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架空歷史 也應該尊重大歷史!琅琊榜其實可以更好
---------
投稿網友:蜀中墨筠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在這部現象級的電視劇播放即將結束的時候,也忍不住來說幾句,不是為了故意挑刺,而是因為也算看得入迷,才對一些問題如此在意。
這確實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演員的演技基本都已經趨於成熟,無論是對手戲、內心戲、還是如眼神、表情細節戲也都拿捏的比較到位;劇情涉及復仇、權謀、奪嫡等眾多元素、轉承啟合、巧妙伏線,讓人看到忠肝義膽、兼任智謀、赤子血誠、隱忍支撐……中途也不缺笑點調劑;作為老牌的影視公司,山影在這部戲也頗為用心,從場景佈置到衣服質地、玉珮髮簪、取景構圖等等都十分考究,特效上也相比許多電視劇的五毛特效上了幾個層次,……這些都已經被不少評論一談再談,分析入骨到位,就不必再說。
這是一部好戲。素衣如塵、忠義在心的梅長蘇、英姿颯爽、清風朗月的霓凰,寧折不彎、嚴肅克禮的靖王……掩上書卷、離開屏幕,這些還在眼前,鮮活生動。但並能因此就對漏洞與不足視而不見。
翻閱過不少相關的評論,在肯定之時,也大概提到這些問題。人物詮釋得也大多豐滿。少年林殊和如今梅長蘇的鮮明對比,霓凰的英氣逼人與一腔柔情,飛流的冷峻冰冷與可愛呆萌;譽王的玉樹臨風、謙謙有禮與機關算盡、薄情寡恩……相比不少電視劇單線條的人物是多了許多色彩。不過主角的光環確實過分閃耀,也不可避免的落入傑克蘇的套子,但他遭遇過七萬將士喪命梅嶺的血海深仇、他經歷過削皮挫骨的大難、經歷過暗夜裡的煎熬折磨,才讓人多了心疼,不那麼在意。太子與譽王相鬥十多年都誰也動不了誰,一朝與對手、就敗落得如此迅速、如此乾淨,也是有些誇張。雖然整部劇比較少很明顯的破綻,也有穿幫鏡頭,也有又過了年,還是在說十三年前的赤炎舊案的數學問題;也有靖王出場就三十一歲,靜妃才入宮二十多年的錯誤……
除了這些不少人都談論過的問題,該劇或者應該說這部小說對歷史重要元素的忽略就是一個不可不提硬傷。雖然架空歷史,也應該大致尊重歷史,竟然已經成就一部風骨之文,少了風骨之史,難免讓人覺得遺憾。
原小說和編劇都是海晏,原作者來操刀故事最大程度上小說保留了原汁原味。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本身的缺陷是不易彌補的,海晏在營造情節和權謀上有功底。但是在歷史上卻難免有所欠缺。
這部小說是架空歷史的,既然是小說,不是正劇,那麼對於歷史的符合不需高標準。但是背景設置在南朝大梁,有些基本要素也應該尊重一下,重大的紕漏理應避免,就簡單說兩個,這也是劇中極其明顯的問題。
《《火藥
火藥案在太子和譽王的相爭中佔據了重要的篇幅。在劇情中那時火藥已經被用於製作年關慶祝的炮仗,言候也打算用火藥炸死皇帝,私炮房爆炸也成為了引爆太子覆滅的關鍵因素。順道說一句,這個故事也和今年天津大爆炸事件類似,周邊都是些老老實實的小民百姓,卻不想一朝遭此破壞。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不謀而合。
不過,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起於唐朝的煉丹家,唐末才有火藥可以攻城這類的記載,廣泛用於戰爭則要到元明之時。放鞭炮過年的習俗雖然自古有之,但是以火藥做炮仗,基本開始於唐代,流行於民間則是要等到宋朝。唐初,瘟疫四起,湖南醴陵縣人李畋,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晚唐火藥出現,人們逐漸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公元500多年左右的南朝梁,竟然已經開始用上了兩百多年以後發明的器物,也是醉了。
《《南朝也有六部?
琅琊榜的前半部主線為黨爭,黨爭的主線在梅長蘇利用太子和譽王的矛盾設計一一折斷其爪牙,從而被冷落十來年的靖王受益,步步上位。六部的牌子在梅長蘇的手中翻動,不過這六部的建立卻始於隋唐。魏晉南北朝時仍主要採用「三公九卿」制,雖然朝代變更不止,少數民族入侵,這一制度已有不少變化。梁朝主要官職有三公就指太傅,太師,太保;三司是太尉、司徒、司馬;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雖然已有六部雛形,但是為時過早。
除此之外,還有諸如泡茶而飲的習俗穿越,脫胎於明代雲南木府而來的穆府穿越……小說裡面還出現從從明朝穿越而來的矮椅等等。
筆者不是學究,也不是不理解小說是建立在虛構和創造的基礎之上。但是對於歷史的基本尊重是一部小說文化素養的體現。在這一點上,山影在電視劇的拍攝中,對場景佈置、器物擺設、禮儀規章等的細節化處理很是用心,可謂賞心悅目,是值得稱讚的,可是上面這些對歷史節點的忽視卻成為了遺憾。讓電視劇回歸到審美的本質,不僅是細節功夫,也是文化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