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劍》裡的歷史冤案:投降李自成並非曹化淳 | 陽光歷史

 

A-A+

《碧血劍》裡的歷史冤案:投降李自成並非曹化淳

2017年01月11日 奇聞異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88 次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八月十六,是前遼東督師袁崇煥冤死三週年祭,袁崇煥昔日「山宗」舊部,紛紛從全國各地趕赴粵東聖峰嶂,秘密祭奠昔日主帥。小說的主人公——「烈士遺孤」袁承志,也正式表明其忠良之後的身份。

  袁崇煥慘死於崇禎三年八月十六,磔殺他的是崇禎皇帝,但真正的兇手卻是皇太極,正是他利用鮑承先等人施展反間計,才導致了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崇禎自毀長城,扼殺了大明中興最後的希望。

  當然,小說中崇禎和皇太極二人也都沒有得到善終: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死於瀋陽(小說採用多爾袞弒兄說);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隨著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走投無路、眾叛親離的崇禎帝吊死煤山,結束了其可悲、可憐的短暫一生。

  《碧血劍》這部小說,忠實地還原了明、清、闖三方勢力及其領導人之間的恩怨糾葛,崇禎、皇太極、李自成三人形象,符合大眾審美要求。此外,明軍的殺良冒功、闖軍的進軍路線、清軍的南下劫掠,無一不符史籍,稱得上是把握大局、注重細節、與史相符的一部優秀小說。

  蒙冤不白

  在這部小說裡,還湧現出不少歷史風雲人物,計有多爾袞、孝莊、範文程、寧完我、鮑承先、曹化淳、祖大壽、李巖、紅娘子、劉宗敏、宋獻策、牛金星、劉芳亮、田見秀等,小說的主人公袁承志和他們或多或少都打過交道。

  這些人當中,大多數遵循歷史形象,但也有少數人與史不合。

  最典型的莫過於大太監曹化淳,他背負惡名數百年,至今尚未洗清。

  小說中,曹化淳是首開城門迎接闖王的大醜角,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記載:「賊攻西直門,不克,攻彰義門,申刻門忽啟,蓋太監曹化淳所開。得勝、平子二門亦隨破。」

  此後的諸多史料,都參考了《明季北略》相關記載,把「打開大門迎闖王」的「功勞」算在曹化淳頭上。但是,《明史》對此事無載,曹化淳其人也未入《明史》「宦官列傳」中。

  曹化淳到底有沒有開門?個人是傾向未開門的。曹化淳12歲淨身入宮,陪侍當時還是信王的朱由檢,深得寵信。朱由檢執政後,曹化淳負責平反魏忠賢時期冤案,共處理了兩千餘件。崇禎十一年,曹化淳任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到了人生的最高峰。崇禎十二年,曹化淳上疏告假回鄉。崇禎十七年甲申之變,曹化淳已經在武清故鄉退休5年之久,何來「開城縱賊」一說?

  真正「開門」的,是兵部尚書張縉彥,是他打開正陽門,迎接劉宗敏部入城,讓曹化淳背了數百年的大黑鍋。

  曹化淳對明王朝依然是忠心耿耿的。順治入關定大統後,曹化淳赴都上疏,提請妥善處理崇禎帝后陵寢。經清廷恩准,委內官監冉肇總理其事。從這時起,有關「曹化淳開門」的流言就開始四處散佈,為此順治皇帝還專門「闢謠」,還曹化淳一個清白。

  但由於「滿清皇帝」「前明太監」這兩個關鍵詞,在東林餘黨的推動下,民間輿論對官方「闢謠」並不完全認可,故而到了今天,「曹化淳開門」一事,仍被廣泛收錄在《流寇傳》《國榷》《痛史本崇禎長編》《崇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等各種古籍中,蔡東藩先生的《明史通俗演義》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多數歷史教材,均採用了此說。

  或許曹化淳自己也覺得太冤,臨終之前寫了一首《感懷詩》:「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這首絕命詩,也可以看出曹化淳對流言的無奈以及對自身的感慨了。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