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渡河地點的爭議:師渡孟津還是師渡汜水 | 陽光歷史

 

A-A+

武王伐紂渡河地點的爭議:師渡孟津還是師渡汜水

2016年05月30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15 次

      武王伐紂,從哪裡渡河?史書的記載是師渡孟渡: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尚書·泰誓序》)。
    「既戊午,師逾孟津」(《尚書·武成》)。
    「十一年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史記·周本紀》P121)
    而陳昌遠先生在他的《從<利簋>談武王伐紂的幾個問題》(《河南師大學報》80.4)一文的第二部分卻提出了「師渡汜水」的說法。其主要理由是:孟津渡口河身狹窄,水流湍急,不易渡;而汜水渡口河身較寬,水流平穩,沙灘多,水又淺,容易渡。按夏、秋河汛,孟津渡口是不好渡過的。但冬天水淺河封,渡口河身狹窄,豈不反成為渡河的有利條件?按武王伐紂,兵抵孟津,時在丁已日,即周歷一月二十七日,殷歷臘月二十七日,離冬至只有兩天。天氣早已寒冷,大河已冰封。水流湍急的孟津渡口,早已變成平地。致使武王大軍的四千輛兵車,得於一日一夜間渡過大河。有沒有文獻可證呢?據《國語·周語》載:「幽王二年,西週三川皆震。伯陽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高亡。……』」。

     伯陽父說的「河竭」即大河冰封,河水不流。大河的冰封,給武王的渡河造成了有利條件。否則武王的四千輛兵車,是難於一日一夜間渡過大河的。職不是大河的冰封,即使在河身寬,水流穩,沙灘多,水又淺的汜水渡口,武王的四千輛兵車也給於一日一夜間渡過大河。陳先生只看到孟津渡口河身窄,水流湍急的一面;沒有想到孟津渡口還不冰封河竭的時候,因而提出「師渡汜水」說,可惜是站不住腳的。又《尚書·禹貢·正義》:「傳雲地名,謂孟為地名耳。杜預云「孟津,河內河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溱,古今常以為津。武王渡之,近世以來,呼為武濟」。可證武王伐紂,是從孟津渡河北上的。此外,陳先生又以偃師縣名來歷,來證明武王是從「師渡汜水」的。他說:「如果武王伐紂從孟津不東進,絕對不會從東回師息戎」(P33)。陳先生的話其實也未必。難道武王不從孟津東進,就不能從東而回了嗎?我們認為武王伐紂的進軍和回師,並非一條路線。進軍是從孟津渡河北上的,而回師是從滎陽汜水落石出渡河西上的。因為武王回師的時候,已是四月份天氣(因為當年閏一個二月),正是黃河的桃汛期,正當孟津渡口河水湍急的時候,所以武王選擇在滎陽汜水渡河西上,至亳殷,改亳殷為偃師。所以陳先生說不從孟津東進,就不能「從東回師息戎「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從上年看來,我們認為史書所載武王伐紂師渡孟津的說法,還是正確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