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悲情皇帝唐昭宗被部下幽禁三年內幕
一個堂堂的大唐王朝的皇帝竟被部下幽禁了三年,說起來這樣的千古奇聞真是不可思議,但這樣的咄咄怪事偏偏在煌煌大唐末期發生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下還要接著上篇文章《極具悲劇色彩的大唐末代皇帝李曄》說起。自楊復恭出逃後,李順節也失去了利用價值,被唐昭宗納入了要剷除的名單中,昭宗命令兩軍中尉剷除李順節。兩軍中尉以唐昭宗的名義,詔李順節入宮,李順節帶領三百士兵來到宮門,侍衛攔住隨行軍士,只讓李順節一人進宮。李順節一進宮,即被埋伏的士兵所殺。經過一系列鬥爭,唐昭宗狠狠打擊了宦官多年以來的驕橫跋扈,使宦官勢力多年來第一次遭受重創。但是在打擊宦官勢力的過程中,另一個令唐昭宗頭痛的難題又出現了,這就是越來越龐大的藩鎮勢力。
為了解決藩鎮尾大不掉的問題,唐昭宗決意討伐不服中央管轄的藩鎮,但卻事與願違。藩鎮出現在唐朝中期,設立藩鎮主要是為了保衛王朝邊疆的安全。但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安、史的原黨羽紛紛向朝廷投降,而朝廷也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除著名的「河北三鎮」之外,當時唐王朝內地的許多節度使也各佔一方,對抗朝廷,成為割據勢力。他們在轄區內任意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徵收賦稅。節度使的職位常常父死子繼,或由其部將承襲。這些割據勢力利用手中的兵權財權,威脅朝廷,甚至起兵反叛。
唐昭宗時藩鎮勢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面對這種情況,唐昭宗認為,皇室式微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一支足夠震懾諸侯的武裝力量,所以藩鎮才各自擁兵,目無天子。因此昭宗即位不久,便招兵買馬,擴充禁軍,得十萬之眾,「欲以武功勝天下。」禁軍初建後,昭宗便開始了對藩鎮的鬥爭。當時,不服中央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在與進攻彭州的王建相持不下時,卻中斷了對朝廷的貢賦。王建以此為借口,請求朝廷出兵討伐陳敬瑄。曾經風光一時,如今是打擊對象的宦官田令孜正避難西川。於是,唐昭宗首先下令討伐西川,既想通過此舉打擊藩鎮的氣焰,樹立天子的威嚴;也想通過討伐田令孜進一步打擊宦官勢力。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唐昭宗任命韋昭度為行營招討使,率兵出征,令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助討,同時新設永平軍,任命王建為節度使,充任行營諸軍都指揮使。二十五日,唐昭宗下詔,虢奪陳敬瑄官爵,討伐西川之役就這樣拉開了序幕。楊守亮、顧彥朗各有一方領地,抽不出很多兵力;而領兵的韋昭度是個文人,不習武備,加上禁軍雖然人數不少,卻是新建的,缺乏訓練,純屬烏合之眾;所以王建成了討伐陳敬瑄的主力軍。然而,王建卻另有打算,在得到朝廷的封地和承認後,他並不急著與陳敬瑄速戰速決,而是一邊擴充兵力,一邊收攏人心。當時綿竹地方的土豪各自擁兵自保,多者萬人,少者千人,王建通過遊說,將這些人收攏在自己的麾下。在這些土豪的幫助下,王建的兵勢與聲勢大為增長。經過幾年的征戰,除了成都以外,整個西川都已基本掌握在王建的手中了。這時,唐昭宗因為和李克用的戰鬥失利,被迫召回征西川的軍隊。可王建卻沒隨韋昭度回長安,而是留在西川,同時切斷了和唐王朝的聯繫,將四川變成了一個獨立王國。
在討伐西川的同時,實力最強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朱全忠、李匡威與赫連鐸的聯軍打敗,這對唐昭宗來說應該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因為當時對朝廷威脅最大的幾股勢力中,李克用的沙陀軍最強大,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強藩之一。唐昭宗要削弱強藩,首先打擊的對象就是李克用。但當時中央禁軍無論人數與訓練,根本無法與李克用相提並論,所以只能借助其他藩鎮的力量來打擊李克用。同時朱全忠(朱溫)三人上書表示,李克用不除,終是國患,要求繼續攻打李克用。唐昭宗接到奏章後,感到事情非常重大,難以決斷,便召開御前會議,令三省及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員討論此事,沒想到除了幾個大臣同意以外,絕大部分大臣都反對攻打李克用。但最終,唐昭宗還是決定下詔討伐李克用。於是,任命宰相張浚為行營都招討,又任命幾個節度使為招討使,組成了一個鬆散的討伐聯盟,擇日向李克用所在的領地出發。
李克用認為張浚率領的中央禁軍是烏合之眾;朱全忠由於四面樹敵,無法全力以赴;只有李匡威與赫連鐸的軍隊才是心腹之患。於是,他派遣少部人馬去對付張浚和朱全忠,自己則率主力抵禦李匡威與赫連鐸。張浚生怕功勞被同行的幾個節度使搶去,不顧中央軍的實力不濟,一味向前,卻恰遇李克用的第一猛將的李存孝。李存孝面對十倍於自己的官兵毫不驚慌,他設計引誘張浚前鋒中伏,並活捉了張浚的前鋒官。張浚軍的失利,大大挫傷了聯軍的士氣。朱全忠軍不但沒有進展,反而連敗幾陣。李匡威與赫連鐸開始時還順利,但當李克用率主力趕到後,就接連吃了敗仗。李匡威與赫連鐸狼狽逃走,人馬損失一萬多,連李匡威的兒子和赫連鐸的女婿都成了李克用的俘虜。在打敗李匡威與赫連鐸後,李克用率領大軍掉頭殺向張浚,輕鬆地擊潰了張浚的軍隊,河東戰役到此告一段落。唐昭宗面對這種結局,懊惱自己判斷失誤,不但讓削藩努力付之東流,更讓人沮喪的是,好不容易組建的禁軍損失殆盡。為了平息李克用的怒火,唐昭宗罷免了當初贊成出兵的官員。
討伐李克用的失敗使藩鎮對朝廷更加藐視,最明顯的就是鳳翔隴右節度使李茂貞。此時的李茂貞已經加封為隴西郡王,勢力的發展使他有了當皇帝的意思。他在對皇帝的言語中常有不恭之詞。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李茂貞在一封給皇帝的信中嘲笑朝廷,信的結尾說:「未審乘輿播越,自此何之!」唐昭宗勃然暴怒,與宰相杜讓能商議懲罰李茂貞之事,杜讓能卻進諫道:「陛下初登大寶,國難未平,茂貞近在國門,不宜與他構怨,萬一不克,後悔難追。」唐昭宗不聽,並大罵杜讓能:「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這正是志士憤恨的時候,朕不能坐視受人欺凌,卿但為朕調兵輸餉,朕自委諸王用兵,成敗與卿無干。」
戰爭倒是打響了,但朝廷的軍隊還是以失敗告終,李茂貞進軍長安問罪。忠心的宰相杜讓能勇敢地站出來,用生命為唐昭宗化解了一難。
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李茂貞指使宦官又殺死了另一個宰相後,再次移師長安,唐昭宗被迫逃往河東李克用處,尋求庇護。走到半路,被李茂貞的盟友華州刺史韓建追上,韓建恐嚇唐昭宗說:「車駕渡河,無復還期。」並於乾寧三年七月十七日,挾持唐昭宗抵達華州,堂堂一國之君就這樣被部下在華州幽禁了將近三年。在這樣的咄咄怪事發生期間,皇室宗親覃王李嗣周等十一位親王被殺。
一個堂堂的大唐王朝的皇帝竟被部下幽禁了三年,說起來這樣的千古奇聞真是不可思議,但這樣的咄咄怪事偏偏在煌煌大唐末期發生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在下還要接著上篇文章《極具悲劇色彩的大唐末代皇帝李曄》說起。自楊復恭出逃後,李順節也失去了利用價值,被唐昭宗納入了要剷除的名單中,昭宗命令兩軍中尉剷除李順節。兩軍中尉以唐昭宗的名義,詔李順節入宮,李順節帶領三百士兵來到宮門,侍衛攔住隨行軍士,只讓李順節一人進宮。李順節一進宮,即被埋伏的士兵所殺。經過一系列鬥爭,唐昭宗狠狠打擊了宦官多年以來的驕橫跋扈,使宦官勢力多年來第一次遭受重創。但是在打擊宦官勢力的過程中,另一個令唐昭宗頭痛的難題又出現了,這就是越來越龐大的藩鎮勢力。
為了解決藩鎮尾大不掉的問題,唐昭宗決意討伐不服中央管轄的藩鎮,但卻事與願違。藩鎮出現在唐朝中期,設立藩鎮主要是為了保衛王朝邊疆的安全。但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安、史的原黨羽紛紛向朝廷投降,而朝廷也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除著名的「河北三鎮」之外,當時唐王朝內地的許多節度使也各佔一方,對抗朝廷,成為割據勢力。他們在轄區內任意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徵收賦稅。節度使的職位常常父死子繼,或由其部將承襲。這些割據勢力利用手中的兵權財權,威脅朝廷,甚至起兵反叛。
唐昭宗時藩鎮勢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面對這種情況,唐昭宗認為,皇室式微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一支足夠震懾諸侯的武裝力量,所以藩鎮才各自擁兵,目無天子。因此昭宗即位不久,便招兵買馬,擴充禁軍,得十萬之眾,「欲以武功勝天下。」禁軍初建後,昭宗便開始了對藩鎮的鬥爭。當時,不服中央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在與進攻彭州的王建相持不下時,卻中斷了對朝廷的貢賦。王建以此為借口,請求朝廷出兵討伐陳敬瑄。曾經風光一時,如今是打擊對象的宦官田令孜正避難西川。於是,唐昭宗首先下令討伐西川,既想通過此舉打擊藩鎮的氣焰,樹立天子的威嚴;也想通過討伐田令孜進一步打擊宦官勢力。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唐昭宗任命韋昭度為行營招討使,率兵出征,令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助討,同時新設永平軍,任命王建為節度使,充任行營諸軍都指揮使。二十五日,唐昭宗下詔,虢奪陳敬瑄官爵,討伐西川之役就這樣拉開了序幕。楊守亮、顧彥朗各有一方領地,抽不出很多兵力;而領兵的韋昭度是個文人,不習武備,加上禁軍雖然人數不少,卻是新建的,缺乏訓練,純屬烏合之眾;所以王建成了討伐陳敬瑄的主力軍。然而,王建卻另有打算,在得到朝廷的封地和承認後,他並不急著與陳敬瑄速戰速決,而是一邊擴充兵力,一邊收攏人心。當時綿竹地方的土豪各自擁兵自保,多者萬人,少者千人,王建通過遊說,將這些人收攏在自己的麾下。在這些土豪的幫助下,王建的兵勢與聲勢大為增長。經過幾年的征戰,除了成都以外,整個西川都已基本掌握在王建的手中了。這時,唐昭宗因為和李克用的戰鬥失利,被迫召回征西川的軍隊。可王建卻沒隨韋昭度回長安,而是留在西川,同時切斷了和唐王朝的聯繫,將四川變成了一個獨立王國。
在討伐西川的同時,實力最強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朱全忠、李匡威與赫連鐸的聯軍打敗,這對唐昭宗來說應該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因為當時對朝廷威脅最大的幾股勢力中,李克用的沙陀軍最強大,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強藩之一。唐昭宗要削弱強藩,首先打擊的對象就是李克用。但當時中央禁軍無論人數與訓練,根本無法與李克用相提並論,所以只能借助其他藩鎮的力量來打擊李克用。同時朱全忠(朱溫)三人上書表示,李克用不除,終是國患,要求繼續攻打李克用。唐昭宗接到奏章後,感到事情非常重大,難以決斷,便召開御前會議,令三省及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員討論此事,沒想到除了幾個大臣同意以外,絕大部分大臣都反對攻打李克用。但最終,唐昭宗還是決定下詔討伐李克用。於是,任命宰相張浚為行營都招討,又任命幾個節度使為招討使,組成了一個鬆散的討伐聯盟,擇日向李克用所在的領地出發。
李克用認為張浚率領的中央禁軍是烏合之眾;朱全忠由於四面樹敵,無法全力以赴;只有李匡威與赫連鐸的軍隊才是心腹之患。於是,他派遣少部人馬去對付張浚和朱全忠,自己則率主力抵禦李匡威與赫連鐸。張浚生怕功勞被同行的幾個節度使搶去,不顧中央軍的實力不濟,一味向前,卻恰遇李克用的第一猛將的李存孝。李存孝面對十倍於自己的官兵毫不驚慌,他設計引誘張浚前鋒中伏,並活捉了張浚的前鋒官。張浚軍的失利,大大挫傷了聯軍的士氣。朱全忠軍不但沒有進展,反而連敗幾陣。李匡威與赫連鐸開始時還順利,但當李克用率主力趕到後,就接連吃了敗仗。李匡威與赫連鐸狼狽逃走,人馬損失一萬多,連李匡威的兒子和赫連鐸的女婿都成了李克用的俘虜。在打敗李匡威與赫連鐸後,李克用率領大軍掉頭殺向張浚,輕鬆地擊潰了張浚的軍隊,河東戰役到此告一段落。唐昭宗面對這種結局,懊惱自己判斷失誤,不但讓削藩努力付之東流,更讓人沮喪的是,好不容易組建的禁軍損失殆盡。為了平息李克用的怒火,唐昭宗罷免了當初贊成出兵的官員。
討伐李克用的失敗使藩鎮對朝廷更加藐視,最明顯的就是鳳翔隴右節度使李茂貞。此時的李茂貞已經加封為隴西郡王,勢力的發展使他有了當皇帝的意思。他在對皇帝的言語中常有不恭之詞。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李茂貞在一封給皇帝的信中嘲笑朝廷,信的結尾說:「未審乘輿播越,自此何之!」唐昭宗勃然暴怒,與宰相杜讓能商議懲罰李茂貞之事,杜讓能卻進諫道:「陛下初登大寶,國難未平,茂貞近在國門,不宜與他構怨,萬一不克,後悔難追。」唐昭宗不聽,並大罵杜讓能:「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這正是志士憤恨的時候,朕不能坐視受人欺凌,卿但為朕調兵輸餉,朕自委諸王用兵,成敗與卿無干。」
戰爭倒是打響了,但朝廷的軍隊還是以失敗告終,李茂貞進軍長安問罪。忠心的宰相杜讓能勇敢地站出來,用生命為唐昭宗化解了一難。
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李茂貞指使宦官又殺死了另一個宰相後,再次移師長安,唐昭宗被迫逃往河東李克用處,尋求庇護。走到半路,被李茂貞的盟友華州刺史韓建追上,韓建恐嚇唐昭宗說:「車駕渡河,無復還期。」並於乾寧三年七月十七日,挾持唐昭宗抵達華州,堂堂一國之君就這樣被部下在華州幽禁了將近三年。在這樣的咄咄怪事發生期間,皇室宗親覃王李嗣周等十一位親王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