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廢立皇后之謎:如何廢王皇后立武則天 | 陽光歷史

 

A-A+

唐高宗李治廢立皇后之謎:如何廢王皇后立武則天

2017年01月20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296 次

  唐高宗廢立皇后之謎:高宗永徽六年,李治廢皇后王氏為庶人,立昭儀武氏為皇后。不久,朝廷的元老重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均因為反對廢後遭到貶逐或誅戮。對於這一史實,很多人都將矛頭指向武則天,認為是她一手策劃和導演的,這也恰與武則天一貫毒辣強硬的做法相符合。但是歷史往往有著出其不意的地方,那麼在這件史事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一些容易讓人忽略的細節呢?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廢皇后王氏為庶人,立昭儀武氏(武則天)為皇后。幾乎同時,朝廷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均因為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而遭到貶逐或誅戮。對於這一史實,很多人都將矛頭指向武則天,認為是由她一手策劃和導演的。據《資治通鑒》和《新唐書》的記載,武則天於永徽五年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扼殺並嫁禍於王皇后。兩書說:武昭儀生女後,王皇后十分喜歡這個小孩,有一天特地前去逗她玩。王皇后走後,武昭儀趁無人看見時將小女孩用手扼死,上面蓋上被子。高宗到來後,武昭儀假裝歡笑依舊,然後掀開被子讓高宗看小女孩。被子一掀開,女孩已死,武昭儀大哭。高宗問左右,左右都說王皇后剛來這裡不久。高宗非常憤怒,說:「皇后怎麼能殺我的女兒!」昭儀於是邊哭邊數落皇后的不是,而皇后卻無法替自己爭辯,於是高宗「始有廢後意」。但是,持這一觀點的人往往是只看到事件的表象就下了臆斷。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廢王皇后立武則天,許多史書上都將這件事歸結為高宗的「昏懦」。這種說法最早源於《新唐書》,認為高宗「昏懦」而受制於武則天,至死也不知採取點什麼措施改變一下這種局面。後人大多繼續這種說法,認為高宗是個亡國的昏君,才會任武氏擺佈。但是,只要我們全面仔細分析一些史料,就會發現這種說法並不客觀。

  有學者指出,高宗在繼承帝位之後,繼續遵循太宗的各項政策,「表現得頗為能幹」。他在繼位之初就鼓勵臣下進諫,基本上能做到禮賢下士,虛心納諫。《資治通鑒》稱永徽年間的政事「有貞觀之遺風」,是對高宗能力最有力的肯定。高宗的政事才能還表現在賞罰分明上。高宗的叔叔滕王李元嬰和高宗的哥哥蔣王李惲肆意搜刮民財,高宗在賞賜諸王布帛時,惟獨不賞賜滕王和蔣王,說他們「自能經紀,不須賜物。給麻布兩車以為錢貫」。使二王頗感慚愧。高宗處事十分果斷。永徽三年,他及時平息了吳王恪及高陽公主、房遺愛、薛萬徹等人的叛變。

  高宗在位約34年,其間的前14年在政治、經濟方面有著不可忽略的政績。他繼續推行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制度,包括繼續施行均田制,令長孫無忌等修成《唐律疏議》,繼續推行並進一步發展了科舉制度,保持了國力強盛,加強與友邦的睦鄰友好關係,維護國家統一。永徽年間,高宗遣將打敗了東突厥,並分置單于、瀚海兩都護府。顯慶二年(657年)滅西突厥。與此同時在與北方、西南方、南方、東北的各少數民族的戰役中也屢屢獲勝,南方的鄰國林邑(今越南中部)也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在向上發展,戶口的數字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從以上這些方面來看,說唐高宗「昏懦」實在有失偏頗,認為廢立皇后之事不是他的想法似乎難以令人相信。試想,以唐太宗李世民之英明,經過慎重考慮而立的太子,又怎會是一個「昏懦」無用之人?高宗雖沒有其父創業時的恢弘氣度和足智多謀,但至少他夠得上是個守成之君。至於武則天,她當時只不過是一個昭儀,還不可能具備指揮高宗的力量。如果她當時可以輕鬆駕馭高宗的話,也不必以扼死自己的親生女兒為代價了。《舊唐書》說自顯慶以後,武則天「自此內輔國政四十年,威勢與帝無異」,《資通鑒》上說自麟德元年以後,「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這些史實都說明武則天逐步從高宗手中奪取權力是在當上皇后之後的事。而且高宗委政武後,也是出於本人意願。無論如何,高宗不大可能僅憑武則天的一面之詞就輕易地廢掉皇后。

  既然高宗腦子很清楚,而且這也主要不是武則天搞的鬼,那麼,他為什麼要廢掉王皇后?專家們認為這其實與高宗即位之後的政治形勢密切相關,廢立皇后僅是當時政治交鋒的一個焦點。

  高宗父親唐太宗在去世之前,對兒子的能力不太放心,所以讓他最信賴的當時僅有的兩位宰相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為顧命大臣,吩咐他們要盡心輔助扶持李治。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舅,是當年太宗玄武門之變的重要策劃者,為太宗貞觀年間的頭號重臣。褚遂良以文才著稱,當年極力主張立李治為太子,是一個公認的正人君子。

  初登王位的李治,年齡剛20出頭,正是血氣方剛之時,雖然他的父親與兩位顧命大臣有著很深的交情,但是他自己與他們卻並沒有多少感情可言。相反,在這兩位大臣的「輔助」下,李治做事常常會有束手束腳之感。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倚老賣老,使高宗想擺脫他們控制的願望十分強烈。

  擺脫控制的第一步,是增補張行成、高季輔、李勣為宰相。李勣等人曾是太宗的親信,但後來因事被貶,高宗此舉的目的是十分明顯的,無非是想分長孫無忌和諸遂良的宰相大權,從而培植絕對忠於自己的勢力。之後,高宗對兩位顧命大臣發動了進攻,抓了小事就貶褚遂良為同州刺史。同時為培植自己的勢力,封王皇后的母舅柳爽為中書侍郎,依舊同中書門三品,企圖用自己的外戚與自己父親的外戚爭權。

  不過沒多少時間,形勢發生了變化。褚遂良畢竟沒有什麼大問題,所以又回來作了宰相。永徽三年七月,大臣們又提出了立太子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柳爽和王皇后商量想立後宮劉氏所生的高宗長子陳王忠為太子。為什麼柳爽和王皇后要立陳王?因為王皇后生不出兒子,而劉氏出身低賤,王皇后希望自己立陳王忠後,陳王會感激她。柳爽知道靠自己一個人這件事是做不成的,遂與褚遂良、長孫無忌、韓璦、於志寧等商量後一起上書。立太子事一旦挑明,高宗十分失望,自己提拔柳爽、於志寧等人原本是想用他們來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權,現在卻與他們站在同一戰線上,而且內有王皇后呼應。

  年少氣盛的高宗自然是不會輕易罷休的,決定把希望轉而寄托在培育外朝的新勢力上,遂先後任命禮部尚書許敬宗和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李義府等為宰相。這時他已下定決心,外要除掉隨時牽制他的一幫老臣,內要廢掉已成為自己對立面的王皇后。因為隨著柳爽向長孫無忌等人的靠攏,王皇后已逐漸成為高宗與元老重臣相爭的焦點。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主意已定,召集眾大臣商量廢後。元老重臣中褚遂良堅決反對,高宗馬上貶他為潭州都督。長孫無忌也多次上書談到不能立武後,高宗先是極力拉攏他,秘密派人賜給他金銀寶器,但長孫無忌仍不領情。武後母親楊氏親自登門讓無忌不要反對,許敬宗也在高宗的授意下反覆勸導,但無忌還是我行我素。數年後,高宗餘怒未消,先是貶他到黔州,接著又派人去審問他的案件,最後認為無忌要謀反,令他自盡了事。

  武則天約在永徽初年召入宮中,儘管貌美無人能敵,但在短短幾年中以區區昭儀地位而使高宗俯首聽命肯定是不可能的。王皇后其實年齡比武則天小好幾歲,人也長得很漂亮,但武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深得高宗寵愛,一旦廢後,高宗也已有滿意的替補。而此時恰逢武則天把愛女之死嫁禍給王皇后,所以高宗更有了廢後的正當理由。於是在永徽六年十月,掀起了廢立皇后的軒然大波。王皇后的被廢,與其說是武則天後宮爭寵的結果,還不如說是高宗想結束唐太宗的影響,自己獨控政權的必然。在這一點上,李勣看得十分明白。當高宗要他對廢立皇后表態時,他狡猾地說:「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既不想得罪太宗老臣,又不想在這場鬥爭中跌觔斗。高宗對他的回答十分滿意,讓他主持了冊武昭儀為後的儀式。實際上高宗所做的,無非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廢立皇后的背後,其實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搏鬥。鬥智鬥勇,智者必勝,勇者必勝,王皇后被廢其實多少是存在著必然性的。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