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怎樣篡權的?潛伏50年證明自己是個忠臣 | 陽光歷史

 

A-A+

司馬懿怎樣篡權的?潛伏50年證明自己是個忠臣

2016年07月16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94 次

  司馬懿,三國時期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視為不安於人臣的隱患,晚年又被曹叡臨終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時間來證明自己是個忠臣,最後卻重演了曹家篡漢的一幕。

  曹芳時代,司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爭暗鬥中,演繹了老子所謂「居善地,心善淵,動善時」,表面的浮華最終抵不過司馬懿的輕輕一擊。

  人常說「亂世出英雄」,天下大亂,社會不按常規運轉,機會就出乎意料地來了。司馬懿在當時就是亂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楊俊譽為「非常之器」。

  對司馬懿來說,開始運氣不怎麼好,因為他恰好遇上曹操這個一代梟雄,只好老老實實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時機一到,他的全盤陰謀與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殺中得以實現了。

  看司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虛空狀態,才能不斷接受,順勢而變,最終得逞。

  潛伏大師「居善地,心善淵,動善時」

  有人形容他為潛伏大師。出道時二十多歲,來到曹操身邊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歲才執掌大權。最後把曹魏大權全部奪到自己手裡,為西晉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他的目標一開始並不是那麼清楚。

  司馬家族,史書記載是儒學傳家的。他身上的特點,很多跟老子哲學對應。如《老子》裡說「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淵,動善時」。「居善地」就是善於選擇自己的地位,在什麼時候,什麼地位對你最合適。「心善淵」,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輕易給別人看出來。「動善時」說要善於把握行動時機。從他出道說起,他也是個世外高人,曹操聽說這個人很有本事,要請他出山。司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梟雄,打敗袁紹之後,當時整個天下大局都已定。

  開始他不願意,他說他有風癱症,不願意起來。後來曹操發覺這是個花樣,就派手下人跟他說,出來幹就幹,不出來幹,就把他逮起來。曹操的習慣是這樣的,人才要麼為我所用,不為我所用,除掉,沒有選擇。

  司馬懿只好來到曹操手下。但是像司馬懿這樣的人能成大器,難道曹操看不出來嗎?曹操其實對司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方面他確實有才能。

  「居善地」,司馬懿在曹操時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適的地位是什麼。他兩個表現很關鍵,一是當時曹操試圖篡奪漢的政權,當時反對的人還有不少。司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說,像你這樣的才能,像你這樣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順從你,這是當然的。曹操當然開心。第二,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別盡責謹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別順,像是一個可靠的僚屬。但是曹操跟曹丕說,這個人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將來恐怕要壞你的事。

  曹丕當時究竟是什麼態度?那就牽涉到司馬懿跟曹丕的關係,「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曹操開始特別喜歡曹植,所以在立曹植還是立曹丕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司馬懿清楚地看到,將來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跟曹丕的關係特別好。

  司馬懿的眼光確實與眾不同

  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在曹操面前他是一個恭謹的、忠順的、有能力的僚屬。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個有智力的、能決斷的、能提供最大幫助的謀臣。在曹操身邊,司馬懿坐得挺穩。到了曹丕身邊,他的地位提升一層,因為他鼎力支持,贏得了曹丕的信任。

  明帝曹叡時代,司馬懿已經成為國家重臣了。當時三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在明帝時代主持軍政大事就是司馬懿。

  有一個重要銜接,在曹丕臨終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給司馬懿。司馬懿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軍事才能都很強。

  到明帝時代,司馬懿已經六十多歲了。這個年齡,要不然就選擇做忠臣終老。因為曹室的政權在曹丕和曹叡的時代,都非常穩定。

  他的目標一開始並不是那麼清楚。

  司馬家族,史書記載是儒學傳家的。他身上的特點,很多跟老子哲學對應。如《老子》裡說「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淵,動善時」。「居善地」就是善於選擇自己的地位,在什麼時候,什麼地位對你最合適。「心善淵」,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輕易給別人看出來。「動善時」說要善於把握行動時機。從他出道說起,他也是個世外高人,曹操聽說這個人很有本事,要請他出山。司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梟雄,打敗袁紹之後,當時整個天下大局都已定。

  開始他不願意,他說他有風癱症,不願意起來。後來曹操發覺這是個花樣,就派手下人跟他說,出來幹就幹,不出來幹,就把他逮起來。曹操的習慣是這樣的,人才要麼為我所用,不為我所用,除掉,沒有選擇。

  司馬懿只好來到曹操手下。但是像司馬懿這樣的人能成大器,難道曹操看不出來嗎?曹操其實對司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方面他確實有才能。

  「居善地」,司馬懿在曹操時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適的地位是什麼。他兩個表現很關鍵,一是當時曹操試圖篡奪漢的政權,當時反對的人還有不少。司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說,像你這樣的才能,像你這樣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順從你,這是當然的。曹操當然開心。第二,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別盡責謹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別順,像是一個可靠的僚屬。但是曹操跟曹丕說,這個人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將來恐怕要壞你的事。

  曹丕當時究竟是什麼態度?那就牽涉到司馬懿跟曹丕的關係,「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曹操開始特別喜歡曹植,所以在立曹植還是立曹丕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司馬懿清楚地看到,將來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跟曹丕的關係特別好。

  司馬懿的眼光確實與眾不同

  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在曹操面前他是一個恭謹的、忠順的、有能力的僚屬。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個有智力的、能決斷的、能提供最大幫助的謀臣。在曹操身邊,司馬懿坐得挺穩。到了曹丕身邊,他的地位提升一層,因為他鼎力支持,贏得了曹丕的信任。

  明帝曹叡時代,司馬懿已經成為國家重臣了。當時三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在明帝時代主持軍政大事就是司馬懿。

  有一個重要銜接,在曹丕臨終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給司馬懿。司馬懿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軍事才能都很強。

  到明帝時代,司馬懿已經六十多歲了。這個年齡,要不然就選擇做忠臣終老。因為曹室的政權在曹丕和曹叡的時代,都非常穩定。

  司馬懿還得等待機會。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長。曹叡臨死的時候,又把政權托付給他,因為曹叡的兒子齊王曹芳當時很小。在歷史上發生了非常動人的一幕,曹叡病重時,司馬懿正在遼東作戰,曹叡就連下五道詔書,召司馬懿進宮,司馬懿就乘一部當時最快的戰車,風塵僕僕,直奔洛陽,到洛陽連家都不回,直接進宮。這時候,曹叡已經奄奄一息,說了一句特別令人感動的話,我終於把你等回來了。

  那時曹芳只有九歲,他就以後事相托。據有的史書描寫,曹芳上去就抱著司馬懿的脖子。司馬懿跟曹家幾代,已經從開始時的處處提防到現在親密無間了。

  好戲才剛剛開始。曹芳是小孩,大權就可以轉移到自己手裡來了,機會來了。此時他還有一個對手,就是曹爽。

  曹爽和司馬懿相處怎麼樣?皇帝是一個小孩子,所以皇權是一個虛位,那國家大權就轉移到兩個人手裡,誰來掌握這個大權?就構成兩個人之間的紛爭。那麼這時,所謂「居善地」,司馬懿又在考慮自己的位置。從資歷、年輩、能力、聲望來說曹爽都不如他。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說代行皇帝權力,那麼曹爽比司馬懿更名正言順。

  當時,這種對抗的力量相對比較平衡,但這種平衡是怎樣打破的呢?

  表演大師「忍常人之不能忍」

  據後來史書記載,因為曹爽不願意把權力跟司馬懿分享,而且司馬懿對他也造成壓力,一個長輩,德高望重,功勳卓著,他得想辦法把司馬懿架空。

  理由說得很堂皇。司馬懿德高望重,年輩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應該提高他的地位。讓司馬懿擔任大司馬,三公之一,執掌軍權。又有人建議,說前幾任的大司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擱一點,擱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釋為帝師,很高了。太傅就是那些功勞特別高的,閒置狀態。

  曹爽盡力削弱司馬懿,而司馬懿的態度卻非常謙卑,任由曹爽擠兌。司馬懿是一個心思很深的人。在司馬懿看來,曹爽奪權對他正是機會。如果說,曹爽不那麼進逼他,可能他的機會反而少。老子謂「將欲歙之,必故張之」,要使你的對方消退下去,先要讓他擴張開來。吹一個氣球,它吹得不夠大的時候,很有彈性,不容易把它弄破。要把它弄破,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吹,氣球太大了,太漂亮了,再吹大,輕輕一捅,「砰」就爆了。

  讓對方無限膨脹,無限擴大,司馬懿採取了兩種方針。一個是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讓的狀態,當時何晏、丁謐、畢軌、鄧颺這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來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風得不得了,個個風度閑雅,談吐動人。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學家,但這些文采出眾的人,參與到政治中,真行嗎?

  在司馬懿的鼓勵下,曹爽就不斷地膨脹起來,郭太后被他遷到永安宮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價的。

  表面司馬懿在謙讓,實際上在進取。老子格言「柔弱勝剛強」。表面上看,曹爽無限膨脹。他把政局空間是越擠越滿,留給司馬懿的政治空間就越來越小。還是老子那句話「動善時」。可是時機怎麼到來呢?得想辦法製造時機,就是讓對方出現漏洞,讓他完全放棄戒心。架子端得很大,又不謹慎,漏洞隨時就出來了。

  有個故事,司馬懿打了兩仗,然後就躺倒不幹了——風癱症又發作了。

  表演大師「忍常人之不能忍」

  據後來史書記載,因為曹爽不願意把權力跟司馬懿分享,而且司馬懿對他也造成壓力,一個長輩,德高望重,功勳卓著,他得想辦法把司馬懿架空。

  理由說得很堂皇。司馬懿德高望重,年輩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應該提高他的地位。讓司馬懿擔任大司馬,三公之一,執掌軍權。又有人建議,說前幾任的大司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擱一點,擱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釋為帝師,很高了。太傅就是那些功勞特別高的,閒置狀態。

  曹爽盡力削弱司馬懿,而司馬懿的態度卻非常謙卑,任由曹爽擠兌。司馬懿是一個心思很深的人。在司馬懿看來,曹爽奪權對他正是機會。如果說,曹爽不那麼進逼他,可能他的機會反而少。老子謂「將欲歙之,必故張之」,要使你的對方消退下去,先要讓他擴張開來。吹一個氣球,它吹得不夠大的時候,很有彈性,不容易把它弄破。要把它弄破,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吹,氣球太大了,太漂亮了,再吹大,輕輕一捅,「砰」就爆了。

  讓對方無限膨脹,無限擴大,司馬懿採取了兩種方針。一個是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讓的狀態,當時何晏、丁謐、畢軌、鄧颺這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來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風得不得了,個個風度閑雅,談吐動人。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學家,但這些文采出眾的人,參與到政治中,真行嗎?

  在司馬懿的鼓勵下,曹爽就不斷地膨脹起來,郭太后被他遷到永安宮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價的。

  表面司馬懿在謙讓,實際上在進取。老子格言「柔弱勝剛強」。表面上看,曹爽無限膨脹。他把政局空間是越擠越滿,留給司馬懿的政治空間就越來越小。還是老子那句話「動善時」。可是時機怎麼到來呢?得想辦法製造時機,就是讓對方出現漏洞,讓他完全放棄戒心。架子端得很大,又不謹慎,漏洞隨時就出來了。

  有個故事,司馬懿打了兩仗,然後就躺倒不幹了——風癱症又發作了。

  早在曹操時期,司馬懿就得過一次風癱。曹操不相信,派一名刺客,深夜闖進司馬懿臥室,果然看到司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沒反應。刺客覺得不對勁,於是拿刀,作勢要砍,司馬懿還是一動不動,刺客相信了。後來證明那是裝的。

  風癱在需要的時候就來了。曹爽想證實,正好有一個叫李勝的到荊州去做刺史。李勝拜訪,司馬懿坐在那兒,李勝進來,他要站起來表示禮貌,站不起來,丫鬟把他扶起來。他跟丫鬟說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來。他端起來喝,點點滴滴都喝不進嘴,沾得滿身。瞧上去就是一個行將就木的人。李勝說,我要到家鄉本州去,太傅是國家的棟樑,您病成這個樣子,我心裡很難過。司馬懿說,你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點啊。

  李勝看了眼淚都流下來了,回去就告訴曹爽,說太傅形神已離,神不附體,不足為慮。 司馬懿的表演才能實在堪稱一流。司馬懿自己說「忍常人之不能忍」。之後,曹爽對司馬懿的戒備心就更差了。

  這時機會就來了。那就是高平陵事件。在嘉平元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給他父親掃墓。曹爽兄弟也跟著去了,沒帶多少兵。

  洛陽城內立刻就動起來了。只見司馬懿騎著一匹馬,白髯飄飄的,精神矍鑠,哪裡是個風癱的病人,直奔皇宮找了郭太后。讓郭太后下詔,說曹爽兄弟居心叵測,危害國家,要廢除他們。

  雖然曹魏自建朝後,就規定後宮不得干涉朝政。但他只要把詔書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個合法手續。太后本來不管國事,又是武力相逼。她本來對曹爽有意見,說廢就廢了。

  這有幾個條件,一,司馬懿長子司馬師,也是一個狠傢伙。一直擔任中戶軍,禁軍的一個首領,這部分禁軍是一個基本可用的骨幹武裝。同時,司馬師還暗下養了三千死士,分佈在民間。加起來武裝力量就已經可觀。再加上司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詔書,到曹爽手下禁軍將領那裡直接把兵權給收了,那些人不敢動。一瞬間,整個京城大權落到司馬懿手裡。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