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奈號事件:南京大屠殺前夕長江上的「珍珠港事件」 | 陽光歷史

 

A-A+

帕奈號事件:南京大屠殺前夕長江上的「珍珠港事件」

2016年08月08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87 次

  1937年12月12日,就在日軍攻陷南京城進行大屠殺的前一天,將位於南京長江水域上遊27公里處的美軍「帕奈號」炮艦和附近三艘載有美國僑民的商船擊沉,這是美日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的第一次軍事衝突,史稱為帕奈號事件。

  相比於第二天發生在南京城內震驚世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來說,帕奈號被擊沉,兩名水兵死亡,十一名重傷,一個僑民死亡的悲劇在二戰的編史中很難被發現。然而從長遠對整個二戰泛太平洋戰區的格局影響來看,尤其是對中國艱難的八年抗戰的命運來看,起到重大影響。

  諸多線索都表明,日本極大可能是借由此事,挑戰正處於孤立主義外交政策壓力下的羅斯福政府,試探下美國的膽量。儘管事件很快由日本的迅速「道歉」和美國的克制而平息,但美國人從此開始厭惡日本軍國主義的猙獰面貌,日美關係也開始緊張並惡化下去。與此同時也讓美國人開始關注到中國的悲慘處境,從而改變了美國東方政策,從道義上的支持轉而不顧德意日三國同盟的威脅,人財物上全面支持中國抗日,拉進了中美二國之間的距離。

  帕奈號事件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事關國家尊嚴和安全受到挑戰的時候,美國藉機逐步擺脫了孤立主義的羈絆,並讓深陷第二任期國內諸多麻煩中的羅斯福政府機緣巧合的轉移了國內矛盾,有了喘息的機會。

  也許是因為連任總統的選戰勝得太容易了,羅斯福在第二任期初期錯誤判斷了國內經濟和政治形勢。最高法院改組失敗,保守派的南部民主黨也開始反對由民主黨提名的總統,加上1937年達到了10年來罷工浪潮的頂端,而羅斯福選擇站在了工會一邊,還有總統不聽凱恩斯增加赤字加大投資拉動經濟的建議,固執的堅守預算平衡,導致1937年下半年的經濟二次探底。

  政治和經濟上的壓力讓羅斯福備受打擊之外,謠言的中傷更讓他出離憤怒,最離譜的一個謠言流行於中上階層俱樂部,說羅斯福從濫交的老婆身上感染淋病瀕臨死亡,他死後,他老婆就想把國家交給蘇聯人管,她也將去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學習房中術。

  越來越多的政商富人還是憎恨羅斯福,也許只有外患才能轉移國內矛盾,而就在此時,帕奈號軍艦被日本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偷襲轟炸了一個多小時,直至炸沉。四年後也是12月的一天,日本以同樣的伎倆實施了對美國海軍的更大規模的偷襲轟炸襲擊,就是珍珠港事件。所以後人回憶起沉澱在歷史中的「帕奈號事件」時又稱之為發生在長江上的「珍珠港事件」。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