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何說魏明帝是導致士林風氣敗壞的元兇?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魏明帝曹睿是一個很不錯的皇帝,少年即位,卻年輕有為。在即位之初,就大力起用賢臣,比如說司馬懿,於是成功阻止了諸葛亮氣勢洶洶的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戰打出了曹魏的威風,也讓魏明帝在世人心中多了許多光彩。其實,這一點羅貫中是在撒謊。歷史上的魏明帝和演義中可以說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演義上魏明帝很厲害,而正史上魏明帝很混蛋。
可以說,在曹操時代,民間也好,朝廷也好,官風民風還是很不錯的。後人把那個時代的文學,叫做「建安文學」,站在那個時代高峰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及孔融、王粲等建安七子。而後人評價那個時代的風氣,叫做「建安風骨」。無論是曹操父子那樣的執政者,還是王粲、孔融等文人,面對混亂的時代,都沒有選擇逃避,沒有選擇屈從,而是憤然而起,希望在那個混亂的大時代中一展身手,建立功業。於是,曹操一方面悲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為時光流逝,功業未建而憂傷,可是另一面,卻又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即便年老,依然壯心不已。
可以說,建安時期的風氣是昂揚向上的。而傅玄所說的魏武帝重法術,其實也有許多方面。漢代末年,禮崩樂壞,曹操面對混亂的士林階層,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高明口號,聚攏了最多的人才。而在亂世,儒家的那些務虛的學問,確實比不上法術、軍事韜略等等實際的思想。而魏文帝呢,為什麼崇尚通達呢?因為魏文帝篡漢。從禮法上講,篡漢當然是錯誤的,可是既然已經是事實,曹丕就要努力給自己正名。於是曹丕宣揚漢朝氣數已盡,已經不必對漢室盡忠,做人作文,要學會變通。傅玄說天下從此就看輕守節,其實有些言重。其實,就算是曹丕不篡漢,在曹操時代,又有多少人心在漢室呢?即便是在劉備的蜀漢,孫權的東吳,也是一樣。曹操、曹丕父子,對於時分的影響,其實利大於弊。真正造成惡劣影響的並非曹操、曹丕父子,而是魏明帝曹睿和司馬氏家族。
司馬氏家族就先不說了,在聊聊魏明帝曹睿。就是這麼一個混蛋加聰明人的怪胎,執掌曹魏政權十多年。在位十多年,幾乎年年都在大興土木 ,大選嬪妃。看《資治通鑒》幾乎每年都有無數大臣進諫,希望魏明帝少建些房子,少娶些女人。可大家越是進諫,曹睿越是來勁。為了 給自己 找到更年輕更漂亮的女人,魏明帝下令,凡是成年的魏國將相公卿的女兒,必須由他先挑,挑剩下的,才能自行婚嫁。魏明帝把曹操、曹丕從牙縫中省下的一點老本十來年就全部花光了。可是說,魏國後期,以及兩晉時期形成的浮華奢侈這份,很多就是從魏明帝手上興起,於是我們說,魏明帝就士林風氣敗壞的施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