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首架殲10裝配:工人不敢靠近桌子怕睡著
「當時的那種拚搏奉獻精神,我們把它叫作『5.18』精神。」裝配線上的人們回憶起那段苦樂年華,仍覺刻骨銘心。1997年,殲10飛機研製生產進入了攻堅克難的衝刺階段。按照飛機的壽命要求,中機身數千個鉚釘孔不能用鑽頭鑽,只能手工鉸孔,一個孔要4把鉸刀才能加工完,還要塗密封膠,做氣密、油密試驗。每推進一步,都是難以想像的艱難。中機身首架裝配上上下下協調了20多次,進度有拖欠,大家都著急。關鍵時候,總經理楊寶樹鼓勵大家不要洩氣,他對車間主任張恆善說:「我對你只有一個要求,5月18日三段一定要下架。這是形象問題,對鼓舞研製全線有很大作用。採取什麼措施我不管,要什麼條件你只管提。」張恆善拍了拍胸脯:「楊總放心,我們組織三班倒,計畫按小時排,能提前1分鐘決不耽誤60秒,保證『5·18』三段下架。」
中機身段的戰鬥打響了。由於密封膠硫化期的因素,多次拆裝容易發生滲漏,鉚接速度必須快,且要一次成功。暑熱難當,鉚釘敷膠後成了黑乎乎一片,裝配工人進入機身後幾乎看不見鉚釘。他們一天爬上爬下十幾次,一趴就是幾個小時。主管領導每天深夜都要召開現場技術分析會。大家詼諧地說:職工天天泡「酒吧」(久爬、久趴),幹部天天進「夜總會」(每天深夜老總開碰頭會)。
這時候,睡眠給人的幸福感是超越往常的。有的員工一走下裝配台,往邊上一靠就睡著了;有的員工不敢靠近辦公桌,只怕睡意來襲;有的員工為了節約時間,乾脆吃住在車間;有的員工沒時間回家,就讓家屬把換洗衣物送到車間來。領導們常常感慨道:「我們什麼都可以獎勵,就是沒有辦法獎勵休息的時間。」
經過連續作戰,頑強拚搏,裝配廠職工守住了「5·18」防線,前機身座艙段、中機身段和1號油箱段架順利下架,也誕生出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緊密團結,大力協同;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顧全大局,服從指揮」的「5·18」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