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服飾「尺度」有多大?到底露不露胸
唐代女性服飾「尺度」有多大?爆乳半露是真是假?唐人的裙,為束胸、曳地大幅長裙,領口之低、胸部之袒露,實為當今婦女常服所不及。但唐代女性袒露服飾,也是在特定場合下穿戴的,例如在宮廷、在閨房,並非走在大街小巷都穿著袒胸裝、透視裝,畢竟唐仍屬封建社會,制度仍約束著服飾。
之前,范冰冰的《武媚娘傳奇》開播大熱,而片中女子們身著的「袒胸露乳」的服飾引發了大眾的爭議。唐朝女子是怎樣穿衣的呢?真的如此開放嗎?真的每天擠胸部逛花園嗎?這令宮中那些王子公主情何以堪?
唐代女性服飾「尺度」有多大?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非常寫實地反映了中唐上層仕女形象,高髻簪花、暈淡眉目,露胸披紗。圖中唐代上流女性服飾雖寬鬆,但並無「擠胸」之舉。
一位古代服飾研究者告訴記者:「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而《武媚娘傳奇》劇中主角的衣服和唐朝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有宮女之類的服飾,稍許有些唐朝服飾的影子在。此外,初唐服飾較為緊致,形象也以清瘦為主,中晚唐開始往豐滿寬大的風格發展」。
電視劇中常設的酥胸半露領口低開的情況並非初唐就已出現。到武周開元前後,衫子的領口才開得較低,出現一些「淡紅衫子掩酥胸」的畫面。此外,此種裝束一般只在特定場合穿著,如在宮廷、閨房中。
《簪花仕女圖》
那麼唐代女裝的三件套「裙、衫、帔」是否有據可考?在許多唐代歷史、小說作品中,均有對唐代婦女服飾的記載。唐朝牛僧孺的《玄怪錄》中記載了一位平民婦女的衣著:「小童捧箱,內有故青裙、白衫子、綠帔子」。再有《仙傳拾遺·許老翁》中說,唐時益州士曹柳某妻,「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羅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考古學家孫機先生在《唐朝婦女的服裝與化妝》一文中寫道,「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服飾豐儉,這基本的三件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古代服飾研究者告訴記者:「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而《武媚娘傳奇》劇中主角的衣服和唐朝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有宮女之類的服飾,稍許有些唐朝服飾的影子在。此外,初唐服飾較為緊致,形象也以清瘦為主,中晚唐開始往豐滿寬大的風格發展」。
電視劇中常設的酥胸半露領口低開的情況並非初唐就已出現。到武周開元前後,衫子的領口才開得較低,出現一些「淡紅衫子掩酥胸」的畫面。此外,此種裝束一般只在特定場合穿著,如在宮廷、閨房中。
《簪花仕女圖》
那麼唐代女裝的三件套「裙、衫、帔」是否有據可考?在許多唐代歷史、小說作品中,均有對唐代婦女服飾的記載。唐朝牛僧孺的《玄怪錄》中記載了一位平民婦女的衣著:「小童捧箱,內有故青裙、白衫子、綠帔子」。再有《仙傳拾遺·許老翁》中說,唐時益州士曹柳某妻,「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羅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考古學家孫機先生在《唐朝婦女的服裝與化妝》一文中寫道,「裙、衫、帔,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服飾豐儉,這基本的三件是必不可少的。」
「衫」是唐代女性日常穿用的長袖上衣,式樣為窄袖短身。唐代各種文獻中,但凡提及日常女裝,上衣多稱作「衫子」、「衫」,如「藕絲衫子柳花裙」、「紅衫窄裹小擷臂」、「香衫窄袖裁」等。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206墓出土的《唐質庫帳歷》中,登記了大量普通百姓典當贖取記錄,其中涉及女衣者,幾乎全數做「衫子」。衫子一般指單衣,到了冬天,則改用裌衣,也稱為「夾衫子」。
另外,初唐時期衫子袖窄,詩詞中也常有「紅衫窄裹小擷臂」等描述,中晚唐衫子則略微寬鬆一些。衫子的領子則較為多樣,根據陶俑、壁畫等文物,有直領對襟、交領、圓領對襟、圓領斜襟等多種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劇中常設的酥胸半露領口低開的情況並非初唐就已出現。到武周開元前後,衫子的領口才開得較低,出現一些「淡紅衫子掩酥胸」的畫面。此外,此種裝束一般只在特定場合穿著,如在宮廷、閨房中。
上身著「衫」,下身則穿「裙」。唐初基本沿襲隋朝婦女穿著,短衫長裙,裙腰繫得很高,在腰部以上,甚至繫於腋下,顯得裙子很長。孫機先生考證,由於古代布帛幅面較窄,縫製裙子要用好幾幅布帛拼接在一起。唐代一般用六幅布帛製成,《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唐文宗在提倡節儉的前提下,曾要求「婦人裙不過五幅」。華貴一些的裙子則用到七幅到八幅。據《舊唐書·食貨志》中關於布帛寬窄尺寸的記錄,每幅布帛約等於現在的0.53米寬,那麼文宗所提倡的五幅之裙約合2.65米寬。
唐婦女大多喜愛色彩濃艷的裙子,在文獻中常將紅裙稱為「石榴裙」。如《開元天寶遺事》說長安仕女遊春時,用「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帷」。許多詩人的詩句也反映了這種喜好,如白居易寫的「山石榴花染舞裙」、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在裙、衫之外,唐朝婦女都穿戴「帔」。唐代的帔像一條長圍巾,還可以稱為「帔帛」或「帔子」,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披搭在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帔帛往往印有花紋或加泥金銀繪畫,十分美觀,在唐朝的一些小說文獻中常有「帔服鮮澤」、「紫銀泥羅帔子」等描繪帔帛華麗色彩的記錄。中晚唐的帔子裝飾越發華麗,除了印花、泥金外,還有刺繡、彩繪、夾纈、暈襉等多種裝飾工藝。也有較為厚重的夾帔子,晚唐還常見「禮巾」、「令巾」等同屬帔子類服飾。帔帛並不是漢族固有的服裝,孫機先生認為帔帛大概產生於西亞,後來被中亞佛教藝術所接受,又東傳至我國。
在裙、衫之外,唐朝婦女都穿戴「帔」。唐代的帔像一條長圍巾,還可以稱為「帔帛」或「帔子」,常用輕透的紗、羅製成,披搭在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帔帛往往印有花紋或加泥金銀繪畫,十分美觀,在唐朝的一些小說文獻中常有「帔服鮮澤」、「紫銀泥羅帔子」等描繪帔帛華麗色彩的記錄。中晚唐的帔子裝飾越發華麗,除了印花、泥金外,還有刺繡、彩繪、夾纈、暈襉等多種裝飾工藝。也有較為厚重的夾帔子,晚唐還常見「禮巾」、「令巾」等同屬帔子類服飾。帔帛並不是漢族固有的服裝,孫機先生認為帔帛大概產生於西亞,後來被中亞佛教藝術所接受,又東傳至我國。
在上述這些基礎服飾之外,唐代女裝往往還有一件稱為「半臂」的短袖上衣。孫機先生考證「半臂」也稱為「半袖」,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在隋代已經開始流行,唐代男女都會穿著,相對來說,女性穿著半臂的更多一些,半臂常用質量較好的織物製成。在唐永泰公主墓的壁畫上,所繪仕女,就是上身在衫襦之外又加半臂,中等以上唐墓出土的女俑也常有穿著半臂的形象。不過半臂只在唐代前期的女裝中較為流行,唐代中晚期明顯減少。這是因為唐代前期女裝上衣狹窄,適合套上半臂,中唐以後,隨著女裝日趨寬大,漸漸不適應套上半臂。
我們現在還可常見身著大袖上衣的唐代女性畫像。這種唐代的女性大袖上衣也被稱為「襦」,漢晉時期「襦」指短外衣,到了唐代,「襦」這種服飾開始有了盛裝化的發展。唐代文獻中出現襦時,更多冠以「大袖」指代宮人禮裝、舞女裝等華麗的大袖上衣,稱為「彩大袖裙襦」、「廣袖之襦」。
民間隆重的盛裝也可用「襦」,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中有「春深嫁女家,紫排襦上雉」,便將婚服稱之為襦,其上還有象徵禮服的雉紋。不過「襦」除了大袖的特點之外,領口式樣、穿法都與衫子沒有多大差別。
《虢國夫人遊春圖》
唐朝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