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工資都幹什麼用了?
按說孔子在魯國作過「俸粟六萬」的大官(年薪六萬斗小米,相當於省部級以上的待遇),在衛、陳等國雖無實職,但也是諸侯、達官貴人們的座上客,顧問費總不會太少吧。然孔子的確是家無餘財!魯哀公十二年,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死了,其喪禮「有棺而無槨」,已足見其生活的窘迫。魯哀公十四年,最鍾愛的學生顏回死了,孔子十分悲傷(子哭之慟),然終不能為生活貧困的顏路(顏回之父)提供點經濟幫助。那麼孔子歷年的俸祿都到哪去了呢?
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姑妄猜之:孔子的俸祿都用來辦教育了!何以見得?史傳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留下名姓者七十多人。遍觀孔門弟子,出身高門的似乎只有南宮敬叔一人。子貢應出身商家,「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是個會做生意的大款,應該不缺錢花。那麼,其他學生呢?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父子二人窮困不堪;原憲「匿於窮巷」,終生潦倒,老同學來做客也只能以破衣爛冠相見;冉耕有病無錢醫治;公冶長無罪被囚;冉雍「父為賤人」;樊遲學稼學圃,自食其力。這些記載似乎證明,孔門弟子連吃飯都成問題。
孔子是我國平民辦學第一人,所收弟子多來自社會底層,入門費僅「束脩」(幾條鹹豬肉)而已。而其周遊列國期間,身邊弟子少則十幾,多則幾十人。這些窮弟子自然構成了一個不小的消費人群:車馬費、伙食費、書本費、交際費,說不定還要繳納過橋費、占路費等等,這些費用應該主要出自孔子原本並不富裕的私囊。十四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晚年閉門修書,足以將孔子那點積蓄掏空。也正是基於其偉大的人格,眾弟子待之以父禮,為之守廬、服喪三年。
孔子死後,孔門弟子曾參、有若、子夏、子遊、子張等皆以教書育人知名,出仕為官的很少。孔子的思想經弟子傳播、發揚,不僅改變了當時的社會,也改變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