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生母之謎 永樂大帝為什麼隱瞞生母真相
朱棣生母之謎:朱棣,歷史上著名的永樂大帝,一生文治武功臻於極致,朱棣是「朱三多」,即說不清楚的謎團多,幹出的大事多,遭受的爭議多。他的出生,就屬於「三多」裡面的「謎團多」。
元朝末年的至正二十年(1360)的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當時的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關於他出生的現場情況,被後人描述十分神奇——雲氣滿室,光彩五色,照映宮闥,連日不散,這些都被看做是朱棣以後當皇帝的吉兆。中國古代有一個傳統,凡是名人、富貴之人出生時必定會有不同於平常人之處。這些迷信說法,都是人為製造或者附會的。
那麼朱棣出生時到底是什麼一個情形呢?當時他的父親朱元璋還沒有取得天下,只是佔據著應天府以及周邊和浙江一部分地區。這至多只能算是元末群雄割據中一支較大的勢力,但談不上是實力最大的一支。那時候朱元璋還是元末農民軍小明王的部下,官職是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
朱棣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當然也算得上是個貴家的公子。但是他這樣的貴家公子在當時還是命運叵測。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那個時候與朱元璋為敵的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士誠,都虎視眈眈的,想滅掉朱元璋。朱元璋天天忙於跟他們打仗。後來足智多謀的朱元璋在這場爭鬥中逐漸強大起來,最終消滅了這兩支與他爭奪天下的最強的勢力。現在我們在這裡用寥寥數語來說這事,好像這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但在當時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不過這些都是朱元璋承擔的事兒,這時的朱棣還是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出生時,上面已經有了三個哥哥,是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同父,就是父親都是朱元璋;異母,就是說朱棣跟他的哥哥們不是同一個母親生的。那麼,朱棣的生母是誰呢?
關於這個問題,《明史·成祖本紀》裡面是這樣記載的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也就是說,他的父親是明太祖朱元璋,生母是孝慈高皇后。誰是孝慈高皇后呢?孝慈高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
當初朱元璋投奔紅巾軍郭子興的時候,馬氏是郭子興的養女。郭子興很看重朱元璋,就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了他。多年以後,朱元璋當了皇帝,馬氏也就理所應當地成了馬皇后。她就是那位出名的大腳馬皇后。其實馬皇后的腳並不特別大,應該說是正常的腳,只是因為她從小就在軍隊裡,沒有纏足。
中國古代不是有纏足的陋習嗎?女性從小就要纏足,纏了足把腳變成小腳,這在當時認為是正常的,而且也是當時的審美潮流,因此不纏足的腳反倒成了大腳,被認為是不美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有人看不起他和馬皇后,就畫了一幅漫畫,畫的是一個婦人,懷裡抱著一個西瓜,下面露出一雙大腳。言外之意是,懷西婦人好大腳。馬皇后是淮西人,這幅畫就用懷裡抱西瓜表示「淮西」,再畫上兩隻大腳,不就成了淮西婦人大腳了嗎?這是有人故意挖苦朱元璋的,就相當於咱們今天常見的諷刺漫畫。這都是題外話。
那麼朱棣究竟是不是馬皇后生的呢?有人可能要說了,那不是《明史》上明確記載的嗎?難道還會有錯?可是大家要知道,歷史上的那些正史記載,往往是記給後人看的,史官往往會有意要掩蓋一些歷史的真相。關於朱棣生母這件事,就有著一段曲折的隱情。什麼隱情呢?其實朱棣的生母並不是史書中所記載的馬皇后,而是另有他人。那麼這個被歷史的迷霧遮掩起來的女性究竟又會是誰呢?
親情難顧
大家知道,在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個男人可以娶幾個老婆,所生的子女,也就有嫡庶之分。大老婆生的叫嫡出,小老婆生的叫庶出。雖然都是兄弟姐妹,但嫡庶有別,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待遇是大大不一樣的。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那就屬於嫡出,身份地位要在庶出的藩王之上。
朱棣奪位當了皇帝以後,專門讓人編寫了一部書,叫《奉天靖難記》。這部書的一開頭就說:「今上皇帝(就是朱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慈孝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次秦王,次晉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因為當時人們都知道他和周王朱是一母所生,為了說明自己是馬皇后嫡子,所以連周王也名列其中了。到了再修《天潢玉牒》時,又改成說馬皇后親生子二人,只有朱棣和周王,還有兩個女兒寧國公主、安慶公主是馬皇后所生,太子朱標、秦王、晉王又變成「諸母所生」了,其餘諸王,則說是「皇妃所生」或者「皇貴嬪所生」、「皇貴人所生」、「皇美人所生」了。這樣一來,只有朱棣生母的等級最高。太子、秦晉二王,只用了一句含糊的「諸母所生」,其餘無論是皇貴妃、皇貴嬪,還是皇貴人、皇美人,都是皇帝後宮妃嬪的名號,地位一級不如一級。從朱棣強調太子諸王的生母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多麼重要的事情。說來說去,朱棣必須把自己說成是馬皇后所生的身份地位最高的一個兒子,所以朱元璋和馬皇后才會對他獨鍾愛之。
如果真如朱棣在《天潢玉牒》中說的那樣,只有他跟周王是馬皇后親生兒子的話,那麼按照明朝的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就應該讓他當太子,而不是讓老大朱標當太子了。因為朱標雖然年長,卻是「諸母所生」,不是馬皇后生的,不能算是嫡出。真是欲蓋彌彰啊,小聰明用得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關於生母一事,朱棣在《天潢玉牒》中編得有點過分了,反而露出了馬腳。
其實馬皇后從來就未曾生育過,太子朱標、秦王和晉王,的確都不是馬皇后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朱棣和周王朱也都不是馬皇后所生。只是他們自出生起,就由馬皇后撫養,只認馬皇后為母親,所以在他們小的時候,只知道母親是馬皇后,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母是誰。等到長大成人,才慢慢知道了一些情況,可是誰也不敢去問,也不敢講,其實也不願意講,因為他們都知道嫡出與庶出的區別。好端端地去自認庶出的身份,那不是有毛病啊?那等於自降級別。更何況如果惹得朱元璋、馬皇后不高興了,還不知自己會倒什麼樣的霉。但是實際上當時人們是知道這些情況的。後來朝廷怕朱棣起兵造反時諸王會追隨他,就首先把周王抓了起來,理由是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棣哪裡能嚥下這口氣,他為此與朝廷打起了一場口水戰。最後他打下天下,當了皇帝,這件事也就再沒有人提起了。
一般來說,兒子做了皇帝,母以子貴,親生母親不論原來是什麼身份,即便是死了,也都可以被尊為皇太后。可是朱棣的生母卻一直都沒能享受這樣的待遇,不僅如此,甚至連公開的場合都不能出現。
這實在是一幕悲劇,我們不妨想一想,人世間母子之情是何等珍貴?朱棣明明知道自己親生母親是誰,卻迫於錦繡前程不能公開承認,只能修個寺廟,秘密祭奠。讀史每到此處,我心裡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之感,感慨權術凌駕於親情的悲哀。
朱棣為奪取皇位,殺人如麻,他甚至可以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殺人最多的皇帝之一。那時候他幾乎是殺紅了眼,絕對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了。可是到了要認自己的生母了,他卻遮遮藏藏,欲蓋彌彰,軟弱得讓人難以理解。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我認為不外乎下面這幾點:
一、保皇位。朱棣費盡千辛萬苦搶來皇位很不容易,他的做法在人們心目中被視為篡位。名不正則言不順,因此他若要保住皇位,就得拚命掩蓋篡位的惡名,想盡千方百計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於是就得打出正牌來。如果出身既是庶出,又是篡位,這皇帝能不能當下去還真不好說。我們在這裡揣測一下,朱棣每當想到不能承認親生母親的身份,不能給她應得的榮譽和地位,一定非常苦惱,非常愧疚。可這事又萬萬不能對外人講,也就只好把母親的牌位放到寺廟裡,在心裡默默請求母親原諒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了坐穩皇帝的寶座,他只能忍痛這樣處理了!
二、爭正統。馬皇后是正牌皇后,因此說是她生的,身份自然就是正統的了。同時也就可以為朱棣的奪權找到借口——當初朱元璋和馬皇后原本就是想把皇位傳給朱棣的,只是因為有人出壞主意,才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另一方面,朱棣說自己是馬皇后生的,也就比太子妃生的朱允炆的地位更正統了。
三、怕輿論、要面子。朱棣的生母槓氏是一位蒙古族的女性。在今天看來,這當然算是一件好事,因為少數民族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會有一些優待政策。可在當時,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朱元璋是從蒙古族統治者手中奪得天下的,當時元朝殘餘勢力雖然退到大漠以北,可仍然苟延殘喘地與明朝對峙,雙方還在打仗。朱棣若承認是槓氏所生,就等於承認自己是蒙古族的後代。看過金庸先生寫的《天龍八部》的朋友都知道蕭峰的命運,就因為他是契丹人的兒子,中原武林就不容他。這就是朱棣不能公開認自己蒙古族生母的主要原因。
朱棣生母這件事對於朱棣的性格和一生的所作所為產生了巨大影響,而這種影響,若悲觀地看,是消極的——它使朱棣的性格有點扭曲。比如,他過早成熟,城府很深,自負,做事果斷但有時偏執,不計後果。
朱棣不公開認生母一事雖然有許多歷史原因,但不管怎麼說,還是主要因為在他的眼裡,皇帝寶座重於親情。從小浸染權欲的朱棣,終究無法擺脫權力這枚糖衣炮彈的利誘。
如果朱棣真的是到了當時的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當燕王的時候,才開始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的話,那麼到他當上皇帝,其間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這二十多年間,他明明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卻不能說,不敢說,而同時又不能迴避這件事,硬說自己是馬皇后之子,這也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二十多年後,好不容易熬到起兵奪位成功,打下了天下,可正因為他是奪位當的皇帝,得位不正,唯恐閒言閒語,仍然不能公開承認自己的生母。朱棣的親生母親槓氏最終連一座墳墓都沒有留下,而這段歷史,也最終被朱棣帶入了他的墳墓之中,從此沒有人能夠知道當時的真相。這成為後世的史學家們花費心思去考證的歷史疑點,終歸讓人感到有些遺憾和可悲。
既然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都不是馬皇后生的,也就沒有嫡庶之別了。在馬皇后沒有生育的情況下,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對兒子們雖然有不同程度的偏愛,但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嫡庶身份的區別。朱棣和他兄弟們的身份應該都是平等的。這樣一來,兄弟們就只能按照年齡大小排隊,老大繼承皇位就算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只能封王,不能繼承皇位。朱棣的命運從出生起就被安排好了,他將會被封為一個親王。他後來就被封為燕王。燕王在諸親王中究竟是什麼樣的地位呢?朱棣會心甘情願地服從這樣的命運安排嗎?
事實上,在他以後一生的若干年中,他的經歷充滿了驚人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