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治和武則天之間有怎樣錯綜複雜的關係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大唐王朝第三代皇帝。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即便從長孫皇后的角度講,他也只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太子應該是輪不到他做的。他於貞觀五年,即公元631年被封為晉王。兩年後,被遙授并州都督。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這讓唐太宗異常憤怒和十分失望。為了保持大唐王朝江山社稷的穩定,唐太宗痛下決心,把李承乾和李泰雙雙廢黜。就這樣,按照繼承順序就輪到嫡出三子李治了。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晉王李治被冊封為太子。
就在李治當上太子之後,他在夜以繼日地侍候患病臥床父親的同時,竟然在父親的更衣室與父親的女人武則天偷情。從此,開始了他與這位年輕美貌庶母的戀情。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5月,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
唐太宗死後,武則天依唐朝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5月,唐高宗在太宗週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唐高宗即位後,蕭淑妃專寵後宮。永徽二年五月,王皇后主動幫助武則天回宮,企圖「以毒攻毒」。武則天回宮後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唐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被晉陞為昭儀,後來,還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兒子李弘。隨著她地位的變化,武則天的慾望也隨之水漲船高,開始動起了當皇后的念頭。王皇后和蕭淑妃結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於後宮。
不久,因為武昭儀所生小公主突然夭折事件,唐高宗廢皇后王氏,改立武則天為皇后,在朝中形成了「擁武派」。這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面,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集團,讓唐高宗基本迅速實現了君主集權制,進而改變了整個唐朝的政治走向。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一舉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那麼,唐高宗李治為何對武則天這位父親的女人情有獨鍾?他又是怎樣將自己庶母抱上龍床的?究竟誰是李治貪戀美色而不顧亂倫荒唐行為的幕後推手呢?那還要從武則天進宮說起。
武則天十四歲入宮,進宮一年多之後,終於被召入掖庭宮,受唐太宗初次寵幸,被太宗賜名叫武媚。這時的武媚娘千嬌百媚,含苞待放,情竇初開,渴望擁有權勢男人的寵愛。可是,她在唐太宗身邊十多年,只是個「才人」,比一個侍女的地位高不了多少。唐太宗是隋末唐初亂世走出來的一個英才皇帝,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賢德、溫順、體諒、嬌柔,而如此看來,武則天的美貌與才幹都沒有不到唐太宗的賞識。武則天作為唐太宗的才人,在宮中度過了整整十二個年頭,她從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漸走上了成熟。不過,這一時期,由於她沒有能得到唐太宗的寵遇,因此也沒有為唐太宗生養子嗣。
唐太宗晚年患病臥床,李治身為太子,常常來宮內奉侍病榻上的父親,有機會見到了比他年長四歲的武則天。有一次,李治進宮侍奉湯藥,恰好武媚娘正在一旁侍奉,李治見她長得美麗動人,不禁心神搖蕩,兩人目光交錯時,武則天面含羞色愈加秀色可餐。當時,李治苦於沒有機會與她說句話,心中十分煩惱。一天,天賜良機,武則天手捧水盆跪進,李治看周圍無人,便將手伸進水盆裡,把水灑在武則天衣服上,挑逗說:「乍憶翠山夢裡魂,陽台路隔豈無聞。」武則天隨即宛爾一笑道:「未漾錦帳風雲會,先沐金盆雨露恩。」李治心理神會,當即拉起她的手,來到父親更衣室內,鳳倒鸞顛,極盡纏綿。那一年,李治十九歲,武則天二十三歲。
從此之後,二人便不由自主地私下往來。就這樣,武則天明裡雖是唐太宗的才人,暗地裡卻是李治的情人。在唐太宗患病臥床期間,武則天就這樣同這對父子一明一暗交往起來。
當時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出身太原王姓大家,聲名顯赫,王氏自己也是一位出名的美人,同安長公主以其美貌推薦給唐太宗做兒媳婦。唐太宗對這個兒媳頗為滿意,曾稱她和李治是一對「佳兒佳婦」。但王氏似乎並不得寵,也未曾生育,當時,得寵的是蕭淑妃。蕭氏出身齊梁皇族後裔蘭陵蕭氏,也是士族高門。貞觀末年正是蕭良娣寵幸最盛之時,一子二女都在這一時期誕生。然而,這仍然不能代替李治和父親的女人偷情的刺激。由此可見,李治對於「父親的女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
其實,李治對於「父親的女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這還不是唯一的一次。除了武則天之外,李治身邊還有一位徐婕妤,她是唐太宗賢妃徐惠的胞妹。唐太宗駕崩後,徐惠哀慕成疾拒絕醫治,其妹入宮來照顧她,徐惠去世後,其妹便成為唐高宗的婕妤。據說,這位徐婕妤不僅與其姐容貌極為相似,而且也是一位才女,人稱「女中班昭」。說起來,按輩分,這位徐婕妤應該是李治的小姨母。其實,不論是將庶母冊立為皇后,還是把小姨母封為婕妤,這些恐怕都與李治的戀母情結不無關係。
李治從小生長在宮廷,耳聞目染,深知政治鬥爭的血腥殘酷,作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三個嫡子之一,他是幸運的,他從出生就擁有高貴的血統,不但比常人高貴,也比其他庶出的兄弟高貴,他是天生的第三儲君,在他前面只有大哥太子承乾,四哥魏王李泰,慈愛的母親長孫皇后溘然早逝,使年幼的李治從小便要獨立面對一切險象環生的政治環境;大哥承乾和二哥李泰為了爭太子之位,爭鬥了十多年,結果兩敗俱傷,命運之舟將李治推到了風頭浪尖。李治本該對天上掉下來的儲君之位感到高興,但李泰的一句「爾善元昌,得無及乎?」卻讓李治不寒而慄;再加上目睹自己的親哥哥被流放他鄉,李治的心中又有多少興奮可言。
唐太宗病重臥床期間,李治日日在病塌前盡孝,正是在這時,李治第一次見到了武則天。這個比他大四歲的女人,卻是李治的初戀。據《唐會要》記載,「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正是在如此險象環生的政治環境中,武則天的出現,給李治戰慄不安的內心帶來了一種久違的溫暖,這種埋藏在心底的溫暖一直伴隨著李治登上九五之尊,並讓他對在感業寺出家為尼的武則天戀戀不忘,不但把她接回宮中,還力排眾議,將她扶上了皇后的寶座。
直到一千多年後,在遙遠的歐洲,有一位偉大的學者解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佛洛依德提出的戀母情結,又稱俄狄浦斯情結,從小缺少母愛,又要過早獨立面對險惡的政治鬥爭,李治自然地產生了戀母情結,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論,李治正因為對武則天有強烈的戀母情結,才會對她言聽計從;才會一直對武則天戀戀不捨,這是那些靠容貌取悅皇帝的後宮佳麗們永遠也做不到的。
當然,縱觀古代帝王史,李治的戀母情結還不算登峰造極,最登峰造極的,要算是後來明朝的憲宗皇帝,他與那個比他大十九歲的萬貴妃的姐弟戀,應該是戀母情結的最佳典範。由此不難理解,像唐高宗李治這樣的生於宮廷,長於宮廷的皇子皇孫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強烈的戀母情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