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國失蹤前有和親嗎?樓蘭古國是如何消失的 | 陽光歷史

 

A-A+

樓蘭古國失蹤前有和親嗎?樓蘭古國是如何消失的

2016年06月02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175 次

  樓蘭是西域三十六國中最東邊的一個小國,離漢朝最近,國土被流沙佔去大半,地多鹽鹼,因此耕地面積很小,國人吃用的糧食不足,不得不到鄰近國家去租種田地,或者靠買糧過日子。但是樓蘭的牧業比較發達,有驢有馬,盛產駱駝。可別看國小民窮,由於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時匈奴是漢朝西北最大的敵人。為爭奪西域疆土,漢朝同匈奴進行了長達七八十年的戰爭。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中間的樓蘭,每次戰爭中首當其衝,受到來自漢朝和匈奴的兩面夾擊,或者兩面爭奪。

  當初,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衝上,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夾在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樓蘭國,為了自己的生存,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朝,依違其間,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艱難而巧妙地維持著自己的政治生命。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團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團通過樓蘭的時候,對樓蘭索要頗多,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於樓蘭國王出兵殺戮使者。弄得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了人質。但是,匈奴為此,立即擺出一副也要出兵討伐樓蘭的樣子,樓蘭無奈,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允許匈奴在其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這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驚恐萬分,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漢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雖然非常悲痛,但是,已經習慣了在長安生活的他,不願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即位時間不長就死了,匈奴趁這個機會把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推上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到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但是新的樓蘭王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對待漢朝使者,此後十數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也得以平靜。此時,新的樓蘭王嘗歸繼位,又開始截殺漢朝使者。

  這時,曾經作過出使西域的漢朝使節博介子,對樓蘭、龜茲等國對待漢朝使團的摸稜兩可甚至陽奉陰違的態度,有較深切的體會。所以在漢昭帝時,當名將霍去病的弟弟霍光當權之後,身居平樂監丞的傅介子提出了打擊西域樓蘭諸國,以削弱匈奴勢力的建議。傅介子向皇上建議,由朝廷派自己出使龜茲,以便刺殺龜茲王,作為對親匈奴者的懲戒。但霍光卻說:「龜茲路比較遠,先到樓蘭試試效果如何再說罷。」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團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團通過樓蘭的時候,對樓蘭索要頗多,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於樓蘭國王出兵殺戮使者。弄得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了人質。但是,匈奴為此,立即擺出一副也要出兵討伐樓蘭的樣子,樓蘭無奈,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允許匈奴在其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這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驚恐萬分,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漢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雖然非常悲痛,但是,已經習慣了在長安生活的他,不願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即位時間不長就死了,匈奴趁這個機會把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推上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到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但是新的樓蘭王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對待漢朝使者,此後十數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也得以平靜。此時,新的樓蘭王嘗歸繼位,又開始截殺漢朝使者。

  這時,曾經作過出使西域的漢朝使節博介子,對樓蘭、龜茲等國對待漢朝使團的摸稜兩可甚至陽奉陰違的態度,有較深切的體會。所以在漢昭帝時,當名將霍去病的弟弟霍光當權之後,身居平樂監丞的傅介子提出了打擊西域樓蘭諸國,以削弱匈奴勢力的建議。傅介子向皇上建議,由朝廷派自己出使龜茲,以便刺殺龜茲王,作為對親匈奴者的懲戒。但霍光卻說:「龜茲路比較遠,先到樓蘭試試效果如何再說罷。」

  漢元鳳四年(前77年)傅介子奉命出發,很快就到了樓蘭王都,他此行的公開身份是漢朝賞賜西域各國的特使,除了衛士,還攜帶了大量金幣。一開始,樓蘭國王安歸(有的史料稱為「嘗歸」、「當歸」)親自接見傅介子一行,但不久後就對他們比較冷淡。傅介子故作受了冷落而要離去的姿態,帶領隨從離開王都西行。到達樓蘭西部邊界時,他對前來送行的樓蘭國譯員說:「皇帝派我以黃金錦緞遍賜西域各國,既然你們的國王不肯親自來接受這些賞賜,我只好把它們送到其他國家去了。」說完,還故意讓譯員(翻譯)看了所帶的大量金幣。

  譯員立即向國王報告了此事,貪婪的國王嘗歸馬上趕來見博介子。傅介子設宴款待樓蘭國王,在宴席前還陳列著那些黃金絲綢。貪財的樓蘭國王被美酒黃金弄得頭暈眼花。傅介子說:「天子讓我私下裡跟你談點事。」樓蘭王此刻已完全喪失了警惕性,還以為有什麼好事,就屏退左右,隨傅介子進入帳篷中談話。剛進帳篷,兩邊埋伏好的兩個壯士就從背後向樓蘭王行刺,利刃穿胸,樓蘭王登時斃命。樓蘭王的親信從得知其遇刺後大亂,傅介子則鎮定地大聲宣佈:「樓蘭王安歸對漢朝負有罪行,常受匈奴指使,攔殺漢朝派赴西域的使節、大宛派赴漢朝的使節,盜取節印和獻物。天子派我來處死有罪的樓蘭王,並立在長安作待子(即人質)的前太子為新的國王。漢朝大兵壓境,爾等若敢輕舉妄動,就會遭到滅頂之災。」

  樓蘭人被傅介子給鎮住了,博介子持樓蘭王安歸的首級安然返回長安後受到漢昭帝的嘉獎;樓蘭王的首級懸於北闕,而傅介子則被封為義陽候。新的樓蘭王尉屠耆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處境之難。於是他向昭帝請求和親,昭帝答應了,選了一個美貌的宮女,送給了尉屠耆當夫人。由於樓蘭國小,對這個宮女連公主的名號也沒給。以前數代樓蘭王都是因為身處漢、匈奴兩強之間無法平衡,而身遭橫死,自己擺脫厄運的方法就是不在「騎牆」,而是完全依附於漢。於是他向漢昭帝請求派兵到樓蘭駐紮,漢昭帝應允,立即派司馬1人,率吏士40名,前往伊循屯田,並借之鎮撫樓蘭,後來在伊循城又設置都尉,成為漢控制西域的重要支撐點。

  這就是 「更名其國為鄯善,為刻印章,賜以宮女為夫人,備車騎輜重」的歷史真實狀況。這次和親標誌著自鄯善沿崑崙山和喀喇崑崙北麓向西的路線即「西域南道」從此暢通無阻。(前涼時期,與鄯善的和親,又進一步修復了這條通道。)還有一次和親的是個美好的傳說,是把那個宮女附會成了「昌邑公主」。說的是漢武帝娶著名的大將李廣利的妹妹為妻,史稱「李夫人」。從各種史料看,這位李夫人才是漢武帝的「最愛」,流傳下來的故事也頗為動人。李夫人生有一子叫劉博。天漢四年(公元前94年)漢武帝封劉博為昌邑王。漢武帝死後,他的另一個兒子劉弗陵(鉤弋夫人夫人之子)繼承皇位,史稱漢昭帝。昭帝時期,劉博的兒子劉韶繼承了昌邑王,他一個女兒被昭帝封為昌邑公主(在漢代,王的女兒稱翁主,宋代稱郡主)嫁給鄯善王,從而引出一段昌邑公主鑿河治水的歷史佳話來。

  當時尉屠耆正在長安,送他回國之前,他向昭帝請求說:鄯善國都為扦泥城(今樓蘭遺址),離王城不遠還有一座伊循城(今名阿不旦),那裡的土地土質肥美,希望漢朝派軍隊到那裡屯田積穀。一旦有事,也好有所依仗。昭帝為了滿足他的心願,就派出一名司馬,率領四十名吏士前往屯田。與此同時,昭帝為了進一步鞏固與鄯善的友好關係,又把昌邑公主嫁給鄯善王尉屠耆做王后。昌邑公主不僅生得美麗端莊,而且還是一位頗有心計的女子,出嫁前,昭帝問她要什麼陪嫁,她說:「我生於帝王之家,身為金枝玉葉,此去異國小邦,並非去享受榮華富貴,因此我不想要什麼金銀財寶綾羅綢緞,我只懇請吾皇陛下挑選幾名精通地理,嫻熟水利的能工巧匠,讓我帶走,那就是朝廷給我的最好陪嫁了。」昭帝聽罷連連點頭讚許。

  昌邑公主一到鄯善國,就親自率領能工巧匠去野外勘測荒原畝田,觀察地形地貌,每日餐風宿露,披星戴月。一連忙了幾個月,總算準備就緒了。接著她又調來屯田的吏士和鄯善百姓—起,開始劃線鑿河修渠。由於鄯善國小人少,財力單薄,工程較大,費時較長,干了兩三年,工程的進度才到一半,可是國庫已經快要空虛了,昌邑公主為了不使這條河渠的開鑿半途而廢,她慷慨解囊,把她的全部私人積蓄拿出來做為水利建設經費。當這項工程進行到第六個年頭的時候,眼看就要竣工了,昌邑公主由於常年累月的日夜操勞,已經積勞成疾與世長辭了。不久,這條大河終於修通了。它就是今天的庫魯克河,「庫魯克」是維吾爾語,譯成漢語就是「干河」。從此,鄯善國的人民才過上了自給自足的好生活。當時的鄯善老百姓,為了感激她的恩德,就把這條河命名為 「昌邑公主河」。當時在民間流傳一個美麗的傳說,說什麼昌邑公主是天上積水星下凡,當她完成了一件功德之後,又回到天上去了。每當夜晚,她總是以深情的目光凝視著鄯善呢。

  神秘的樓蘭古國到底去了哪裡,歷史上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即使城池不再,草原不再,牛羊不再,暮野朝霞,滄海桑田。都已是不復存在,湮沒如海市蜃樓。漫漫的原野淹沒了曾經的歸途,乾涸的河道回不去昨夜的風華。但是,考古學家和科學家還是從那荒無人煙的廢墟,灰色的城牆,滄桑的的古城,長長的街市,參差不齊的房屋,高聳的泥塔,荒廢的烽火台,還有那斑斑的古錢幣裡找到了埋藏在大漠風沙裡的一個古老的文明古國——樓蘭。儘管史料記載的很少很少,卻沒有遺漏這次和親的記錄,雖然說不清到底是公主還是宮女,這次和親還是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如果沒有這次和親的成功,也不會演繹後來的昌邑公主的傳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