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發跡前辭職13次 發跡後兼職多達50餘個 | 陽光歷史

 

A-A+

蔣介石發跡前辭職13次 發跡後兼職多達50餘個

2017年04月01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82 次

  導讀:蔣介石這個人很有趣,他有令人吃驚的「兩多」:一是發跡前的辭職多,二是發跡後的兼職多。此「兩多」,皆為當時之冠。

  蔣介石早期追隨孫中山時,得到的多為參謀長、參軍一類不掌握實際權力的職務。在孫中山的安排下,蔣介石先後擔任過居正的參謀長,孫中山總統府參軍,陳炯明的作戰科主任,許崇智的參謀長,孫中山大元帥行營參謀長等職。

  1918年3月,蔣介石任陳炯明的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1918年7月,蔣介石覺得前途不大,就向陳炯明提出辭職,陳炯明竭力挽留,向蔣介石表示「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一人」。陳炯明沒看錯人,最後他果真敗於他甚為看重的蔣介石之手。

  1918年秋,蔣介石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他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

  1922年4月,陳炯明準備叛變,向孫中山辭粵軍總司令和廣東省長之職。孫中山照準。與陳炯明私交甚好的蔣介石不知陳意,還去找孫中山為陳炯明說情。當然這個情無法說成,蔣介石一氣之下便也辭職。在回滬船上還「義薄雲天」地給陳炯明寫信:「中正與吾公共同患難,已非一日,千里咫尺,聲氣相通。」

  可陳炯明與孫中山公開叫板後,蔣介石立即與陳劃清界限不共戴天,堅定地站到孫中山一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四十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介石專門寫了《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孫中山在此書的序言中寫道:「介石赴難來粵入艦,日侍余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余及海軍將士共生死。」

  但令孫中山頭痛不已的是,蔣介石脾氣暴躁,心高氣傲,動輒辭職不幹,常常是未獲批准就拂袖而去,誰去電報也召他不回。諸如:

  1922年10月,孫中山任蔣為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即許崇智的參謀長。但不到兩個月,蔣介石便以「軍事無進展」為由離職歸家,孫中山派廖仲愷持其手諭都未能挽留住去意甚堅的他。

蔣介石年輕照片

  1923年6月,孫中山命蔣為大元帥行營參謀長。蔣到任不滿一月,又以不受「傾軋之禍」為由,辭職返回溪口老家,靜觀事態發展。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委派蔣為黃埔軍校籌備委員長;剛一個月,蔣就以「經費無著落」為由辭去了籌備委員長之職。其實際原因是,他想到孫中山只是委任他為軍校籌備委員長,並沒有明確宣佈他即為軍校校長,同時參與籌建的人中,有好幾位功高資深的,叫誰當校長還很難說。他一氣之下,於1924年2月21日留書請辭,連照面都不打便「拂然而行」。

  可陳炯明與孫中山公開叫板後,蔣介石立即與陳劃清界限不共戴天,堅定地站到孫中山一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四十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蔣介石專門寫了《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孫中山在此書的序言中寫道:「介石赴難來粵入艦,日侍余側,而籌策多中,樂與余及海軍將士共生死。」

  但令孫中山頭痛不已的是,蔣介石脾氣暴躁,心高氣傲,動輒辭職不幹,常常是未獲批准就拂袖而去,誰去電報也召他不回。諸如:

  1922年10月,孫中山任蔣為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即許崇智的參謀長。但不到兩個月,蔣介石便以「軍事無進展」為由離職歸家,孫中山派廖仲愷持其手諭都未能挽留住去意甚堅的他。

蔣介石年輕照片

  1923年6月,孫中山命蔣為大元帥行營參謀長。蔣到任不滿一月,又以不受「傾軋之禍」為由,辭職返回溪口老家,靜觀事態發展。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委派蔣為黃埔軍校籌備委員長;剛一個月,蔣就以「經費無著落」為由辭去了籌備委員長之職。其實際原因是,他想到孫中山只是委任他為軍校籌備委員長,並沒有明確宣佈他即為軍校校長,同時參與籌建的人中,有好幾位功高資深的,叫誰當校長還很難說。他一氣之下,於1924年2月21日留書請辭,連照面都不打便「拂然而行」。

  孫中山看了中央執行委員會轉來蔣介石的辭呈,便提筆在蔣的辭呈上批了這樣的幾句話:「該委員長務須任勞任怨,勉為其難,從窮苦中去奮鬥,百折不回,以貫徹革命黨犧牲之主張。所請辭職,礙難照準。」

  據考證,自1918年7月辭去陳炯明的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至1924年2月辭黃埔軍校籌備委員長,短短的五年多,蔣介石先後辭而復職、職而又辭竟達十三次之多。

  執掌國民黨黨政軍最高權力後,蔣介石再創一項歷史紀錄,其兼任職務之多,堪稱舉世無雙。

  蔣介石大量兼職始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蔣介石擔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國民黨總裁兩職。1939年,汪精衛投靠日本,當上南京偽政權頭子。汪走後,蔣接任汪原來擔任的行政院長、國民參政會議長等職,集黨務、行政、軍事、議會四權於一身。抗戰八年間,蔣介石兼職與日俱增,據初步考證統計,先後擔任五十多個職務。

  其時,蔣介石給人的印象是:大權獨攬,小權亦不放過。每逢重大戰役,他都要越級指揮至團、營,各級將領往往形同虛設。而且,蔣介石兼職之廣,令人瞠目結舌。除陸、海、空三軍統帥之外,還兼有中央農民銀行理事長、新生活運動委員會董事長等職,同時還出任童子軍總司令、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中國童子軍總會會長、中國滑翔總會會長、留日同學會會長、中華復興總社社長、勵志社社長。

  蔣介石不愧是黃埔軍校校長出身,他特別愛兼任各種校長,如兼任中央大學校長、中央政校校長、中央青年幹部學校校長、中央警官學校校長。他兼任的軍事學校校長多達二十多個,包括陸軍、航空、防空、化學兵、機械兵、通訊兵、憲兵等專業,一律由蔣擔任校長,另設教育長主持日常工作。

  對蔣介石如此熱衷兼職,他手下的文武官員均趨炎附勢,有的甚至無恥地勸進以討好老蔣。只有一人卓爾不群,發出不同的聲音,堅決反對蔣介石兼職過多,這個人就是以敢於直言著稱的張治中。

  抗戰時,張治中任蔣介石侍從室第一處主任。他想方設法使蔣減少兼職,以提高工作效率。張治中到任不久,原四川省政府主席王纘緒因諸多劣跡被地方實力派驅逐下台,蔣介石想自己兼任此職,張治中力陳兼職之弊。蔣不聽,並且表示他不兼職就沒有人能勝任。張治中笑道:「委員長手下不乏將相之才,怎麼會沒有可用之人呢?再說,委員長兼了省政府主席就是首當其衝,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就有損威信。而且委員長在數百里之外遙領主席頭銜,遇到事情,難以瞭解詳情,難免失誤。」蔣介石聽不進張治中的話,厚著臉皮兼任了這個職務,但到成都兩次,見識了地方勢力的手段後,發現他們一致排外,很難對付,遂有了退卻之意。他才將四川省主席辭去,由張群接替了這一職務。

  過了些日子,蔣介石準備改組行政院,為行政院長人選而躊躇不決。於是蔣介石請來張治中和其他軍政要員陳誠、熊式輝等徵求大家的意見。眾人知道事關重大,都不敢輕言。沉默良久,蔣介石順水推舟地說:「如果沒有人做,只好我來兼了。」張治中見蔣介石又要兼任,只好發言說:「現在做行政院長的一打半打都能找出來,不知您以什麼標準來衡量說是沒有人能做?」蔣介石聽了,笑道:「有那麼多的人能擔任行政院長嗎?」最後仍兼任了行政院長,還委任他的連襟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長,負責實際工作。

  滇緬公路打通以後,需要在國民政府軍委會下設置一個運輸管制局來管理,在組設機構的簽呈上請示局長人選時,蔣介石又批了「自兼」二字。張治中認為,最高統帥兼交通運輸管制局局長太不成體統,建議讓參謀總長何應欽兼任。蔣介石勉強同意了,但何應欽怕因此得罪了蔣介石,不敢就任。張治中親自前往見何直言道:「您如果不願兼,委員長就要自兼,這樣不成體統。請您勉為其難,為領袖分勞分憂。」何應欽無言以對,這才同意兼任。幸虧有張治中這麼個敢於在太歲頭上動土的人,否則,真不知蔣介石的兼職還得增加多少。

  抗戰開始後蔣介石總共兼職多少,恐怕連他本人也說不清,因為實在太多了。

  本文摘自《民國大腕》,劉繼興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