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反腐絕招:只要貪污不管涉及誰一查到底
漢代董仲舒說過:「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從歷史來看,一種弊端產生了,就會出現新措施來糾正它,但隨著時間和形勢的發展,原有的新措施往往會過度發展,產生新的弊端,最終不得不加以改革。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屢屢發生,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損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借鑒先秦諸侯割據,天子大權旁落的教訓,最終建立起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封建集權統治,廢除了諸侯王分封制度。當時有部分儒生建議按照傳統進行分封,反對郡縣制,遭到了嚴厲鎮壓。
西漢建立後,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經驗時,認為有一點是秦朝沒有分封同姓諸王,面對叛亂時中央政府陷入孤立,缺乏有力的外援。漢高祖劉邦費盡心思剿滅了異姓諸王,以為劉氏諸王可以有力地捍衛中央政府。但在他死後,六國之亂終於爆發,西漢王朝陷入內戰之中。所幸戰亂很快被剿滅,諸侯王的勢力得到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威重新樹立。但之後又陷入外戚專權之中,最終滅亡。
劉秀建立東漢之初,針對當時社會矛盾激化、豪強林立的局面,採取了一套較為溫和寬厚的統治方略。對功臣沒有大加誅戮,頒布了不少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發展的政策措施,廢除了一些苛政。隨著形勢的發展,後期加大了對官僚、貴族等的約束和限制。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即位後,針對權貴豪強橫行不法的形勢,政策日益「嚴切」。對公卿百官和宗室諸王,限制都十分苛刻。很多大臣下獄而死,劉秀九子中有七人因謀反或坐法治罪。他重用酷吏,屢興大獄,掠拷多酷,誅連極廣,徙者萬數。這種嚴苛政策,抑制了外戚干政和豪強不法,有利於避免土地過度兼併和保持小農經濟的穩定。但是卻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削弱了劉氏宗室的力量,使此後外戚宦官交相秉政時,失去了維護政權的一道屏障。重用酷吏,「群臣不能宣引理職,而以苛刻為俗」,使得一些無辜百姓受到株連。
漢明帝的嚴切政治極大地限制了官僚貴族的利益,因此漢章帝剛一即位,這一政策便受到激烈抨擊。王公大臣們借助其不滿情緒,要求廢除以前的苛責政策,凡事「諄諄歸諸寬厚,將懲苛切之敝」。漢章帝接受了建議,革除了針對官員的嚴厲的刑罰,對諸王、外戚也是賞賜優寵,殊禮有加。實行「每事務於寬厚」的政策,使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得以緩和,社會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由於對統治階級的一味求寬,導致對於「貴戚近親.奢縱無度」無能為力;對於豪強的土地兼併,治理不力。官僚權貴日趨腐朽奢華,朝綱不振。進而開啟了東漢外戚專權的大門,也使閹宦勢力得到了迅速的膨脹。外戚宦官交相秉政,使東漢政權一步步走向衰亡。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亂,中國又進入了大一統的時代。唐太宗十分成功地總結了歷史經驗,充分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行政體制和科舉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限制了官僚權貴的不法行為,實現了政平訴理的局面。但到了晚唐,宦官專權又開始重演,軍閥割據日趨嚴重。最終中華大地又陷入了分裂。
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即位後,針對權貴豪強橫行不法的形勢,政策日益「嚴切」。對公卿百官和宗室諸王,限制都十分苛刻。很多大臣下獄而死,劉秀九子中有七人因謀反或坐法治罪。
宋初接受晚唐五代歷史教訓,加強了中央集權,以文馭武,帥無專權。通過兵變得到天下的宋初統治者,對於來自武將們的直接威脅十分敏感。但由於歷史的慣性,集權和抑武政策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在宋遼議和以後,本應逐步糾正過度集權和重文輕武的問題,但宋朝統治者未能及時調整政策,導致武備不振、地方政權軟弱無力。宋代的抑武政策,雖然結束了武人干政的局面,但是這些措施也造成了戰鬥力的削弱,使國防思想趨於保守,武人地位空前降低,也使整個社會的尚武精神嚴重缺失,世風日趨文弱,並且一直影響到後世。
滅宋的蒙古統治者是一個極富侵略性的集團,但缺乏治國理念和經驗,進入中原後很快就開始腐朽。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鑒於元末政治腐敗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激起民變起義的教訓,對於貪官的處罰極其嚴厲,甚至剝皮實草。為了防止權臣不法,危及統治,他將功臣宿將幾乎殺戮殆盡。他極力採取嚴刑峻罰,輕罪重罰,尤其是建立了空前的特務統治。他又分封朱氏宗室為王,以圖對中央政府形成屏蔽。但朱元璋死後,很快就禍起蕭牆,內戰開始。過於集權的統治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清承明制,但也吸取了前朝經驗避免了宦官專權,重點是強化國內集權,為此大興文字獄。但由於閉關自守,目光過於注重國內,卻不料危機開始從海上產生。當西方工業革命興起時,清統治者還沉浸在落後的封建生產關係中自我陶醉,繼續著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繼續宣揚著陳腐的封建倫理,繼續將重點放在禁錮國民思想,加強內部集權上。最終在內外交困下滅亡。
挑戰和危急是永恆的。歷代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在經歷了千百次征戰殺伐後,依靠人民的辛勤勞動建立了繁榮的根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腐朽因素也在潛滋暗長,日漸暴露出來。古語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任何時期的統治方略都應該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加以調整。只有適應客觀現實的政策才可能長久。從短期來看,針對某種弊端矯枉過正可能是有效的,也是合理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過正的措施就會與現實需要越來越脫節,弊端就會越演越烈。矯枉過正的思維慣性,經常因為糾正一種錯誤而陷入另一種錯誤。因此,對現有的政策,必須定期地加以全面評估,對於與現實脫節的地方加以調整。糾正一種不良傾向的同時,還要防止倒向另一種不良傾向。在對政策的評估和選擇上,要有歷史的廣博和遠見,更要有哲學的深沉和創新。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經驗就是人們從歷史中根本沒有學到什麼。儘管有很多前車之鑒,後來者卻依舊重蹈覆轍。很多歷史上的難題仍然困擾著今天的人們。例如國防與民政、重典治吏和高薪養廉、中央與地方關係等等仍然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直到今天,對一些政策的認識和執行上,仍然存在「矯枉過正」的情況,需要在接受實踐的檢驗中不斷地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