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四次玄武門之變:四次玄武門兵變都是為什麼
李唐皇朝有國近300年。讀與之有關的史籍(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唐紀》等),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高祖開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發生了四次宮廷政變,而這四次政變卻都牽涉到當時的皇宮城牆的北面正門——玄武門。
第一次玄武門之變
第一次政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間皇位繼承權之爭的總爆發。世民和建成、元吉同為高祖原配竇皇后所生,建成為長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世民先參與策劃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後,在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為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後,便立建成為皇太子。而由於李世民能征慣戰,智勇兼備,已成為唐軍事實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並兼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還詔令在秦王府中設置官屬。
世民自恃才能和顯功,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禮遇甚隆,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謀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討,逐漸在天策府中網羅了不少勇將猛士。
擁有了如此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世民的周圍自然形成了當時政壇上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建成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確保未來皇位的繼承,就聯合因同樣有政治野心而對世民不滿的齊王元吉,採取曲意聯絡唐高祖的妃嬪以為內助、加強自己的軍力、收買世民的部下等策略來強化自己並削弱世民的勢力,甚至發展到在召世民飲酒時在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後官妃嬪更是常常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使高祖漸漸對世民產生了猜疑,局勢對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屬憂懼萬分,遂定計發動政變。六月四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經玄武門入皇宮,埋伏在臨湖殿附近,突然射殺了準備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後聲稱「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並派親信「宿衛」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實。
三天後,高祖立世民為皇太子,詔令軍國庶事一切委太子處決。八月,高祖傳位於太子世民,自稱太上皇。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這就是史稱的「玄武門之變」。第一次玄武門之變,表面上看是四個參與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齊王,但實際上背後的矛盾只有一個,那就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儲君之爭。而作為皇帝和父親的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前後都持消極態度,齊王李元吉則站在太子一邊。
由於矛盾只有一條線,所以當李世民閃電般的同時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這個矛盾就解開了,李唐王朝未來的繼承者注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權,否則繼續與李世民為敵已經毫無利益可言了,不僅是原先的太子成員,就是一心忠於李淵的人,也沒必要得罪未來的主子。
說起來也好笑,玄武門之變中,傷亡最慘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東宮和齊王府,而是駐守玄武門的屯營。太子和齊王遇襲身亡後,馮立和謝叔方分別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護兵趕往玄武門營救,結果執掌屯營兵的雲麾將軍敬君弘與中郎將呂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結的情況下倉促出戰,被打得一敗塗地,等大隊屯營兵趕來時,發現敬、呂二位主將已雙雙戰死。
最令人奇怪的是,時至今日,後人也沒有搞清敬、呂二人為何參戰。有人猜測他們早已為秦王所收買,不過如果他們事先得到消息的話,又怎會倉促出戰以至兵敗身死?敬、呂二人死後,形勢一度危急,此時尉遲恭割下太子和齊王的首級示眾,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士們見狀散去,企圖進攻秦王府的薛萬徹部在接到李淵聖旨後也完全潰散。
李世民趁勢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殺死,徹底消滅了競爭對手。至此,李世民已然是萬眾歸心,從第二天開始,原先太子身邊的有識之士相繼歸降。武將中,在玄武門之變中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衛士奮戰的馮立、謝叔方和薛萬徹等人,兵敗後一度逃亡,不久陸續回來請罪,李世民一一赦免,並封以高官厚祿。除了薛萬徹晚節不保,因為謀反被高宗所殺外,其餘二人後來都被視為忠義之楷模。
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終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崗軍,兵敗後歸唐,後被竇建德俘虜,又降了竇建德,竇建德兵敗後重新歸唐,成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後又歸了李世民,算起來,他已經換第五個主人了。按說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轉投李世民應該很說明問題,類似他這樣識時務的人很多。總之,轉眼間太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參戰人數,其實討論這個意義不大,因為無論怎麼算,秦王府的軍事實力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李世民肯定是收買了玄武門的守將,不過究竟收買的是誰,目前還無定論。並且收買的原因是為了他的特種小分隊能夠順利潛入進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門的守軍與東宮和太子的將士戰鬥。事實證明,屯營兵根本不堪一擊。另外從「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這句話來看,敬君弘和呂世衡事先根本沒有準備,連兵馬還沒有集結起來就倉促出擊了。最終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頭顱以及隨後來到的李淵的聖旨,而這些都應主要歸功於特種小分隊的斬首行動。
第二次玄武門之變
第二次政變發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時武則天稱帝已經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對她的「武周革命」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社稷的官員,在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的率領下趁機起事。張、崔與左羽林衛將軍敬暉等帶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佔領玄武門,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後一同闖入皇宮,直至武則天所寢的迎仙宮,斬殺了武則天寵任的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
第三次玄武門之變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中宗李顯復位後昏弱無能,而皇后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韋後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很不喜歡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並縱容其子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和子婦安樂公主時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為奴。崇訓還教公主去對中宗請求廢黜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重俊終於忍無可忍,於景龍元年七月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假稱奉詔,率左羽林和千騎兵三百餘人衝入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邸,殺了三思和崇訓,隨即又發兵包圍了皇宮,索要韋後和安樂公主。韋後聞變,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調兵鎮壓。重俊率軍攻到玄武門前,中宗對軍士宣佈重俊謀反,於是軍士倒戈,殺了李多祚等,重俊的黨羽立時潰散,政變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終南山,被追獲殺害。
由於矛盾只有一條線,所以當李世民閃電般的同時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這個矛盾就解開了,李唐王朝未來的繼承者注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權,否則繼續與李世民為敵已經毫無利益可言了,不僅是原先的太子成員,就是一心忠於李淵的人,也沒必要得罪未來的主子。
說起來也好笑,玄武門之變中,傷亡最慘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東宮和齊王府,而是駐守玄武門的屯營。太子和齊王遇襲身亡後,馮立和謝叔方分別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護兵趕往玄武門營救,結果執掌屯營兵的雲麾將軍敬君弘與中郎將呂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結的情況下倉促出戰,被打得一敗塗地,等大隊屯營兵趕來時,發現敬、呂二位主將已雙雙戰死。
最令人奇怪的是,時至今日,後人也沒有搞清敬、呂二人為何參戰。有人猜測他們早已為秦王所收買,不過如果他們事先得到消息的話,又怎會倉促出戰以至兵敗身死?敬、呂二人死後,形勢一度危急,此時尉遲恭割下太子和齊王的首級示眾,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士們見狀散去,企圖進攻秦王府的薛萬徹部在接到李淵聖旨後也完全潰散。
李世民趁勢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殺死,徹底消滅了競爭對手。至此,李世民已然是萬眾歸心,從第二天開始,原先太子身邊的有識之士相繼歸降。武將中,在玄武門之變中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衛士奮戰的馮立、謝叔方和薛萬徹等人,兵敗後一度逃亡,不久陸續回來請罪,李世民一一赦免,並封以高官厚祿。除了薛萬徹晚節不保,因為謀反被高宗所殺外,其餘二人後來都被視為忠義之楷模。
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終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崗軍,兵敗後歸唐,後被竇建德俘虜,又降了竇建德,竇建德兵敗後重新歸唐,成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後又歸了李世民,算起來,他已經換第五個主人了。按說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轉投李世民應該很說明問題,類似他這樣識時務的人很多。總之,轉眼間太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參戰人數,其實討論這個意義不大,因為無論怎麼算,秦王府的軍事實力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李世民肯定是收買了玄武門的守將,不過究竟收買的是誰,目前還無定論。並且收買的原因是為了他的特種小分隊能夠順利潛入進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門的守軍與東宮和太子的將士戰鬥。事實證明,屯營兵根本不堪一擊。另外從「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這句話來看,敬君弘和呂世衡事先根本沒有準備,連兵馬還沒有集結起來就倉促出擊了。最終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頭顱以及隨後來到的李淵的聖旨,而這些都應主要歸功於特種小分隊的斬首行動。
第二次玄武門之變
第二次政變發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時武則天稱帝已經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對她的「武周革命」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社稷的官員,在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的率領下趁機起事。張、崔與左羽林衛將軍敬暉等帶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佔領玄武門,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後一同闖入皇宮,直至武則天所寢的迎仙宮,斬殺了武則天寵任的麟台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
第三次玄武門之變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中宗李顯復位後昏弱無能,而皇后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韋後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很不喜歡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並縱容其子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和子婦安樂公主時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為奴。崇訓還教公主去對中宗請求廢黜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重俊終於忍無可忍,於景龍元年七月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假稱奉詔,率左羽林和千騎兵三百餘人衝入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邸,殺了三思和崇訓,隨即又發兵包圍了皇宮,索要韋後和安樂公主。韋後聞變,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調兵鎮壓。重俊率軍攻到玄武門前,中宗對軍士宣佈重俊謀反,於是軍士倒戈,殺了李多祚等,重俊的黨羽立時潰散,政變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終南山,被追獲殺害。
第四次玄武門之變
第四次則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變。其年六月,韋後和安樂公主等密謀毒死了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後想效仿武則天,於是在京畿要害部門安插韋氏子弟,廣聚黨眾,準備廢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對,故欲尋機殺之。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聯合太平公主等先發制人,衝入羽林衛軍,殺了韋後派來統領衛軍的韋璿、韋播,佔領了玄武門,隨之縱兵闖入皇宮,斬殺了韋後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軍政大權,後來威懾少帝重茂讓位,相王登基,是為睿宗。這四次政變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各次政變成敗的關鍵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門。
在政變中,凡控制玄武門的一方即屬勝利者,凡沒能控制玄武門的一方最後都失敗了。可見玄武門在唐代前期這四次政變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門為什麼會在唐朝前期歷次政變中具有決定成敗的地位,就必須知道唐代皇宮的規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宮殿是帝王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亦即政治權力中樞,所以太極、大明兩宮和洛陽宮城的宮殿建築格局完全一樣,都是沿著南北向軸線對稱排列,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聽取朝政、舉行宴會的宮殿和若干官署,內廷則是皇帝和后妃的寢宮和花園,是帝王后妃起居遊憩的場所。而最關健的是,外朝位於皇宮南部,內廷則處在皇宮北部。因此,皇宮城牆北面諸門就對內廷的安全起著主要的作用,這其中,作為北面正門的玄武門,就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唐代皇宮城牆各門都由宮廷衛軍把守,而玄武門外就設有兩廊,宮廷衛軍司令部駐在這裡,稱為「北衙」,有著堅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據此,政變發生時首先控制玄武門的意義就不言自明瞭:因為控制了玄武門便可以控制內廷,而控制了內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從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個國家。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發生前,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曾是建成的部屬,所以建成認為玄武門是他的勢力範圍,才能在已獲知世民有不正常舉動、形勢一觸即發的情況下,毫無防備地和元吉經玄武門進宮參加早朝。殊不料常何已被世民暗中收買,所以世民得以控制玄武門。事變的消息傳出後,東宮和齊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屬馮立、薛萬徹率領,向玄武門進攻,玄武門守兵應戰,守玄武門的雲糜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都戰死,但東官和齊王府的軍隊始終攻不進玄武門,足見玄武門衛軍戰鬥力不凡。待到尉遲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頭顱後,東官和齊王府的兵就作鳥獸散了。
隨後,世民派尉遲敬德下玄武門入宮,控制了正在內廷「泛舟海池」的高祖,並逼他「手詔諸軍聽秦王節度」,於是勝利才最後歸於世民。倘若世民沒有控制玄武門,他就不可能率部屬在玄武門內的臨湖殿伏擊建成;伏擊成功後也不可能抵擋住建成部下的猛烈進攻,無法控制皇宮,懾服高祖,則世民的下場只能是作為謀反者而被誅殺。後面三次政變的獲勝者也都是由於控制了玄武門,進而控制了皇宮,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最後取得勝利的。成王敗寇,都只在一轉瞬間。
後世專稱武德九年的這第一次政變為「玄武門之變」。其實,從玄武門在這四次政變中所處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來看,這四次政變都可稱「玄武門之變」。這發生在唐朝最鼎盛時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對唐代政治產生了一個極為不良的影響,即:太子地位可爭而得,因此宮廷之內常為皇位的繼承而明爭暗鬥,骨肉相煎,受封為太子者未必能安穩地繼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穩定促發了皇位繼承權的激烈爭奪戰,造成了朝臣的結黨和宦官的分派,使玄宗朝以後唐朝政局紛爭不斷,中央政府逐步走向衰弱。所以,每次「玄武門之變」雖然都很快結束了,但遺患唐室子孫卻十分深遠。「貞觀盛世 」的無法繼續,也許早就注定了。
玄武門之變內幕:李世民好色看上弟媳婦楊氏?
史書上嚴正聲明說,大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兄弟媳婦楊氏之間:未及以亂,啥意思呢?
意思是說,李世民是個正經人,沒有和自己的親弟弟李元吉的媳婦楊氏上過床,好端端的,突然聲明這事幹啥?
因為李世民真的和楊氏上過,這事太齷齪,還是陽光點說吧。陽光點就是,當李世民討平竇建德,回師之後,驚發現隋煬帝楊廣的妹妹已經被弟弟李元吉娶走,李世民不移不饒,大吵大鬧,一口咬定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和父親的寵妃張氏有一手。之所以他敢這麼瞎勒勒,是因為他覬覦兄弟媳婦楊氏的事情被李元吉發現,李元吉很是憤怒,所以李世民這邊也豁出去了。
吵鬧之際,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心裡鬱悶,不知道該拿家裡的老二怎麼辦,兩人就一邊商量一邊去上朝,剛剛行至玄武門,突聽一聲吼叫,就見老二李世民率領家將尉遲敬德,手持凶器,氣勢洶洶的殺了過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呆了一呆,眼見老二李世民滿臉殺氣,不像是開玩笑的樣子,兩人驚心之下,掉頭便走。
殺啊!李世民一馬當先,氣勢洶洶的追趕而來,後面跟著黑面煞神般的馬仔尉遲敬德。太子李建成嚇得呆了,在前面拚命的跑,不提防腳下一拌,吧唧一聲,摔了個大馬趴,還等爬起來,就聽馬仔尉遲敬德一聲瘋吼:砍啊,不砍白不砍,砍了也白砍……噗哧一刀,可憐的太子李建成,已經莫名其妙的身首異處。
隨後,世民派尉遲敬德下玄武門入宮,控制了正在內廷「泛舟海池」的高祖,並逼他「手詔諸軍聽秦王節度」,於是勝利才最後歸於世民。倘若世民沒有控制玄武門,他就不可能率部屬在玄武門內的臨湖殿伏擊建成;伏擊成功後也不可能抵擋住建成部下的猛烈進攻,無法控制皇宮,懾服高祖,則世民的下場只能是作為謀反者而被誅殺。後面三次政變的獲勝者也都是由於控制了玄武門,進而控制了皇宮,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最後取得勝利的。成王敗寇,都只在一轉瞬間。
後世專稱武德九年的這第一次政變為「玄武門之變」。其實,從玄武門在這四次政變中所處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來看,這四次政變都可稱「玄武門之變」。這發生在唐朝最鼎盛時期的四次「玄武門之變」,對唐代政治產生了一個極為不良的影響,即:太子地位可爭而得,因此宮廷之內常為皇位的繼承而明爭暗鬥,骨肉相煎,受封為太子者未必能安穩地繼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穩定促發了皇位繼承權的激烈爭奪戰,造成了朝臣的結黨和宦官的分派,使玄宗朝以後唐朝政局紛爭不斷,中央政府逐步走向衰弱。所以,每次「玄武門之變」雖然都很快結束了,但遺患唐室子孫卻十分深遠。「貞觀盛世 」的無法繼續,也許早就注定了。
玄武門之變內幕:李世民好色看上弟媳婦楊氏?
史書上嚴正聲明說,大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兄弟媳婦楊氏之間:未及以亂,啥意思呢?
意思是說,李世民是個正經人,沒有和自己的親弟弟李元吉的媳婦楊氏上過床,好端端的,突然聲明這事幹啥?
因為李世民真的和楊氏上過,這事太齷齪,還是陽光點說吧。陽光點就是,當李世民討平竇建德,回師之後,驚發現隋煬帝楊廣的妹妹已經被弟弟李元吉娶走,李世民不移不饒,大吵大鬧,一口咬定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和父親的寵妃張氏有一手。之所以他敢這麼瞎勒勒,是因為他覬覦兄弟媳婦楊氏的事情被李元吉發現,李元吉很是憤怒,所以李世民這邊也豁出去了。
吵鬧之際,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心裡鬱悶,不知道該拿家裡的老二怎麼辦,兩人就一邊商量一邊去上朝,剛剛行至玄武門,突聽一聲吼叫,就見老二李世民率領家將尉遲敬德,手持凶器,氣勢洶洶的殺了過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呆了一呆,眼見老二李世民滿臉殺氣,不像是開玩笑的樣子,兩人驚心之下,掉頭便走。
殺啊!李世民一馬當先,氣勢洶洶的追趕而來,後面跟著黑面煞神般的馬仔尉遲敬德。太子李建成嚇得呆了,在前面拚命的跑,不提防腳下一拌,吧唧一聲,摔了個大馬趴,還等爬起來,就聽馬仔尉遲敬德一聲瘋吼:砍啊,不砍白不砍,砍了也白砍……噗哧一刀,可憐的太子李建成,已經莫名其妙的身首異處。
老三李元吉到底年輕,反應機敏,眼見得二哥是真的翻了臉皮,不由分說,掉轉馬頭,策馬狂逃。二哥李世民隨後狂追,一邊追還一邊喊:老三,你別跑,你聽我跟你解釋,二哥我也沒別的意思,只要你把你媳婦讓給我……砰,哎喲喲喲我的娘親……原來李世民只顧兩眼血紅的盯著三弟,卻沒有注意到路邊斜伸過來一根樹杈,他的馬速又太快,腦殼正好撞在樹杈上,痛叫一聲,栽下馬去。
老三李元吉掉馬返回,用弓弦一下子勒住二哥的脖子,怒罵道:操你娘,有你這麼當哥哥的嗎?跟大哥爭皇位,搶弟弟的媳婦,還學了黑社會拿刀子砍人,你說你爹媽是咋教育的你呢……怒罵聲中,就見李世民一張臉由白轉紅,由紅轉紫,由紫轉黑,眼看就要一命嗚呼。
危急時刻,就聽一聲怪叫:天馬流星捶……砰的一聲,原來是李世民的大馬仔尉遲敬德一頭撞了過來,將李元吉撞得形如斷線風箏,飛上了半空,未等他的身體落下,尉遲敬德輪起大片刀,刷刷刷一通亂砍,只聽李元吉發出幾聲微弱的慘嘶,已然是沒了性命。
眨眼工夫,祥和的皇宮之中,已經瀰漫著濃重的血腥之氣,淪為了黑社會砍人的修羅場。
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門兵變,大唐太宗李世民殺哥宰弟,逼迫生父,強行把自己的屁股擠到了龍椅上。
然則,好端端的,李世民為什麼要學黑社會,於皇宮裡輪起大片刀,狂砍他的親哥哥和親弟弟呢?
有關這個解釋,目前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這件事真的不能怪善良的李世民,真的不是唐太宗的錯——人家都當了皇帝了,還能有錯嗎?錯就錯在大哥李建成和老三李元吉上,他們倆太不像話,不說早點挪地方,把皇位讓給人家李世民,看看把人家李世民給逼成什麼樣了?欺負人哪有這樣欺負的?
另一種解釋認為:大哥李建成,和老三李元吉,他們雖然不像話,但這事李世民也有不對的地方——可是大家要爭要搶的是千秋萬代的帝王寶座啊,爭搶的時候大家情緒難免激動,發生點肢體衝突,也屬正常——總之一句話,李世民為了皇帝寶座,殺了哥哥,宰了弟弟,這也沒什麼不妥當的。
第三種解釋,最是不得人心。該解釋認為:李世民就不是個好東西,為了皇帝寶座,他喪盡天良,滅絕人倫,殺了哥哥,宰了弟弟……聽起來這個解釋跟上面兩種沒啥本質不同,但實際上差別卻大了。前面兩種解釋,對李世民都持一種肯定態度,認為李世民沒啥錯,最多不過是表現得有點激動。可這個解釋卻直截了當的對李世民提出了指控,所以這個解釋,一出場就遭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杯葛——人家李世民這都貞觀之治了,殺幾個閒人還不行嗎?你憑什麼指責人家?有本事你也來一個貞觀之治。
誰是誰非我們暫且莫論,可是這三種解釋,都迴避了一個關鍵性問題:
——被冊立為太子的,是家裡的長子李建成,老三李元吉是沒份的。所以這李元吉,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應該和李世民站在一起,共同對付大哥李建成才對,怎麼李元吉站到了大哥的陣營中去?
為什麼呢?當李世民強行將李元吉的妻子楊氏,抱到了自己的秦王府中時,你馬上就知道玄武門兵變的真相了。
真相就是——李世民瞄上了弟弟的老婆。
事實上,李世民是真心的愛著李元吉的老婆,不止一次的,他心血來潮,掐指一算,就要冊立楊氏為皇后,被群臣連哭帶喊,強烈阻止——你非要搶弟弟的老婆,甚至不惜為此殺了親弟弟,都隨你,不隨你還能怎麼辦?人你已經殺了,女人你也搶回來了——可你再明目張膽的立了弟弟的老婆做皇后,你這豈不是向天下人大聲疾呼:諸位,告訴你們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我,大唐太宗李世民,搶了弟弟的老婆啦……
這麼個搞法,實在是有點太缺心眼了。
但這,才是真正的李世民。一個漁色狂艷的英雄,一個滿腦子裝著女人的沒品男人——所謂貞觀之治,只不過是一個從未曾存在過的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