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親征瓦剌兵敗被俘:明使節用火器震懾敵軍 | 陽光歷史

 

A-A+

明英宗親征瓦剌兵敗被俘:明使節用火器震懾敵軍

2016年09月13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112 次

  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當時跟著明英宗親征的,還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官員,名叫楊善,官居禮部侍郎。

  發生在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以及接下來于謙主持的北京保衛戰,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明史,關於它的政治軍事意義,這裡不再贅述。

  其實,歷史在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之外,很多技術上的細節也是挺有趣的。有時,細節就決定了高度,決定了趣味。在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之後,明朝官員和瓦剌首領的一段談判,信息量就極其豐富,值得回味。尤其有趣的是,土木堡之變,還和廣東產的鐵鍋有一定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細節一:

  明朝外交使節用火器震懾敵軍

  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當時跟著明英宗親征的,還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官員,名叫楊善,官居禮部侍郎。

  在刀光劍影、矢石如雨的戰場上,這位六十多歲老人的生存能力槓槓的,居然讓他給逃出來了。之後,于謙主持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景泰帝登基。

  第二年,楊善以右都御史的身份,出訪瓦剌。這次去,他變賣了自己的家產,給深陷敵營的明英宗送去生活補助,同時受到了瓦剌國主的接見,雙方進行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談話。

  楊善這人學問不高,沒有中過進士,連舉人都不是,《明史》評價他「無學術,滑稽」,大概也就是個脫口秀高手,然而,他的談判水平確實給大明王朝掙夠了面子。

  瓦剌國主問他:你們明朝的軍隊怎麼這麼不經打,三下五除二就被我們活捉了皇帝。「土木之役,六師何怯也」。

  楊善答得倍兒有面子:「不是我們不夠你們打,而是我們根本沒想跟你們打,只是想去跟你們友好會見,沒想到你們發動戰爭,讓你們得手了。」言下之意是你們耍手段,勝之不武。

  接下來,楊善口述了大明朝將如何在邊關佈置國防線:除了用鐵橛子防備北方的戰馬之外,我們還改良了火炮技術。要知道,以前的火炮,一次只能發射一枚炮彈,殺傷力有限,如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每門大炮裡充滿雞蛋大小的石頭,容量大約一鬥,一次發射出去,炮石散開,殺傷範圍可達到方圓數十丈,敵軍的人和馬,一個都跑不了。

  除了改良大炮,令其殺傷力大增外,楊善還透露了明朝正在研製的一件利器:兩頭銃。

  火槍剛進入戰場時,無論是在亞洲還是在歐洲,其實是很尷尬的。因為射擊之後,槍手要重新填充火藥,這麼一耽擱,敵人的騎兵就衝上來了,而槍手們還在填火藥,又害怕火藥炸裂,傷及槍手,所以有時候反而不如冷兵器的騎兵。而火槍部隊的這種局限性,在楊善的口中被突破了。那時明朝採用了兩頭銃,以前的火槍只能單放,而這種兩頭銃卻可以裝幾枚彈藥,更神奇的是,還可以旋轉連續射擊。

  楊善不愧是口才高手,將這種新科技戰爭說得栩栩如生,據《明史》和明朝馮夢龍的《智囊》記載:「裝鐵彈子數個,擦上毒藥,排於四層,候馬來齊放,俱打穿肚。」等前面四排火槍手射完彈藥,敵人的騎兵來衝鋒時,兩頭銃就開始成排射擊,把敵軍人馬的肚子都打穿。

  楊善對明朝新式火器的描述,確實起到了震懾敵人的作用,說得瓦剌那邊的人臉色都變了。後來他們之所以願意歸還明英宗,不再南下,也和這種新式武器的威懾力有很大關係。那麼,楊善到底有沒有吹水?還是看資料吧。

  透露信息:

  徐光啟曾想建立

  一支近代化軍隊

  翻開《明史》的「兵志」,確實提到了楊善所講的「兩頭銃」,「正統末,邊備日亟,御史楊善請鑄兩頭銅銃」。據史書描述,這種武器置放了三個火藥筒,一次三發,能擊潰敵軍的騎兵,射程三百步。後來甚至發展到一點燃火線,就九箭齊發,令人膽寒。

  明朝初年就很重視火器,明成祖的時候還設立神機營,並有聖旨稱:「神銃,國家所重。」早在永樂年間,河北邊防各山頂都設置了大炮。

  這裡還要提到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即徐光啟,大家可能只知道他寫的《天工開物》,殊不知他是以科學家的身份擔任明朝的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這幾乎是張居正的地位了,也算是明朝罕見的理工男大學士。

  理工男徐老師很有眼光,早在三百多年前就有了建立火器部隊的設想,我們一起看看他在崇禎四年(1631年)的奏章。徐老師的設計是這樣的:每一個營配備雙輪戰車一百二十輛,炮車一百二十輛,西洋大炮六十門,中炮八十門,鷹銃一百門,鳥銃一千二百門,配備作戰士兵二千人。這算不算明朝軍事的大數據?

  理工男徐老師對近代化火器作戰也有具體設計:如果大量敵軍迎面而來,明軍就用大小火器輪番射擊,「遇大敵,先以大小火器更迭擊之」;如果是鐵騎兵來襲,明軍就用大炮直接射擊,「若鐵騎來,直以炮擊之」;轟完之後,再用步兵衝鋒。這實際上就是現代戰爭的飽和射擊。

  這個理論,讓三百多年後的沙漠之狐隆美爾撿到了,他就喜歡飽和式炮擊。當然,不是隆美爾有意學徐老師,而是在戰術上,兩個人想到一塊去了。

  可惜,明朝來不及等到實現徐光啟的軍事設想就滅亡了。

  細節二:

  圍繞「馬和鍋」

  進行討價還價

  咱們還是回到開頭,繼續說說楊善與瓦剌國主的談判。講完軍事技術上的,就講經濟層面的。

  瓦剌方面說:你們明朝買我們的馬,卻又刻意壓價,甚至砍價八成,這很不公平,「奈何削我馬價」?

  楊善等瓦剌國主吐完槽,馬上跟著吐槽:不是我們砍價,確實是買不起,貴國每年提供的馬越來越多,價格又高,我們不忍心拒絕,但又承受不了,不得已只好稍稍砍價,「價難繼而不忍拒,故微損之」。其實這個所謂的「微損之」,是楊善說的客氣話,土木堡之變的前夕,就是因為太監王振故意要砍掉馬價的八成,才引發戰爭。

  買馬是明朝政府的事,還有民間的商業交易,瓦剌方面也吐槽:你們明朝的鐵鍋太貴啦,一口鍋居然要兩匹絹,豈有此理?

  楊善對此也應答自如:貴國可能不知道吧,這些質量好而耐用的鐵鍋是廣東產的,廣東和北京相距萬里,光是運費都不少,賣貴一點理所當然。你們不肯出高價,賣方又不願降價,兩方發生矛盾,賣方只好關門不理你們,我們皇上哪裡知道這些小事情,「賣鍋者閉門不賣,皇帝如何得知」?

  其實這也是明白地告訴對方,你們買鍋是民間交易行為,我們朝廷沒有插手的權力,也不好定價,犯不著為此發動戰爭。 瓦剌國主一聽,覺得蠻不好意思,承認自己理虧。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