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著作《左傳》:影響諸葛亮一生的奇書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才識體系中有先秦儒、道、法、墨、名、兵、縱橫等諸子學派的思想因素,可謂學綜百家、博采眾長。對於前代文化遺產, 諸葛亮採取的是積極的兼收並蓄的方針。關於這一點以往學者著作中已有專門論敘,本文亦不再贅述。以下筆者擬做一次細化,談一談先秦時期最主要的儒家著作之一 ——《左傳》對於諸葛亮的影響。妄言之處,還望列位專家海涵。《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現在一般認為是春秋後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相傳孔子作《春秋》,左丘明為之傳,「先師為之言,後師為之傳」(1),這是經學的傳統。《左傳》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15年左右。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長於修辭的史學著作,《左傳》開編年體著史之先河,以魯史為線索,以魯國十二個國君的謚號為次序, 洋洋十八萬餘言,生動翔實地記載了春秋時期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公元前722年至前454年)的重要史實,著重敘寫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法令、外交、文化、曆法、天文、風俗等狀況,突出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和思想。「體大思精,鴻篇巨帙」(2),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典籍。《左傳》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從思想內容上看,它首先肯定了齊桓公、晉文公等人的「霸業」,原因是因為他們能夠「尊王攘夷」——「尊王」是擁護岌岌可危的周朝,「攘夷」是斥逐進窺中原的各族。它直言不諱寫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對兼併提出異議,揭露出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勾心鬥角和相互殘殺。它譴責「愛鶴而不愛民」的衛懿公、殘害無辜以取樂的晉文公以及其他大小統治者荒淫無恥的罪行,目的在於使腐朽的貴族吸取教訓, 有所警惕。它歌頌善於治國的管仲、晏嬰、子產,強調指出人心向背的重要意義,提出「違民不祥」、「眾怒難犯」等以民為本、重視人民的言論,體現了作者進步的思想傾向。
《左傳》一書西漢時開始在民間流傳,東漢初被列入官學傳授系統,成為古文經文學起家之書。伴隨著經學受眾的日漸壯大,《左傳》這部經典影響則更加廣泛了。再看看諸葛亮,他出生在東漢末年的一個傳經世家中,遠祖諸葛豐,生活於西漢武、昭、宣、元四帝時期,「以明經為郡文學」(3),後來仕至司隸校尉,進加光祿大夫,全家由今諸城遷至今沂南(即東漢時的陽都縣),因此陽都諸葛氏可以稱作是源遠流長的世家了。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諸葛豐七代之後,漢靈帝時先任梁父令,後為泰山郡丞,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會通百家。亮長兄諸葛瑾「少遊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4),東漢儒家世代傳經,是時代風氣使之然。在這樣一個古文經學派的家學背景下,處於求學啟蒙階段的少年諸葛亮,自然要熟讀《左傳》這部經學入門典籍的。諸葛亮來到襄陽後,被荊州牧劉表安排在城南「學業堂」讀書,師從綦毋闓、宋忠、司馬德操等人。而綦毋闓等人皆「博通諸經」,受其熏陶門中弟子伊默就「專精於《左氏春秋》」(5)。有這些名師碩儒的敦敦教誨,加之「少有逸群之才」「獨觀其大略」,諸葛亮必盡得《左氏春秋》之精髓。《左傳》對於諸葛亮的積極影響,透過他的思想言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左傳》中「民本」的思想。《左傳》中「以民為本」的終極關懷思想貫穿全書。文中通過隨季梁(桓公六年)和宋司馬子魚(僖公十九年)的言論多次提出「民,神之主也」的觀點,並在韓獻子論欒武子報楚(成公十五年)、晉師曠論衛人出君(襄公十四年)、然明答子產為政(襄公二十五年)、齊晏嬰晉叔向論齊晉季世(昭公三年)、沈尹戌論撫民(昭公十九年)、逢滑對陳懷公(哀公元年)等篇章中反覆強調「上思利民」的必要和民在政治、軍事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得出「國將興,聽於民」(6)的結論。諸葛亮治蜀尤其注意順應民心、為民興利這一事關政權的根本問題。他指出:「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7),「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8),「因天之時,就地之事,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9)。他堅持以民為本,講究「德治仁政」,注重人心向背。他「撫百姓,示儀軌,開誠心,布公道」(10),心繫黎庶,勤政愛民。百姓感其恩德,敬之愛之。亮病卒後,如陳壽《三國誌》中所記載的那樣「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辟」,世代祭奠,永垂青史。其二是《左傳》中的「法治」思想。《左傳》中通過記敘鄭子產積極推行法制治理國家的史例提出「法治」的思想,並在後續篇章中指出:「貴賤無序,何以為國」(11),「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12),「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13),進一步闡明依法治國的原則和重要性。諸葛亮治蜀正是這一思想的成功實踐,他提出:「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14),「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15),「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16)。他設立《蜀科》確保「有法可依」,嚴明吏冶強調「執法必嚴」;他「約官職,從權制」(17),「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18)。街亭一役後,他比照《左傳》中「楊干違法,魏絳戮其僕」的有關事例,不但依法處斬了自己最為器重的馬謖,更「引咎責躬」上疏自貶三等,以嚴於律已、高尚自訴的風格捍衛了法律的尊嚴。在他的良苦用心下蜀國境內「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19),一派安定祥和的氣氛。其三是《左傳》中的人才思想。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人才,培養和選拔人才在歷朝歷代都是理政治國的重中之重。《左傳》中關於人才思想的論述有:「舉不失德,賞不失勞」(20),「三折肱知為良醫」(21)等,明確指出選才的方法和標準。諸葛亮治蜀非常注重人才的挖掘與培養。他不分親疏,唯才是舉,提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22),「忠益者莫大於進人」(23),要求「取人不限其方......盡時人之器用」(24),提撥重用如蔣琬、姜維、何祗、張嶷、王平、楊洪、杜微、秦宓等一批後起之秀。諸葛亮不以個人好惡取人才,他與法正稟性不同,但很佩服法正的智術,於是花費很大力量把法正爭取過來,憑借法正的「善設奇制變」,智取益州。許靖原為蜀郡太守,劉備圍攻成都時,許靖想逾城投降,劉備十分看不起他。但諸葛亮不帶成見,他對劉備說:「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動宇內」(25),於是拜許靖為司徒。他還在成都之南築台,「以延四方之士」,為蜀漢網羅了一大批文武精英,使劉備順利建立了政權。這些都是對於《左傳》中人才思想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