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張居正改革:為何在明朝改革會如此艱難? | 陽光歷史

 

A-A+

短暫的張居正改革:為何在明朝改革會如此艱難?

2017年09月11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25 次

《明史》中有這樣一句話形容某個時期的國情:「中外乂安,海內殷阜」。乍看應是出現在王朝早期的太平恢弘的景象,而事實上,這是描述晚明萬曆年間的一句話。是的,在明末暮氣沉沉的最後生命裡,還有過這麼一段輝煌燦爛的「迴光返照」,讓行將就木的朱明王朝又奇跡般地矍鑠了一把。可惜的是僅僅是迴光返照,並沒有起死回生,這場發生在萬曆年間曇花一現的短暫繁榮,就稱為「萬曆中興」。

萬曆年間大明得以這番「中興」,必須要歸功於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是萬曆朝初的內閣首輔大臣,同時也是前文提到的年幼登基的萬曆小皇帝學習與工作的嚴師,《明史》評價此人「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就是說他精明能幹,且城府極深——乃一代政客的必備素質。張居正正是憑著自己如此的精明和過人的才智,得到了小皇帝的敬畏和皇帝母親李太后的尊重支持,小萬曆即位後,隨著高拱的倒台罷官,雄心勃勃而強悍能幹的張居正正式登上內閣第一把手的首輔大位,因為年幼的皇帝還無法親政,作為天子之師、文官之首的他便掌控了朝廷政治中心的運作大權。針對明末國庫空虛、政治廢弛、朝政混亂的無數弊病,他,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張居正改革,簡單說來就是經濟上重新丈量土地,改善土地兼併嚴重的狀況,頒布「一條鞭法」,將賦稅和徭役合併,統一徵收銀兩,這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明末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政治上嚴格考察官員政績,辭陳用新;軍事上任用戚繼光等優秀將領,平外患固邊防,並且大力訓練軍隊,提升了不少明軍的戰鬥力。我們可以看到,這番脫胎換骨一般的診治,療效很不錯。官員隊伍更新,官僚系統升級成功,強大的CPU帶動國庫的積銀成函數增長,有錢了的大明帝國出門第一件事就是挺直腰桿,把以前欺負自己軟弱而常來門口搶剩飯的鄰居小倭一腳踹回他的蝸居。朝政又清明起來了!社會又繁榮起來了!張大人的所作所為用「力挽狂瀾」來形容絕對不過分,他將一個萎靡困頓的帝國整出了一個嶄新的輝煌時代。

然而,正當首輔大人熱火朝天地奮戰在改革第一線時,他家裡出事了。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

在當時封建傳統思想的背景下,「孝」字是一切的首位,如果官員任上父母去世,是需要回家守孝服喪三年的,這個制度自漢朝以來就有,被稱為「丁憂」,張居正按規定也必須辭去職務,回家守制。可是他走得了嗎?改革大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作為總指揮的他一旦回家丁憂三年,國家還不知道會成什麼樣子,而他好不容易奮鬥來的內閣首輔之位,繪製起的大明中興圖也很有可能付之東流,於公於私他都走不得呀!思前想後,只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也就是「丁憂」的反義詞——奪情。

顧名思義,「奪情」就是中央要剝奪你回家盡孝之情,硬要你留在朝中辦公。在宣德、成化年間曾有過奪情的先例,雖然奪情的官員受到不孝不恥的各種罵名,但至少是可以實行的。張大人懷著這樣的心思,給萬曆上了一封奏疏,態度曖昧不明,左右為難,一方面表示自己必須要辭職回家,另一方面則無比憂心「我走了你怎麼辦」的問題。張大人一提辭職,不知道是不是提前安排好的,立刻就有官員上奏建議要奪情,緊接著很多奏疏跟著上來,都是勸皇上留下張大人的。於是,萬曆的指示很快就下來了:「朕元輔受皇考付託,輔朕幼沖,朕深切倚賴,豈可一日離朕?……准過七七,不隨朝,你部裡即往諭著,不必具辭。欽此。」意思就是,朕還年幼,國家離不開你啊,你辭職回家朕的江山社稷怎麼辦?至於你的丁憂,可以過了「七七」喪日,不用來上朝,以盡孝心。嗯,就這樣。

於是,張大人「不得不」留下來繼續為帝國鞠躬盡瘁,但和前朝奪情的官員一樣,也背上了違背綱常、不敬不孝的壞名,支持他留下的有,罵他的更是大有人在。不要以為張居正官大就沒人敢罵,明代的言官,一大特長就是為了「道義」冒死上書,罵張居正算什麼,罵起皇帝來都毫不含糊!一本又一本反對的奏折送上來,位高權重的張首輔冷笑著,根據它們言辭的過分程度分別給予其主人數量不等的杖責,有一個叫鄒元標的罵張大人是禽獸,被送了一百六十大棍,拖著被打爛的屁股貶到南方受罪。這裡要提一句,到了鄒元標晚年,已是天啟即位後,看到國家腐敗凋敝一片,他才懷念起了當年「禽獸」改革時的繁榮景象,又高呼張居正的偉大,但那個時候,距離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批判,已有幾十年之久了。

張居正靠奪情留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線,繼續熱火朝天地忙著丈量土地、推行條鞭法。然而繁重的公務和他本身急躁易怒的性格,給首輔大人的身體造成了巨大壓力。萬曆十年,案牘勞形的張居正陳疾發作,臥床不起。什麼病呢?太醫診斷是「腸胃受傷,濁氣淤血,結積生塊,易生便血」,說白了估計就是腸胃炎一類的病,並且引發了痔瘡便血等症。這貌似也不是要命的大病,但改革一線宵衣旰食的張大人怎能讓這個阻礙了他的步伐呢!勇毅而敢於冒險的他令醫生給他割除病根,放到現在就是個很小的外科手術而已,但在當時,由一個望聞問切的中醫操刀上了手術台,割掉痔瘡,確實太衝動。手術應該是不太理想,因為他術後一直臥床直到去世。根據記載,我猜想他的病到了後期就沒有痔瘡那麼簡單了,應該是腸病最嚴重,現在也有猜測是十二指腸癌之類的重症,多病齊發而要了命。

嗚呼!一代名相隕落,大明之哀!

在當時封建傳統思想的背景下,「孝」字是一切的首位,如果官員任上父母去世,是需要回家守孝服喪三年的,這個制度自漢朝以來就有,被稱為「丁憂」,張居正按規定也必須辭去職務,回家守制。可是他走得了嗎?改革大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作為總指揮的他一旦回家丁憂三年,國家還不知道會成什麼樣子,而他好不容易奮鬥來的內閣首輔之位,繪製起的大明中興圖也很有可能付之東流,於公於私他都走不得呀!思前想後,只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也就是「丁憂」的反義詞——奪情。

顧名思義,「奪情」就是中央要剝奪你回家盡孝之情,硬要你留在朝中辦公。在宣德、成化年間曾有過奪情的先例,雖然奪情的官員受到不孝不恥的各種罵名,但至少是可以實行的。張大人懷著這樣的心思,給萬曆上了一封奏疏,態度曖昧不明,左右為難,一方面表示自己必須要辭職回家,另一方面則無比憂心「我走了你怎麼辦」的問題。張大人一提辭職,不知道是不是提前安排好的,立刻就有官員上奏建議要奪情,緊接著很多奏疏跟著上來,都是勸皇上留下張大人的。於是,萬曆的指示很快就下來了:「朕元輔受皇考付託,輔朕幼沖,朕深切倚賴,豈可一日離朕?……准過七七,不隨朝,你部裡即往諭著,不必具辭。欽此。」意思就是,朕還年幼,國家離不開你啊,你辭職回家朕的江山社稷怎麼辦?至於你的丁憂,可以過了「七七」喪日,不用來上朝,以盡孝心。嗯,就這樣。

於是,張大人「不得不」留下來繼續為帝國鞠躬盡瘁,但和前朝奪情的官員一樣,也背上了違背綱常、不敬不孝的壞名,支持他留下的有,罵他的更是大有人在。不要以為張居正官大就沒人敢罵,明代的言官,一大特長就是為了「道義」冒死上書,罵張居正算什麼,罵起皇帝來都毫不含糊!一本又一本反對的奏折送上來,位高權重的張首輔冷笑著,根據它們言辭的過分程度分別給予其主人數量不等的杖責,有一個叫鄒元標的罵張大人是禽獸,被送了一百六十大棍,拖著被打爛的屁股貶到南方受罪。這裡要提一句,到了鄒元標晚年,已是天啟即位後,看到國家腐敗凋敝一片,他才懷念起了當年「禽獸」改革時的繁榮景象,又高呼張居正的偉大,但那個時候,距離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批判,已有幾十年之久了。

張居正靠奪情留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線,繼續熱火朝天地忙著丈量土地、推行條鞭法。然而繁重的公務和他本身急躁易怒的性格,給首輔大人的身體造成了巨大壓力。萬曆十年,案牘勞形的張居正陳疾發作,臥床不起。什麼病呢?太醫診斷是「腸胃受傷,濁氣淤血,結積生塊,易生便血」,說白了估計就是腸胃炎一類的病,並且引發了痔瘡便血等症。這貌似也不是要命的大病,但改革一線宵衣旰食的張大人怎能讓這個阻礙了他的步伐呢!勇毅而敢於冒險的他令醫生給他割除病根,放到現在就是個很小的外科手術而已,但在當時,由一個望聞問切的中醫操刀上了手術台,割掉痔瘡,確實太衝動。手術應該是不太理想,因為他術後一直臥床直到去世。根據記載,我猜想他的病到了後期就沒有痔瘡那麼簡單了,應該是腸病最嚴重,現在也有猜測是十二指腸癌之類的重症,多病齊發而要了命。

嗚呼!一代名相隕落,大明之哀!

作為一個改革家,一個脾氣暴躁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不可避免地結下了很多仇,他活著人們多少都忌憚這第一宰相,現在他死了,無數怨恨開始瘋狂清算,舉國上下揭發的奏折雪片一樣飛向大權眼看著收回的萬曆。反攻是從張居正的盟友——萬曆的監督太監馮保開始的,揭發的奏本指出馮保貪污受賄、欺君罔上等十二條罪名,罪罪當誅。進而扯出張居正的各種小辮子。其實也怪張居正為人不夠居正,修齊治平的同時還不忘興致勃勃地貪污納賄,雖然貪污比馮保要少得多,但也是不容小覷的數目,加上之前「奪情」的軟肋,張居正在滿朝大臣的筆伐口誅中從萬民敬仰的救國宰相,一下成了罪惡深重的亂臣賊子,而這並不是最關鍵的,惹了一群人而已嘛!最可怕的是,他還惹了一個人。

這個人是萬曆。

我們好像好久沒有顧及這位小皇帝了,他在我們講張居正紅火改革的時候已經悄悄長大了,我們忽略了倒不要緊,可張居正也忽略了,他的皇帝學生已經走出幼年,進入到一個新年齡——「青春期」,按照科學的教育方法,這個年齡的孩子最容易叛逆,要需要鼓勵和溝通,張老師顯然沒學過師範,沒考過「中學生心理教育」,仍舊以嚴厲約束的方式管教萬曆。最出名的是在一次「日講」課上,這個課翰林院學士和內閣學士也是要在場參加的,少年萬曆在講官的引領下讀論語,有一句「色勃如也」的「勃」字,這個字應讀入聲,而萬曆讀成了「悖」,這時有個嚴厲的聲音破空響起:「當做『勃』」!敢這樣大庭廣眾斥責皇帝的,非張老師莫屬,雖然老師批評學生的錯誤是應該的吧,但這也太不給人面子了,眾目睽睽之下,人家還是一國之君吶,在臣子面前如此丟臉,萬曆肯定心存羞憤。而這也只是其中一件事而已,說明張居正已然把訓斥皇帝當成習慣,這在青春期逆反的小皇帝心裡,不能說不留下陰影。何況萬曆是誰?腹黑老道嘉靖皇帝之孫,基因裡就很狡猾,貴為天子的他心裡恨了誰,早晚會討回來。

《明史》說萬曆對張居正和馮保的收拾是早醞釀好的,其實我覺得倒並不至於,萬曆雖然對他的教育集團有意見,但大明江山的興盛一直是張居正鞠躬盡瘁支持的,他一死萬曆難免心慌複雜。不過肯定的一點是,萬曆這廝絕對是個腹黑的主,有記載說一次張居正腹痛難忍,萬曆親手給老師做了一碗辣面,勸其以辣攻毒。這是表揚萬曆尊師懂事的例子,我卻相當懷疑這孩子的動機,上文也推斷過張居正有腸炎之類的病,又引起了痔瘡,腸炎痔瘡吃辣椒以毒攻毒,個人認為萬曆是故意的!他在背後肯定是認真考慮過扳倒老師的各種方案步驟。

在朝野紛雜的吵嚷背景下,本就對折磨束縛自己的張老師懷恨在心的萬曆在各種彈劾聲中下令查抄張居正家,張居正一家下場十分悲慘,在查抄隊伍來之前,府邸就被當地官員所封,全家上下十幾口人被餓死,長子自盡,慘不忍睹。連已經西去了的他都差點被開棺戮屍,他嘔心瀝血培養的皇帝學生,最後送給他的是這樣的一番定義:「鉗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念其效勞有年,免於斮棺戮屍。」改革大部分措施也逐漸被廢殆,張大人一生的心血、這一場可能會拯救大明社稷的「萬曆中興」啊,讓我想起來一首歌:「全都是泡沫~~雖然一下花火…」

直到四十年後,時間證明了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對大明王朝具有怎樣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為他喊冤平反的人才重新回憶起這位被抄家痛罵的改革家無法磨滅的功績,重新給他合理客觀的評價。就像海瑞對他的概括:「工於謀國,拙於謀身。」這個說法恰如其分,論起才幹能力以及對社稷國家的貢獻,張居正功過千秋,但若看到他為人處事的細節,過失就大了。不僅因為他辦事力度太大,操之過急,每一場改革的艱難,不是光有領導人的能幹就可以成功的,歷史告訴我們,它的進步受太多方面制約,如履薄冰,萬分不易。

人生,其實用不了太多的大道理,起作用的卻是一些小哲學。

張居正只看到了大方面的成敗對誤,殊不知鐵腕的力量震得住一時卻在群眾中埋下了毀滅未來的定時炸彈,更重要的是,一心投在工作上的首輔大人難免忽略了「位置」的重要性,他功高蓋主、武斷強勢,就算他權傾朝野,貴為天子之師,也只是朱氏集團的僱員而已,他忘我地將皇帝學生的權威拋在腦後,雖然懷著一顆耿耿丹心為朱明社稷操勞了一生,卻在死後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萬曆的孫子輩上來才獲平反。那時候,他一心想拯救的明王朝,也是差點給他開棺戮屍的明王朝,已經馬上就要斷氣了,張居正若地下有知,不知是該冷笑還是該悲傷呢。

呵呵。這也是為人不易之處啊,你有了過人的能力膽識,卻因為沒注意到自身修養、做人哲學,也會不慎側翻,千萬不要忽略個人和身邊的重要性,指點江山做大事之外,盡量少地留給反對你的人致命把柄,這是張居正的教訓、為人的巧妙,卻也是人生的難題。

在張居正被抄之前,皇帝的實時監控——太監馮保已被放逐南京,罪名主要是貪污納賄,這傢伙被抄出百萬金銀,無數瑰寶,是張居正家的十倍之多,萬曆念及舊情把他扔到南京做了個閒職,慢慢終老。沒有了配合同志的李太后只能任由兒子收回大權,自己退居後宮,對他反攻之舉毫無辦法——兒大了管不住了啊!

現在讓我們回到這件事的中心,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上來——萬曆。萬曆在張居正改革從頭至尾的過程中都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表現,似乎就是在官員們的操縱建議中完成對事情的處理的。但事實上,這就是他最特別最可怕的地方,看上去平靜,暗中卻用力使得事情朝他希望的方向發展。

母親、馮保和張居正對他的束縛,無疑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陰影,待其成長到十幾歲走向成熟實際還很青澀的階段,對自主、獨立的渴望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的內心強烈地自我暗示,我本是一國之君,可我為什麼沒有獨斷的權威。但想歸想,被約束慣了的萬曆還不敢直接頂撞老師甚至母親,傳統聖哲之道的長年教誨熏陶也讓他養成溫良恭儉讓的作風,憤憤不平的同時,只是在忍讓守禮的外表下,萌芽了一顆陰暗的種子。這種子伴隨了他一輩子,成為他清算他的教育團隊,以及後來許多事件錯誤處理的根源,在他本就老成精明的心中植下更深的溝壑,這顆種子,就是萬曆不能忽視的嚴重的性格缺陷:自私、貪婪、散漫。他越表現得大智若愚、不動聲色,越有著明白不過的計較,他的精明在那顆陰暗種子的導航下很可能帶給他的統治南轅北轍的效果。

就拿這一場「萬曆中興「來看,他對於張居正等人的不滿,殃及到了改革上,使得改革功績隨著對張大人的查抄逐步灰飛煙滅。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戰國時期同樣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重用商鞅的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因為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與商鞅有過怨仇,同時也忌憚他權重仇多,將他車裂處死,而最關鍵的是,惠文王雖因恨殺了商鞅,卻完整地保留、維持了他變法的內容,使秦國繼續強大,最終統一天下。相似的歷史情境,萬曆小哥則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否定了恩師不說,壓根沒有珍惜這千古難求的名臣傾盡全力給他創造的宏偉大業,他的自私散漫在其深重心機的輔助下,讓明王朝與一個重生的機會擦肩而過。

由此可見,萬曆雖然有了治平的聰明,但在成熟的過程中並沒有培養出一個帝王長遠沉穩的胸懷大略,他只記住了三角教育團對他的壓力,忍耐中把心思都花在怎樣衝破藩籬上了。這最終影響了他整個四十八年的統治生涯,以及他整個人的成型。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