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考古發現秦穆公墳實為一座高台建築
畢沅題寫的「秦穆公墓」
畢沅題寫的「秦穆公墓」
考古專家近來在進行勘查和挖掘後,發現所謂的「秦穆公墳」實際上是秦國雍城內的一座高台建築。
位於陝西省鳳翔縣境內的「秦穆公墳」,是陝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因清代陝西巡撫畢沅的題記而得名,但與考古學家掌握的秦國雍城遺址與秦公陵園的佈局與特點,存在明顯差別。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國雍城遺址考古隊隊長田亞岐說,自上世紀80年代起,分佈在鳳翔縣內南指揮、三岔等地的秦公陵園相繼被發現,它們不但分佈在雍城遺址之南,而且再次確認了秦人「平地起墳、不封不樹」的埋葬制度。因此,學者對所謂的「秦穆公墳」性質頗多懷疑。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焦南峰說,經過考古人員的實地調查與勘探,發現所謂「秦穆公墳」只是秦國雍城城內靠近北城牆的一座高台建築。這座夯土高台是正方體的內收台階結構,與秦國其時眾多的高台建築相一致,目前所知其底座邊長為38米。由於千年的風雨剝蝕,這個建築真實的台階數目及台高不清楚,其性質可能是禮儀性建築或登高休閒類建築。
專家認為,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戰國時期建築形制,尤其是確定秦國雍城遺址範圍、進行大遺址保護與研究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同時也提出了確認秦穆公陵園的難題。
被人們叫了200多年的「秦穆公墓」其實名不符實,所謂的「秦穆公墓」其實是戰國時期雍城城內靠近北城牆處的一座高台建築的地基,大家被畢沅「忽悠」了200多年。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後安葬於何處?清代時,陝西巡撫畢沅就將今鳳翔城內氈匠巷的一個大土堆定為「秦穆公墓」。然而,2008年陝西省最新考古工作成果表明,畢沅的「結論」是錯誤的,被人們叫了200多年的「秦穆公墓」名不符實,所謂的「秦穆公墓」其實是戰國時期雍城城內靠近北城牆處的一座高台建築的地基,我們被畢沅「忽悠」了200多年,真正的「秦穆公墓」具體在哪兒至今還是個謎。
在1月20日舉行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08年考古工作成果新聞發佈會上,據秦雍城考古隊隊長田亞岐介紹,上世紀80年代,距雍城西南約7公里三岔秦公陵園被發現後,考古工作者對秦公死後的埋葬方式、墓制等有了新的認識,秦陵大墓「平地起墳、不封不樹」,即大墓之上不堆土丘,不立石碑。而清代陝西巡撫畢沅題記的「秦穆公墓」遺址,卻封有高高的土丘。由此,學者對古人所認定的「秦穆公墓」性質提出了質疑。
2008年夏,考古隊通過實地詳細調查與勘探,證實「秦穆公墓」是戰國時期雍城城內靠近北城牆處的一座高台建築的地基,其建築性質可能是禮儀性的。這一考古新發現為研究戰國時期禮儀建築形制,進一步確定秦雍城範圍、城牆走向,大遺址保護目標提供了依據。
至於秦穆公到底埋在何處?田亞岐說,自1976年至今,已在秦公陵園內發現了49座大墓,但這49座大墓中有沒有秦穆公的墓?尚待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予以確認。
■小資料:
畢沅(1730~1797),字秋帆,生於今江蘇太倉。乾隆十八年(1753)狀元。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道員、陝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陝西巡撫、湖廣總督等職。在陝期間:開倉賑濟,募民開荒,疏渠灌田。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墓,繕修名勝古跡,徵集碑刻,儲藏於學宮。為當時學問大家,對陝西文物的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