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藩王作亂:為何只有燕王朱棣永流傳? | 陽光歷史

 

A-A+

明朝三大藩王作亂:為何只有燕王朱棣永流傳?

2016年11月24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324 次

  藩王自古有之,源於封建制度,所謂封建,即是分封建制,自古有之,至周朝蔚為大觀。經歷了西周的春秋和戰國,諸侯做大,滅了周朝,繼而秦統一了中國,實行郡縣制度,後來的王朝也多有採用分封制度,但都免不了藩王作亂如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等,隋朝至元朝沒有了藩王的問題,但是藩鎮割據等問題也凸顯。

  到了明朝,明太祖推崇周禮,並鑒於歷代功臣、外戚、宦官干政的教訓,試圖通過加強分封來鞏固皇權,洪武二年定「封建諸王之制」,洪武三年四月分封秦、晉、燕、吳、楚等十國,強調:「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此「為久安長治之計」。雖然朱元璋也防止藩王作亂,申明諸王「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但是藩王只要出現,由於跟皇帝的天然血緣關係,造反毫無壓力。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明朝的藩王作亂。

  1、靖難之役:朱棣永流傳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定先易後難之策,從勢力較小的藩王下手,再集中力量對付勢力較大的藩王。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殊不知這樣打草驚蛇,引起了燕王和寧王的防備,當然建文帝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準備剷除朱棣,於是燕王聯合諸王反,而燕王所打旗號恰是漢初七國之亂的「清君側」,也是朱元璋所規定的祖制,即諸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靖難」之權(明太祖為避免權臣擅政而制定)。雙方展開戰爭,打了四年,燕王朱棣打敗建文帝,奪權成功,即皇帝位,為永樂帝。此次奪權在歷史上甚為出名,影響頗大。明朝的三次藩王作亂中,只有朱棣的靖難之役成功,從此皇帝落入朱棣一脈手中。

  2、朱高煦叛亂:最作死的皇叔

  由於朱高煦叛亂沒有成功,所以不能叫役,只能是叛亂了,燕王靖難,燕王帶兵時,高煦經常隨軍左右,尤其是在某些關鍵戰役中立有大功,為燕王所倚重,燕王曾與其說:世子(即朱高熾)多病,你好好幹。這句話令高煦心動。高煦自恃有功,周圍也有一幫人為其出謀劃策,幾次陰謀離間燕王與世子關係。但是,世子朱高熾非等閒之輩,燕王出征,令其留守監國,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燕王無後顧之憂。朱棣即位後,一些大臣鼓動成祖改立太子,成祖亦曾動心,但考慮到世子乃朱元璋所立,一旦改立,勢必驚動朝野;另外也違背嫡長子繼承製;還有就是建文元年出生的朱高熾兒子朱瞻基極為成祖所喜愛,生前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傳之祖孫,永世其昌」,出生後,成祖見孫子「兒英氣溢面,符吾夢也」。而高煦雖有軍功,但過失亦多。太子遂定朱高熾。其後,高煦屢不就國,多次改封,最後封於山東樂安州。永樂二十二年,成祖病崩於北征途中榆木川,皇太子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仁宗當了10個月皇帝,於洪熙元年5月病崩,,太孫朱瞻基即位,改明年年號為宣德。

  話說高煦在樂安州,聞成祖崩,即已蠢蠢欲動,但當時沒有下手機會,10個月後,仁宗又崩,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奔喪,即陰謀從路上伏擊,因倉促而未能得逞。宣宗對高煦如同其父對高煦,仁到義到,但高煦仍沒收斂,於宣德元年8月起兵反叛,一如其父故技,打「靖難」之名。宣宗召群臣應對,有提議派陽武侯薛祿前往征討,而大臣楊榮則主張宣宗親征,夏元吉也表示贊同,宣宗定奪,率三大營五軍將士親征高煦。宣宗一面派人到樂安城宣詔,曉以利害,令其投降;一面大軍直抵樂安城下,重重圍困。高煦被迫出城向宣宗請罪。高煦之亂遂平。宣宗對待皇叔很好,沒有殺他,但是朱高煦還是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在朱瞻基來看他的時候竟然使用掃堂腿把朱瞻基絆倒,朱瞻基便命人把大缸扣在朱高煦頭上,你說這個時候了朱高煦該消停了,他不,他舉著缸到處跑,朱瞻基忍無可忍,最後用火燒死了朱高煦。

  3、宸濠之亂:成就未帶過兵的王守仁

  說起宸濠之亂,可能很少人知道,但是說起 寧王,想必很多人知道,《唐伯虎點秋香》曾提到過寧王作亂,說的就是他,寧王作亂,其實命裡該有一次,當初燕王造反時,聯合寧王,曾經許諾寧王事成之後平分天下,結果等來的卻是內遷到南昌,或許寧王的後代也是想折騰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到半壁江山。正德十四年,武帝朱厚照西巡歸來後,又欲下江南,並周遊天下,為了諫阻南巡,惹起一場朝臣大請願。於是,懷有野心的寧王朱宸濠借口武宗荒淫無道,是年六月十四日興兵,殺巡撫孫燧、江西按察副使許逵,革正德年號。以李士實、劉養正為左、右丞相,以王綸為兵部尚書,集眾號稱十萬,並發檄各地,指斥朝廷。七月初,又以其部將守南昌,自率舟師蔽江東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帥舟師下江,攻安慶,欲取南京。

   汀贛巡撫、僉都御史王守仁聞變,舉兵勤王,會齊各地軍兵,於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聞訊,回救南昌,二十四日與王守仁軍相遇於南昌東北的黃家渡,叛軍敗退八字垴。二十六日 ,明軍以火攻,宸濠大敗 ,將士焚溺而死者3萬餘人 ,宸濠與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實、劉養正、王綸等皆被擒 。後來還上演了明武宗要親自捉拿寧王,但是因故作罷。縱觀明朝的三次作亂,只有燕王成功,成為永流傳的皇帝,後面兩次作亂都影響不大,這也是歷代皇帝削藩的結果。第三次之所以動靜不小,反映了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國力中衰,一旦內憂外患,君主出現過失,往往有突發事件發生,有一定的偶發性;而王守仁力挽狂瀾的出色表現,也反映明朝前期養士的遺澤猶在,雖歷險境,國仍粗安。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