子更是各率數萬軍隊玩命打仗,為此他們甚至不惜引狼入室;劉表兩個兒子爭得就更不成器了,弟弟劉琮費盡心機從哥哥劉琦手中奪來了權力,卻把所有地盤拱手讓給了曹操。
我們再看看李唐歷史。為了爭奪皇位,李世民與自己兄弟爭得那是血肉橫飛;李世民幾個兒子,那也是鬥得跟仇人一樣,於是魏王一心奪儲,太子就想殺魏王,最後太子讓李世民殺了。
但我們看西晉歷史就會發現,司馬衷竟然當了22年的太子(9歲當太子,31歲繼位)。更主要的是,他的太子這一直都非常穩定。這是為什麼呢?
所謂司馬衷有個聰明的兒子,所以他的太子之位才能穩固的說法,是根本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司馬衷9歲就當了太子,直到19歲才有兒子,而這個兒子的聰明才智可以顯露出來,更是司馬衷25歲後的事。如果司馬衷的太子之位,真的是靠自己兒子得以鞏固,那他此前十五六年的太子之位,是靠什麼鞏固的?
太子的智力有問題,對普遍軍政大佬而言,絕不是什麼壞消息。所以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都是支持司馬衷當太子的。只要我們細心看晉初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反對司馬衷當太子的人,實際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個人。歷史上明確記載反對司馬衷當太子的人,好像只有衛瓘與和嶠,而這兩個人也只是含糊其詞的表達過一兩次。除此之外,我們實在沒有看到別人曾公開反對司馬衷當太子了。
作為軍政大佬們,實際上很少有人反對司馬衷當太子的。
未來皇帝智力有問題,那屬於皇帝的權力,自然就得讓軍政大佬們共同分享。僅基於這種可能的利益,就會讓他們都支持司馬衷當太子。
更何況,與一個強勢皇帝相處,那是伴君如伴虎。
漢帝國的文、景皇帝是優秀的皇帝;清康熙皇帝是優秀的皇帝,但這些人成為皇帝後,那都是報著先發制人處世風格。總而言之那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
他們喊的口號通常是:「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禍小,晚削晚反禍大。」總而言之,誰擁有強大的勢力,皇帝就想除掉他們。
這種優秀的皇帝,也許是帝國的福音。但對那些擁有太多既得利益的貴族而言,恐怕實在是一種噩耗。
司馬衷當了皇帝,他們自然不會有這種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帝國軍的政大佬、豪門代表自然都不會反對司馬衷的太子地位。既然普遍軍政大佬、豪門代表都不反對這件事,那有心反對司馬衷太子地位的人,自然也就只有閉嘴了。
在貴族政治的權力博弈中,很容易博弈出一個低能、軟弱、幼小的皇帝。因為在正常的權力博弈中,普遍貴族都喜歡這種皇帝。從這層意義上說,司馬衷能穩坐太子之位二十多年,絕不是某個偶然原因造成的。
楊皇后一直支持司馬衷當太子。我們常常是從親情的角度思考她的動機。但實際上,歷史上普遍專權的外戚都喜歡幼兒皇帝、無能皇帝,他們這樣做的動機通常總是為了擴大自己家族的權勢罷了。因為皇帝沒有能力處理國家大事,外戚才能長久的作為一個執政家族存在。
從這層意義上,楊皇后強力支持司馬衷當太子,與歷史上普遍想專權的外戚家族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楊皇后並不是只有司馬衷一個兒子,而且後來的小楊皇后更不是司馬衷的親媽,他們之所以都維護司馬衷的太子地位,主要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楊氏家族的共同利益。
而且以齊王的利益關係來看,他也會希望司馬衷當太子。因為司馬攸從自己哥哥手中取回帝位的機會實在太渺茫了。在這種背景下,他自然會希望司馬衷當皇帝的,因為從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侄子手中奪回帝位,總比從一個精明強幹的哥哥、或侄子手中奪得帝位容易吧!
即使齊王並沒有亂臣之心,他也應該是希望司馬衷當繼承帝位的。因為司馬攸作為帝國最大的實權派之一,如果皇帝能力不夠,那他實際所擁有的權力自然會更大一些。
司馬衷之所以能穩坐太子之位二十多年,司馬衷之所以能當皇帝。僅僅是因為司馬衷的智力有問題,滿足了普遍利益集團的畸形利益。從這層意義上,司馬衷那樣的人能當皇帝,絕不是什麼偶然的事情。因為在貴族政治下,幼兒皇帝、智力有問題的皇帝總是層出不窮。因為這種皇帝,最符合貴族集團的畸形利益了。
二、衛瓘對太子地位的挑戰
司馬衷在當太子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其地位只受過一次溫和的挑戰。那一年司馬衷十九歲。
某次宴會上,衛瓘假裝喝醉了酒,指著武帝的座位說:「此座可惜了。」雖然晉武帝知道,衛瓘這是說司馬衷不能勝任太子職,但晉武帝卻沒有搭理他這種話題。
但在不久後的一次宴會中,晉武帝卻找了一些疑難問題,叫人拿給太子作答。太子把相關問題都一一寫在了紙上。
對於太子所寫的相關內容,大家都認為太子寫的字句粗淺,但見解高明(這絕非阿諛之詞,事實就是如此)。總而言之,太子最大的缺點,無非就是不喜歡尋章摘句的讀書罷了。
但有一個明擺著的疑問,卻顯然沒有人去提出來。那就是,這些內容雖然是太子親筆所書,但真是太子獨自完成的嗎?因為皇帝讓太子解答疑難時事時,根本沒有設置任何監考措施。換而言之,太子當時完全可以叫幾十個高材生,集體解答這些問題然後抄一遍。事實上,太子也正是通過種方式解答這些疑難問題的。
想證明太子的智力,叫太子出來隨便問幾個問題就可以了。真用得著考試嗎?即使考試也得有一點監考措施呀,任何監考措施也沒有的考試,也實在太如同兒戲了。
對於這種疑問,隨便拉個人出來都是會有的。但晉武帝、及晉帝國滿朝文武都視而不見。為什麼呢?因為基於他們的利益,他們都也希望太子的地位能鞏固。
晉武帝用這樣一種離奇的方式證明太子有能力,也許並不是想證明太子的能力有多高,而是想證明太子的人氣有多。晉武帝這樣作,等於在告訴衛瓘:「你看滿朝文武除了你衛瓘,還有人試圖動搖太子的地位嗎?顯然一個也沒有!」
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區區一個衛瓘了,就是晉武帝本人想動搖太子的地位,恐怕也是難以成功的。
誰當太子,事關眾多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所以誰當太子,絕不是某個人說了就能算的。從前漢高祖劉邦夠牛了,劉邦一心想廢掉太子劉盈,最後結果卻只能無奈的安慰戚夫人:「你們母子以後的命運,就聽老天安排吧!」因為劉邦實在沒有能力廢掉太子。而太子當了皇帝後,即使太子想饒戚夫人,他們母子沒有活路可言。權力頂峰上的爭鬥,失敗者從最高峰摔下去,能活下的幾率實在太小了。
劉邦在廢太子的過程中,終於發現,支持太子的勢力實在太強大了。在這種背景下強行廢掉太子,恐怕隨時會把帝國的天給捅下來。劉邦是一代開國皇帝,尚且不能隨心所欲的決定太子人選,繼承父祖之業的晉武帝,就更不用說了。
一個人氣超高的太子,即使被廢掉了,新立的太子就能安心在位嗎?甚至新立的太子當了皇帝,如果人們都拿舊太子來做文章,新皇帝能安於其位嗎?當然了,有人會說,新皇帝把舊太子殺掉不就沒事了。真正的問題是,如果舊太子是一個人氣超高的政治人物(人們基於能見人的、不能見人的原因支持他),那最後誰殺了誰,還不一定呢!
晉武帝指著太子所做出的答案,更指著紛紛稱頌太子的群臣問衛瓘:「太子將來能不能勝任皇帝的職責?」
晉武帝所表達的意思非常明顯。太子能不能勝任皇帝的職責,不是你衛瓘說了算,甚至也不是我這個皇帝說了算。請你老兄以後再提這種話題時,想好了前因後果再說吧!
衛瓘看到動搖太子之位的行為,竟然是自己完全孤立的行為,於是大為緊張與惶恐,從此再也不敢提類似的話題了。因為太子地位的穩固,絕不是源於皇帝一個人的意思,而是帝國普遍軍政大佬、豪門代表們共同的意思。一個人在這種問題上大唱反調,豈不是想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嗎?
如果真有許多人,想動搖太子的地位,那太子一天也混不下去。因為太子是成年人了,因為太子是帝國的二號人物,他總會出席眾多大型宴會、慶典活動。如果人們在這些場合,總給太子設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局,那太子豈非隔一段時間就會說出一段「經典名言」?
如果事實總是一再表明太子智力有問題,如果普遍人都有無意的表示太子的智力有問題,這種聲音自然會變得越來越無可抑制。到時皇帝想證明太子智力正常,恐怕比證明公雞能下蛋也難。
用一種近於兒戲的智力測驗證明太子的智力與能力,所證明的絕不是太子的智力與能力,他證明的只是太子的人氣。太子的人氣實在太高了,高到了根本沒有一個人願意、也不敢公開說太子壞話的地步。既然如此,太子的地位怎麼可能遇到危機呢?三、晉武帝為什麼要立司馬衷當太子
司馬炎三十一歲之時,就當了皇帝。
也許司馬炎沒有像秦皇、漢武一樣妄求長生不老,但他也絕不會計畫自己六十歲之前就死掉吧!從這層意義上,司馬炎選擇司馬衷當太子,本身就有著深遠的考慮。
因為司馬炎就是計畫自己六十多歲死亡,那太子也就要當三十多年儲君了!
在兩晉南北朝那種背景下,只要是皇親國戚,都會出來成為帝國主要權力者,太子自然更不會例外了。
太子以儲君的地位,再加上三十多年的歷練。如果他是一個聰明能幹的人物,那他與皇帝的權力衝突肯定是無可避免的事了。一個漸漸衰老的皇帝,一個漸漸成長的未來皇帝,老皇帝靠什麼敢保證大家在太子、與自己之間會選擇自己呢?
一個強勢太子的存在,對於日益衰老的皇帝而言,實在是一件恐懼不已的事。隋文帝在創業之時,一直依靠自己大兒子楊勇的協助。[注1]但當帝國大局已定後,太子楊勇實力卻已大到讓隋文帝害怕、恐懼的地步了。[注2]既然如此,太子楊勇的政治生命自然只有走到盡頭了。
太子楊勇的實力太大了,所以老皇帝感到害怕了,以至老皇帝進入太子勢力範圍內,都有如臨大敵的感覺。我們喜歡把太子楊勇被廢的原因,從晉王楊廣的小把戲上尋找原因,卻忘了太子威脅了皇權才是他被廢的主要原因。
老皇帝後來選了晉王楊廣當太子,但這這個太子的勢力也非常大。最後老皇帝不明不白的死去了。唐太宗也許並沒有大肆培養太子承乾的勢力,但太子的勢力卻是成長的飛快(因為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太子承乾與自己叔父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杜如晦的兒子)結成死黨;一心想著殺掉唐太宗。面對這種不幸的事實,再想想自己從前是怎樣逼迫自己的父親,唐太宗嚇得哪還敢讓魏王、吳王那種英果類己的兒子當太子呢?最後唐太宗就讓自己最軟弱的小兒子李治當了太子。
司馬衷能當太子,遠比我們上面所說的原因要複雜的多。因為一個人能當上皇帝,是各種利益搏弈出來的結果。所謂的立嫡、立長、立賢、立仁,都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
從皇權與太子的矛盾去看,晉武帝自然會有立司馬衷當太子的想法,但僅憑這一點實在不足以讓司馬衷穩穩當當做了22年太子,16年皇帝。關於其它的理由,我們從東晉帝國的歷史中尋找一下答案吧。
東晉立國103年,在這103年時間裡。
晉成帝是5歲當皇帝,23歲死於皇帝位置上;晉穆帝是2歲當皇帝,19歲死於皇帝位置上;孝武帝是10歲當皇帝,三十七歲死於皇帝位置上。如果一個人18歲才算成年,那東晉帝國在未成年皇帝統治下的時間竟然有37年。
如此已夠驚人了,晉安帝更是一個標準的白癡(從小到大話也不會說,連寒暑的差別都弄不清楚);晉安帝當了27年的皇帝。如果我們再加上這27年,那東晉帝國被未成年皇帝、弱智皇帝統治的時間,竟然達到64年。換而言之,東晉帝國竟然有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處於未成年皇帝、與弱智皇帝的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