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沈萬三發家之謎:最早涉足國際貿易一夜暴富
據史料記載,元代為了鼓勵和發展工商業,實行輕商稅的政策。元二十年(1283)、元二十一年(1284)、元三十年(1293)等年間,朝廷數次布詔減稅,鼓勵中外貿易。而沈萬三也在此背景下「暴富 」。
在長江三角洲不少地方,談及沈萬三,普通老百姓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傳說中的江南首富沈萬三,他富得讓朱元璋都垂涎。這樣一個「富可敵國」的人物,究竟「富」到什麼程度?
周莊水鄉的斜陽充滿畫意。小橋旁邊,一位中年婦女呵斥掉下飯粒的孩子:「家裡阿有個沈萬三?」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語,意即人要懂得勤儉節約,不要大手大腳的。
在周莊人心目中,沈萬三已成代代敬仰的財神;南京的中華門也留有沈萬三的記憶,古老的城牆磚上傳神地記載著沈萬三有一個聚寶盆的故事;甚至在遙遠的雲南,也留有沈萬三神秘的活動軌跡。這位曾經的江南首富,給人印象朦朧得很,而其如何聚財致富,更讓人琢磨至今。
網上有一篇所謂「中國歷史十大富豪排行榜」的帖子。文章將和珅、呂不韋、石崇等列入,沈萬三也在其中。作者對沈萬三大加讚賞,說他是十大富豪中勤勞致富的典型。
沈萬三確是一個「富可敵國」的人物。《明史》說沈萬三獎勵其塾師:「每文成,酬白金以鎰計。」白金即白銀,而一「鎰」即二十兩,僅一篇文章竟有如此高的報酬,沈萬三的家底可見一斑。
據《明史》介紹,朱元璋實施築城計畫時,單造磚單位便涉及1部(工部)、3衛(駐軍衛所)、5省、28府、118個縣,另有3個鎮。而沈萬三一人便負責從洪武門到水西門10餘公里長的城牆,工程量佔整個工程的1/3。
明孔邇《雲焦館紀談》說:沈氏「有田數十頃鑿渠引水以供酒需」,意思是沈家釀酒引水,都需用田數十頃,如此家產令人咋舌。明人田藝蘅也在其《留青日札》裡寫道:朱元璋準備犒賞三軍,沈萬三說要代其出犒銀。朱元璋有意刁難:朕有軍百萬,汝能遍及之乎?哪知沈萬三豪爽應答:願每軍犒金一兩!
沈萬三「躬稼起家」,這一點從明人《留青日札》裡也可以得到印證:「初居東蔡村時,人以圩菜之地歸之,佑(沈三萬的父親)躬率子弟服勞,糞治有方,瀦洩有法,由是致富不貲。」這段文字描述了沈萬三隨父親從浙江遷居蘇州後,通過躬耕田地而發家。明人孔邇還記載沈萬三很注重興修水利:「萬三有田近湖者,沿湖築成石岸以障田。」
對於沈萬三究竟如何致富,最具傳奇色彩、也是傳說最廣泛的,當屬「聚寶盆」一說。說是沈萬三貧時,見一農夫攜蛙百餘,他便好心買來放生。哪知第二天,看見眾蛙聚在一瓦盆不散。沈於是將瓦盆帶回家,用來洗手。一次,他妻子洗手時不慎將一支銀釵掉在盆中,不料銀釵一變二、二變四,不一會兒已是滿滿一盆,不可勝計,沈萬三由是富甲天下。傳說南京中華門(古稱聚寶門)的名稱也源出於此。
明史研究專家、南京大學教授潘群認為,沈萬三的財富積累在元代便已完成,他的財富起於「農」,而繁於「商」,是一個地道的大地主兼商人。蘇州學者陸允昌等專家也持相同看法,說沈萬三是土地經營起家,輾轉貿易發家。
潘群表示,元代江南農業經濟發展有兩個明顯突出的跡象:一是農田水利發展,帶來水田種植發達,稻田面積日益擴大;二是土地高度集中,租佃關係逐漸蔓延。沈萬三這個家族,正是藉著元末這種土地關係的變化,將一部分失去業主和佃戶的土地,占歸己有,「糞治有方,瀦洩有法」,改良土壤,興修水利,並進一步兼併土地而發家致富。
就其商業發展和對外貿易而言,潘群教授表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社會經濟問題。」他解釋道,明人記載沈萬三來往的「徽州、池州、太平府、常州」等地,恰是「徽商」頻繁貿易活動的地區,出現一個沈萬三實不足奇。而另一方面,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歷來是聞名全國的「糧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沈萬三擁有田產數千頃,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為商品出售。而當時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內所需食糧,主要靠南方供給,沈萬三肯定是一「售糧大戶」。由此,沈萬三積累了大量資本。
富起來的沈萬三轉而「通番」,將地產的紡織品、瓷器等輸往亞非各國,而回船進口大量的珍寶、香料和藥材,一去一回從中賺取巨額差價。陸允昌就此解釋道,元代的社會環境,非常有利於商業特別是海外貿易的發展。據史料記載,元代為了鼓勵和發展工商業,實行輕商稅的政策。元二十年(1283)、元二十一年(1284)、元三十年(1293)等年間,朝廷數次布詔減稅,鼓勵中外貿易。而沈萬三也在此背景下「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