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從皇帝到太上皇都是被迫的?李淵的人生悲劇 | 陽光歷史

 

A-A+

李淵從皇帝到太上皇都是被迫的?李淵的人生悲劇

2016年02月20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231 次

  公元618年6月18日,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大唐。中國歷史上一個氣象豪邁的王朝就此誕生。在怎樣的契機下李淵建立了唐朝?沒有李淵還會有歷史上的「大唐盛世」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風波迭起的歷史。

  作為大唐王朝的開創者,唐高祖李淵身上的光輝卻黯淡了許多。在一代明君李世民的映襯下,身為老爸的李淵,其所作所為似乎都在為兒子後來的「貞觀之治」做鋪墊。

  實實在在地講,李淵開創大唐王朝的功業和他後來的人生悲劇都與兒子李世民密不可分。

  被設計睡了「皇帝的女人」

  李淵據說是西漢名將李廣和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暠之後裔。因為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媽,所以身為「官二代」的李淵仕途一直很順,北周時歷任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大業十一年(615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在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期間,李淵展示出了高超的武功,史書記載,他與龍門賊作戰,「射七十發皆中,賊敗去,而斂其屍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屍」。後來又與絳州賊柴保昌部作戰,「降其眾數萬人」。突厥侵犯邊境,李淵巧設伏兵,以少勝多,打敗了突厥。兩年後,李淵升為太原留守,成為封疆大吏。

  當時,人民不滿隋煬帝的暴虐統治,紛紛起義,隋朝的政局陷入動亂之中。看到很多人起兵反隋,隋煬帝愈加疑神疑鬼,以「猜忌殺戮大臣」。他曾經召李淵去江都議事,正趕上李淵生病,不能前行。隋煬帝便心生猜忌,問:「可得死否?」李淵知道此事後非常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借酒澆愁。

  就在老爸還為如何避禍而糾結之際,二兒子李世民已經著手做起兵反隋的準備工作了。《資治通鑒》載:「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鹹得其歡心。」背著老爸,李世民招納死士,與劉文靜、裴寂等人謀舉大事。為了讓老爸下決心造反,李世民還與裴寂密謀,故意讓李淵犯死罪。裴寂選隋煬帝晉陽行宮的宮人私侍李淵。李淵不知,在稀里糊塗中就睡了「皇帝的女人」。事後,李淵與裴寂飲酒,酒酣之際,裴寂才把要起兵反隋之事告訴李淵,李淵大驚。裴寂接著說:「我選的那個侍奉您的女人正是隋煬帝的晉陽宮人,這事若被隋煬帝知道,您犯的也是死罪。我們這麼做,為的就是促使您下決心起兵反隋。」

  李世民也勸李淵起兵,他說:「現在皇上無道,百姓窮苦。您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隋朝很快就會亡掉了,反不如趁機起兵反隋,轉禍為福。」李淵最初不答應,還把二兒子李世民抓了送官。李世民說:「我看天下大勢就是這樣,所以才這麼勸您。您要非把我抓了送官府,您就抓吧。」遇到了強悍的兒子,李淵也沒脾氣了,說:「我這麼喜歡你,怎麼忍心向官府告發你呢?」

  後來經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的再次勸說,李淵遂在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反隋。李淵反隋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招募軍隊,率師南下,趁李密與王世充在洛陽激戰正酣之際,乘隙進取關中。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天子(隋恭帝),改元義寧,楊侑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總理萬機。次年(618年),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當時,人民不滿隋煬帝的暴虐統治,紛紛起義,隋朝的政局陷入動亂之中。看到很多人起兵反隋,隋煬帝愈加疑神疑鬼,以「猜忌殺戮大臣」。他曾經召李淵去江都議事,正趕上李淵生病,不能前行。隋煬帝便心生猜忌,問:「可得死否?」李淵知道此事後非常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借酒澆愁。

  就在老爸還為如何避禍而糾結之際,二兒子李世民已經著手做起兵反隋的準備工作了。《資治通鑒》載:「世民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志,傾身下士,散財結客,鹹得其歡心。」背著老爸,李世民招納死士,與劉文靜、裴寂等人謀舉大事。為了讓老爸下決心造反,李世民還與裴寂密謀,故意讓李淵犯死罪。裴寂選隋煬帝晉陽行宮的宮人私侍李淵。李淵不知,在稀里糊塗中就睡了「皇帝的女人」。事後,李淵與裴寂飲酒,酒酣之際,裴寂才把要起兵反隋之事告訴李淵,李淵大驚。裴寂接著說:「我選的那個侍奉您的女人正是隋煬帝的晉陽宮人,這事若被隋煬帝知道,您犯的也是死罪。我們這麼做,為的就是促使您下決心起兵反隋。」

  李世民也勸李淵起兵,他說:「現在皇上無道,百姓窮苦。您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隋朝很快就會亡掉了,反不如趁機起兵反隋,轉禍為福。」李淵最初不答應,還把二兒子李世民抓了送官。李世民說:「我看天下大勢就是這樣,所以才這麼勸您。您要非把我抓了送官府,您就抓吧。」遇到了強悍的兒子,李淵也沒脾氣了,說:「我這麼喜歡你,怎麼忍心向官府告發你呢?」

  後來經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人的再次勸說,李淵遂在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反隋。李淵反隋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招募軍隊,率師南下,趁李密與王世充在洛陽激戰正酣之際,乘隙進取關中。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天子(隋恭帝),改元義寧,楊侑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總理萬機。次年(618年),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擺得平天下,搞不定兒子

  李淵當上皇帝之後,全面地繼承了隋朝制度的優點,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一個生機勃勃的大唐王朝也初具規模。

  可是,像許多英雄豪傑一樣,能擺得平天下的唐高祖李淵卻擺不平自己的幾個兒子。

  就在大唐王朝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冉冉升騰之際,唐朝統治集團內部卻充滿了複雜的鬥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功臣。裴寂深得唐高祖李淵的寵信,而劉文靜則為秦王世民的心腹。劉文靜自以才略功勳居裴寂之上卻位居其下,意甚不平。結果,李淵藉故殺了劉文靜。劉文靜被殺,李世民當然很不爽。

  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可是,身為次子,李世民無法繼承皇位,心中也感不平;太子李建成也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地位的重大威脅,於是,兄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

  更可怕的是,他們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各自擁有一個集團。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曾以右領軍大都督的身份,帶領大軍攻下洛陽,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李世民因戰功顯赫而名聲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組成了一個大約五十人的政治軍事集團,許多人都是隋末唐初的傑出人物,如杜如晦、候君集、柴紹、羅士信、長孫無忌、李靖、尉遲敬德等,而太子集團也有魏征、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人才。

  眼看著兩個兒子鬥來鬥去,李淵無計可施,他甚至一度想把東都洛陽送給李世民以平息這場兄弟之間的儲君之爭。可再一想,若把李世民放到洛陽,無異於放虎歸山,國家有可能因此陷入分裂之中。於是,他不得不一面安撫李世民,一面穩定太子李建成。

  更可怕的是,他們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各自擁有一個集團。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曾以右領軍大都督的身份,帶領大軍攻下洛陽,擊敗王世充、竇建德聯軍。李世民因戰功顯赫而名聲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組成了一個大約五十人的政治軍事集團,許多人都是隋末唐初的傑出人物,如杜如晦、候君集、柴紹、羅士信、長孫無忌、李靖、尉遲敬德等,而太子集團也有魏征、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人才。

  眼看著兩個兒子鬥來鬥去,李淵無計可施,他甚至一度想把東都洛陽送給李世民以平息這場兄弟之間的儲君之爭。可再一想,若把李世民放到洛陽,無異於放虎歸山,國家有可能因此陷入分裂之中。於是,他不得不一面安撫李世民,一面穩定太子李建成。

  以自己的人生敗筆為兒子的功業奠基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李氏兄弟鬥爭的結果是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公元627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李淵立自己為太子。

  史書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淵正在宮內的池塘上划船。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入宮擔任警衛。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握長矛,逕直來到李淵的船上。李淵大驚,問道:「今日作亂的是什麼人?愛卿到此幹什麼?」尉遲敬德回答:「秦王因為太子和齊王作亂,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殿下擔心驚動陛下,特故派臣來擔任警衛。」尉遲敬德說是來為李淵擔任「警衛」,實則是來綁架、控制李淵的。

  李淵只好順水推舟,立李世民為太子,隨後又把皇位也讓了出去,自己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閒散失意的生活後,死於太安宮。

  胡戟、胡樂在《試析玄武門事變的背景內幕》中說:「玄武門那場唐太宗一生中最艱危的苦鬥,對他本人來說,絕不是可以誇耀後世的愉快記憶……李世民和他父親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怎能在李世民受傷的心上摘脫乾淨!」事實上,李世民與父親李淵「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也是促使他勵精圖治的「逆增上緣」若不把大唐治理好,他如何面對殺兄弒弟的慘痛歷史?可對李淵來說,他有能力創建彪炳千秋的大唐基業,卻無力阻止親生兒子之間的兄弟相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涼的人生結局。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雖然仍做太上皇,但他這個太上皇是被迫做的,與乾隆讓位嘉慶之後自己做太上皇的滋味不可同日而語。

  好在,二兒子李世民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實行仁政、善於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大唐王朝由此變得更加氣度恢弘。以自己的人生敗筆為兒子的歷史功業奠基,李淵因此也許可以得到些許安慰。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