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世界驚歎的蜀中那100株搖錢樹
三星堆出土的東漢西王母彩繪搖錢樹座
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走進四川拍攝紀錄片《穿越千年搖錢樹》,將於明年春節前後在央視播出。為何選擇來四川拍攝搖錢樹?因為搖錢樹大量出土在西南地區,更因為四川的搖錢樹出土量最大、製作最精美,被考古研究者稱為「搖錢樹之鄉」。
站在「梓潼漢末搖錢樹」旁,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復專家楊小鄔不停調整著手中調色盤上各種礦物顏料的比例,準備為其著上原有的藍綠色。整整一年了,做完最後這道上色的工序,這株搖錢樹的修復就算大功告成。此時,看著即將完工的樹,他心裡有了一絲不捨。
這株搖錢樹是我省已出土的100餘株搖錢樹(包括搖錢樹樹座及搖錢樹枝葉殘片)的其中之一。這些廣泛分佈在我省彭山、三台、江油、射洪、新都、廣漢、蘆山、西昌等地的搖錢樹,雖然根據地域不同各有特點,但都成為了一項具有特徵性的地域文化符號。
[沿革]由樹崇拜到金錢崇拜
「搖錢樹,聚寶盆,日落黃金夜裝銀。」這句關於搖錢樹的民謠被人們古今相傳。說起「搖錢樹」這一稱呼的由來,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林向打開了話匣。
他說,在西南地區出土的東漢、三國、魏晉時代的磚室墓和崖墓中常常會發現一種隨葬明器——青銅樹,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這種樹古代被人們叫做「柱銖」,後來,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青銅鑄就的葉片上有各式各樣的錢幣圖像(以五銖錢、莽錢為多),聯繫到民間「搖錢樹」的傳說,遂決定把這些青銅樹稱為「搖錢樹」。「約定俗成」,林向用這四個字進行了概括。
經過多年對搖錢樹的研究,林向認為,它們的出現,緣於古人對樹的崇拜。「樹崇拜是一種舉世習見的文化現象,而巴蜀文化區的這種現象更加獨樹一幟。」在林向看來,「他們尊崇西蜀『天下之中』的『建木』與『建木之西』的『若木』,認為它們是眾神通天地的天梯與日神的棲息之所。」因此,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搖錢樹葉片上都有與各民族神話傳說相結合,並演化為社柱、樹神的透雕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以樹木為中心,適當加上一些地域特徵性:就像頭上長樹的神人;以花、珠、鳥為表徵的日神;身體如繩索般糾纏並與蛇、魚、蟲不分的龍等等。」林向說,這種「建木若木崇拜」歷夏、商、周、秦、漢以來長久不衰,只是隨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演化。「到了漢代以後,隨著人們人文觀念的提高,宗教觀念的漸漸衰退,葉片上透雕的大大小小的錢幣造型取代了之前的各種神話圖案。」林向認為,「可以說,搖錢樹反映了樹崇拜的一個階段,對神的信仰開始變成對金錢的崇拜,那個時候,人們開始認為財富、金錢高於一切。」
隨著時間的推移,搖錢樹在各個朝代所表現出來的特徵也呈現不同。「最初商代的三星堆銅樹就比較寫實地反映了古蜀國宗廟崇拜的中心,而到戰國的干海銅樹,則變成了薩滿(巫師)們使用的儀仗化了的法器。」據林向介紹,發展到秦漢時期,搖錢樹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燈具,引人追思那些給人間帶來光明的日神之樹,或注入金權主義的觀念,成為了象徵土地和金錢財富的明器。
[震撼]「東方的金枝」讓世界驚歎
據瞭解,目前四川已出土的搖錢樹在100株以上,它們的分佈以成都平原為最密集,包括整個四川盆地,占出土量的50%左右。1941年,彭山寨子山550號崖墓出土了目前四川境內年代最早的搖錢樹之一——飛羊乘神陶樹座。而我省其它出土的銅搖錢樹、座的年代一般在東漢到三國蜀漢或可晚至魏晉時期。
雖然數量眾多,但說到我省出土的搖錢樹中的「明星」,參觀過去年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展》的人都不會忘記,當時,驚艷亮相的綿陽「銅搖錢樹」被擺放在展廳最中間、最顯眼的位置,吸引了無數觀眾駐足觀看,更被中外媒體稱為「最奢華的展品」、「財富的夢想」。
回憶當時的情景,曾親身赴北京參觀展覽的林向記憶猶新。「那是一株上世紀70年代出土於綿陽的東漢搖錢樹,為國家一級文物,是至今為止四川出土的100多株搖錢樹中保存最完整、最高大、工藝最複雜的一株,由基座、樹幹、樹冠共29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總高1.98米,基座為紅陶質,樹用青銅澆鑄。」
讓林向等考古專家感到有趣的是,目前,有些出土的搖錢樹的樹葉被包上了一層金箔,變成了「金枝」,看上去閃閃發光,尤為珍貴,「西方神話故事中『金枝』的傳說在全世界家喻戶曉,現在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被包了金箔的樹葉稱為『東方的金枝』。」
「搖錢樹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物,不僅因為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含義,更因為它反映了當時人們所採用的透雕的工藝技術和分佈生產、總成製作的工藝發展方向。」省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朱小南告訴記者,搖錢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我國商品化生產的發達。
[修復]巧奪天工的傳統技藝
無論是三星堆博物館鎮館寶貝之一的青銅搖錢樹,還是在首都博物館等地四處展覽的出土於綿陽的漢代搖錢樹,在人們看到它們光彩奪目一面的背後,無不隱藏著文物修復者對這些剛出土時銹跡斑斑、零碎殘破搖錢樹的精湛修復技藝。
干了36年青銅器修復,楊小鄔掌握了不少傳統修復技藝。他告訴記者,修復一株搖錢樹,大致可以分為去銹、拼對、補缺和著色四個步驟。「要把出土時附著其上的泥土、雜物及銹跡等清除掉。」之後,對樹身進行拼對,接口拼對不上,是修復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有時,由於樹幹承重有限,在焊接後,還需要在裡面用銅管、銅皮等材料進行加固。
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焊接技術以及粘接等修復手段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有了。
據楊小鄔介紹,這種傳統的修復方法叫做低溫錫焊,焊接時的最高溫度只有200多度,不會傷害到文物。經過低溫錫焊後,再用骨膠、漆等具有黏性的粘貼劑粘牢,這樣能使修復的文物更牢固,同時還可以遮住錫焊後留下的白色小點。最後一個步驟是著色。
修復好以後的搖錢樹,其樹葉是不能長期懸掛在樹幹上的。楊小鄔說,由於搖錢樹葉子較長,枝幹無法長期承重,「博物館裡展出的搖錢樹,必須採用線吊等方式分散樹幹的承重,使葉子的重量直接作用於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