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北京「邪地」菜市口
張大爺小時候聽老人們說過,丁字路口的西北拐角有三家店舖,一家布店、一家酒館和一家叫「同達堂」的藥店。清朝時,劊子手砍犯人腦袋的地方就是在酒館前面的街口上。行刑之前,酒館的掌櫃都會拿著托盤端一碗酒給將死的人喝。
菜市口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是清朝行刑的地方,因而有不少「鬧鬼」傳言,但當地的老住戶從沒覺得有任何異常
過道的盡頭是南跨院,譚嗣同就義後屍體就停放在這兒
北半截胡同41號院的西屋是譚嗣同住過的地方,這是西屋的窗戶
譚嗣同故居 祖孫住六代 從未見異常
土裡混骨頭 沒有裁縫店 「鬧鬼」屬謠傳
菜市口 臨刑可飲一碗酒
傍晚6點,菜市口大街的十字路口車來人往。下班後,在宣武門工作的劉毅照例順著宣武門外大街向南溜躂。十字路口的東南角,一家小吃店在門口的空地上擺起了「大排檔」,只有5張方桌,不到20個凳子。服務員站在擺滿食物的長桌後招呼客人,長桌的一半是煮花生、煮毛豆和各種涼拌菜,另一半是冒著熱氣的麻辣燙。
劉毅要了一盤煮花生、10串麻辣燙和一瓶啤酒,邊吃邊看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人群。太陽從厚重的雲層中露出小半個腦袋,一道並不強烈的光籠罩在菜市口大街十字路口上方。才來北京工作不到兩年的他不知道,幾百年前的大清朝,在這裡砍過無數犯人的腦袋。
「那天步兵統領衙門派出重兵沿途警戒,隊伍直排至菜市口刑場,惶惶然如臨大敵,這種排場是平時行刑所未有的……頭一刀殺康廣仁,輪到第五刀,天哪!才輪到我們譚先生(註:譚嗣同)的頭上……那天用的刀叫什麼『大將軍』,一刀飛去,鮮血汩汩然冒出,腦袋還裝在頸脖上哩。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百倍。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第五個受刑的譚先生,一直是若無其事的樣子。」
——摘錄自譚嗣同師父胡七的《譚嗣同就義目擊記》,原載1940年版《新語林》
傳說闢謠
在菜市口「邪地」的種種傳聞中,有一個故事流傳最廣。話說在菜市口有一家裁縫鋪子,有一年,菜市口外砍死了一個亂黨。當天晚上,裁縫鋪掌櫃睡得正香,突然發現屋裡有人走動,估計是鬧賊,心想屋裡也沒有值錢的東西,瞇縫著眼睛繼續裝睡。第二天,掌櫃起床查看,發現自己的針線笸籮不見了。這時外面有人叫他趕緊出來,掌櫃出門跟眾人到荒郊一看,昨天那個斬首的人,腦袋和身子連在了一起,而且脖子上有一串細細的線痕,旁邊就扔著裁縫鋪的笸籮。
家住瀏陽會館120多年
菜市口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一座灰色瓦頂的老房子縮在高樓大廈旁,院牆被塗料塗成紅色。坐在倭瓜架下乘涼的老大爺說:「這不就是為了看起來更新一點嘛。」
這是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譚嗣同故居,北半截胡同41號,如今裡面仍住著不少住戶。而關於菜市口「邪地」的傳聞,也少不了掛靠著譚嗣同故居和行刑地。
說是譚嗣同故居,其實也只是他當年寄居的瀏陽會館。北半截胡同41號院的大門已經被封死,改成了一間房屋,劉寶林就住在這間狹長陰涼的屋子裡。他的祖輩是瀏陽會館的門房,祖孫幾代在這兒住了120多年,到劉寶林已經是第五代了。
「是我太爺爺給譚嗣同收的屍」
劉寶林看過一部關於譚嗣同的電影,電影裡說,譚嗣同就義後,是一位俠士大刀王五給他收屍並把屍體運回他老家的。41號院的老住戶也指著南邊的跨院說:「聽說譚嗣同就義後,屍首就是拉到這裡縫合入殮的。」
「電影裡拍的院子和41號院一點也不像。」劉寶林對電影有些異議,「而且收屍的也不是大刀王五。我聽父親說,當初是我太爺爺給譚嗣同收的屍,花了9塊大洋請人在跨院裡把他的屍首縫合上,裝進棺材,後來送回湖南的。」
被打擾的小院生活
雖然41號院裡的大多數住戶都知道譚嗣同住過的是西屋,也知道一街之隔就是過去當年行刑的地方,可誰也沒聽說過關於菜市口、譚嗣同故居的離奇故事,住在院裡也從沒覺得異常。一位老住戶開玩笑說:「名人故居多了去了,難道都鬧鬼不成?這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大雜院,沒什麼特別的。」
41號院被公佈為區文物保護單位後,倒是經常有旅行團、個人、外國遊客來參觀,舉著相機拍個不停。住戶們多少覺得以往平靜的生活被打擾了。
「奶奶把譚嗣同的照片給扔了」
劉寶林養了兩隻泰國貓和一隻京叭狗。每當有陌生人進屋,小公貓就嗖地不知道藏哪兒去了,老劉說它最怕生。小母貓不怕生,卻老被京叭狗欺負,京叭不是衝著它叫喚,就是滿屋子追著它跑。
雖然祖輩在這院裡住了120多年,如今卻沒留下和譚嗣同有關的物件。劉寶林記得,1968年下了場大雹子,西屋和南屋都給砸壞了,一個裝著譚嗣同照片的相框也給砸碎了。照片全濕了,奶奶就把照片揉巴揉巴扔進院當中的滲井裡了。老劉現在還覺得可惜,家裡唯一一件和譚嗣同有關的物件就這樣沒了。
「清朝行刑的地方就在酒館前面」
關於菜市口種種「鬧鬼」的傳言,都是圍繞著清朝的行刑地這一核心展開的,不外乎砍下過多少腦袋,流過多少血,又有多少「冤魂」。在80歲的老人張福棠看來,以前的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得拍著腦袋回憶才能想起過去的陳年舊事。
菜市口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百年老店鶴年堂的後面是廣安門內大街15號,張福棠在這院裡住了69年。張大爺說,以前菜市口是個丁字街,只有西、北、東三面是街道,南面則是幾個小胡同,直到1999年菜市口大街修好,才變成了十字街。
張大爺小時候聽老人們說過,丁字路口的西北拐角有三家店舖,一家布店、一家酒館和一家叫「同達堂」的藥店。清朝時,劊子手砍犯人腦袋的地方就是在酒館前面的街口上。行刑之前,酒館的掌櫃都會拿著托盤端一碗酒給將死的人喝。
裝地下電纜挖出過骨頭 卻從沒有裁縫店
十幾年前,菜市口大街和廣安門內大街一帶要裝地下電纜。張福棠一出家門口就能看見建築工人叮叮噹噹地掘地。
有一天,一個外地工人開玩笑說:「你們北京的土還真是怪,挖出來都嘩啦嘩啦帶響的。」原來街邊的土堆裡儘是骨頭。雖然沒有經過鑒定確認,但聯想起菜市口是清朝的行刑地,張福棠懷疑這些骨頭就是人骨。
至於裁縫店的傳說,張福棠想了半天,說:「這肯定是謠傳,菜市口丁字街一帶壓根就沒有裁縫店。」他回憶說,菜市口丁字路口路東是賣刀剪的店舖、糧店和鶴年堂藥店,路北也是一溜兒賣刀剪的店,路西就是布店、酒館和同達堂藥店了。而且以前的布店和裁縫店是分開的,布店不做裁縫,裁縫店不賣布。「既然連裁縫店都沒有,這個故事不就是無中生有嗎?」張福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