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重慶出土1800年前漢代竹簍 | 陽光歷史

 

A-A+

[圖文]重慶出土1800年前漢代竹簍

2015年09月24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04 次

重慶出土1800年前漢代竹簍 仍有韌性[圖]


  3只重疊的竹簍暗藏一隻銅釜中,在重慶長壽區晏家的大地裡沉睡了1800年出土,這3只漢代竹簍至今仍有韌性。26日,重慶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領隊方剛說,這是該市首次考古出土竹製隨葬品。


  9月中旬開始,在重鋼搬遷工程建設方與晏家工業園區管委會大力支持下,市文物考古所對重鋼長壽搬遷區內考古發掘。目前,已基本完成對搬遷區內最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大灣灣田墓群的發掘工作。在這個有12座墓葬的墓群中,出土了銅釜、銅錢、陶俑、竹編等140餘件隨葬品。


  竹簍當年用於盛食


  「我們清理出土的隨葬品,倒出一隻銅釜中的泥土時,泥土中竟有3個相互疊壓的竹簍。」方剛說,這3個竹簍出土於一個東漢時期的磚室墓中,歷經了1800年時光,但竹篾仍有較好韌性。


  26日,記者在市文物考古所看到,這些竹製品直徑達20厘米,雖已有半邊破損,但風乾後的竹條呈現出灰白色,形狀類似於今天人們用來盛裝黃豆的竹簍。「就連編製的技術,也與現代沒有多大的區別。」方剛說,竹簍當年也是用來盛裝食物的。「我們害怕竹簍遇到空氣後,會迅速被碳化。不過還好,它仍保持著一定韌性,不會一碰就碎。」方剛說,在我市潮濕的土壤環境中,這些竹製品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它們的發現對於瞭解古人物質文化生活,有著直觀作用和重要意義。


  專建窯爐燒製墓磚


  方剛還介紹,據初步分析,大灣灣田墓群是一個家族墓地。當年古人為方便提供建墓材料,墓地還專門配置了窯爐,燒製修墓專用的單面花紋漢磚。


  磚窯採用了少見的雙通道,古人站在兩個通道內,可以很方便地為窯爐添加木柴,還能讓窯爐火力增大,火面分佈均勻,這大大增加了窯爐一次性燒造量。


  東漢時期建墓的磚也與普通建築用磚不同。墓室磚一般長約50厘米,寬30厘米,厚10厘米,採用單面花紋設計。在建墓時,裝飾著車輪紋、幾何紋的磚面朝內,以讓墓主人死後也能住裝飾漂亮的「房間」。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