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軍抗戰簡介:一二八淞滬抗戰打響抗日第一槍 | 陽光歷史

 

A-A+

粵軍抗戰簡介:一二八淞滬抗戰打響抗日第一槍

2016年11月1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40 次

  在八國聯軍之後,清廷以袁世凱統籌新軍,算是中國陸軍正式邁入現代化。在袁世凱練成北洋六鎮之後,清廷更以各省分別負責編練新軍,要完成三十六鎮新式國防軍的規模。各省分練的新軍在編製,操法與幹部選用上均向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看齊,部隊編制要完全采泰西編組方式,部隊操練一律用洋操,部隊幹部則多用新式軍事專門學堂學生。新軍的編練完全與各省原有的綠營舊軍不同。不過各省在編組新軍上紛紛遇到一個難題:新軍的幹部要用新式學堂的學生,而這些新式學堂卻正是反清思想的大本營!所以清廷傾舉國之力,在十年之內編練出來的新軍竟都成為辛亥年間反清革命的主力。辛亥武昌起事,各省新軍紛紛起而反抗清廷。在袁世凱建政之後這些新軍首領為各省軍頭,袁世凱采遠交近攻策略,逐一削平這些方興未艾的割據勢力。在袁世凱病逝之後中國陷入長達十年的封建買辦的軍閥割據,這些軍閥多半以省為割據單位,並且多淵源於該省的新軍。

  粵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了扭轉乾坤功效的一支軍隊。孫中山以廣東一省割據一方,進窺中原,後國民革命軍在十年之內統一寰宇,定鼎金陵,這是近史上旳奇跡。粵軍第一師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是粵軍的精華所在,原來隸屬陳炯明第一軍的序列,但是粵軍第一師師長鄧鏗堅決支持孫中山,與陳分道揚鑣,為國民革命培養了一大批將領,後遇刺身亡。

  北伐前粵軍第一師擴編為第四軍,由李濟深任軍長,轄陳銘樞第10師、陳濟棠第11師、張發奎第12師、徐景唐第13師、葉挺獨立團編成。其中陳銘樞第10師、張發奎第12師、葉挺獨立團1926年起參加北伐,戰功卓著,被譽為「鐵軍」, 前粵軍第一師也稱為「粵軍之母」。

  抗戰爆發後,余漢謀粵軍編成6個軍(62-66軍,83軍),出兵抗日。在南京保衛戰中第66軍、83軍損失慘重,但在友軍紛紛向長江方向潰退時,66軍軍長葉肇與83軍軍長鄧龍光決定正面突圍,衝擊日軍封鎖線,損失慘重。此後66軍參加萬家嶺之戰,並攻上萬家嶺主峰。1938年10月,日軍登陸大亞灣進攻廣州,北上抗戰的各路粵軍回粵,先後參加了兩次粵北會戰和桂南會戰。抗戰結束後,粵軍全部北調打內戰,第63軍、64軍編入黃伯韜兵團,在淮海戰役中被殲;第62軍調華北,在平津戰役中在天津被消滅;第65軍調西北,編成李振的18兵團,後來起義。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