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的後裔今何在?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的後裔今何在?

2016年08月28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868 次

  蒙古涵化民族的地理分佈情況如下:俄羅斯聯邦境內有韃靼人、卡爾梅克人、阿爾泰人、圖瓦人、布裡亞特人;在西亞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陸,有哈扎拉人、莫臥兒人;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有烏茲別克人和哈薩克人;蒙古國的喀爾喀蒙古人及蒙古族其他分支部落。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散居著他們的移民。

  由內蒙古師範大學蘇和先生和蘇日娜共同執筆完成的《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一書,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介紹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的後人所建立的國家、生存的地理環境、歷史名城、歷史名人、風俗習慣、歷史淵源以及與中國的關係。本版從今日起分3次選發其中的內容,以饗讀者。

  拉開了人類全球化的序幕

  800年前,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隨後組織多次遠征,先後有40多個國家、700多個民族都歸附於他,他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領土面積空前的蒙古大帝國。當前很多領域:國家版圖、政治體系、哲學、科技、戰爭、商業、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的影響。今天,各國的學者普遍認為:成吉思汗打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之路,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拉開了人類全球化的序幕。

  由於成吉思汗蒙古大軍13世紀的遠征,一部分蒙古人陸續離開了蒙古高原,來到了中亞、西亞和歐洲大陸。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的子孫在近800年的歷史中建立了眾多國家和政權,這包括在中國建立的大元王朝(1271~1368年),還曾建立金帳汗國(1242年建立,統治俄羅斯各公國長達240年)、伊兒汗國(1264~1388年統轄波斯地區)、察合台汗國(1225~1321年統治河中地區)和窩闊台汗國(1225年建立,居今新疆西部地區)、帖木兒帝國(1501年建立,統治中亞地區100餘年)、昔班帝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蒙兀兒帝國(存在於15~16世紀的中亞),還包括與明朝始終對峙的北元蒙古諸部。更不可思議的是,帖木兒後裔巴布爾1526年又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統治印度331年。由於諸多蒙古政權和汗國的建立,蒙古人及其後裔成了這些汗國和領地上的主人。他們在這些土地上勞作耕耘,創造了這一時期的人類文明。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國政權把蒙古人像種子一樣撒向了歐亞大陸,融合了當地民族、部落文化。由於互相的影響,逐漸演變形成了新的民族和國家,這一現象在文化和民族學領域中,被稱為涵化現象。確切地說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的民族體系間發生持續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被對方的文化所影響而發生變化的現象,稱為民族涵化現象。我們把這種以蒙古族與其他部落和民族融合產生的民族稱為蒙古涵化民族。在這些由蒙古涵化民族組成的國家裡,人們把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尊為祖先,這些民族的統治階層和貴族大多是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後裔。

  蒙古涵化民族的地理分佈情況如下:俄羅斯聯邦境內有韃靼人、卡爾梅克人、阿爾泰人、圖瓦人、布裡亞特人;在西亞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陸,有哈扎拉人、莫臥兒人;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有烏茲別克人和哈薩克人;蒙古國的喀爾喀蒙古人及蒙古族其他分支部落。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散居著他們的移民。

  從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世系延續角度來研究,成吉思汗的4個兒子有3個人的後裔留在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只有四子拖雷和孫子忽必烈及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的後裔留在了中國和蒙古國故地,他們的後人演變形成了現在的卡爾梅克人、阿爾泰人、圖瓦人、布裡亞特人、蒙古國的蒙古人和中國的蒙古族。成吉思汗長子術赤和他的金帳汗國後裔演變形成了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和哈薩克人。窩闊台汗國後來併入了察合台汗國,他們有很多後裔又融入了烏孜別克人和哈薩克人中。哈扎拉人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和孫子旭烈兀的後裔。

  由於成吉思汗蒙古大軍13世紀的遠征,一部分蒙古人陸續離開了蒙古高原,來到了中亞、西亞和歐洲大陸。蒙古人和成吉思汗的子孫在近800年的歷史中建立了眾多國家和政權,這包括在中國建立的大元王朝(1271~1368年),還曾建立金帳汗國(1242年建立,統治俄羅斯各公國長達240年)、伊兒汗國(1264~1388年統轄波斯地區)、察合台汗國(1225~1321年統治河中地區)和窩闊台汗國(1225年建立,居今新疆西部地區)、帖木兒帝國(1501年建立,統治中亞地區100餘年)、昔班帝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蒙兀兒帝國(存在於15~16世紀的中亞),還包括與明朝始終對峙的北元蒙古諸部。更不可思議的是,帖木兒後裔巴布爾1526年又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統治印度331年。由於諸多蒙古政權和汗國的建立,蒙古人及其後裔成了這些汗國和領地上的主人。他們在這些土地上勞作耕耘,創造了這一時期的人類文明。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國政權把蒙古人像種子一樣撒向了歐亞大陸,融合了當地民族、部落文化。由於互相的影響,逐漸演變形成了新的民族和國家,這一現象在文化和民族學領域中,被稱為涵化現象。確切地說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的民族體系間發生持續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被對方的文化所影響而發生變化的現象,稱為民族涵化現象。我們把這種以蒙古族與其他部落和民族融合產生的民族稱為蒙古涵化民族。在這些由蒙古涵化民族組成的國家裡,人們把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尊為祖先,這些民族的統治階層和貴族大多是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後裔。

  蒙古涵化民族的地理分佈情況如下:俄羅斯聯邦境內有韃靼人、卡爾梅克人、阿爾泰人、圖瓦人、布裡亞特人;在西亞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陸,有哈扎拉人、莫臥兒人;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有烏茲別克人和哈薩克人;蒙古國的喀爾喀蒙古人及蒙古族其他分支部落。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散居著他們的移民。

  從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世系延續角度來研究,成吉思汗的4個兒子有3個人的後裔留在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只有四子拖雷和孫子忽必烈及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的後裔留在了中國和蒙古國故地,他們的後人演變形成了現在的卡爾梅克人、阿爾泰人、圖瓦人、布裡亞特人、蒙古國的蒙古人和中國的蒙古族。成吉思汗長子術赤和他的金帳汗國後裔演變形成了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和哈薩克人。窩闊台汗國後來併入了察合台汗國,他們有很多後裔又融入了烏孜別克人和哈薩克人中。哈扎拉人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和孫子旭烈兀的後裔。

  從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在世界各國的人口數量來看,中國:蒙古族人口約550萬;蒙古國:蒙古人總數約265萬;俄羅斯聯邦:韃靼人約600萬,布裡亞特人約45萬、圖瓦人約25萬、卡爾梅克人約20萬、阿爾泰人約7萬;阿富汗及西亞和印度次大陸的哈扎拉人約200萬;在中亞(烏孜別克族和哈薩克族在中亞各國家都有散居):烏孜別克族約1600萬、哈薩克族約1400萬。在全世界,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總人數近5000萬。

  從蒙古人離開亞洲蒙古高原大漠腹地的歷史時間來看:在12、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布裡亞特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等各部落就被統一,並構成了蒙古人的組成部分;在13世紀,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西征,留在阿富汗的蒙古人後裔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哈扎拉人;成吉思汗之孫、術赤之子拔都發動的蒙古大軍西征,征服了東歐和中歐的廣大地區,拔都建立起金帳汗國,他們的後裔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韃靼人;在14世紀,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南征統一中國時,留在四川、雲南的蒙古人就演變成今天的南方蒙古族;15世紀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的後裔昔班尼(烏茲別克汗),建立烏茲別克汗國,他的部眾就稱為烏茲別克人;烏茲別克汗國內另兩個術赤後裔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帶著一部分百姓投奔察合台汗,這些人被稱作哈薩克人,這是近現代哈薩克人的起始;17世紀生活在中國新疆的土爾扈特蒙古人來到了東歐伏爾加河下遊駐牧,他們就形成了今天的卡爾梅克人。

  從人種和種族人類學特徵來看蒙古涵化民族:韃靼人離開亞洲蒙古高原的時間最早,距離蒙古腹地達萬里之遙,來到白種人的故鄉歐洲,經過長達800年的蒙古人與其他民族的混血。韃靼人兼具白種人與黃種人的人類學特徵,大部分人更接近白種人;烏孜別克人的白種人血統成分比韃靼人要少,但也兼具白種人與黃種人的人類學特徵;哈扎拉人、哈薩克人以黃種人的人類學特徵為主,但也有白種人血統成分;布裡亞特人、圖瓦人、阿爾泰人、卡爾梅克人以及中國、蒙古國的蒙古族都具備典型的黃種人的人類學特徵。

  從宗教信仰來看:早期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自古以來就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留在東北亞的蒙古人、布裡亞特人、圖瓦人、阿爾泰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薩滿教的信仰習慣,藏傳佛教是多數蒙古涵化民族主要信仰的宗教;蒙古人、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直到現代都在虔誠地信仰藏傳佛教;由於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當時的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金帳汗國最終都皈依了伊斯蘭教。因此,哈扎拉人、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都是伊斯蘭教信徒。由於受到俄羅斯東正教的影響,部分韃靼人轉信了東正教。

  從語言學上來看,蒙古涵化民族現在使用的語言主要是阿爾泰語系,只有哈扎拉人操的是印歐語系。操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又分別屬於兩個語族,即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和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民族有韃靼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由於這些人與蒙古人的淵源關係,他們在山水地名和畜牧業術語方面還保留著蒙古語特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有蒙古人、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

  在文字的使用上,原蘇聯所屬的俄羅斯聯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境內的諸蒙古涵化民族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都使用傳統的蒙古文字,在原蘇聯政府的干預下,30年代後都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蒙古國當時也追隨原蘇聯,走了同樣的路。20世紀90年代原蘇聯解體,他們又陸續和部分地恢復了原來使用的傳統文字。在中國的蒙古族一直沿用傳統的蒙古文字。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使用塔吉克文字。

  從婚喪嫁娶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及生活習慣上來看,散居在歐亞大陸的諸蒙古涵化民族有很多共同點,一定程度上保留著草原民族的特點。從古代開始,畜牧業一直都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手段。直到今天,畜牧業在蒙古人、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哈薩克人中佔有重要的經濟地位,他們有的還繼續被世人稱為「馬背民族」,保持了當年蒙古人彪悍的騎射武士的特點。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哈扎拉人都是伊斯蘭教徒,他們的生活習慣也都不同程度上伊斯蘭化了,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的遺風。另外,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哈薩克人、喀爾喀蒙古人都有曾經生活在中國元朝、清朝的經歷,因此他們與中國都有很多淵源關係。

  從宗教信仰來看:早期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自古以來就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留在東北亞的蒙古人、布裡亞特人、圖瓦人、阿爾泰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薩滿教的信仰習慣,藏傳佛教是多數蒙古涵化民族主要信仰的宗教;蒙古人、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直到現代都在虔誠地信仰藏傳佛教;由於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當時的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金帳汗國最終都皈依了伊斯蘭教。因此,哈扎拉人、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都是伊斯蘭教信徒。由於受到俄羅斯東正教的影響,部分韃靼人轉信了東正教。

  從語言學上來看,蒙古涵化民族現在使用的語言主要是阿爾泰語系,只有哈扎拉人操的是印歐語系。操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又分別屬於兩個語族,即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和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民族有韃靼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由於這些人與蒙古人的淵源關係,他們在山水地名和畜牧業術語方面還保留著蒙古語特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有蒙古人、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

  在文字的使用上,原蘇聯所屬的俄羅斯聯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境內的諸蒙古涵化民族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都使用傳統的蒙古文字,在原蘇聯政府的干預下,30年代後都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蒙古國當時也追隨原蘇聯,走了同樣的路。20世紀90年代原蘇聯解體,他們又陸續和部分地恢復了原來使用的傳統文字。在中國的蒙古族一直沿用傳統的蒙古文字。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使用塔吉克文字。

  從婚喪嫁娶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及生活習慣上來看,散居在歐亞大陸的諸蒙古涵化民族有很多共同點,一定程度上保留著草原民族的特點。從古代開始,畜牧業一直都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手段。直到今天,畜牧業在蒙古人、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哈薩克人中佔有重要的經濟地位,他們有的還繼續被世人稱為「馬背民族」,保持了當年蒙古人彪悍的騎射武士的特點。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哈扎拉人都是伊斯蘭教徒,他們的生活習慣也都不同程度上伊斯蘭化了,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的遺風。另外,布裡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哈薩克人、喀爾喀蒙古人都有曾經生活在中國元朝、清朝的經歷,因此他們與中國都有很多淵源關係。

  生活在阿富汗腹地的成吉思汗子孫——哈扎拉人

  今天的哈扎拉人(Hazara)主要居住在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以南、巴米揚與赫拉特河谷之間的哈扎拉賈特山區一帶。此外,在坎大哈、赫拉特、構格哈爾、巴達赫尚等省,也散居著一些哈扎拉人。據統計,阿富汗約有160多萬哈扎拉人,佔全國人口總量的8。6%,是國內第三大民族。在西亞和印度次大陸還有約40萬哈扎拉人。許多哈扎拉人也自稱是「中國人」,稱他們同樣使用十二生肖。

  不少歷史學家和學者經過考察認為:阿富汗的哈扎拉人是蒙古人的後裔,最早來自13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的蒙古軍隊和伊兒汗國的蒙古移民。在帖木兒、莫臥兒帝國時期,又有一部分突厥化蒙古人加入進去。儘管他們現在已經不會講蒙古語,也不使用蒙古族姓名,但他們最早的來源的確是蒙古人。根據歐洲旅行家報道,直到16世紀初,哈扎拉人還在使用蒙古語,後來才淡忘。現在他們通用塔吉克語。但他們所講的塔吉克語裡仍夾雜著不少蒙古語和突厥語詞彙,與純正塔吉克語相比存有區別。至今,他們還沒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使用的是塔吉克文字。

  從生理特徵上看,哈扎拉人屬於蒙古人種,具有蒙古人的體質特徵:他們是黃皮膚,頭髮直而硬,體毛和鬍鬚少,鼻寬度中等,鼻樑較低,臉平扁,唇厚適中,眼瞼多有內眥褶;頭骨上表現的特徵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面骨平扁,顴骨突出。雖然他們由於長期以來與當地民族通婚,但是這些身體特徵仍然能表現出來,經過若干世紀的長期演化和同異族通婚混血,還沒有完全消失。2003年根據英國牛津大學遺傳科學家賽克斯通過人類染色體和DNA樣本的調查,其中三分之一的哈扎拉人具有成吉思汗和蒙古人的遺傳基因,因此完全體現了他們的蒙古族源。

  目前,從哈扎拉人的生活習俗上,仍然可以窺見其蒙古族的遺風。首先,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與傳統的蒙古包一樣,還是圓形的。在服裝上,男人上衣穿無領肥大襯衫,下衣穿燈籠褲,冬季外罩長袍,腰間束帶,有的還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時頭戴繡花小帽,外出時頭纏深色或白色頭巾。女人服裝與男人的大同小異,基本一致,只是婦女不束腰帶,只將頭巾包在頭上,面部裸露,這與教規的要求有所不同。哈扎拉人的穿著打扮已被中亞穆斯林同化,已沒有了蒙古族服裝的遺風。

  其次,哈扎拉人的飲食以烤餅和奶製品為主食,這些與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相同,並且,從奶製品的種類和製作方法上,也能看出與蒙古族的聯繫。哈扎拉人把奶煮沸、發酵、曬乾,製成奶酪,這與蒙古族製作奶豆腐的方法基本相同;用做奶酪剩下的乳漿,熬去水製成乾酪,這與蒙古族製作奶渣的方法也相差無幾。甚至用酸奶加水製成飲料,用酸奶打制黃油等也與蒙古族的製作方法幾乎接近,但他們在節慶日的羊肉抓飯則具有更多的中亞風味。

  哈扎拉人的婚姻多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富有者為一夫多妻。婚姻由父母包辦,幾乎沒有自由戀愛。訂婚這天,男女雙方的父親要舉行一個換包儀式。男方家長事先要在給親家的包裡放入一定數量的錢,換包以後,就按人頭分糖,凡參加者都得到一份。哈扎拉人婚姻中很重視送彩禮。男女訂婚以後,關於彩禮的數量還要協商幾次,哈扎拉人當中盛行的是嫡堂婚和交表婚。如果男女雙方是堂兄妹或表兄妹,彩禮可以少要些。舉行婚禮這一天,先由一位富有的、兒女雙全的婦女給新娘梳妝打扮,然後,給新娘蒙上蓋頭,唱離別曲(邊哭邊唱),一般只對母親和姐妹唱。與此同時,伊斯蘭教的毛拉、男性親屬和尊貴客人則聚集在一個大帳篷裡,由毛拉誦經祈禱,祝賀新人。這一切做完以後,人們把新郎引到唱完離別曲的新娘跟前,新郎將新娘領出帳篷,幫助她騎上早已備好的馬或駱駝。新娘家派一位年長女眷與新娘同乘一匹坐騎,一直陪送她到新郎家。如果新郎家與新娘同住一村,接親的隊伍則需繞村一周。婚禮期間,一般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娛樂活動,以示慶賀。

  目前,從哈扎拉人的生活習俗上,仍然可以窺見其蒙古族的遺風。首先,哈扎拉人居住的房舍與傳統的蒙古包一樣,還是圓形的。在服裝上,男人上衣穿無領肥大襯衫,下衣穿燈籠褲,冬季外罩長袍,腰間束帶,有的還要加上一件坎肩。在家時頭戴繡花小帽,外出時頭纏深色或白色頭巾。女人服裝與男人的大同小異,基本一致,只是婦女不束腰帶,只將頭巾包在頭上,面部裸露,這與教規的要求有所不同。哈扎拉人的穿著打扮已被中亞穆斯林同化,已沒有了蒙古族服裝的遺風。

  其次,哈扎拉人的飲食以烤餅和奶製品為主食,這些與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相同,並且,從奶製品的種類和製作方法上,也能看出與蒙古族的聯繫。哈扎拉人把奶煮沸、發酵、曬乾,製成奶酪,這與蒙古族製作奶豆腐的方法基本相同;用做奶酪剩下的乳漿,熬去水製成乾酪,這與蒙古族製作奶渣的方法也相差無幾。甚至用酸奶加水製成飲料,用酸奶打制黃油等也與蒙古族的製作方法幾乎接近,但他們在節慶日的羊肉抓飯則具有更多的中亞風味。

  哈扎拉人的婚姻多為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富有者為一夫多妻。婚姻由父母包辦,幾乎沒有自由戀愛。訂婚這天,男女雙方的父親要舉行一個換包儀式。男方家長事先要在給親家的包裡放入一定數量的錢,換包以後,就按人頭分糖,凡參加者都得到一份。哈扎拉人婚姻中很重視送彩禮。男女訂婚以後,關於彩禮的數量還要協商幾次,哈扎拉人當中盛行的是嫡堂婚和交表婚。如果男女雙方是堂兄妹或表兄妹,彩禮可以少要些。舉行婚禮這一天,先由一位富有的、兒女雙全的婦女給新娘梳妝打扮,然後,給新娘蒙上蓋頭,唱離別曲(邊哭邊唱),一般只對母親和姐妹唱。與此同時,伊斯蘭教的毛拉、男性親屬和尊貴客人則聚集在一個大帳篷裡,由毛拉誦經祈禱,祝賀新人。這一切做完以後,人們把新郎引到唱完離別曲的新娘跟前,新郎將新娘領出帳篷,幫助她騎上早已備好的馬或駱駝。新娘家派一位年長女眷與新娘同乘一匹坐騎,一直陪送她到新郎家。如果新郎家與新娘同住一村,接親的隊伍則需繞村一周。婚禮期間,一般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娛樂活動,以示慶賀。

  由另一些術赤的後裔演變而來——哈薩克人

  哈薩克人(Kazakh)是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佈在哈薩克斯坦,部分分佈在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國,蒙古和阿富汗亦有分佈。從種族人類學特徵來看,哈薩克人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使用哈薩克語,分南部、西部和東北部3種方言,其語言為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克普恰克語組。原來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文字,後改為拉丁字母,從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蘇聯時期)。信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哈薩克人同蒙古人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15世紀,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的後裔阿布海爾汗建立起強大的烏茲別克汗國。15世紀末,汗國內另兩個術赤後裔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帶著他們的部眾遷移分裂出去,建立起哈薩克汗國,他的部落又融合了當時中亞的很多突厥和蒙古部落,最後形成統一的哈薩克民族,可以說,現在的哈薩克族是由術赤的後裔主導演變形成的民族。

  在牧區的哈薩克人終年住在可移動的圓頂帳篷(即蒙古包)裡,其構造是可拆卸的木架,四周和頂上覆蓋毛氈。帳篷內的牆壁上掛有各種民族特色圖案的掛毯,使帳篷內既美觀又舒適整潔。畜產品中的皮革用來做衣服、容器和馬具,馬鬃毛可編繩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哈薩克人按季節和草場的好壞來逐水草放牧,為其牲畜尋找優良牧場。日常食品主要是乳製品和牛羊肉食。發酵後的酸馬奶、馬奶酒和馬肉極為珍貴,但通常只有節慶假日才能享用。

  19世紀,更多沿邊境的哈薩克人開始種植莊稼。俄國革命後許多富裕的哈薩克人帶著牲口逃往中國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遊牧民組織起畜牧集體農場而定居。絕大多數的哈薩克人現在成為定居的農牧民,畜養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種植莊稼。

  在牧區的哈薩克人終年住在可移動的圓頂帳篷(即蒙古包)裡,其構造是可拆卸的木架,四周和頂上覆蓋毛氈。帳篷內的牆壁上掛有各種民族特色圖案的掛毯,使帳篷內既美觀又舒適整潔。畜產品中的皮革用來做衣服、容器和馬具,馬鬃毛可編繩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哈薩克人按季節和草場的好壞來逐水草放牧,為其牲畜尋找優良牧場。日常食品主要是乳製品和牛羊肉食。發酵後的酸馬奶、馬奶酒和馬肉極為珍貴,但通常只有節慶假日才能享用。

  19世紀,更多沿邊境的哈薩克人開始種植莊稼。俄國革命後許多富裕的哈薩克人帶著牲口逃往中國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遊牧民組織起畜牧集體農場而定居。絕大多數的哈薩克人現在成為定居的農牧民,畜養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種植莊稼。

  追尋生存空間的蒙古人——卡爾梅克人

  卡爾梅克人(Kalmykia),原是突厥語對大漠之西蒙古土爾扈特部的稱呼。土爾扈特本是統一的蒙古族衛拉特四部之一(包括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明朝末年,該部族大部分離開原在塔爾巴哈台(今中國新疆境內)的遊牧故土向西遷徙。當時,準噶爾部強盛,土爾扈特部不服準噶爾部的統治,為尋求新的生存環境,於1616年在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當時尚未被俄國佔領的伏爾加河下遊、裡海之濱,在這裡開拓建置,勞動生息,創立起遊牧民族的封建汗庭,完善了各項典章制度,維持了長達100多年的政權。他們來到這塊新的領地之後,愛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用蒙古語稱裡海為呼克廷格斯,即藍色的海湖,稱伏爾加河為額吉納高勒,即母親河。到後來,沙皇俄國勢力迅速擴張,不斷欺凌土爾扈特人,激起了他們的反抗,為擺脫俄國的控制,1771年在渥巴錫汗的率領下,大部分土爾扈特人離開伏爾加河畔,東歸中國故土。由於沿途遭遇俄軍和哈薩克人攔截,死傷無數,最後剩幾萬人到達中國新疆境內。另約三分之一的土爾扈特人由於遊牧於伏爾加河西岸,受到伏爾加河的阻攔和沙皇俄國的阻擊,沒有能夠返回故土,這些未能東歸的人留在伏爾加河下遊地區繼續受到沙俄的統治。留下的這部分人就繁衍發展成今日的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卡爾梅克人。俄國十月革命後,1920年成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州,1935年成為自治共和國,1943年自治共和國建制被撤銷,1957年重設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復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自治共和國。

  卡爾梅克人系衛拉特蒙古人的後裔。屬蒙古人種西亞類型。使用衛拉特蒙古語,分土爾扈特和杜爾伯特兩種方言,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以前使用由1648年班弟創造的托忒特蒙古文(中國新疆衛拉特蒙古人使用的文字),現在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寫的蒙古文,目前多數人已改用俄羅斯語文。卡爾梅克人在十月革命前大部分過著遊牧生活,信奉藏傳佛教,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在俄羅斯共有卡爾梅克人173996人(2002年統計),其中84%的卡爾梅克人居住在卡爾梅克共和國,還有部分人分佈在阿斯特拉罕、伏爾加格勒、羅斯托夫和斯塔夫羅波爾等地。

  卡爾梅克人主要從事遊牧或半遊牧業,飼養綿羊、馬、駱駝等,部分人從事漁業。從19世紀30年代起逐漸定居務農。現在,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農產品、畜產品和魚產品的加工工業。農業以生產小麥和飼料為主。

  衛拉特蒙古的一支——阿爾泰人

  居住在俄羅斯的阿爾泰人(Altai)與蒙古人有著密切的族源關係,阿爾泰人被學者認為是蒙古族的一支。全俄羅斯共有阿爾泰人67239人(2002年統計),佔全俄羅斯聯邦總人口的0。02%,他們絕大部分居住在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西西伯利亞主要行政區之一,面積9。29萬平方公里,占俄羅斯聯邦領土面積的0。5%。

  阿爾泰地區曾長期處於蒙古衛拉特部準噶爾人的統治之下,阿爾泰人舊時一直被稱為「阿爾泰衛拉特人」,自稱「衛拉特人」,屬蒙古準噶爾部。1679年準噶爾部與清朝開戰,準噶爾兵敗,一部分蒙古準噶爾人退到這裡,並融入了一些居住在阿爾泰地區的其他部落,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阿爾泰人。當清朝勝利後,該地區被清朝管轄,當地的準噶爾人被編入阿拉坦淖爾烏梁海二旗,他們就是現在的阿爾泰人的前輩。1864年,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邊防當局迫使阿爾泰人歸屬俄國,阿爾泰地區遂被併入俄羅斯版圖。十月革命後,於1922年6月1日在阿爾泰人的土地上建立了衛拉特自治州,1948年1月7日改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為俄羅斯聯邦阿爾泰共和國。

  阿爾泰人早期操衛拉特蒙古語,由於受到突厥人的影響,後來改操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吉爾吉斯-奇普恰克語,可以和維吾爾人、哈薩克人進行語言交流,但是他們不信仰伊斯蘭教,而信奉原始薩滿教,有部分人在俄羅斯人的影響下,已經改信東正教。

  到1938年為止,阿爾泰人一直使用托忒蒙古文,1938年以後開始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從1922年開始用蒙古、俄兩種文字發行《阿爾泰啟明星報》至今。由於長期生活在俄羅斯和哈薩克人中間,語言受其影響很大,但山水地名、畜牧業術語還是保留著蒙古語特點。

  阿爾泰人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很快,1992年,共有191所普通中學、3所技校、5所專科學校和1所大學。近年來,阿爾泰人民在吸收先進的科學文化的同時,也在為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而進行不懈的努力。

  阿爾泰共和國的經濟事業也在發展。該共和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境內有石灰石、水泥原料、黃金、汞、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等礦藏,其中稀有金屬和貴金屬儲量巨大,這在全俄自然資源中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另外木材資源也很豐富,但目前可開發和利用程度很低,從長遠來看,具有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的特點。主要工業部門是有色金屬冶煉業、森林採伐和木材加工業、食品加工業、建築材料工業等。阿爾泰人主要是從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畜牧業飼養有羊、犛牛、馬鹿、梅花鹿等品種。

  古老的唐努烏梁海人——圖瓦人

  圖瓦人(Tuva)是俄羅斯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居住地域大體上位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遊,具體來說主要是指薩彥嶺和唐努山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地處亞洲中部。圖瓦地區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設四十八佐領,隸屬烏里雅蘇臺的定邊左副將軍、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薩克圖、賽音諾顏兩部節制。1864年10月,中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被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的土地。1914年沙俄強佔烏梁海。十月革命後,中國收復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不久又被迫撤退。從此,烏梁海東部九佐領土地,屬今蒙古國,中部被俄佔領二十七佐領的土地。十月革命勝利後,於1921年宣佈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改稱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加入蘇聯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享有自治州的地位,1961年改為圖瓦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自治共和國。

  圖瓦人從種族學特徵來看,是典型的蒙古人種,外觀與蒙古人相同,風俗習慣、服飾也與蒙古人基本相同。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回紇-烏古斯語組。20世紀30年代以前使用蒙古文,以後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寫圖瓦語。

  圖瓦人信仰藏傳佛教,但薩滿教對他們的影響也較深。圖瓦人較完整地保留著古老的部落氏族觀念和宗教信仰。圖瓦人每年舉行祭天、祭湖、祭山、祭魚、祭火等宗教活動。「敖巴節」是每年一次最大的節慶。

  今天的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主要居民就是圖瓦人。在俄羅斯境內的圖瓦人總人數為243442人(2002年統計)。此外,在蒙古國境內約有圖瓦人3萬,中國也有幾千民族成分為蒙古族的圖瓦人,他們居住在中國新疆喀納斯湖附近。

  貝加爾湖林木中的百姓——布裡亞特人

  布裡亞特人(Buryatia)是俄羅斯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為445175人(俄羅斯境內,2002年統計),主要分佈在俄羅斯聯邦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伊爾庫茨克州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裡亞特自治區、赤塔州阿金布裡亞特自治區以及俄羅斯其他遠東地區,少量分佈在蒙古國和中國的呼倫貝爾地區。布裡亞特人是13至14世紀進入貝加爾湖地區的蒙古部落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的,其後該地區成為蒙古大帝國的主要組成部分。布裡亞特的民族形成過程在17世紀基本完成。18世紀初期布裡亞特地區併入俄國。在併入俄國前,曾與清朝政府保持宗主關係。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別成立了布裡亞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裡亞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將上述兩州合併為布裡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隸屬俄羅斯聯邦。1958年改名為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

  布裡亞特人歷史上以畜牧業為主,狩獵和捕魚業也很重要,18世紀開始經營農業,19世紀以後受到俄羅斯人的影響,也有了近代工業和手工業。

  布裡亞特民族從種族上是厄魯特蒙古人的近支。其祖先原遊牧於外貝加爾地區,後來向北發展到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地區,與當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現代的布裡亞特人,其民族形成過程經歷了幾個世紀。1631年,俄國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遊,立即與布裡亞特人發生武裝衝突。經過25年的戰爭,布裡亞特人被完全壓服,才臣服於俄國。但其中一部分佈裡亞特人一直反抗俄國人,他們向南移入喀爾喀蒙古領地。另外一部分佈裡亞特人,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與俄國殖民軍作戰時投向中國,被賜名巴爾虎人,編入八旗,並安置在呼倫貝爾地區。目前居住在俄羅斯的布裡亞特人,至今仍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闢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現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著不同於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

  他們使用布裡亞特語,分東西兩大方言區,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與其他地區的蒙古人語言相通。18世紀起使用老蒙古文,1931年創造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寫布裡亞特語。

  布裡亞特人在歷史上曾經信奉傳統的薩滿教,從近代轉信藏傳佛教,在布裡亞特地區建有很多喇嘛寺廟,但是現在仍然保留一些薩滿教殘餘。

  布裡亞特民族從種族上是厄魯特蒙古人的近支。其祖先原遊牧於外貝加爾地區,後來向北發展到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地區,與當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現代的布裡亞特人,其民族形成過程經歷了幾個世紀。1631年,俄國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遊,立即與布裡亞特人發生武裝衝突。經過25年的戰爭,布裡亞特人被完全壓服,才臣服於俄國。但其中一部分佈裡亞特人一直反抗俄國人,他們向南移入喀爾喀蒙古領地。另外一部分佈裡亞特人,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與俄國殖民軍作戰時投向中國,被賜名巴爾虎人,編入八旗,並安置在呼倫貝爾地區。目前居住在俄羅斯的布裡亞特人,至今仍保留著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闢為「民俗文化村」供人參觀,其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與現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築也表現著不同於俄羅斯其他城市的風格。

  他們使用布裡亞特語,分東西兩大方言區,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與其他地區的蒙古人語言相通。18世紀起使用老蒙古文,1931年創造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拼音文字,1938年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寫布裡亞特語。

  布裡亞特人在歷史上曾經信奉傳統的薩滿教,從近代轉信藏傳佛教,在布裡亞特地區建有很多喇嘛寺廟,但是現在仍然保留一些薩滿教殘餘。

  留在漠北故土上的蒙古人——喀爾喀蒙古人

  蒙古國是以喀爾喀蒙古人(Mongolia)為主的國家,喀爾喀蒙古人佔全國人口的80%,約有220萬人(2005年統計)。喀爾喀蒙古人屬蒙古人種北方類型,與中國蒙古族同源。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原有文字創造於13世紀,在20世紀40年代改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詞彙中有大量俄語藉詞。在蒙古國,與喀爾喀蒙古人習慣上相近的還有杜爾伯特人、土爾扈特人,厄魯特人、扎哈沁人、明阿特人、浩托戈特人、布裡亞特人。他們都屬於蒙古族的分支,因歷史上駐地的不同而單獨成為部落。但喀爾喀蒙古人是蒙古國的代表族群。

  蒙古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信奉薩滿教。元朝以後,忽必烈封西藏喇嘛八思巴為國師,藏傳佛教在宮廷內逐漸盛行起來。但是,廣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薩滿教。直到16世紀,格魯派藏傳佛教傳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領先後皈依藏傳佛教,並大量興建寺廟。這樣,藏傳佛教滲入蒙古社會每一角落,成為支配蒙古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在蒙古革命以後,藏傳佛教被部分禁止,20世紀90年代以後,蒙古又在全國範圍內恢復宗教信仰自由。

  喀爾喀蒙古人傳統上主要從事畜牧業,飼養綿羊、山羊、牛、馬和駱駝,號稱「馬背民族」。20世紀以來,有的地區開始從事農業,種植小麥和土豆,手工業、採礦業和畜產品加工工業亦有所發展。近年來,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文化教育事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喀爾喀蒙古人已經融入了現代民族的行列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