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臥榻」情結:幽雲十六州成宋朝死穴!
導讀:宋太祖志在統一江南,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絕不允許南唐存在下去。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後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得意之舉,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公元1127年的大禍發生時,距離大宋帝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死,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一年。仔細檢視大禍發生的經過和這一百五十一年的帝國歷史,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其實,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太祖皇帝就已經為今天這場大禍種好了禍根。
禍根的根系則深植於皇帝的那張臥榻。
趙匡胤祖籍涿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縣。公元927年,出生在河南洛陽夾馬營。還有一個說法,認為夾馬營應該叫甲馬營才對。按照後一種說法,則很有可能是軍隊的一個後勤基地,和他的武將世家出身有些相符。據說,他出生時身帶異香,三日不散。因此,乳名叫「香孩兒」(1)。
年輕時的趙匡胤曾經相當困窘,原因是他父親本來是後唐莊宗皇帝李存勖的戰將,後來屢遭變故,家道中落,家境變得十分艱難。
公元947年,趙匡胤21歲。史書說他「容貌雄偉,器度豁如」。學習騎射武功,常常出類拔萃。有一次,他飛身躍上一匹沒上籠頭的烈馬。馬狂奔,逸上城牆斜道,將他在門框頂上迎頭撞將下來,觀者皆以為那腦袋必定已經撞得粉碎。片刻,此人徐徐起立,騰身跳上馬背,復馳騁如電。人皆異之(2)。就在那一年,他離開越來越窘迫的家,開始風風火火闖蕩九州。隨後兩年的江湖闖蕩,令他飽嘗人間冷暖,遍歷世態炎涼,吃了不少苦頭。當時,他父親過去的一些好朋友已經相當有權勢,趙匡胤去投奔時,時常遭遇白眼冷遇。其中最好的一位算是鳳陽節度使王彥超,給了他十貫錢,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不到兩千元人民幣,把他打發了。致使我們未來的趙家天子極為困窘。最慘的時候,曾經靠在街邊設賭局來維持生計(3)。因此,我們千萬不可小瞧今天在馬路邊上,時常可以看到的那些用撲克牌與象棋殘局引人上鉤的此類人士。
公元949年下半年,趙匡胤流浪到了漢水邊上的重鎮襄陽,沒有錢住店,棲身在一座寺廟裡。寺廟的住持年近百歲,飽經滄桑,閱人無數,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一看趙匡胤,風塵滿面,難掩英挺之氣;破衣一身,全無寒酸之態。就知道這個年輕人必非池中之物。於是,老和尚與他談古論今,點撥他說:漢水以南社會穩定,水至清則無魚;北方卻兵荒馬亂征戰不休,亂世出英雄。少年英雄奈何南下,卻不北上建功立業?趙匡胤一聽,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他也不客氣,拿了老和尚贈送的一大筆重金厚禮,騎上寺廟裡唯一的一匹毛驢,拜別老和尚,雄赳赳地就奔北方來了(4)。
公元950年,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軍在後漢樞密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趙匡胤這廝魁梧雄健,有一身上好的騎射武功,讀過不少書,偏偏打仗還不怕死。當兵第二年,郭威發動武裝政變,三下五除二把後漢收拾成了後周,作了後周太祖。趙匡胤作戰不含糊,也因軍功被提拔成了禁軍東西班行首,大約相當於警衛隊隊長的樣子。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病死,他沒有兒子,由養子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這位周世宗柴榮在歷史上口碑不錯,趙匡胤當兵後一直跟著他幹,此時成為他的親信,被調到中央禁軍中任職。
同年,北漢趁後周太祖剛死,發兵攻打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兵迎敵。兩軍在高平,即今天山西晉城東北部發生激戰。這場戰役對趙匡胤影響巨大。當時,北漢軍隊佔據上風,後周的兩員大將見勢不好,臨陣脫逃。導致整個部隊陣腳大亂,極為危急。趙匡胤臨危不亂,高喊「主危臣死,拚死盡忠的時候到啦,」帶領所部騎兵直衝敵陣。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一敗而不可收拾。後周軍居然扭轉敗局取得大勝。
公元947年,趙匡胤21歲。史書說他「容貌雄偉,器度豁如」。學習騎射武功,常常出類拔萃。有一次,他飛身躍上一匹沒上籠頭的烈馬。馬狂奔,逸上城牆斜道,將他在門框頂上迎頭撞將下來,觀者皆以為那腦袋必定已經撞得粉碎。片刻,此人徐徐起立,騰身跳上馬背,復馳騁如電。人皆異之(2)。就在那一年,他離開越來越窘迫的家,開始風風火火闖蕩九州。隨後兩年的江湖闖蕩,令他飽嘗人間冷暖,遍歷世態炎涼,吃了不少苦頭。當時,他父親過去的一些好朋友已經相當有權勢,趙匡胤去投奔時,時常遭遇白眼冷遇。其中最好的一位算是鳳陽節度使王彥超,給了他十貫錢,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不到兩千元人民幣,把他打發了。致使我們未來的趙家天子極為困窘。最慘的時候,曾經靠在街邊設賭局來維持生計(3)。因此,我們千萬不可小瞧今天在馬路邊上,時常可以看到的那些用撲克牌與象棋殘局引人上鉤的此類人士。
公元949年下半年,趙匡胤流浪到了漢水邊上的重鎮襄陽,沒有錢住店,棲身在一座寺廟裡。寺廟的住持年近百歲,飽經滄桑,閱人無數,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一看趙匡胤,風塵滿面,難掩英挺之氣;破衣一身,全無寒酸之態。就知道這個年輕人必非池中之物。於是,老和尚與他談古論今,點撥他說:漢水以南社會穩定,水至清則無魚;北方卻兵荒馬亂征戰不休,亂世出英雄。少年英雄奈何南下,卻不北上建功立業?趙匡胤一聽,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他也不客氣,拿了老和尚贈送的一大筆重金厚禮,騎上寺廟裡唯一的一匹毛驢,拜別老和尚,雄赳赳地就奔北方來了(4)。
公元950年,趙匡胤來到河北鄴都,投軍在後漢樞密使郭威手下,當了一名普通士兵。趙匡胤這廝魁梧雄健,有一身上好的騎射武功,讀過不少書,偏偏打仗還不怕死。當兵第二年,郭威發動武裝政變,三下五除二把後漢收拾成了後周,作了後周太祖。趙匡胤作戰不含糊,也因軍功被提拔成了禁軍東西班行首,大約相當於警衛隊隊長的樣子。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病死,他沒有兒子,由養子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這位周世宗柴榮在歷史上口碑不錯,趙匡胤當兵後一直跟著他幹,此時成為他的親信,被調到中央禁軍中任職。
同年,北漢趁後周太祖剛死,發兵攻打後周。趙匡胤隨柴榮出兵迎敵。兩軍在高平,即今天山西晉城東北部發生激戰。這場戰役對趙匡胤影響巨大。當時,北漢軍隊佔據上風,後周的兩員大將見勢不好,臨陣脫逃。導致整個部隊陣腳大亂,極為危急。趙匡胤臨危不亂,高喊「主危臣死,拚死盡忠的時候到啦,」帶領所部騎兵直衝敵陣。北漢軍隊經受不住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一敗而不可收拾。後周軍居然扭轉敗局取得大勝。
戰後,趙匡胤被周世宗柴榮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大約相當於皇家直屬部隊的第三把手,職責有些類似我們今天部隊裡的參謀長,一下子成了高級將領。這還不算,柴榮還委託他整頓軍隊,組建殿前司諸軍。據說,趙匡胤平日為人質樸豪爽,重朋友講義氣慷慨大方,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有錢大家花,因此結交了一大批朋友。有一種說法,認為梁山泊好漢最喜歡說的那句話:四海之內皆兄弟,特別受趙匡胤欣賞並身體力行。不管怎樣,現在,利用主持軍隊整頓的機會,他將許多可以交心的部下安排到掌實權的重要崗位上擔任領導職務。又與十位中、高級將領結拜為著名的「義社十兄弟」,從而形成了在後周軍隊中極大的潛在勢力。
此後,從公元956年到958年,周世宗柴榮對南唐發動過三次進攻,趙匡胤身先士卒,敢打敢拚,而且有勇有謀,表現極佳。公元958年,在攻打南唐的壽春時,趙匡胤乘坐一個皮筏子突入護城河指揮登城,要不是一個叫張瓊的親兵捨身護主,那如雨的矢石可能早就把他射成刺蝟或者砸成肉醬了。
經過這些戰役,趙匡胤攻城略地大難不死,很快就被提拔成了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已經成了軍隊系統中最重要的幾個將領之一。在此期間,趙匡胤本人也開始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他不光江湖義氣豪邁依舊,還結交了一批文人雅士,並把一些這樣的人收為心腹,如趙普、王仁贍等。後來,此二人分別成了大宋帝國的宰相副宰相。而且,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他還捧起書本,開始讀書。這使周世宗柴榮很奇怪,問他:「你不好好舞槍弄棒,怎麼居然讀起書來?」
須知,此時的文人地位相當卑微,正是武夫們橫行天下的時代。沒有什麼人把讀書人放在眼裡。
當上皇帝以後,趙匡胤曾經萬分感慨地說:「天命這玩意兒,求之不得,拒之也不成。世宗是多麼英明的一個人,見到方臉大耳的人就要幹掉。可是我整天就在他身邊,卻安然無事。這就是天命呀。」事實上,趙匡胤取得周世宗柴榮的信任相當不容易,除了萬死不辭、忠心耿耿的衝鋒陷陣之外,他對人情世故爛熟於心的洞察力和隨機應變的彈性能力,顯然作用不小。
有一次,柴榮召趙匡胤喝酒。醉眼矇矓中,柴榮盯著相貌堂堂的趙匡胤打量了半晌,突然說道:「你這小子方面大耳,好一派帝王氣象。說不定今後也有九五之尊呢。」趙匡胤一聽之下,嚇得汗流浹背,酒也嚇醒了。他端起酒碗猛喝幾大口,然後,看著皇帝柴榮的眼睛說道:「臣不僅方面大耳,而且體壯如牛。這些都是屬於陛下的,臣隨時準備把這一切奉獻給陛下。別說耳朵臉面,臣的心肝也很肥厚,皇上要是需要,任何時候只管命人來取就是,臣絕不會皺一下眉頭。」一般說來,很少有人能夠在這種表白面前毫不動容;而趙匡胤還沒完,他相當動感情地繼續演講:「皇上所言,令臣如萬箭穿心。臣方面大耳,乃父母所賜;皇上身登大寶,卻是天命所歸。臣不能違父母之命,只能生成這個樣子;就像陛下不能違背天命而拒絕皇位一樣。請陛下指點迷津,臣該如何是好?」據說,周世宗柴榮乃大笑,曰:「酒後戲言耳,何必當真?」(5)
就趙匡胤而言,他不可能把這樣的談話看成是酒後戲言,他必須當真。甚至,即便說,他以前還沒有這樣想過的話,這種談話之後,也很有可能會撩撥起他的念頭,使他真的開始往這個方面想。畢竟那句名言幾乎是人人皆知: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乎?儘管周世宗柴榮但凡活在世上,他就不能也不敢做這件事。但他是不是不敢想,就很難說了。實際情況是,他可能不但在想,而且還在悄悄地做。
公元959年春天,周世宗柴榮在進軍契丹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揀到一塊木頭牌子,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的字樣。點檢是個職務名稱,大約相當於皇家直屬部隊司令員的樣子。這個職位掌握的軍隊人數雖然不是最多,但是在幾路大軍中,裝備最好,也最精銳;而且就在皇帝身邊,地位極其重要。一般情況下,這個職位只能由皇帝最為心腹的人物擔任。如今,看到這麼一塊東西,不由得柴榮心裡不七上八下。回軍的路上,柴榮突然生病。於是,他立即下令將目前的點檢撤職,換上他信得過的趙匡胤。就這樣,趙匡胤變成了全國最重要的一支部隊的一把手。
須知,此時的文人地位相當卑微,正是武夫們橫行天下的時代。沒有什麼人把讀書人放在眼裡。
當上皇帝以後,趙匡胤曾經萬分感慨地說:「天命這玩意兒,求之不得,拒之也不成。世宗是多麼英明的一個人,見到方臉大耳的人就要幹掉。可是我整天就在他身邊,卻安然無事。這就是天命呀。」事實上,趙匡胤取得周世宗柴榮的信任相當不容易,除了萬死不辭、忠心耿耿的衝鋒陷陣之外,他對人情世故爛熟於心的洞察力和隨機應變的彈性能力,顯然作用不小。
有一次,柴榮召趙匡胤喝酒。醉眼矇矓中,柴榮盯著相貌堂堂的趙匡胤打量了半晌,突然說道:「你這小子方面大耳,好一派帝王氣象。說不定今後也有九五之尊呢。」趙匡胤一聽之下,嚇得汗流浹背,酒也嚇醒了。他端起酒碗猛喝幾大口,然後,看著皇帝柴榮的眼睛說道:「臣不僅方面大耳,而且體壯如牛。這些都是屬於陛下的,臣隨時準備把這一切奉獻給陛下。別說耳朵臉面,臣的心肝也很肥厚,皇上要是需要,任何時候只管命人來取就是,臣絕不會皺一下眉頭。」一般說來,很少有人能夠在這種表白面前毫不動容;而趙匡胤還沒完,他相當動感情地繼續演講:「皇上所言,令臣如萬箭穿心。臣方面大耳,乃父母所賜;皇上身登大寶,卻是天命所歸。臣不能違父母之命,只能生成這個樣子;就像陛下不能違背天命而拒絕皇位一樣。請陛下指點迷津,臣該如何是好?」據說,周世宗柴榮乃大笑,曰:「酒後戲言耳,何必當真?」(5)
就趙匡胤而言,他不可能把這樣的談話看成是酒後戲言,他必須當真。甚至,即便說,他以前還沒有這樣想過的話,這種談話之後,也很有可能會撩撥起他的念頭,使他真的開始往這個方面想。畢竟那句名言幾乎是人人皆知: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乎?儘管周世宗柴榮但凡活在世上,他就不能也不敢做這件事。但他是不是不敢想,就很難說了。實際情況是,他可能不但在想,而且還在悄悄地做。
公元959年春天,周世宗柴榮在進軍契丹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揀到一塊木頭牌子,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的字樣。點檢是個職務名稱,大約相當於皇家直屬部隊司令員的樣子。這個職位掌握的軍隊人數雖然不是最多,但是在幾路大軍中,裝備最好,也最精銳;而且就在皇帝身邊,地位極其重要。一般情況下,這個職位只能由皇帝最為心腹的人物擔任。如今,看到這麼一塊東西,不由得柴榮心裡不七上八下。回軍的路上,柴榮突然生病。於是,他立即下令將目前的點檢撤職,換上他信得過的趙匡胤。就這樣,趙匡胤變成了全國最重要的一支部隊的一把手。
就好像真有天命似的,當年三月,當朝宰相王樸腦溢血突發死去。這是除了周世宗柴榮之外,趙匡胤最為畏懼的一個人。當上皇帝後,有一天趙匡胤到昔日的功臣閣去,看到了王樸的畫像,他在畫像前面肅立良久,然後整理衣冠,畢恭畢敬地向畫像鞠躬。禮畢,他感慨萬端地指著自己身上的龍袍對周圍的人說:「這位先生如果還活著的話,我是穿不上這件龍袍的。」(6)
當年六月,趙匡胤敬畏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人周世宗柴榮病逝。年僅七歲的皇子柴宗訓繼位。一時間,人心惶惶。史書說:「時人鹹謂天下無主」。就是說,當時的人們一下子慌了,沒了主心骨,覺得自己和偌大個中國突然沒有主子了。
隨後半年,軍隊的中樞機關和中央禁軍的各級將領陸續換成了趙匡胤的弟兄們。
半年後,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慶賀新年,突然接到遼國與北漢聯軍入侵的緊急戰報。小皇帝和宰相范質,王溥等當即命令趙匡胤率軍前往禦敵。立刻,京城裡謠言四起,到處哄傳:「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當年,太祖郭威就是借口「邊防有警」而發動兵變,建立了後周政權的。如今的情形與當年幾乎一模一樣。不同的是,趙匡胤自己裝作憤憤不平的樣子,嘮嘮叨叨地說:「人們怎麼能這麼說我?我該怎麼辦?」
據說,他那和他長得很像的妹妹從廚房裡衝出來,揮舞著擀面杖大吼一聲:「大丈夫臨大事要當機立斷,別婆婆媽媽地說這些廢話!」他媽媽杜太后,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老太太也相當鎮靜,「我兒素有大志,該當如此。」
第二天,大軍出發,走到距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駐紮下來。據說,當天夜裡,趙匡胤一反常態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自己的軍帳中一夜沒有露面,任憑弟弟趙光義和心腹謀士趙普與全軍將領開了一晚上的會。
史書記載,大軍離開開封景愛門來到陳橋驛後,就有一個號稱會看天象的軍校指著天上,愣說有兩個太陽在天上打架,說是「一日克一日,乃天命。」這話立即傳遍了全軍。當晚,就有一幫中高級將領聚到趙普那兒議論紛紛。最後,話題終於落到要擁立趙匡胤當皇帝上。趙普聽到這兒,假裝正經地拍案而起,指著大家說:「趙匡胤對皇帝忠心耿耿,肯定饒不了你們這幫傢伙。」
大家一聽都愣住了。過了半晌,他們紛紛拔出刀劍說:「在軍中談論這個話題本來就是滅族的罪名。咱們今天說定了,有進無退,由不得趙匡胤不幹。」趙普一看,大家的意見相當統一,沒有問題了,於是就開始商量佈置各種事項,分頭行動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各軍將領帶著部下來到趙匡胤的門外,呼喊聲驚天動地,趙光義和趙普兩人走進趙匡胤的住處,將他攙扶出來,也不知道從哪兒弄了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大家一齊跪倒在地,山呼萬歲。誰知,趙匡胤卻沉下臉,一本正經地對大家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很感激。不過,沒有規矩成不了方圓,你們如果接受我的條件,我可以做這個天子;不然,我不願意當這個皇帝。」
大家一聽,趕緊跪下說:「請您儘管吩咐,我們唯命是從。」
趙匡胤說:「小皇帝和太后今後還是主子,我們得好好對待他們,不能讓人家覺得我們欺負孤兒寡母;朝中的公卿大臣是我過去攜手並肩的同事,你們不能凌辱他們;如今的帝王一進城就燒殺搶掠,你們不能這麼做。等到事情定下來,我自然會重賞大家;凡是燒殺搶掠的一概殺無赦!」
幾萬大軍聽了,一起磕頭表示服從。於是,整軍返回京城開封。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7)
據說,他那和他長得很像的妹妹從廚房裡衝出來,揮舞著擀面杖大吼一聲:「大丈夫臨大事要當機立斷,別婆婆媽媽地說這些廢話!」他媽媽杜太后,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老太太也相當鎮靜,「我兒素有大志,該當如此。」
第二天,大軍出發,走到距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駐紮下來。據說,當天夜裡,趙匡胤一反常態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自己的軍帳中一夜沒有露面,任憑弟弟趙光義和心腹謀士趙普與全軍將領開了一晚上的會。
史書記載,大軍離開開封景愛門來到陳橋驛後,就有一個號稱會看天象的軍校指著天上,愣說有兩個太陽在天上打架,說是「一日克一日,乃天命。」這話立即傳遍了全軍。當晚,就有一幫中高級將領聚到趙普那兒議論紛紛。最後,話題終於落到要擁立趙匡胤當皇帝上。趙普聽到這兒,假裝正經地拍案而起,指著大家說:「趙匡胤對皇帝忠心耿耿,肯定饒不了你們這幫傢伙。」
大家一聽都愣住了。過了半晌,他們紛紛拔出刀劍說:「在軍中談論這個話題本來就是滅族的罪名。咱們今天說定了,有進無退,由不得趙匡胤不幹。」趙普一看,大家的意見相當統一,沒有問題了,於是就開始商量佈置各種事項,分頭行動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各軍將領帶著部下來到趙匡胤的門外,呼喊聲驚天動地,趙光義和趙普兩人走進趙匡胤的住處,將他攙扶出來,也不知道從哪兒弄了一件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大家一齊跪倒在地,山呼萬歲。誰知,趙匡胤卻沉下臉,一本正經地對大家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我很感激。不過,沒有規矩成不了方圓,你們如果接受我的條件,我可以做這個天子;不然,我不願意當這個皇帝。」
大家一聽,趕緊跪下說:「請您儘管吩咐,我們唯命是從。」
趙匡胤說:「小皇帝和太后今後還是主子,我們得好好對待他們,不能讓人家覺得我們欺負孤兒寡母;朝中的公卿大臣是我過去攜手並肩的同事,你們不能凌辱他們;如今的帝王一進城就燒殺搶掠,你們不能這麼做。等到事情定下來,我自然會重賞大家;凡是燒殺搶掠的一概殺無赦!」
幾萬大軍聽了,一起磕頭表示服從。於是,整軍返回京城開封。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7)
當年,趙匡胤三十三歲,改國號為「宋」。原因是,在此之前,趙匡胤所領歸德節度使的藩鎮在宋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這也可能是商丘後來被定為北宋帝國的南京應天府的原因。
從中可以看出,趙匡胤們的準備極為充分,組織得相當嚴密。而趙匡胤本人也確實具有足夠的威望,才使一次改朝換代幾乎沒怎麼流血就完成了。當然,後來滅掉兩支不聽話的軍事政治勢力,則是另外的故事。
應該說趙匡胤說到做到,相當夠意思。他將後周變成大宋之後,對後周的皇室始終實行優待政策,確實沒有隨意摧殘;對於後周的一批大臣,他幾乎沒有變動,該做什麼還做什麼;就連宰相也都是原班人馬繼續干;而對於擁戴自己當了皇帝的那些有功之臣,他做的則可能是中國所有帝王中最厚道的,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從歷史記載上看,宋太祖趙匡胤幾乎是一個功臣都沒有殺過。而且,還形成了一個祖宗家法,就是不許輕易誅殺大臣。史學界一個公認的看法是,有宋一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少荼毒大臣的朝代。
趙匡胤作了皇帝以後,保留了不少當年風風火火闖九州時的習慣。比如:他經常喜歡輕車簡從到過去的老朋友家裡喝酒、聊天,甚至有時一個人溜溜躂達地就去了。其中,去得最多的大約是宰相趙普家裡。
趙匡胤做同州節度使時,趙普是他部下掌管刑獄的推官。如今趙匡胤作了皇帝,趙普也成了他的首席謀士。幾年後,幾位老宰相去職,他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趙普的夫人燒得一手好菜,其中特別有滋味的是一款灸肉,可能就是一種燒烤著吃的肉,趙匡胤兄弟二人百吃不厭。趙匡胤管趙普的夫人叫「嫂嫂」,當了皇帝後,始終沒有改口。每年都要有四、五次駕臨趙普家,而且一進門便叫「嫂嫂」做灸肉來解饞,相當親切隨和。中國民間流傳了不少關於這一對君臣朋友的故事,總起來看,他們之間相處得不錯,顯得還算明朗、健康,陰謀詭計雖然還有,但與其他朝代的開國君臣比起來,少了許多骯髒、戾氣和血腥味兒。
作為宰相,趙普為後人詬病之處不少,但總體上的評價也還不錯。民間流傳了不少此人的故事,頗為傳神:有一天,他寫了個奏折向皇帝推薦一個人,趙匡胤不滿意,沒有任用;第二天,他又把那個奏折遞上去,皇帝還是不用;第三天,他再一次上奏,皇帝大怒,把奏折撕碎扔到地上後,揚長而去;這時,只見趙普在群臣眾目睽睽之下,面不改色地跪下來,慢慢把奏折碎片拾將起來。第四天早晨一上朝,只見趙普又把已經用糨糊粘貼好了的奏折呈遞上去。這一下,太祖沒脾氣了。據說,當時太祖一聲不響地批准了他的請求。又據說,他推薦的這個人很稱職,後來成了名臣(8)。
有一個立功者按規定應該升職,但是,趙匡胤一向不喜歡此人,於是摁在那兒就是不批准,還怒氣沖沖地問趙普說:「我就是不給他陞官兒,你能怎麼樣?」趙普一本正經地回答:「罰惡賞功,古來通理,不是陛下您一個人專有的,哪裡可以憑個人的喜怒好惡來決定?」趙匡胤不聽,站起來揚長而去。趙普便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面。趙匡胤進到了後宮裡面,趙普就恭恭敬敬地站在宮門外,一站站了很長時間。最後,趙匡胤派人傳出話來,同意那個倒霉的傢伙陞遷(9)。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趙匡胤曾經有過一段相當潦倒的經歷。宰相趙普在給他出過許多好主意的同時,也曾經攛掇他整治那些落魄時對他不好的人們。趙匡胤很反感地拒絕了。這段經歷似乎沒有在他的心理上留下特別負面的影響。因此,他當上皇帝以後,也幾乎找不到什麼特別乖戾失常的舉止行為。當年,他曾經投奔過自己父親的老朋友董宗本,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經常欺負他,弄得他極鬱悶。趙匡胤作了皇帝後,那董遵誨正好是宋軍中的一個中級軍官,相當惶恐,像砧板上的肉,除了等人家拿刀來剁之外,毫無辦法。趙匡胤不但沒有收拾他,反而費了不少心思,幫助他將失散多年的母親從遼國接回來,送到他的防地。這廝感動得要死,從此下死力效忠趙匡胤,成為當時挺有名的一員邊將。
有一次,趙匡胤在禁中後苑打麻雀玩,一個臣子聲稱有急事求見。趙匡胤立即接見。誰知,來人東拉西扯,講的沒有一件急務。皇帝大為不快,責問他為何謊稱急務求見?那人說:至少比陛下打麻雀急。趙匡胤大怒,抄起那把著名的柱斧就打。結果,打掉了人家兩顆牙齒。來人不聲不響地將兩顆牙齒揀起來,裝進口袋。趙匡胤窮凶極惡地問:「怎麼著,你還想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子我不能告陛下,但自然會有史官書之。」趙匡胤愣住了。隨後,相當誠懇地道歉,並拿出不少金銀珠寶來賄賂這位官員(10)。瞧,皇帝居然有怕的東西,這就是中國人的福氣。一般說來,大凡對白紙黑字還能夠心存一點敬畏的人,就不大會壞得特別出格。對趙匡胤似乎至少可以作如是觀。
趙匡胤做同州節度使時,趙普是他部下掌管刑獄的推官。如今趙匡胤作了皇帝,趙普也成了他的首席謀士。幾年後,幾位老宰相去職,他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趙普的夫人燒得一手好菜,其中特別有滋味的是一款灸肉,可能就是一種燒烤著吃的肉,趙匡胤兄弟二人百吃不厭。趙匡胤管趙普的夫人叫「嫂嫂」,當了皇帝後,始終沒有改口。每年都要有四、五次駕臨趙普家,而且一進門便叫「嫂嫂」做灸肉來解饞,相當親切隨和。中國民間流傳了不少關於這一對君臣朋友的故事,總起來看,他們之間相處得不錯,顯得還算明朗、健康,陰謀詭計雖然還有,但與其他朝代的開國君臣比起來,少了許多骯髒、戾氣和血腥味兒。
作為宰相,趙普為後人詬病之處不少,但總體上的評價也還不錯。民間流傳了不少此人的故事,頗為傳神:有一天,他寫了個奏折向皇帝推薦一個人,趙匡胤不滿意,沒有任用;第二天,他又把那個奏折遞上去,皇帝還是不用;第三天,他再一次上奏,皇帝大怒,把奏折撕碎扔到地上後,揚長而去;這時,只見趙普在群臣眾目睽睽之下,面不改色地跪下來,慢慢把奏折碎片拾將起來。第四天早晨一上朝,只見趙普又把已經用糨糊粘貼好了的奏折呈遞上去。這一下,太祖沒脾氣了。據說,當時太祖一聲不響地批准了他的請求。又據說,他推薦的這個人很稱職,後來成了名臣(8)。
有一個立功者按規定應該升職,但是,趙匡胤一向不喜歡此人,於是摁在那兒就是不批准,還怒氣沖沖地問趙普說:「我就是不給他陞官兒,你能怎麼樣?」趙普一本正經地回答:「罰惡賞功,古來通理,不是陛下您一個人專有的,哪裡可以憑個人的喜怒好惡來決定?」趙匡胤不聽,站起來揚長而去。趙普便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面。趙匡胤進到了後宮裡面,趙普就恭恭敬敬地站在宮門外,一站站了很長時間。最後,趙匡胤派人傳出話來,同意那個倒霉的傢伙陞遷(9)。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趙匡胤曾經有過一段相當潦倒的經歷。宰相趙普在給他出過許多好主意的同時,也曾經攛掇他整治那些落魄時對他不好的人們。趙匡胤很反感地拒絕了。這段經歷似乎沒有在他的心理上留下特別負面的影響。因此,他當上皇帝以後,也幾乎找不到什麼特別乖戾失常的舉止行為。當年,他曾經投奔過自己父親的老朋友董宗本,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經常欺負他,弄得他極鬱悶。趙匡胤作了皇帝後,那董遵誨正好是宋軍中的一個中級軍官,相當惶恐,像砧板上的肉,除了等人家拿刀來剁之外,毫無辦法。趙匡胤不但沒有收拾他,反而費了不少心思,幫助他將失散多年的母親從遼國接回來,送到他的防地。這廝感動得要死,從此下死力效忠趙匡胤,成為當時挺有名的一員邊將。
有一次,趙匡胤在禁中後苑打麻雀玩,一個臣子聲稱有急事求見。趙匡胤立即接見。誰知,來人東拉西扯,講的沒有一件急務。皇帝大為不快,責問他為何謊稱急務求見?那人說:至少比陛下打麻雀急。趙匡胤大怒,抄起那把著名的柱斧就打。結果,打掉了人家兩顆牙齒。來人不聲不響地將兩顆牙齒揀起來,裝進口袋。趙匡胤窮凶極惡地問:「怎麼著,你還想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子我不能告陛下,但自然會有史官書之。」趙匡胤愣住了。隨後,相當誠懇地道歉,並拿出不少金銀珠寶來賄賂這位官員(10)。瞧,皇帝居然有怕的東西,這就是中國人的福氣。一般說來,大凡對白紙黑字還能夠心存一點敬畏的人,就不大會壞得特別出格。對趙匡胤似乎至少可以作如是觀。
這些故事很有一些江湖好漢的味道。讀起來,常常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有部電視劇裡的那支《好漢歌》。合上書本,一個感覺揮之不去:怪不得這麼多梁山好漢出在宋朝,原來他們的開國皇帝就是如此;甚至會讓人錯把趙匡胤當成是他們中的一個。
趙匡胤當皇帝後,仍然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同的是,此時他出手的對象,已經變成了五代十國中其他那些國的國君。比如後蜀國君孟昶。此君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講究生活品位的國君,據說他大小便用的馬桶都是七彩寶石鑲嵌的。一般說來,屁股如此尊貴的人,腦袋裡裝的就大體上是垃圾了。孟昶就是如此。他任命了一個眉清目秀的家養小廝掌管大權,這小廝二十歲出頭,讀了幾本兵書後,自稱要為諸葛孔明出口氣,完成他老人家六出祁山沒能完成的事業。結果,碰上趙匡胤比他少得多的軍隊後,僅僅六十六天就亡了國。趙匡胤見到孟昶那著名的馬桶後,很奇怪地問出了同樣著名的那句話:「拉屎用這玩意兒,吃飯該用什麼?」左右回答不出。於是,趙匡胤就親手把那馬桶砸了個粉碎(11)。
都城在廣州的南漢國君劉鋹,也屬於很懂得生活的那一類中國人。小小的一個嶺南王國,王宮裡的宦官居然有七千多人。而且廣州城裡的宮殿多到了數不清有多少房間,裡面裝進了各色各樣的上萬名美女。最受國主寵愛的則是一位來自波斯國的女子,名叫「媚豬」。這位美女「媚豬」有一個奇特的嗜好,她住的宮殿必須用一種產自五百尺深海底的珍珠裝飾。為了滿足這個高品位的愛好,南漢國民葬身海底者不計其數。據說,趙匡胤聽說這位國君與「媚豬」的事跡後,當時連說了幾遍「我要救這一方的百姓,我要救這一方的百姓」,隨後,決定滅掉南漢。
這場戰爭進行得相當順利,從公元970年9月到第二年正月,五個月時間就宣告結束。那位國君的結局極有戲劇性:他本來準備了幾十艘大海船,停在珠江口,委託自己最信任的一個大宦官樂范負責把金銀細軟和「媚豬」等兩百個美女統統裝上了船,預備著打不過時就走。結果,等到兵敗如山倒,他真的跑到海邊準備走時,才發現樂范已經帶著全體海船走得無影無蹤。據說國君知道這個消息時,根本就不信,隨後幾乎昏厥。最後,萬分惆悵地投降了趙匡胤(12)。
最能體現趙匡胤這位好漢英雄欺人性格的舉動,就是對南唐的征伐。
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天才的文學藝術家,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絕對輝煌的篇章。不過,作為一位政治領袖,他又是個絕對低能、弱智,看不出任何政治智慧與才能的可憐蟲。南唐政權曾經長時間在宋朝面前奴顏婢膝,以求苟延殘喘。但是趙匡胤準備完成後,還是毫不猶豫地發動了毀滅南唐的戰爭。戰爭開始後,李煜派來的使節質問趙匡胤:南唐有什麼罪過,要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對待。趙匡胤毫不掩飾地說出了那句直到今天還左右著許多中國人頭腦的著名格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3)
這句話,一語道出了中國帝王政治文化傳統最真實的內涵,那就是實力加暴力原則。從而,完成了趙匡胤這位江湖好漢成為帝王之後的性格塑造,也由此奠定了大宋帝國立國的基本國策。
從時間上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帝國之一,其壽命為三百一十九年,僅次於漢朝的四百餘年。從空間上看,在中原地區形成的所有大一統帝國中,大宋帝國是土地面積最小的一個。最大時,其國土面積大約只有唐朝的一半左右;到南宋時期更加可憐,或許只有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和清朝的五分之一。從經濟文化的情況來看,大宋帝國堪稱輝煌燦爛,其發達程度絲毫不亞於、或者說是超過了漢、唐、元、明、清最為鼎盛的時期,可能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甚至是當時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奇怪的是,它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所有大一統帝國中,最為「積貧積弱」的一個:國家財政上的窘迫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帝國的所有時期;軍事力量在面對外部的挑戰和凌辱時,很少能夠找到令人驕傲的記錄。這種看起來完全矛盾的狀態,真實地存在著。其根源,都可以在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中,尋找到答案。或者說,我們大約只能到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中去,才能夠找到答案。
客觀地說,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所形成的地緣因素,造成了大宋帝國相當大程度的先天不足。這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割讓。
燕雲十六州的割讓,可能是晚唐以後,五代十國時期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它直接影響到了此後四百年間中國歷史的格局。
這場戰爭進行得相當順利,從公元970年9月到第二年正月,五個月時間就宣告結束。那位國君的結局極有戲劇性:他本來準備了幾十艘大海船,停在珠江口,委託自己最信任的一個大宦官樂范負責把金銀細軟和「媚豬」等兩百個美女統統裝上了船,預備著打不過時就走。結果,等到兵敗如山倒,他真的跑到海邊準備走時,才發現樂范已經帶著全體海船走得無影無蹤。據說國君知道這個消息時,根本就不信,隨後幾乎昏厥。最後,萬分惆悵地投降了趙匡胤(12)。
最能體現趙匡胤這位好漢英雄欺人性格的舉動,就是對南唐的征伐。
南唐後主李煜是一位天才的文學藝術家,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絕對輝煌的篇章。不過,作為一位政治領袖,他又是個絕對低能、弱智,看不出任何政治智慧與才能的可憐蟲。南唐政權曾經長時間在宋朝面前奴顏婢膝,以求苟延殘喘。但是趙匡胤準備完成後,還是毫不猶豫地發動了毀滅南唐的戰爭。戰爭開始後,李煜派來的使節質問趙匡胤:南唐有什麼罪過,要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對待。趙匡胤毫不掩飾地說出了那句直到今天還左右著許多中國人頭腦的著名格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3)
這句話,一語道出了中國帝王政治文化傳統最真實的內涵,那就是實力加暴力原則。從而,完成了趙匡胤這位江湖好漢成為帝王之後的性格塑造,也由此奠定了大宋帝國立國的基本國策。
從時間上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帝國之一,其壽命為三百一十九年,僅次於漢朝的四百餘年。從空間上看,在中原地區形成的所有大一統帝國中,大宋帝國是土地面積最小的一個。最大時,其國土面積大約只有唐朝的一半左右;到南宋時期更加可憐,或許只有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和清朝的五分之一。從經濟文化的情況來看,大宋帝國堪稱輝煌燦爛,其發達程度絲毫不亞於、或者說是超過了漢、唐、元、明、清最為鼎盛的時期,可能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甚至是當時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奇怪的是,它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所有大一統帝國中,最為「積貧積弱」的一個:國家財政上的窘迫如影隨形地伴隨著帝國的所有時期;軍事力量在面對外部的挑戰和凌辱時,很少能夠找到令人驕傲的記錄。這種看起來完全矛盾的狀態,真實地存在著。其根源,都可以在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中,尋找到答案。或者說,我們大約只能到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中去,才能夠找到答案。
客觀地說,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所形成的地緣因素,造成了大宋帝國相當大程度的先天不足。這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割讓。
燕雲十六州的割讓,可能是晚唐以後,五代十國時期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它直接影響到了此後四百年間中國歷史的格局。
公元936年,後唐帝國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叛亂。他以割讓長城以南的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請求塞外的遼國施以援手。遼國的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大喜,不惜御駕親征,幫助石敬瑭打敗了後唐軍隊。隨後,遼國皇帝冊封石敬瑭為中國皇帝,國號後晉。當時,時年四十七歲的石敬瑭為了表達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主動拜認比自己整整小了十歲、時年三十七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自稱為「兒」。大約是不如此作為,心裡就實在過意不去的意思。並立即將燕雲十六州交割給了遼國(14)。從而,完成了中國歷史上,讓人最不好意思說出口的一樁交易。而且,還給兒皇帝這個詞,找到了一個準確的定義與出處。在整個世界歷史上,這大約是獨此一份。
燕雲十六州所轄的土地東西約六百公里,南北約二百公里,全部面積差不多為十二萬平方公里。它們是:幽州,即今日之北京,當時稱為燕京,又是遼帝國的南京;薊州,即今日之天津的薊縣;瀛州,即今日河北的河間;莫州,即今日河北任丘;涿州,今日河北涿縣;檀州,今日北京密雲;順州,今日北京順義;新州,今日河北涿鹿;媯州,今日河北懷來;儒州,今日北京延慶;武州,今日河北宣化;雲州,今日山西大同;應州,今日山西應縣;寰州,今日山西寰清;朔州,今日山西朔縣;蔚州,今日河北蔚縣。包括了今天北京、天津、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大同周圍的大部分土地(15)。
翻開歷史地圖,我們就會發現,燕雲十六州實際上囊括了當時中國東北部與北部地區最重要的險關要塞與天然屏障。這一地區的喪失,使本地區的長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敵人已經越過它,直接進入了中國本土,致使整個中原地帶門戶大開,華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從新劃定的邊防第一線,到當時的中國首都汴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八百公里間,一馬平川,沒有任何一個關隘和險要之地可以阻擋騎兵大兵團的衝擊。從此四百年,中國完全失去了軍事上的戰略主動地位。
作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趙匡胤完全瞭解燕雲十六州的重要地位。但是,出於現實的考慮,他相當理性地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規劃。他必須先統一中國本土,然後才能積聚力量,考慮奪回燕雲地區。
當時,宋朝的總兵力不到二十萬人,以步兵為主;所轄人口九十七萬戶,大約在四百萬人上下;財政狀況不算太好,「帑藏空虛」;難以支撐大規模軍事行動。遼國人口大約也在四百萬左右,軍隊總數為三十萬人,以騎兵為主。雙方力量對比,顯然是宋弱遼強。
為此,皇帝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封樁庫」,其職能就是將每年的財政盈餘不准挪做別用,全部存儲起來,作為收復燕雲的專項資金,由皇帝本人親自掌握。趙匡胤的設想有兩套:一是積蓄足夠多的數量後,與遼國交涉,將這一地區贖買回來;如果不行,就散盡這筆錢,招募勇士,以武力奪回來。這段話,要是用文言講出來的話,相當鏗鏘:「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皇帝還打了這麼一個算盤:「遼兵數次侵擾邊境,如果我用二十匹絹的價格收購一名遼兵的腦袋,遼國精兵大約十萬人。費我二百萬匹絹,就可以把他們滅乾淨了」。(16)
到公元975年前後,宋朝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國本土,所轄人口達三百零九萬戶,一千多萬人口;軍隊總數將近四十萬人。趙匡胤底氣十足,躍躍欲試。可惜,英雄暮年。上天沒有給他留出足夠長的時間,使他四十九歲正值英年就死掉了。否則,以他的才略,收復燕雲應該說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他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是為大宋帝國的第二任太宗皇帝。趙光義對遼國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都以全軍覆沒的慘敗告終。其中有一次,太宗皇帝御駕親征,在今天北京西直門外面的高梁河一帶,與遼軍展開大會戰。結果,大敗。激戰中,趙光義腿部受傷,坐在一輛驢車上狂奔,方才逃脫了性命。史書上說,皇帝「僅以身免」。就是說,幾萬大軍打沒了,皇帝是一個人逃回來的。
就這樣,趙匡胤終於在念念不忘的「臥榻」之側,留下了一隻酣睡的怪獸。一個半世紀以後,他的一個輕佻子孫,漫不經心地捅醒了這隻怪獸。結果,在它的咆哮聲中,整個大宋帝國轟然倒地。當然,這已經是後話。
此時,變換一個角度觀察,我們會發現,上面的討論實際上僅僅說明了事情的一個側面。如果回到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上去,我們就會看到:大宋帝國開國之初,整個被籠罩在這個情結的陰影之下。直接的證據是,在帝國最為重要的幾項基本國策上,全部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這個心結不停地釋放能量,最終,終於演變成了帝國上述的矛盾狀態,並使燕雲恢復變成了幾乎沒有可能實現的朝代夙願。
作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趙匡胤完全瞭解燕雲十六州的重要地位。但是,出於現實的考慮,他相當理性地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規劃。他必須先統一中國本土,然後才能積聚力量,考慮奪回燕雲地區。
當時,宋朝的總兵力不到二十萬人,以步兵為主;所轄人口九十七萬戶,大約在四百萬人上下;財政狀況不算太好,「帑藏空虛」;難以支撐大規模軍事行動。遼國人口大約也在四百萬左右,軍隊總數為三十萬人,以騎兵為主。雙方力量對比,顯然是宋弱遼強。
為此,皇帝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封樁庫」,其職能就是將每年的財政盈餘不准挪做別用,全部存儲起來,作為收復燕雲的專項資金,由皇帝本人親自掌握。趙匡胤的設想有兩套:一是積蓄足夠多的數量後,與遼國交涉,將這一地區贖買回來;如果不行,就散盡這筆錢,招募勇士,以武力奪回來。這段話,要是用文言講出來的話,相當鏗鏘:「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皇帝還打了這麼一個算盤:「遼兵數次侵擾邊境,如果我用二十匹絹的價格收購一名遼兵的腦袋,遼國精兵大約十萬人。費我二百萬匹絹,就可以把他們滅乾淨了」。(16)
到公元975年前後,宋朝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國本土,所轄人口達三百零九萬戶,一千多萬人口;軍隊總數將近四十萬人。趙匡胤底氣十足,躍躍欲試。可惜,英雄暮年。上天沒有給他留出足夠長的時間,使他四十九歲正值英年就死掉了。否則,以他的才略,收復燕雲應該說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他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是為大宋帝國的第二任太宗皇帝。趙光義對遼國發動了兩次大規模進攻,都以全軍覆沒的慘敗告終。其中有一次,太宗皇帝御駕親征,在今天北京西直門外面的高梁河一帶,與遼軍展開大會戰。結果,大敗。激戰中,趙光義腿部受傷,坐在一輛驢車上狂奔,方才逃脫了性命。史書上說,皇帝「僅以身免」。就是說,幾萬大軍打沒了,皇帝是一個人逃回來的。
就這樣,趙匡胤終於在念念不忘的「臥榻」之側,留下了一隻酣睡的怪獸。一個半世紀以後,他的一個輕佻子孫,漫不經心地捅醒了這隻怪獸。結果,在它的咆哮聲中,整個大宋帝國轟然倒地。當然,這已經是後話。
此時,變換一個角度觀察,我們會發現,上面的討論實際上僅僅說明了事情的一個側面。如果回到趙匡胤的「臥榻」情結上去,我們就會看到:大宋帝國開國之初,整個被籠罩在這個情結的陰影之下。直接的證據是,在帝國最為重要的幾項基本國策上,全部都能看到它的影子。這個心結不停地釋放能量,最終,終於演變成了帝國上述的矛盾狀態,並使燕雲恢復變成了幾乎沒有可能實現的朝代夙願。
事實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情結,在中國歷朝歷代的帝王身上都根深蒂固地存在著。舉凡每一次改朝換代的屍積如山血流成河,舉凡每一次皇家內部的骨肉相殘,舉凡每一次圍繞權位的殊死搏鬥,無不植根於這個情結。從它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中國人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來看,它可能是構成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一個基本元素或者遺傳基因。因為,事實上,這個情結存在於每一個具有廣義「政治」抱負的中國人心中。要證明這一點,事例極多。比如,在官場、職場、商場甚至任何地方,每當面對利益衝突的關鍵時刻,中國人對競爭對手甚至對合作夥伴便會表現得特別無情,必欲置別人於死地而後快;為此經常不留餘地,不計後果。在我們今天的生活周圍和各種媒體上,此種情形大約稱得上觸目皆是。事實上,直到今天,中國人的許多行為,仍然基本上遵循著「自己活,不讓別人活」的原則行事。「雙贏」或「多贏」哲學並非中國人的思想成果與信條。作為近些年打開國門後的舶來品,許多證據表明,中國人可能至今尚未學會在這種狀態中生存。原因並不複雜。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在對異己「斬草除根」、「斬盡殺絕」之類的理論與實踐中,生活得實在太久了,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之前很久,我們就已經按照這樣的信條在生活了。以至於到後來,我們已經很難將產生這種信條的土壤與這種信條本身區別開來了。因此,趙匡胤具有這樣的情結一點都不奇怪。相反,假如他沒有這種情結的話,那反倒是很令人詫異的事情了。
問題在於,趙匡胤的這個情結似乎特別強烈。其強度足以促使他為新生的帝國制定出一整套相當特別的政策,並為其作出了周密的制度安排。從而,造就出了一個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的大宋帝國。
從趙匡胤的一生經歷考察,這種情形應該是由下列三個原因造成的:一、大唐帝國從輝煌到崩潰的慘痛教訓;二、他自己親身參與其中的五代十國兇猛搏殺;三、他本人取得這個「臥榻」的特殊方式。
應該說,這三方面的經驗,已經足夠令趙匡胤對任何染指「臥榻」的可能,保持高度的敏感與警覺了。我們知道,在迄今為止的中國歷史上,這種敏感與警覺曾經導演出來過無數的人間慘劇。這些數不勝數的慘劇,讓人擁有足夠多的理由,懷疑中國人本性善良的說法。而且,更加糟糕的是[奇·書·網-整.理'提.供],對於這些慘劇,中國人整體上已經習以為常,他們不認為自己的國家為了一兩個人的緣故,而付出巨大代價有什麼不對,他們不知道也想不出來,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可以避免這一切發生。
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趙匡胤以他特殊的思維方式,使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人間慘劇,變成了一出人間喜劇。這就是特別有名的、以杯酒釋兵權為代表的一連串故事。
當上皇帝以後,有一天趙匡胤與趙普聊天。談到大唐晚期,從黃巢之亂到眼下,不過七十年的功夫,就出現了五代十國、八姓十四君的局面,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君臣二人不勝感慨系之。
趙普認為,領兵將領和地方各鎮守節度使們權力過重是主要原因。
從歷史上看當然如此;從眼下來說,趙匡胤不以為然。他認為:「我待這些人恩重如山,絕對不會有問題。」
趙普不客氣地反問:「後周皇帝柴榮待你也同樣恩重如山,怎麼就出了問題?萬一他們的部下也把黃袍披到他們身上,怎麼辦?那時,他們想不反也不可能了。」
這番話,有如當頭棒喝,令趙匡胤大驚之後大徹大悟。
事實上,晚唐以來的歷史,的確就是一部有奶便是娘、「兵驕而逐帥,帥強而叛上」(17)的歷史;當時流傳甚廣並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句著名格言是: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乎(18)?這種情形很像我們熟知的、在此之前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在此之後胡傳魁胡司令的「有槍便是草頭王」。
於是,趙匡胤詢問趙普應該怎麼辦?趙普的回答是:對於軍隊將領和地方藩鎮節度使,要「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聽到這裡,趙匡胤立即打斷趙普的話,說道:「你不必再說下去,我知道應該怎麼辦了。」(19)
當時,他很有可能不願意聽到趙普說出讓他殺功臣的話來,才截住了趙普的話頭。不久,趙匡胤想出了杯酒釋兵權的主意:公元961年的陰曆七月初九,晚朝後,趙匡胤設宴請那些手握重兵、擁立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們喝酒。等到酒喝得差不多時,趙匡胤命令所有侍從、僕役們一律迴避,然後,感歎著對大家說:「沒有你們,我不會有今天。不過,我經常在心裡想,人生在世,求的是快活適意,何必非得爭這個皇帝作?皇帝這玩意兒實在難當,還不如以前做節度使時來得舒服。弄得我現在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
大家一頭霧水,都不知道說什麼好。大家公認的首席功臣石守信小心翼翼地問道:「請皇帝您明示,怎麼會這樣呢?」
趙匡胤指指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這還不明白嗎?誰不想坐這個位子?」
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趙匡胤以他特殊的思維方式,使完全有可能發生的人間慘劇,變成了一出人間喜劇。這就是特別有名的、以杯酒釋兵權為代表的一連串故事。
當上皇帝以後,有一天趙匡胤與趙普聊天。談到大唐晚期,從黃巢之亂到眼下,不過七十年的功夫,就出現了五代十國、八姓十四君的局面,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君臣二人不勝感慨系之。
趙普認為,領兵將領和地方各鎮守節度使們權力過重是主要原因。
從歷史上看當然如此;從眼下來說,趙匡胤不以為然。他認為:「我待這些人恩重如山,絕對不會有問題。」
趙普不客氣地反問:「後周皇帝柴榮待你也同樣恩重如山,怎麼就出了問題?萬一他們的部下也把黃袍披到他們身上,怎麼辦?那時,他們想不反也不可能了。」
這番話,有如當頭棒喝,令趙匡胤大驚之後大徹大悟。
事實上,晚唐以來的歷史,的確就是一部有奶便是娘、「兵驕而逐帥,帥強而叛上」(17)的歷史;當時流傳甚廣並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句著名格言是: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乎(18)?這種情形很像我們熟知的、在此之前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在此之後胡傳魁胡司令的「有槍便是草頭王」。
於是,趙匡胤詢問趙普應該怎麼辦?趙普的回答是:對於軍隊將領和地方藩鎮節度使,要「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聽到這裡,趙匡胤立即打斷趙普的話,說道:「你不必再說下去,我知道應該怎麼辦了。」(19)
當時,他很有可能不願意聽到趙普說出讓他殺功臣的話來,才截住了趙普的話頭。不久,趙匡胤想出了杯酒釋兵權的主意:公元961年的陰曆七月初九,晚朝後,趙匡胤設宴請那些手握重兵、擁立自己登上皇位的功臣們喝酒。等到酒喝得差不多時,趙匡胤命令所有侍從、僕役們一律迴避,然後,感歎著對大家說:「沒有你們,我不會有今天。不過,我經常在心裡想,人生在世,求的是快活適意,何必非得爭這個皇帝作?皇帝這玩意兒實在難當,還不如以前做節度使時來得舒服。弄得我現在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
大家一頭霧水,都不知道說什麼好。大家公認的首席功臣石守信小心翼翼地問道:「請皇帝您明示,怎麼會這樣呢?」
趙匡胤指指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這還不明白嗎?誰不想坐這個位子?」
石守信一聽大驚失色,我的老天,皇帝若是有所指的話,頃刻之間便會興起血流成河的大獄!於是,石守信趕快帶領大家一起離座跪下,說:「皇帝怎麼會這樣想呢?如今天命已定,誰敢有二心?若真有這樣的孽臣賊子,臣願意提三尺劍為陛下滅之。」
趙匡胤欣慰不已,卻也推心置腹地說:「我知道你們不會這樣。無奈你們的部下之中,難保會有人貪圖富貴;一旦黃袍加身,你們不想做能行嗎?」
連酒帶嚇,一時間,這些人已然淚流滿面。石守信叩首說道:「我們都是些粗人,思慮不到這些。請求陛下可憐可憐我們,指一條活路吧。」
於是,趙匡胤明明白白地對大家說:「人生在世,就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追求富貴,也不過是想多積點錢,舒心快樂,使子孫不受貧困而已。既然如此,你們為什麼不交出兵權,到個富庶的地方去做官,多置些良田豪宅,自己享用也留給兒孫。再買些美女歌姬,快快樂樂地享受生活。我們君臣之間也就不用互相猜疑了,大家各得其所,和美安樂,多好。」
功臣們聽完,紛紛叩頭,說是皇帝為他們考慮得太周到了,就像再生父母一樣。
第二天,這些功臣們紛紛交來辭呈,要求辭去兵權。趙匡胤也真的將他們安排到一些富裕的地方去做官,並且把自己的一個妹妹、三個女兒都嫁給了這些功臣(20)。
在後來的世代裡,頗有一些學者對於此舉不以為然。理由是,趙匡胤在此倡導了一種醉生夢死、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因此不足為訓。這種義正詞嚴的批評以當代大陸學界為特別集中,顯然表示出了一種特殊的理論、學術情操與人生境界。由於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我們關心的範疇,故在此不加以評論。
就這樣,趙匡胤採用酷似梁山泊好漢們仗義疏財的方式,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銀,將以節度使為代表的武將們手中的大權一點一點地贖買了回來。從當時的情況看,這的確是一切可能的選擇中最好的一種。
我們知道,大唐盛世是從安史之亂戛然而止,並從此走向衰落的。而安史之亂則是由擁兵自重的節度使釀成的大禍。
根據歷史記載,大唐宰相李林甫是一位具有極強行政能力的宰相,同時,他還特別善於迎合皇帝的心意。兩者相結合,使他在宰相的位子上,一口氣坐了十九年。這位宰相對中國文化有一項貢獻,就是由於他的為人處世,使中國新增加了一個成語:口蜜腹劍。其為人由此可知。
李林甫為相十九年,政績平平;他推行的一項政策卻產生了極其可怕的後果:他給李隆基出了一個主意:任用胡人擔任各鎮節度使,相當於今天的邊疆大軍區司令兼大行政區長官。他的理由是,這些胡人作戰勇敢,沒有野心。其實,潛台詞是這些人沒有漢文化根基,不會威脅到自己宰相的地位。李隆基居然稀里糊塗地同意了。於是,培養出了自己的掘墓人大節度使安祿山。
安祿山是柳城的混血胡人,可能是兼有契丹和漢人的血統。柳城在今天的遼寧朝陽。此人是個體重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外表癡憨,可能是個文盲。不學無術,實際卻智商極高,洞明世事,人情練達,特別是對漢人的人情世故極為通達。據說,安祿山講話高度機智幽默,而且,難以想像的是,這麼一個三百多斤的巨型胖子,跳起一種胡舞來直如疾風驟雨,舞姿剛健而且輕靈,韻味十足,觀者無不為之震撼與傾倒。一個推測是,很有藝術天賦的楊貴妃之所以會喜歡上他,大約與此不無關係。
他的安史之亂,基本是在李隆基充滿藝術氣質的關愛下實現的。其發展壯大的過程,很像眼下那些俗不可耐,挺好玩挺鬧騰的電視劇情節:早年,安祿山作戰勇敢,被一位著名將領收養為義子。後來,貪功冒進,打了敗仗,按軍法應該處死。宰相張九齡看了他的面相後,認為這小子面帶逆相,胸懷狼子野心,主張趁早殺掉,以絕後患。李隆基卻莫名其妙地饒了他一命。
天寶二年正月,安祿山第一次朝見李隆基時,地方正在鬧嚴重的蟲災。他對皇帝說:他曾經對上天發了一個重誓:如果自己對皇帝不忠,就讓蟲子吃掉自己的心肝。結果,他的心肝至今長得好好的,表明上天嘉許他的忠心。李隆基聽後縱聲大笑,很喜歡這個哄三歲小孩兒的馬屁。
有一次,李隆基指著安祿山肥胖的大肚子問他:這大傢伙裡面裝了些什麼貨色?安祿山嚴肅地回答道:除了對皇帝的赤膽忠心,沒有其他的東西。
安祿山出手極為大方,從他的駐地到首都的路上,獻俘虜,獻奇珍異寶,向京城權貴送禮行賄的人一年四季不絕於途,使很多人都在皇帝面前為他說好話。他跳過的胡舞,也在浪漫的帝國首都掀起經久不息的波瀾。
當時,社會上流行認干親。李隆基想讓安祿山與楊貴妃的叔伯堂表們結成兄弟,安祿山不幹,他請求認楊貴妃做乾媽。想想看,一個四十五歲的胖大男人滿臉天真地要做一個二十九歲美貌女子的乾兒子,是不是有點起雞皮疙瘩?可是,李隆基很高興,楊貴妃很高興,安祿山更高興。因為,他換來了皇帝頒發給他的享有免死特權的鐵卷丹書,這是當時的臣民中,尚沒有人得到過的榮譽和寵信。皇帝在詔書中,將這個憨乎乎的大胖子比喻成了鎮守邊疆的萬里長城,稱讚他的赤膽忠心勝過諸葛亮。讀了這篇詔書之後,再回過頭來翻檢開元、天寶、唐明皇、楊貴妃乃至安史之亂故事,會讓人產生一種極度的不真實感。感歎人性何以竟會如此。
此後,安祿山凡是晉見李隆基與楊玉環時,都不按君臣的禮節,而是先拜貴妃再拜皇帝。他解釋說:按照胡人的風俗,就是要先拜母親後拜父親。這種馬屁拍得水平極高,怎麼看怎麼都透出了一股可人疼的機靈勁兒。
據說,楊貴妃曾經用綾羅綢緞做了一個巨大的襁褓,把這位胖大漢子包起來玩耍,還為他行洗兒禮,一洗洗了三天三夜,李隆基不但不吃醋,還咧著嘴笑嘻嘻地賞賜他們「洗兒錢」。到最後,安祿山可以不受限制地出入後宮,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一時間,丑聲四起。李隆基渾然不以為意。
當此時,天下十大邊鎮節度使中,安祿山一個人兼了三個,其防區從遼寧的朝陽,到北京一線,連接到山西的太原;全國四十九萬邊防軍,他一個人指揮了近二十萬,佔全國的40%.大半個北方中國捏在了他的手裡。
好像擔心他造起反來力量不夠似的,李隆基又下令讓他做全國軍馬的總管。在沒有摩托化部隊的冷兵器時代,馬匹是軍力是否強大的最重要標誌之一。結果,安祿山將全國最好的軍馬幾乎全部調到了自己的手上。
據說,安祿山起兵叛亂時,李隆基無論如何也不相信。由於毫無思想準備,大唐軍隊從兵器庫中取出的盔甲刀槍,已經全部腐爛銹蝕,根本不能使用。以至於倉促組織起來的平叛部隊,許多只能手持木棍開赴前線。
這次叛亂持續八年,史稱「安史之亂」(21)。
當時,社會上流行認干親。李隆基想讓安祿山與楊貴妃的叔伯堂表們結成兄弟,安祿山不幹,他請求認楊貴妃做乾媽。想想看,一個四十五歲的胖大男人滿臉天真地要做一個二十九歲美貌女子的乾兒子,是不是有點起雞皮疙瘩?可是,李隆基很高興,楊貴妃很高興,安祿山更高興。因為,他換來了皇帝頒發給他的享有免死特權的鐵卷丹書,這是當時的臣民中,尚沒有人得到過的榮譽和寵信。皇帝在詔書中,將這個憨乎乎的大胖子比喻成了鎮守邊疆的萬里長城,稱讚他的赤膽忠心勝過諸葛亮。讀了這篇詔書之後,再回過頭來翻檢開元、天寶、唐明皇、楊貴妃乃至安史之亂故事,會讓人產生一種極度的不真實感。感歎人性何以竟會如此。
此後,安祿山凡是晉見李隆基與楊玉環時,都不按君臣的禮節,而是先拜貴妃再拜皇帝。他解釋說:按照胡人的風俗,就是要先拜母親後拜父親。這種馬屁拍得水平極高,怎麼看怎麼都透出了一股可人疼的機靈勁兒。
據說,楊貴妃曾經用綾羅綢緞做了一個巨大的襁褓,把這位胖大漢子包起來玩耍,還為他行洗兒禮,一洗洗了三天三夜,李隆基不但不吃醋,還咧著嘴笑嘻嘻地賞賜他們「洗兒錢」。到最後,安祿山可以不受限制地出入後宮,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一時間,丑聲四起。李隆基渾然不以為意。
當此時,天下十大邊鎮節度使中,安祿山一個人兼了三個,其防區從遼寧的朝陽,到北京一線,連接到山西的太原;全國四十九萬邊防軍,他一個人指揮了近二十萬,佔全國的40%.大半個北方中國捏在了他的手裡。
好像擔心他造起反來力量不夠似的,李隆基又下令讓他做全國軍馬的總管。在沒有摩托化部隊的冷兵器時代,馬匹是軍力是否強大的最重要標誌之一。結果,安祿山將全國最好的軍馬幾乎全部調到了自己的手上。
據說,安祿山起兵叛亂時,李隆基無論如何也不相信。由於毫無思想準備,大唐軍隊從兵器庫中取出的盔甲刀槍,已經全部腐爛銹蝕,根本不能使用。以至於倉促組織起來的平叛部隊,許多只能手持木棍開赴前線。
這次叛亂持續八年,史稱「安史之亂」(21)。
從此,輝煌燦爛的大唐帝國彷彿患上了惡性腫瘤,日漸走向衰亡,那些手握重權的各路節度使們,成為到處轉移擴散的癌細胞。當時,節度使總攬一個大行政區的行政、軍政和財政,下轄兩、三個州到十幾個州不等,各州刺史都是其下屬。到了趙匡胤的時代,許多節度使已經世襲,他們以自己特有的割據、叛亂、相互攻伐、敲骨吸髓般的敲詐盤剝,為害中國幾近兩百餘年。
趙匡胤採用贖買政策,將節度使們曾經擁有的大權逐漸融解掉,最後,使曾經炙手可熱的節度使,變成了一個只代表崇高地位和待遇的榮譽性頭銜,用來獎勵和安置那些皇親貴戚、文武大員。由此,實現了帝國權力結構中意義特別深遠的轉變。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大體過程、由來與背景。這個故事,特別典型地代表了趙匡胤的風格。其人一生行事,大抵如此。
由是觀之,應該說趙匡胤是一個非常大氣的政治家。這種大氣建立在他對人情世故爛熟於心、對宏觀大勢與人的微觀心理都具有極強的洞察力上,因而顯出一種特別富有人性魅力、在中國人中極其罕見的王者風範。這種王者風範,是一種恢弘大度的行為方式和氣質,不做作,很本色,有人的味道。這種東西,只在具有正常、健康還要超凡脫俗的身、心、才智的培養基上,才能培植、發育得出來。因此,翻檢史書,在中國歷朝歷代的記錄裡,即便不是絕無僅有,至少也是難得一見。這和古今中外歷史上常見的,將齷齪的內容隱藏在神聖的名義之下,通過陰謀的方式,凶殘地表現出來的所謂「雄才大略」,完全是不同的兩回事兒。用今天的眼光觀之,他比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這幾位號稱雄才大略的角色要高明得太多了;甚至與政治完人唐太宗李世民比較起來,也不遑多讓,或許還要出色幾分。在這方面能夠勝過他的,可能只有一位漢文帝。
但是,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遠遠不足以說明好漢趙匡胤對「臥榻」熱愛的程度和由此產生的激情。他走得比這些可要遠得多了。
在政治上,趙匡胤實行了「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將過去世代裡由宰相統籌負責的行政、軍政、財政三大權力剝離開,使中央政府由互不統屬的三大部分構成:管理政事的中書省、管理軍事的樞密院和管理財政的三司。
中書省就是政事堂,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宰相為其首長,官銜叫同平章事,意思是與皇帝共同議政;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意思是與宰相同議政事;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其最高首長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也設有副職,稱為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中書省與樞密院對持文武二柄,號稱二府,其中,中書省又稱政府、東府,樞密院又稱樞府、西府。樞密使與宰相的地位相當,號稱執政,二者互不統屬,互不通氣,各成體系,各自對皇帝負責。後世所謂「宰執」一詞,就是由此——宰相與執政簡化而來;財政大權則由三司執掌,其最高首長為三司使,號稱「計相」,下設鹽鐵、戶部、度支三部,是僅次於二府的中央權力機關,其首長同樣直接對皇帝負責。
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趙匡胤還設立了兩個職權、級別、地位、任務完全一樣的監察、輿論機構,就是御史台和諫院。御史台的首長是御史中丞,諫院的首長是知諫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監察部長。其職責勉強可以類比為今天的監察部、中紀委和中央新聞單位的內參部門混合在一起。但是,需要瞭解的是,這兩個部門的威權極重,經常是由那些學術、才能、品行都很出眾的人物出任其職位。他們控制了監察與言路,氣勢非凡,鋒芒所向,經常可以將宰相等高官拉下馬。是帝國政治舞台上極其重要的一支力量。一個推測是,之所以設立兩個並行的機構,是為了防止有可能的同流合污(22)。
趙匡胤時代,宰相的地位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趙匡胤除了在權限制度上消減宰相的權力之外,在禮儀體制上也刻意予以打壓。為此,一般說來,行事相當大度的趙匡胤,還很小器地耍過一個小花樣:秦漢時期,宰相地位極為崇高。拜相時,皇帝要施以大禮,因此才有「拜相」一說。在朝廷上,宰相有時甚至與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叩拜。皇帝如果在街上遇見宰相,雙方需要下車相互施禮;宰相生病時,皇帝應該到相府探視等等;隋唐時代,宰相的身份沒有那麼尊貴了,但是仍然可以面對面地坐在皇帝面前,品著香茗,商討政事,輕鬆而且從容,於是有「坐而論道」一說;到了趙匡胤時代,看到宰相們坐在他面前,他心裡就開始不舒服。於是,有一天,他招呼宰相們:「我眼睛昏花,看不清楚,你們把奏折拿到我面前來。」幾個宰相不知是計,便走上前來,結果,事先安排好的內侍們趁機撤掉了宰相們的椅子,從此,宰相們就只能站著侍候了,遂成為制度。那一年,趙匡胤大約三十五歲左右。眼睛昏花云云顯然只是個小把戲而已。後來,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及其以後的時代,可能是心理變態的緣故,宰相們就必須跪著伺候了。從此,除了爹娘,再也沒有人可以站在皇帝面前。中國人也活得空前委瑣。當然,這些已經是後話。以後再說。
但是,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遠遠不足以說明好漢趙匡胤對「臥榻」熱愛的程度和由此產生的激情。他走得比這些可要遠得多了。
在政治上,趙匡胤實行了「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將過去世代裡由宰相統籌負責的行政、軍政、財政三大權力剝離開,使中央政府由互不統屬的三大部分構成:管理政事的中書省、管理軍事的樞密院和管理財政的三司。
中書省就是政事堂,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宰相為其首長,官銜叫同平章事,意思是與皇帝共同議政;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意思是與宰相同議政事;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其最高首長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也設有副職,稱為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中書省與樞密院對持文武二柄,號稱二府,其中,中書省又稱政府、東府,樞密院又稱樞府、西府。樞密使與宰相的地位相當,號稱執政,二者互不統屬,互不通氣,各成體系,各自對皇帝負責。後世所謂「宰執」一詞,就是由此——宰相與執政簡化而來;財政大權則由三司執掌,其最高首長為三司使,號稱「計相」,下設鹽鐵、戶部、度支三部,是僅次於二府的中央權力機關,其首長同樣直接對皇帝負責。
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趙匡胤還設立了兩個職權、級別、地位、任務完全一樣的監察、輿論機構,就是御史台和諫院。御史台的首長是御史中丞,諫院的首長是知諫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監察部長。其職責勉強可以類比為今天的監察部、中紀委和中央新聞單位的內參部門混合在一起。但是,需要瞭解的是,這兩個部門的威權極重,經常是由那些學術、才能、品行都很出眾的人物出任其職位。他們控制了監察與言路,氣勢非凡,鋒芒所向,經常可以將宰相等高官拉下馬。是帝國政治舞台上極其重要的一支力量。一個推測是,之所以設立兩個並行的機構,是為了防止有可能的同流合污(22)。
趙匡胤時代,宰相的地位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趙匡胤除了在權限制度上消減宰相的權力之外,在禮儀體制上也刻意予以打壓。為此,一般說來,行事相當大度的趙匡胤,還很小器地耍過一個小花樣:秦漢時期,宰相地位極為崇高。拜相時,皇帝要施以大禮,因此才有「拜相」一說。在朝廷上,宰相有時甚至與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叩拜。皇帝如果在街上遇見宰相,雙方需要下車相互施禮;宰相生病時,皇帝應該到相府探視等等;隋唐時代,宰相的身份沒有那麼尊貴了,但是仍然可以面對面地坐在皇帝面前,品著香茗,商討政事,輕鬆而且從容,於是有「坐而論道」一說;到了趙匡胤時代,看到宰相們坐在他面前,他心裡就開始不舒服。於是,有一天,他招呼宰相們:「我眼睛昏花,看不清楚,你們把奏折拿到我面前來。」幾個宰相不知是計,便走上前來,結果,事先安排好的內侍們趁機撤掉了宰相們的椅子,從此,宰相們就只能站著侍候了,遂成為制度。那一年,趙匡胤大約三十五歲左右。眼睛昏花云云顯然只是個小把戲而已。後來,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及其以後的時代,可能是心理變態的緣故,宰相們就必須跪著伺候了。從此,除了爹娘,再也沒有人可以站在皇帝面前。中國人也活得空前委瑣。當然,這些已經是後話。以後再說。
為了防止各級官員們培養起離心離德的力量,趙匡胤在幹部制度上實行了官、職、差遣三相分立的制度。這是一套真正奇異而又複雜無比的幹部制度。簡單說,就是上至宰相,下到相當於縣裡科級幹部的主簿官兒,一般都不擔任與官職名稱相符的職務。換句話說,就是本部門的官員並不一定管理本部門的事務。於是——官,只是用來確定品秩即官位高低、俸祿即收入多少、章服即官員禮儀服飾和序遷即晉陞的階級等,因此,叫做「寄祿官」,或階官。
職,則是一種加官,如大學士,學士等等,代表了一種對榮譽或才能的肯定,勉強可以類比為今天的職銜或銜位,並不意味著擔任相應的館閣職位,因此,叫做「貼職。」
差遣,只有差遣,才是官員們所擔任的實際職務,代表了真正的實際權力與責任,因此,叫做「職事官」。
如中書令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但是擁有這一官稱的人只意味著擁有宰相的資格和可以領取宰相的俸祿,並不意味著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他才能算是實際的宰相。這種繞山繞水的幹部制度,常常會使我們在碰到大宋帝國的官職稱謂時,一頭霧水,完全找不到北。比如,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判中書省事這個稱謂,實際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尚書省副首長兼中書省副首長,然後代理中書省首長。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長只是一個頭銜,並不能實際過問教育部的事務,必須由商業部的副部長兼任教育部副部長,然後再代理教育部部長。這時,只有在這時,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長了。(23)
一個可能的推斷是,太祖趙匡胤設計這麼一套制度的本意,就是要讓各級、各類、各地的官員們統統找不到北,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不管你是多高的官、擁有多榮耀的職,只有當皇帝的差遣下來了,才能夠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東西。致使所有的人對於自己未來可能履行的實際職務都是一片茫然。加上任職時間上,文官只有三年、武官則為四年的限制,造成「名若不正,任若不久」的現象和感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目前的位置上,只是個臨時工而已。從而,在客觀上增加了大宋帝國官員們利用職權,在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系統中培植自己勢力的難度;主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故意。於是,自然難以危害朝廷。
在官員任期上也相當嚴格。青州北海縣升格為北海軍後,楊光美被派去擔任知軍。此人在任期間為政清廉,官聲極佳,深受百姓愛戴。三年任期滿後被朝廷召回,北海軍數百名百姓來到京城請願,要求留楊光美繼續擔任北海地方長官。趙匡胤不允許,下詔令百姓離去;百姓不肯。於是,趙匡胤下令:「笞其為首者。」就是鞭打領頭的人。結果,把一件喜事活活變成了喪事(24)。可見,趙匡胤對此限制之嚴。而且,後來他還下令,地方官任期滿後,當地百姓不得上朝廷請求地方官留任。
這套幹部制度的真正利弊之處,在短時間裡很難看出來。一眼看上去,它對於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大中央集權的程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趙匡胤求仁得仁,這正是他想要的東西。
但是,另一方面,在未來的歲月裡,這套東西與其它的因素相結合,不停地同時在幾個領域裡演化,最後,終於在各種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孕育出了一些或者特別奇妙,或者特別怪異的果實。這可能就遠出於趙匡胤的預料了。
譬如,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為了適應這套官制的運行,勢必會有一些人有官、有職而沒有差遣。隨著一年年加入官場的新鮮血液,這些閒官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由此生出的一個怪胎就是相當困擾帝國的「冗官」問題。
這套制度與其他因素結合後的另外一個衍生物則極其美妙。
此時,一個宏觀因素,可能在這個交互作用中發揮了極大的影響。
一個可能的推斷是,太祖趙匡胤設計這麼一套制度的本意,就是要讓各級、各類、各地的官員們統統找不到北,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不管你是多高的官、擁有多榮耀的職,只有當皇帝的差遣下來了,才能夠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東西。致使所有的人對於自己未來可能履行的實際職務都是一片茫然。加上任職時間上,文官只有三年、武官則為四年的限制,造成「名若不正,任若不久」的現象和感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目前的位置上,只是個臨時工而已。從而,在客觀上增加了大宋帝國官員們利用職權,在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系統中培植自己勢力的難度;主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故意。於是,自然難以危害朝廷。
在官員任期上也相當嚴格。青州北海縣升格為北海軍後,楊光美被派去擔任知軍。此人在任期間為政清廉,官聲極佳,深受百姓愛戴。三年任期滿後被朝廷召回,北海軍數百名百姓來到京城請願,要求留楊光美繼續擔任北海地方長官。趙匡胤不允許,下詔令百姓離去;百姓不肯。於是,趙匡胤下令:「笞其為首者。」就是鞭打領頭的人。結果,把一件喜事活活變成了喪事(24)。可見,趙匡胤對此限制之嚴。而且,後來他還下令,地方官任期滿後,當地百姓不得上朝廷請求地方官留任。
這套幹部制度的真正利弊之處,在短時間裡很難看出來。一眼看上去,它對於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大中央集權的程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趙匡胤求仁得仁,這正是他想要的東西。
但是,另一方面,在未來的歲月裡,這套東西與其它的因素相結合,不停地同時在幾個領域裡演化,最後,終於在各種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孕育出了一些或者特別奇妙,或者特別怪異的果實。這可能就遠出於趙匡胤的預料了。
譬如,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為了適應這套官制的運行,勢必會有一些人有官、有職而沒有差遣。隨著一年年加入官場的新鮮血液,這些閒官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多。由此生出的一個怪胎就是相當困擾帝國的「冗官」問題。
這套制度與其他因素結合後的另外一個衍生物則極其美妙。
此時,一個宏觀因素,可能在這個交互作用中發揮了極大的影響。
當時,正值中國社會的一個巨大轉型時期行將完成之際。這一轉型時期從盛唐開始,而到趙匡胤的北宋前期結束。從此,中國社會由門閥世族佔據主導地位,變成世俗地主成為國家的中堅力量————南北朝時代,蕭衍當上皇帝時,曾經放出狂話:「我自應天從人,何予天下士大夫事?」意思是:我當皇帝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關天下士大夫們屁事?可見,那時改朝換代,僅僅是大門閥貴族的事情。經過武則天時代的清洗,特別是進入晚唐和前不久的五代十國以後,門閥貴族們的高貴家世,恰好成為割據者和叛亂者們敲詐勒索、荼毒殺掠的對象。經過長期戰亂,到北宋前期,那些尊貴的傳統世家幾乎被消滅殆盡。因此,北宋必須通過科舉制度大量開科取士,才能獲得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材;這又使科舉制度迅速完善並且規範,成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徑。有唐一代,宰相絕大多數出自門閥世家;到北宋時期,從趙普開始,「白衣卿相」大比例增多。布衣寒士、平民百姓通過科舉一途大量湧進官場,從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時代再也不是僅僅與豪門貴族有關了,地主、商人、市民階級在茁壯成長;一幅《清明上河圖》,把這個新興的社會,描畫得清清楚楚。趙匡胤無心插柳柳成蔭,用自己完全基於「臥榻」情結的設計,明顯加快了這個社會的巨大轉型。於是,我們知道,現在人們喜歡說的一句話叫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或者叫「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興衰成了關乎天下士大夫的事情。
這個大背景,可能是我們理解宋代社會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還有市井或者市民文化的重要線索。而趙匡胤設計的制度,相當嚴絲合縫地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從而,成為一種強力催化劑,催生和促進了這個社會的發育。
或許和趙匡胤仗義疏財的個性有關,或者和他的贖買政策有關,北宋帝國的官員,尤其是中、高級官員的俸祿收入,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裡最為豐厚的。據說,與明朝官員比較起來,大宋帝國官員正式的平均收入可能會高出幾倍甚至達到十幾倍。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帝國官員們的收入是以官、職確定的,沒有獲得差遣對於收入的影響不是特別大;獲得差遣的職事官,也只有那些放外任的才多增加了一些「崗位津貼」而已。
因此,經過長期積累和交互作用,產生了至少兩個方面的直接結果:一方面,造成了北宋時期龐大的、只拿錢不幹活兒的冗官隊伍;有史料說,在當時龐大的官僚隊伍中,「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七八。」
另一方面,這些已經躋身官僚階層的士大夫們,他們既有錢又有閒,數量相當龐大,肯定是帝國文化素養、消費能力和時尚方面創造力最高的那一部分。於是,他們以自己的存在,全方位地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任何對此抱有疑義的人士,不妨在晚唐、五代十國與北宋年間的文化藝術長廊裡徜徉、比較一番,陶醉之餘或有心得。
也就是說,帝國的官製成為有宋一代經濟文化繁榮的巨大培養基之一。
與政治制度的設計比較起來,趙匡胤所設計的軍事制度,對大宋帝國的影響同樣或者更加既深且巨。
這套制度的核心理念在於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其具體做法是:將與軍隊有關的權力分解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調兵權,歸樞密院掌管。大凡有事,需要進行軍事調動時,樞密院經皇帝核准後,可以發兵符調兵;第二部分為管兵權,歸三衙掌管。舉凡軍隊的日常管理、訓練等,由這三個軍隊系統的衙門負責;第三部分為統兵權,由皇帝臨時指派率臣,統兵實施軍事行動。軍事行動結束後,首長交出部隊,調回到其他單位;部隊則返回各自營區(25)。
這種設計,完全符合相互制約與平衡的精神,使任何一個軍隊將領如果想要擁兵自重的話,變得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極其困難,他需要克服的障礙實在太多了。從此,除了南宋初年之外,趙家天子完全可以不必擔心黃袍加身式的兵變了。但是,另一方面,如此錯綜複雜的管理指揮體系,運轉起來滯重緩慢無比,沒有什麼效率可言;更加嚴重的是,這種故意造成的「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習將,將不知兵」,也使部隊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無從談起。不但無法形成強大攻擊力,就連承受大的打擊都困難。
這還不算完。大約是前不久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們給人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惡劣的緣故,或者是他們擁戴趙匡胤當皇帝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的緣故,大宋帝國開國不久就實行了徹底的以文制武政策。這個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將所有武人全部假設成潛在的壞蛋,然後,不許他們擔任軍事工作的一把手,他們必須在文職官員的領導下工作。因此,終北宋一朝,樞密院的一把手只在很短的時間裡曾經由武官出任,其餘時間全部由文臣甚至宦官掌控;各級部隊的統帥,也由文職人員或者宦官擔任;職業軍人即武將,則必須在文官的節制下指揮軍事行動;哪怕在戰術單位,也是如此(26)。
這就太過分了。
因此,經過長期積累和交互作用,產生了至少兩個方面的直接結果:一方面,造成了北宋時期龐大的、只拿錢不幹活兒的冗官隊伍;有史料說,在當時龐大的官僚隊伍中,「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七八。」
另一方面,這些已經躋身官僚階層的士大夫們,他們既有錢又有閒,數量相當龐大,肯定是帝國文化素養、消費能力和時尚方面創造力最高的那一部分。於是,他們以自己的存在,全方位地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任何對此抱有疑義的人士,不妨在晚唐、五代十國與北宋年間的文化藝術長廊裡徜徉、比較一番,陶醉之餘或有心得。
也就是說,帝國的官製成為有宋一代經濟文化繁榮的巨大培養基之一。
與政治制度的設計比較起來,趙匡胤所設計的軍事制度,對大宋帝國的影響同樣或者更加既深且巨。
這套制度的核心理念在於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其具體做法是:將與軍隊有關的權力分解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調兵權,歸樞密院掌管。大凡有事,需要進行軍事調動時,樞密院經皇帝核准後,可以發兵符調兵;第二部分為管兵權,歸三衙掌管。舉凡軍隊的日常管理、訓練等,由這三個軍隊系統的衙門負責;第三部分為統兵權,由皇帝臨時指派率臣,統兵實施軍事行動。軍事行動結束後,首長交出部隊,調回到其他單位;部隊則返回各自營區(25)。
這種設計,完全符合相互制約與平衡的精神,使任何一個軍隊將領如果想要擁兵自重的話,變得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極其困難,他需要克服的障礙實在太多了。從此,除了南宋初年之外,趙家天子完全可以不必擔心黃袍加身式的兵變了。但是,另一方面,如此錯綜複雜的管理指揮體系,運轉起來滯重緩慢無比,沒有什麼效率可言;更加嚴重的是,這種故意造成的「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習將,將不知兵」,也使部隊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無從談起。不但無法形成強大攻擊力,就連承受大的打擊都困難。
這還不算完。大約是前不久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們給人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惡劣的緣故,或者是他們擁戴趙匡胤當皇帝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的緣故,大宋帝國開國不久就實行了徹底的以文制武政策。這個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將所有武人全部假設成潛在的壞蛋,然後,不許他們擔任軍事工作的一把手,他們必須在文職官員的領導下工作。因此,終北宋一朝,樞密院的一把手只在很短的時間裡曾經由武官出任,其餘時間全部由文臣甚至宦官掌控;各級部隊的統帥,也由文職人員或者宦官擔任;職業軍人即武將,則必須在文官的節制下指揮軍事行動;哪怕在戰術單位,也是如此(26)。
這就太過分了。
這種明顯乖張的做法,事實上令文職人員與職業軍人同時受到了傷害;而受傷害最大的則毫無疑問是帝國及其軍隊。我們知道,真理只要走過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在這一點上,趙家天子走得太遠、太過了。
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們將會有機會看到,上述因素和太祖制定的募兵制度相結合之後,是如何導致帝國軍隊的疲軟不振的。
瞭解了這些情況,我們就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帝國軍隊在對抗外部挑戰時,動不動就潰不成軍了。
與以文制武政策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的,則是偃武修文、倡導文教的基本國策。出身純粹為赳赳武夫的趙匡胤,卻開創出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最為輝煌的頂峰時代,與他制定的這些基本國策顯然是分不開的。
當上皇帝後,武將出身的趙匡胤採用了許多手段籠絡武將,但內心深處,他對武將們卻十分警惕,甚至可能厭惡。有一次,在回顧了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之後,他十分感慨地對趙普說:「選擇一百個文官派到全國各地去當地方大吏,哪怕他們全部變成貪官污吏,都趕不上一個武將可能帶來的禍害。」(27)
在中國的皇帝裡,趙匡胤應該算是比較喜歡讀書並且大力提倡尊重讀書人的一類。據說,他平時沉默寡言,酷嗜觀書,哪怕行軍打仗的間歇裡都手不釋卷。只要聽說民間有奇書,常常不惜千金求購。有一次,跟隨周世宗柴榮攻打淮南,有人私下裡到柴榮那兒告狀,說趙匡胤打下壽州時,私運極重的財貨,達數車之多。柴榮半信半疑,派人去查看,結果發現所有箱子裡全部是書籍。柴榮大不解,問他:你剛剛擔任高級職務,不好好收拾甲兵舞槍弄棒,要這麼多書幹什麼?趙匡胤頓首道:「皇上重用我,我常恨自己沒有奇謀襄贊皇上。看書就是想找到這方面的智慮見聞。」(28)
當時,被擠在軍閥割據夾縫裡的文人學士,處境極為艱難。有一位很有名的學者名叫張式,被彰義節度使張彥澤不由分說地聘請為掌書記,負責他的奏章文件。張彥澤凶殘苛暴,有一次上書朝廷,要求朝廷殺掉自己的兒子。張式不肯為他寫這封奏章,並勸阻他不要這麼幹。誰知張彥澤拉弓就要射死張式。張式只好出逃。後來,張式逃到朝廷請求庇護。張彥澤知道後,向朝廷索要張式,並聲稱,如果得不到張式,將會有不可測之禍。朝廷居然就將張式交給了這個軍閥。結果,張彥澤對張式採用了剖心、決口、斷手足的刑罰,最後殺死(29)。據說,五代十國時期,類似的事例不少。於是,時人記載說:士子生於斯者,經常要為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而煩惱。因此,才會有如此眾多的北方文人士子,為了避禍,千山萬水遠逃四川和江南地區。
如今,趙匡胤偃武修文,倡導文教,尊重讀書人,甚至以文制武,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擁戴,使人們相信,國家真的是要進入太平盛世了。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相當有名,據說,也是趙匡胤逼這位宰相讀書逼出來的。
趙匡胤有一柄「柱斧」從不離手。那是一個象牙柄水晶頭的斧頭,雖然名貴,打起人來也很疼。據說,他發怒時就是用這把柱斧打人,而且越是親近的人打得越狠,也就越疼。據說是為了讓人長記性。
公元967年,當時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這一年,費了不少氣力,終於平息了蜀中之亂。朝野上下鬆了一口氣。然而,有一天卻發現了一個惹人恥笑的大笑話,使宰相趙普差一點挨皇帝趙匡胤的柱斧揍:當時,君臣幾個人不知道為什麼談起了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認為是一個古來無有的好年號。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後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
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
皇帝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果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這廝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看報,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麼大的一個洋相,真是可惡萬分。
在中國的皇帝裡,趙匡胤應該算是比較喜歡讀書並且大力提倡尊重讀書人的一類。據說,他平時沉默寡言,酷嗜觀書,哪怕行軍打仗的間歇裡都手不釋卷。只要聽說民間有奇書,常常不惜千金求購。有一次,跟隨周世宗柴榮攻打淮南,有人私下裡到柴榮那兒告狀,說趙匡胤打下壽州時,私運極重的財貨,達數車之多。柴榮半信半疑,派人去查看,結果發現所有箱子裡全部是書籍。柴榮大不解,問他:你剛剛擔任高級職務,不好好收拾甲兵舞槍弄棒,要這麼多書幹什麼?趙匡胤頓首道:「皇上重用我,我常恨自己沒有奇謀襄贊皇上。看書就是想找到這方面的智慮見聞。」(28)
當時,被擠在軍閥割據夾縫裡的文人學士,處境極為艱難。有一位很有名的學者名叫張式,被彰義節度使張彥澤不由分說地聘請為掌書記,負責他的奏章文件。張彥澤凶殘苛暴,有一次上書朝廷,要求朝廷殺掉自己的兒子。張式不肯為他寫這封奏章,並勸阻他不要這麼幹。誰知張彥澤拉弓就要射死張式。張式只好出逃。後來,張式逃到朝廷請求庇護。張彥澤知道後,向朝廷索要張式,並聲稱,如果得不到張式,將會有不可測之禍。朝廷居然就將張式交給了這個軍閥。結果,張彥澤對張式採用了剖心、決口、斷手足的刑罰,最後殺死(29)。據說,五代十國時期,類似的事例不少。於是,時人記載說:士子生於斯者,經常要為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而煩惱。因此,才會有如此眾多的北方文人士子,為了避禍,千山萬水遠逃四川和江南地區。
如今,趙匡胤偃武修文,倡導文教,尊重讀書人,甚至以文制武,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擁戴,使人們相信,國家真的是要進入太平盛世了。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相當有名,據說,也是趙匡胤逼這位宰相讀書逼出來的。
趙匡胤有一柄「柱斧」從不離手。那是一個象牙柄水晶頭的斧頭,雖然名貴,打起人來也很疼。據說,他發怒時就是用這把柱斧打人,而且越是親近的人打得越狠,也就越疼。據說是為了讓人長記性。
公元967年,當時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這一年,費了不少氣力,終於平息了蜀中之亂。朝野上下鬆了一口氣。然而,有一天卻發現了一個惹人恥笑的大笑話,使宰相趙普差一點挨皇帝趙匡胤的柱斧揍:當時,君臣幾個人不知道為什麼談起了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認為是一個古來無有的好年號。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後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
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
皇帝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果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這廝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看報,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麼大的一個洋相,真是可惡萬分。
皇帝陰沉著臉在那兒運氣,坐了半天,實在還是壓不住心頭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趙普過來。」
趙普以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又不敢違抗命令,就戰戰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見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塗,皇帝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上盧多遜?」有一種說法認為,趙匡胤就是在這一次,說出了他的另外一句名言:宰相要用讀書人。
趙普奇恥大辱,整整一個晚上都不敢洗掉,直到第二天上朝。
從此,大宋宰相趙普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裡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到這位宰相死後,人們打開書匣,發現裡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後,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30)。
皇帝重用讀書人,經常喜歡用一段至理名言來告誡周圍的武將:天下可以在馬上得之,卻不能騎在馬上治之,更不能躺在馬上守之。對於軍人和武將們震動不小。此時,武將和文臣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轉換:現在,雙方相見時,文臣已經不需要低眉拱手,一般是由武將們恭恭敬敬地唱個肥諾,先致問候。一個經常可以看到的情形是:軍人「見大臣必執梃趨庭,肅揖而退。」(31)
新科狀元登科後,披金掛綵地騎在高頭大馬上滿京城遊街誇耀,屆時,整個帝國首都舉城若狂,就像盛大節日一般地瞻仰新科狀元文曲星下凡似的風采;所有美麗的少女都在心中夢想著與他結為連理。當時就曾經有人說:這些書生們的風光,甚至超過統兵十萬,踏破敵國的大將軍。這一切,是在大宋帝國初年開始成為習俗的。皇帝賜聞喜宴請新科進士們喝酒,也是同樣在此期間形成的慣例。科舉考試在這個時代代表著絕對的進步、平等與文明,為千千萬萬沒有家世背景的莘莘學子打開了改變命運的大門。
讀書和讀書人如此受人敬重,以至於目不識丁的大將軍也要奮起直追。
黨進是趙匡胤的一位親信武將。他不識字,甚至經常搞不清楚自己所統率部隊的各種數字。太祖有時問到他,他每每會把幕僚們寫在手板上的數字,舉起來給趙匡胤看。他被派到高陽戍邊時,按規矩,赴任前要到朝堂向皇帝致詞告別。太祖體諒他不識字,豁免了他的告別緻詞。
誰知,他堅決不同意。幕僚們只好將致詞寫在手板——一種類似文臣們上朝時捧著的笏上,並教他背熟。
屆時,黨進跪拜如儀,然後,抱著手板跪在那兒,準備致詞。誰知,緊張之下,他把明明已經背熟的致詞全數忘光,跪在趙匡胤面前很長時間一言不發。最後,他突然抬起頭來,看著趙匡胤,大聲說:「臣聞上古民風淳樸,請陛下多多保重。」這兩句完全不相干的致詞一出,殿堂上的在場者無不掩口,「幾至失容」。事後,人們問他:「為什麼要說出這麼兩句來?」他回答說:「我早就看那幫措大(當時罵人窮酸的俚語)們喜歡在皇帝面前掉書袋,我也掉幾句給他們看看,讓皇帝知道知道,我也讀書來著。」(32)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約有三——」
在中國所有世代裡,只有宋太祖趙匡胤,以至高無上的開國皇帝之尊,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這樣的誓約: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三、不加農田之賦。(33)
誓約中,嚴重地警告說:子孫不得背棄上述誓言,否則是為不祥,將遭天譴。
新科狀元登科後,披金掛綵地騎在高頭大馬上滿京城遊街誇耀,屆時,整個帝國首都舉城若狂,就像盛大節日一般地瞻仰新科狀元文曲星下凡似的風采;所有美麗的少女都在心中夢想著與他結為連理。當時就曾經有人說:這些書生們的風光,甚至超過統兵十萬,踏破敵國的大將軍。這一切,是在大宋帝國初年開始成為習俗的。皇帝賜聞喜宴請新科進士們喝酒,也是同樣在此期間形成的慣例。科舉考試在這個時代代表著絕對的進步、平等與文明,為千千萬萬沒有家世背景的莘莘學子打開了改變命運的大門。
讀書和讀書人如此受人敬重,以至於目不識丁的大將軍也要奮起直追。
黨進是趙匡胤的一位親信武將。他不識字,甚至經常搞不清楚自己所統率部隊的各種數字。太祖有時問到他,他每每會把幕僚們寫在手板上的數字,舉起來給趙匡胤看。他被派到高陽戍邊時,按規矩,赴任前要到朝堂向皇帝致詞告別。太祖體諒他不識字,豁免了他的告別緻詞。
誰知,他堅決不同意。幕僚們只好將致詞寫在手板——一種類似文臣們上朝時捧著的笏上,並教他背熟。
屆時,黨進跪拜如儀,然後,抱著手板跪在那兒,準備致詞。誰知,緊張之下,他把明明已經背熟的致詞全數忘光,跪在趙匡胤面前很長時間一言不發。最後,他突然抬起頭來,看著趙匡胤,大聲說:「臣聞上古民風淳樸,請陛下多多保重。」這兩句完全不相干的致詞一出,殿堂上的在場者無不掩口,「幾至失容」。事後,人們問他:「為什麼要說出這麼兩句來?」他回答說:「我早就看那幫措大(當時罵人窮酸的俚語)們喜歡在皇帝面前掉書袋,我也掉幾句給他們看看,讓皇帝知道知道,我也讀書來著。」(32)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約有三——」
在中國所有世代裡,只有宋太祖趙匡胤,以至高無上的開國皇帝之尊,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這樣的誓約: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三、不加農田之賦。(33)
誓約中,嚴重地警告說:子孫不得背棄上述誓言,否則是為不祥,將遭天譴。
在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這是唯一一份出自皇帝之手的、帶有人性光輝的誓約。其意圖,在於約束自己的子孫不要作惡。據說,這塊刻著誓約的石碑,置於太廟寢殿的夾室內,封閉甚嚴。新天子繼位時,朝拜完太廟,必須禮啟後,跪著默誦誓詞。屆時,只有一個不識字的內侍跟隨,其他人只能遠遠恭候。因此,除了歷任皇帝,沒有人知道誓約的內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金國人為了搜羅戰敗賠款,將帝國皇宮宮門全部打開,人們才一睹其神秘容顏。據說,該石碑高約七、八尺,闊約四尺餘。乃大宋帝國的祖宗家法,世世傳承。
想想漢高祖劉邦「不要封異姓王」之類的誓約,想想我們聽到的許多皇家「祖宗家法」,想想帝國權勢場上一闊臉就變、但凡得勢就翻臉無情、對政敵必欲斬草除根而後快的狠毒,實在令人感慨系之。
坦率說,筆者沉溺於故紙堆的時日不算短了,每日和歷史上的仁人志士、昏君奸臣、金戈鐵馬、血雨腥風之類相伴。很難有什麼激盪起伏。奇怪的是,當讀到趙匡胤的這份誓約時,竟然情不能自禁地潸然淚下。想想實在惆悵,即便是有這樣一份誓約的約束,這個朝代還是釀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冤案。而且,就在出現了這樣誓約之後的千百年漫長世代裡,中國人絕大多數時日的生活甚至還遠遠不如出現這份誓約的當時。這才是中國人真正的慘痛所在。此時後話,打住吧。以後再說。
趙匡胤的文治武功,其概要大抵如斯。
在他攻城略地之後,制定了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國的「鬱鬱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長起來的。
在那個時代,中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開始應用指南針於航海,大規模應用火藥;在那個時代,世界最繁華最發達的十大城市裡,大約至少有五個以上在中國;在那個時代,帝國汝、定、鈞、哥瓷器,從當時到現在,都是全世界的珍寶;在那個時代,只有通過中國的貿易船隊,世界才知道原來海船可以這樣造,原來航海可以不迷航;那時,世界許多國家還在刀耕火種;許多歐洲的君主從生下來以後就再也沒有洗過澡;穿上來自中國的絲綢,是他們崇高的榮耀;在那個時代,我們已經有了許多私立大學;那時,我們最大一所私立大學的學生人數就已經幾乎達到了一萬人。讓我們記住它的名字——白鹿洞書院。看看我們的教育現狀,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感到慚愧:在那個時代,曾經產生了比任何時代都多的一連串響亮名字,口口相傳一千年,直到我們今天。他們肯定還會在我們的子孫那兒繼續傳下去。他們是:寇准、包公、楊家將、狄青、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柳永、蘇東坡、司馬光、秦觀、黃庭堅、宗澤、李剛、岳飛、韓世忠、梁紅玉、李清照、陸遊、辛棄疾、文天祥、還有及時雨宋公明、打虎武松、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還有李師師,甚至還有秦檜——我們是他們的子孫,我們的身上流淌著他們的鮮血。
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是中國經濟、文化達到巔峰的時代。是中國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富裕、最發達的時代。
這就是最值得中國人驕傲,也最應該令中國人痛心的——大宋帝國。
這一切,可能都與它的開國皇帝、好漢趙匡胤的那個「臥榻」情結有關。
註釋:
(1)《宋史》卷1《太祖紀一
(2)同上
(3)《宋帝列傳》之《宋太祖》第11頁,吉林文史出版社
(4)《宋史》卷1《太祖紀一》
(5)《宋帝列傳》之《宋太祖》第37頁,吉林文史出版社
(6)《舊五代史》卷128《王樸傳》
(7)《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建隆元年
(8)《宋史》卷256《趙普傳》
(9)《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開寶六年
(10)《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建隆元年
(11)《宋史紀事本末》卷4
(12)《宋史》卷481《南漢劉氏世家》,《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建隆元年
(13)《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
(14)《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
(15)潭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遼全圖」
(16)轉引自張家駒《趙匡胤傳》,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版
(17)《新唐書》卷50《兵志》
(18)《舊五代史》卷98《安重榮傳》
(19)《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建隆元年
(20)同上
(21)上述引文見《資治通鑒》卷216唐玄宗天寶十載正月等前後各卷
(22)[奇·書·網-整.理'提.供]《宋史》卷161《職官志》
(23)見柏楊《中國人史綱》第二十四章第十一世紀
(24)《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
(25)《范太史集》卷26《論曹誦札子》,《宋史》卷162《職官志》
(26)見柏楊《中國人史綱》第二十四章第十一世紀
(27)《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3
(28)《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
(29)《新五代史》卷52《張彥澤傳》
(30)《續資治通鑒長編》卷7
(31)汪藻《浮溪集》卷1《行在越州條具時政》
(32)文瑩《玉壺清話》卷8,轉引自《宋帝列傳》之《宋太祖》,第153頁
(33)見王夫之《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